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

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鑫,丛丕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老虎坦克
  • 装甲战
  • 军事历史
  • 德国
  • 苏联
  • 东线战场
  • 历史
  • 战争
  • 坦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8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532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igers in Comba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战*强坦克部队的决定版图文集大成之作品;一击必杀之武器、精锐中的精锐部队;一套鲜见的“虎”式坦克部队综合战史。二战史作家丛丕担纲监制,并统筹全稿。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鲜见的“虎”式坦克部队综合战史。由二战史作家丛丕担纲监制,并统筹全稿,将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全战历尽数收录。第一卷第二卷共四册逾两千张珍贵历史照片,近三百张为近年新发掘确认!

作者简介

  郑鑫,1986年生于河北唐山,吉林大学英语专业硕士,2013年起专注欧美军事史研究,担纲翻译了多部二战题材著作。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二战史专家。其博学多才,深厚的历史学背景造就了其文章及著作均文笔细腻且考证严谨。其亲自制作或监制的作品也已经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陆军第504重装甲营
陆军第505重装甲营
陆军第506重装甲营
陆军第507重装甲营
陆军第508重装甲营
陆军第509重装甲营
陆军第510重装甲营
陆军第301(遥控爆破)装甲营
陆军第1(遥控爆破)重装甲连

精彩书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地战场上,没有任何一种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力能够与德国“虎”式(Tiger)及“虎王”(K?nigstiger,又称为“虎”II)重型坦克相媲美,凭借卓越坚厚的装甲防护和88毫米坦克炮带来的精准杀伤力,它们获得了绝对的战斗优势,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显示出百兽之王傲然无惧、呼啸山林的威风霸气,在富于经验、斗志高昂的车组驾驭下,屡屡创造以一挡百、以少胜多的战场传奇,写就了二战历史上十分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虎”式及“虎王”坦克在二战中后期德军装甲作战中的核心地位,它们在进攻中扮演锋锐难当的矛尖箭头,在防御中担当岿然屹立的磐石砥柱,无论在己方阵营还是在敌方阵营都获得了神话般的声誉,有“虎”式在就能军心稳定,就能令敌畏怯三分。时至今日,“虎”式坦克已经成为德国精英装甲部队极有力的象征物,二战战场上极具威慑力的陆战兵器,也是世界各国军迷心目中人气声望极高的德国经典武器!
德国研制重型坦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德国陆军要求设计一款重量约35吨、装备短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突破坦克”,在进攻中担任先锋角色,亨舍尔、波尔舍、戴姆勒-本茨等多家有名的公司参与。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中遭遇装甲坚厚的英法重型坦克后,德军改弦易辙,要求研发一种装甲厚度达100毫米、装备大威力坦克炮的重型坦克,由亨舍尔、波尔舍两公司于1941年初展开竞标。同年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在战场上受到了苏军T-34中型和KV重型坦克的巨大冲击,这两款新型坦克压倒了德军所有现役坦克和大部分反坦克武器,唯一能够克制的仅有平射的88毫米高射炮而已,这一局面加剧了德军新型重型坦克研发的迫切性,两家公司的原型车于1942年初完成,经过比较后亨舍尔公司的方案胜出,于同年8月以“六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的名义投产,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由此诞生。
“虎”式坦克的设计是对以往德国装甲车辆设计哲学的一次颠覆,不再追求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的平衡,而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获得更优良的防御能力和更强大的攻击力。“虎”式坦克全重达57吨,正面装甲厚度达100~120毫米,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可以免疫大多数盟军和苏军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主炮选用一门克虏伯公司研制的56倍径88毫米坦克炮,脱胎于*名的Flak 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战中性能*佳的坦克炮之一,其穿甲弹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110毫米的装甲,而且配合精良的瞄准具,在实战中精度佳,可在1000米外精确点杀目标。尽管“虎”式坦克存在机械可靠性差、维护困难、成本高昂等缺陷,但凭借厚甲利炮就足以称雄战场,值得一提的是“虎”式坦克的装甲板大多采用垂直布置,逊色于T-34采用的倾斜装甲设计,但赋予了坦克硬朗刚强的外观形象,制造了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力。在“虎”式坦克基础上,德国人又设计了改良型的“虎王”坦克,于1944年列装,其*大的改进在于大幅运用倾斜装甲设计,具有更好的避弹外形,装甲厚度达185毫米,将防护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安装一门威力更强的71倍径88毫米坦克炮,不过70吨的重量也使在“虎”式坦克上就已存在的缺陷更加突出,影响和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
“虎”式及“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德军武库中*强的坦克装甲车辆,加上生产困难、数量不足,自然成为德军不肯轻易动用的杀手锏,在作战使用上不配属给基层装甲部队,而是集中装备特别组建的重装甲营(Schwere Panzer-Abteilung),作为独立的精英作战分队部署到战场的关键要点。额定编制45辆重型坦克的重装甲营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其指挥级别相当高,通常置于集团军、集团军群麾下,甚至由*高统帅部直接掌握,根据实际战况配属军师级单位,担负攻城拔寨、补缺堵漏的紧要任务,除了陆军“大德意志”师和党卫军第1、2、3装甲师等精锐部队外,极少有师级单位直辖营级规模“虎”式坦克单位的例子。到1945年战争末期,在德国陆军序列内共组建了10个独立重装甲营、1个师属重装甲营(“大德意志”师)和1个遥控爆破重装甲营,在党卫军序列内组建了3个独立重装甲营,绝大多数“虎”式和“虎王”坦克都配属于上述15个重装甲营,在东西两线拼杀搏命,从俄罗斯的荒漠雪原到诺曼底的树篱林地,从突尼斯的戈壁丘陵到亚平宁的崇山峻岭,处处留下虎踪。
“虎”式坦克的首次参战是在1942年9月的列宁格勒前线,奠定威名则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当时党卫军“警卫旗队”师的弗兰茨?施陶德格上士(Franz Staudegger)指挥一辆“虎”式面对超过50辆T-34,击毁了22辆,迫使苏军撤退,并因此获颁骑士十字勋章,而关于“虎”式坦克*有名的战例莫过于1944年6/7月间分别发生在东西两线的维莱博卡日之战和马里纳瓦村之战。在6月13日诺曼底战役初期,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由米夏埃尔?魏特曼中尉(Michael Wittmann)指挥的车组在维莱博卡日伏击英军装甲部队,单车击毁超过20辆坦克和大量其他车辆,有力挫败了英军的进攻锐气,魏特曼也因此一战成名。与此同时,在东线战场上,陆军第502重装甲营奥托?卡里乌斯少尉(Otto Carius)的“虎”式于7月22日在马里纳瓦村向一支苏军坦克部队发起迅捷的突袭,在僚车配合下在15分钟内击毁17辆苏军坦克,其中包括10辆“斯大林”重型坦克!这两次战斗是“虎”式神话中*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了。实际上,在“虎”式坦克三年有余的征战中,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各重装甲营中涌现了一大批“虎”式坦克王牌,至少有14位“虎”式坦克车长取得了击杀超过100辆敌军坦克的骄人战绩,其中战果*多的王牌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的库尔特?科尼斯佩尔上士(Kurt Knispel),他在担任炮手和车长期间,确认击毁168辆敌军坦克。
从1942年至1944年,“虎”式坦克生产了1353辆,而在1944年至1945年间又有496辆“虎王”坦克装备德军装甲部队,总产量1849辆,而德军在一个时期内保有的“虎”式坦克数量从未超过700辆!即使在1944年7月的巅峰期,全军总共也只有671辆“虎”式而已!与之形成悬殊对比的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四号坦克制造了约8500辆,“黑豹”坦克制造了约6000辆,而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生产了近50000辆,苏军的T-34系列更是超过了80000辆!这意味着“虎”式坦克在前线常常要面对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敌军。然而,与其稀少的数量相比,“虎”式坦克单位的作战效能却异乎寻常的高,战后对德军18个连营级“虎”式坦克部队战果及损失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上述部队在战争期间以总共损失1715辆“虎”式或“虎王”坦克的代价,取得了击毁了不少于9850辆敌军坦克的战绩,交换比为1∶5.74,考虑到德军战损坦克中有很大比例并非毁于敌军火力,而是由于机械故障、燃料缺乏等原因被德军自行毁坏或遗弃,则实际战斗交换比将更高。在各装甲营中战绩*高的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击毁了超过1700辆坦克,而效率*高的陆军第502重装甲营,以损失107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大约1400个敌方装甲目标,交换比为1∶13。通过上述记录和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虎”式坦克无穷魅力的根源所在,笼罩在这件战争杰作头上的耀眼光环绝非浪得虚名。尽管“虎”式坦克没能、也不可能挽回第三帝国的败局,但它却留下了装甲战史上*令人荡气回肠的血火篇章。
战争结束后,充满传奇色彩的“虎”式坦克自然成为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为热衷和着迷的研究对象,关于其技术发展和作战历程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其中*为出名的自然是奥托?卡里乌斯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Tiger im Schlam),战后数十年间屡次再版,畅销不衰。不过,让人颇感困惑的是,在众多著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本全面记述“虎”式坦克部队战史的作品,实际上从客观条件而言,撰写这样一部专著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虎”式坦克部队多以营连级小规模单位配合一线部队作战,其战斗行动较为零散,而且夹杂在其他部队的作战记录中,细节难以考据,加上作战范围广阔,线索庞杂,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等原因,要想详细地梳理出“虎”式坦克部队的战史难于登天,诚然,对于少数有名的战例,如维莱博卡日之战,战后的研究者们已经可以做到细致入微,但就整体而言,至多也仅能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不过,本书试图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或接近于全面展示“虎”式坦克战斗历程的目标,即以德军组建的连营级重型坦克部位为单位,将各部队保留下来的战斗日志和大量战场历史照片相结合,直观形象地记录“虎”式坦克在战争中的行动。本书采用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于*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数以千计的珍贵历史照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由新闻部门出于宣传需要而拍摄的,而是一线官兵的个人作品,虽然它们不及宣传照片那样清晰,却是*贴近历史事实的影像记录,是*能够展现“虎”式坦克及其车组成员战斗风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本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前言/序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陆地战场上,没有任何一种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力能够与德国“虎”式(Tiger)及“虎王”(Knigstiger,又称为“虎”II)重型坦克相媲美,凭借卓越坚厚的装甲防护和88毫米坦克炮带来的精准杀伤力,它们获得了绝对的战斗优势,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显示出百兽之王傲然无惧、呼啸山林的威风霸气,在富于经验、斗志高昂的车组驾驭下,屡屡创造以一挡百、以少胜多的战场传奇,写就了二战历史上最为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虎”式及“虎王”坦克在二战中后期德军装甲作战中的核心地位,它们在进攻中扮演锋锐难当的矛尖箭头,在防御中担当岿然屹立的磐石砥柱,无论在己方阵营还是在敌方阵营都获得了神话般的声誉,有“虎”式在就能军心稳定,就能令敌畏怯三分。时至今日,“虎”式坦克已经成为德国精英装甲部队最有力的象征物,二战战场上最具威慑力的陆战兵器,也是世界各国军迷心目中人气声望最高的德国经典武器!
  德国研制重型坦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德国陆军要求设计一款重量约35吨、装备短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突破坦克”,在进攻中担任先锋角色,亨舍尔、波尔舍、戴姆勒-本茨等多家著名公司参与。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中遭遇装甲坚厚的英法重型坦克后,德军改弦易辙,要求研发一种装甲厚度达100毫米、装备大威力坦克炮的重型坦克,由亨舍尔、波尔舍两公司于1941年初展开竞标。同年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在战场上受到了苏军T-34中型和KV重型坦克的巨大冲击,这两款新型坦克压倒了德军所有现役坦克和大部分反坦克武器,唯一能够克制的仅有平射的88毫米高射炮而已,这一局面加剧了德军新型重型坦克研发的迫切性,两家公司的原型车于1942年初完成,经过比较后亨舍尔公司的方案胜出,于同年8月以“六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的名义投产,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由此诞生。
  “虎”式坦克的设计是对以往德国装甲车辆设计哲学的一次颠覆,不再追求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的平衡,而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获得更优良的防御能力和更强大的攻击力。“虎”式坦克全重达57吨,正面装甲厚度达100~120毫米,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可以免疫大多数盟军和苏军坦克及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主炮选用一门克虏伯公司研制的56倍径88毫米坦克炮,脱胎于著名的Flak 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坦克炮之一,其穿甲弹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110毫米的装甲,而且配合精良的瞄准具,在实战中精度极佳,可在1000米外精确点杀目标。尽管“虎”式坦克存在机械可靠性差、维护困难、成本高昂等缺陷,但凭借厚甲利炮就足以称雄战场,值得一提的是“虎”式坦克的装甲板大多采用垂直布置,逊色于T-34采用的倾斜装甲设计,但赋予了坦克硬朗刚强的外观形象,制造了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力。在“虎”式坦克基础上,德国人又设计了改良型的“虎王”坦克,于1944年列装,其最大的改进在于大幅运用倾斜装甲设计,具有更好的避弹外形,装甲厚度达185毫米,将防护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安装一门威力更强的71倍径88毫米坦克炮,不过70吨的重量也使在“虎”式坦克上就已存在的缺陷更加突出,影响和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
  “虎”式及“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德军武库中最强的坦克装甲车辆,加上生产困难、数量不足,自然成为德军不肯轻易动用的杀手锏,在作战使用上不配属给基层装甲部队,而是集中装备特别组建的重装甲营(Schwere Panzer-Abteilung),作为独立的精英作战分队部署到战场的关键要点。额定编制45辆重型坦克的重装甲营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其指挥级别相当高,通常置于集团军、集团军群麾下,甚至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根据实际战况配属军师级单位,担负攻城拔寨、补缺堵漏的紧要任务,除了陆军“大德意志”师和党卫军第1、2、3装甲师等精锐部队外,极少有师级单位直辖营级规模“虎”式坦克单位的例子。到1945年战争末期,在德国陆军序列内共组建了10个独立重装甲营、1个师属重装甲营(“大德意志”师)和1个遥控爆破重装甲营,在党卫军序列内组建了3个独立重装甲营,绝大多数“虎”式和“虎王”坦克都配属于上述15个重装甲营,在东西两线拼杀搏命,从俄罗斯的荒漠雪原到诺曼底的树篱林地,从突尼斯的戈壁丘陵到亚平宁的崇山峻岭,处处留下虎踪。
  “虎”式坦克的首次参战是在1942年9月的列宁格勒前线,奠定威名则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当时党卫军“警卫旗队”师的弗兰茨·施陶德格上士(Franz Staudegger)指挥一辆“虎”式面对超过50辆T-34,击毁了22辆,迫使苏军撤退,并因此获颁骑士十字勋章,而关于“虎”式坦克最著名的战例莫过于1944年6/7月间分别发生在东西两线的维莱博卡日之战和马里纳瓦村之战。在6月13日诺曼底战役初期,党卫军第101重装甲营由米夏埃尔·魏特曼中尉(Michael Wittmann)指挥的车组在维莱博卡日伏击英军装甲部队,单车击毁超过20辆坦克和大量其他车辆,有力挫败了英军的进攻锐气,魏特曼也因此一战成名。与此同时,在东线战场上,陆军第502重装甲营奥托·卡里乌斯少尉(Otto Carius)的“虎”式于7月22日在马里纳瓦村向一支苏军坦克部队发起迅捷的突袭,在僚车配合下在15分钟内击毁17辆苏军坦克,其中包括10辆“斯大林”重型坦克!这两次战斗是“虎”式神话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了。实际上,在“虎”式坦克三年有余的征战中,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各重装甲营中涌现了一大批“虎”式坦克王牌,至少有14位“虎”式坦克车长取得了击杀超过100辆敌军坦克的骄人战绩,其中战果最多的王牌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的库尔特·科尼斯佩尔上士(Kurt Knispel),他在担任炮手和车长期间,确认击毁168辆敌军坦克。
  从1942年至1944年,“虎”式坦克生产了1353辆,而在1944年至1945年间又有496辆“虎王”坦克装备德军装甲部队,总产量1849辆,而德军在一个时期内保有的“虎”式坦克数量从未超过700辆!即使在1944年7月的巅峰期,全军总共也只有671辆“虎”式而已!与之形成悬殊对比的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型号四号坦克制造了约8500辆,“黑豹”坦克制造了约6000辆,而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生产了近50000辆,苏军的T-34系列更是超过了80000辆!这意味着“虎”式坦克在前线常常要面对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敌军。然而,与其稀少的数量相比,“虎”式坦克单位的作战效能却异乎寻常的高,战后对德军18个连营级“虎”式坦克部队战果及损失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上述部队在战争期间以总共损失1715辆“虎”式或“虎王”坦克的代价,取得了击毁了不少于9850辆敌军坦克的战绩,交换比为1∶5.74,考虑到德军战损坦克中有很大比例并非毁于敌军火力,而是由于机械故障、燃料缺乏等原因被德军自行毁坏或遗弃,则实际战斗交换比将更高。在各装甲营中战绩最高的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击毁了超过1700辆坦克,而效率最高的陆军第502重装甲营,以损失107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大约1400个敌方装甲目标,交换比为1∶13。通过上述记录和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虎”式坦克无穷魅力的根源所在,笼罩在这件战争杰作头上的耀眼光环绝非浪得虚名。尽管“虎”式坦克没能、也不可能挽回第三帝国的败局,但它却留下了装甲战史上最令人荡气回肠的血火篇章。
  战争结束后,充满传奇色彩的“虎”式坦克自然成为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最为热衷和着迷的研究对象,关于其技术发展和作战历程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奥托·卡里乌斯亲自撰写的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Tiger im Schlam),战后数十年间屡次再版,畅销不衰。不过,让人颇感困惑的是,在众多著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本全面记述“虎”式坦克部队战史的作品,实际上从客观条件而言,撰写这样一部专著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虎”式坦克部队多以营连级小规模单位配合一线部队作战,其战斗行动较为零散,而且夹杂在其他部队的作战记录中,细节难以考据,加上作战范围广阔,线索庞杂,年代久远,资料散失等原因,要想详细地梳理出“虎”式坦克部队的战史难于登天,诚然,对于少数著名战例,如维莱博卡日之战,战后的研究者们已经可以做到细致入微,但就整体而言,至多也仅能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不过,本书试图通过另一种方式达到或接近于全面展示“虎”式坦克战斗历程的目标,即以德军组建的连营级重型坦克部位为单位,将各部队保留下来的战斗日志和大量战场历史照片相结合,直观形象地记录“虎”式坦克在战争中的行动。本书采用的文字和图片均来自于第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数以千计的珍贵历史照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由新闻部门出于宣传需要而拍摄的,而是一线官兵的个人作品,虽然它们不及宣传照片那样清晰,却是最贴近历史事实的影像记录,是最能够展现“虎”式坦克及其车组成员战斗风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本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虎之战迹1942-1945》(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 战争之焰:钢铁巨兽的咆哮与悲歌 引言 1942年至1945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几个年头。在东线战场那片广袤而残酷的土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钢铁洪流交织着无数英雄的血泪。在这场决定命运的较量中,一款凝聚了当时德国工业顶尖技术,也承载了无数士兵生命期望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以其无可匹敌的火力、坚不可摧的装甲和令人闻风丧胆的威名,成为了战场上的绝对主宰。 《虎之战迹1942-1945》(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坦克的机械图鉴,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画卷,一曲献给那些在战争洪流中拼搏、牺牲的钢铁巨兽及其乘员的史诗。本书深入挖掘了“虎”式坦克在1942年至1945年间,从其诞生之初到最终落幕的波澜壮阔的战场历程。本书的第二册,将目光聚焦于“虎”式坦克在残酷实战中的表现,那些让敌军胆寒的瞬间,以及它在战局变化中的角色演变。 历史的洪流:东线战场的心脏 1942年,德军的闪电战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斯大林格勒的围城战,苏军坦克反攻的迅猛,都让德军意识到,他们急需一款能够压制一切对手的终极武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虎”式坦克——代号PzKpfw VI Ausf. E Tiger——横空出世。它并非是为数量而生,而是为质量而精。 本书的第二册,将从“虎”式坦克投入实战的初期开始,详细描绘它如何一步步改变战场格局。从最初在勒热夫(Rzhev)战役中的初露锋芒,到库尔斯克(Kursk)战役那场被誉为“坦克大决战”的宏大舞台,再到后期在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以及最终德国本土的艰难防御战中,“虎”式坦克的身影无处不在。 钢铁巨兽的咆哮:战术与技术的碰撞 “虎”式坦克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其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是关键。它装备的88毫米KwK 36 L/56坦克炮,拥有惊人的穿透力和射程,能够轻松摧毁当时盟军几乎所有型号的坦克。而高达100毫米的前部装甲,即使是盟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也难以一击奏效。这本书将不止步于列举这些数据,而是通过大量的战例,生动地展示这些技术优势如何在实际战斗中转化为决定性的优势。 第二册将重点分析“虎”式坦克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运用策略。例如,在苏军集结的装甲集群面前,如何利用其强大的火力进行点杀;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何发挥其机动性和火力优势;以及在面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苏军坦克和反坦克炮时,经验丰富的“虎”式车组又是如何通过战术配合和精准射击,以少胜多,创造出一个个以弱胜强的传奇。 书中会深入剖析“虎”式坦克的战术运用。它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了德军的火力,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术思维。德军是如何利用“虎”式坦克作为“矛头”,撕裂敌军防线的?又是如何将其部署在关键地点,构成坚不可摧的“盾牌”,抵挡住苏军的强大攻势?本书将通过对具体战役的还原,揭示这些战术层面的精妙之处。 残酷的战场:乘员的血泪与英雄的赞歌 任何武器的辉煌,都离不开使用它的人。本书的第二册,将同样聚焦于那些驾驶、装填、瞄准“虎”式坦克的乘员。他们是战争中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才让“虎”式坦克真正成为战场上的传奇。 书中将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战地日记、口述历史以及官方记录,还原“虎”式坦克乘员的真实生活和战斗场景。我们将看到,在狭窄而闷热的坦克内部,乘员们如何在炮火轰鸣中保持冷静,如何在高压环境下进行精确操作,又如何在每一次的炮击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些被誉为“虎式王牌”的坦克指挥官,如奥托·卡尔尤斯(Otto Carius)、米歇尔·维特曼(Michael Wittmann)等,他们的传奇战绩也将被详细记录。这些王牌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更是“虎”式坦克在优秀乘员手中,所能发挥出的最大战斗力的生动证明。他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指挥他们的钢铁巨兽,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战术思想和临场应变能力,将是本书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然而,本书并非只歌颂胜利。1942年至1945年,是“虎”式坦克从巅峰走向衰落的时期。随着盟军在技术和数量上的不断追赶,以及德国战略形势的日益严峻,“虎”式坦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苏军涌现出如T-34-85等新型坦克,它们的出现使得“虎”式坦克在某些情况下不再拥有绝对的优势。同时,盟军强大的空中支援,也让“虎”式坦克在开阔地形上显得异常脆弱。 本书将毫不回避地展现“虎”式坦克在后期战争中的困境。那些被击毁的“虎”式残骸,那些在绝望中战斗的德军坦克部队,那些逐渐枯竭的资源,都将一一呈现。书中会分析“虎”式坦克在面对数量优势、战术变化以及新型对手时的局限性,并探讨它在战争后期,是如何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继续为德军效力,成为最后一批坚守阵地的钢铁堡垒。 历史的回响:永恒的印记 《虎之战迹1942-1945》(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战争历史的书籍,它更是一份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歌颂了人性的光辉。它记录了一款强大武器的辉煌与衰落,也刻画了一代士兵的忠诚与牺牲。 通过对“虎”式坦克及其乘员的深入剖析,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是如何由无数个微小的战役、无数场激烈的对决、无数个普通士兵的生死抉择所构成。 本书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收藏,更是每一个对历史、对战争、对人类勇气与智慧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深入阅读的经典之作。它将“虎”式坦克的故事,从冰冷的机械描述,升华为一段段触动人心的历史叙事,让那些曾经的战火与英魂,在文字中重现,在读者心中留下永恒的回响。 结语 《虎之战迹1942-1945》(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是献给那段历史最忠实的记录,也是献给那段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钢铁巨兽和所有为之奋斗过的生命最庄重的致敬。它将带领您走进“虎”式坦克的世界,感受战争的脉搏,理解历史的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力量感。作为一名对军事历史,特别是二战装甲战颇有研究的读者,我无法不被“虎”式坦克这个名字所吸引。“虎”式坦克在二战时期代表着一种顶尖的军事科技和一种令人敬畏的战场存在,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一场战斗的转折。1942-1945这个时间段,涵盖了“虎”式坦克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黄金时期,也包括了它在战局逆转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虎”式坦克在不同战役中的实际表现,不仅仅是关于它们摧毁了多少敌军,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在战术运用、人员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具体细节。我想这本书会以严谨的考证和详实的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感受“虎”式坦克如何成为战场上的噩梦,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书名《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一出现,就立刻点燃了我对二战装甲史的探索欲望。我对“虎”式坦克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它不仅是当时德国先进军事工业的象征,更是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巨兽。1942-1945这段时间,是“虎”式坦克最活跃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时期,它们在东线、西线、北非等多个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战场侦察兵一样,带领我深入到那些具体的战斗细节中去,去感受“虎”式坦克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是怎样运作的,它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它对战局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我更渴望了解驾驶和操作这些庞然大物的那群士兵,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视角,才是真正让历史鲜活起来的关键。而“第一卷 第二册”的标识,更是让我对这个系列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一出来,就立刻勾起了我对战争历史,特别是二战时期装甲战的浓厚兴趣。光看名字,就能想象到书中必然充斥着那些咆哮着冲锋的钢铁巨兽,以及它们在残酷战场上留下的辉煌与悲怆。我对“虎”式坦克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那种集厚重装甲、强大火力于一身的设计,在当时的战争中无疑是陆地上的王者。而“战迹”这个词,更是让我期待其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具体的战斗细节,不仅仅是数据和战术的堆砌,更希望能够感受到战场上的真实氛围,从士兵的视角去体验每一次冲锋、每一次炮击的惊心动魄。1942-1945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涵盖了“虎”式坦克在二战中后期最活跃的阶段,我想这本书会详细梳理在这几年间,虎式坦克在各个战场上的表现,无论是东线战场上对苏军坦克的毁灭性打击,还是西线战场上的孤注一掷,亦或是北非战场的浴血奋战,这些历史片段都让我心潮澎湃。当然,作为“第一卷 第二册”,这显然意味着这是一个宏大的系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好奇这一册会聚焦于哪些具体的战役和部队。

评分

我拿到这本《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时,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厚重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从书名来看,就预示着它是一本对二战时期德军“虎”式坦克作战史进行了详尽梳理的作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战役和伤亡数字,而是能够深入到战术层面,分析“虎”式坦克是如何在战场上发挥其压倒性优势的,同时也会剖析其局限性,毕竟没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1942-1945这段时期,正是“虎”式坦克从最初的亮相到最终走向衰落的关键阶段,我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描绘它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适应性,以及它对盟军战术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作战地图,这些视觉资料往往能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战场态势。作为系列作品的一部分,这让我对其前作和续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能够通过这个系列,构建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虎”式坦克作战图景。

评分

《虎之战迹1942-1945 (第一卷 第二册) [Tigers in Combat]》——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坦克战有着特殊的着迷,而“虎”式坦克,更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明星,它的威名至今仍让人心生敬畏。1942-1945,这三年多的时间,是“虎”式坦克在各个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关键时期,也是它与盟军装甲力量殊死搏斗的岁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不仅仅是记录“虎”式坦克的辉煌战绩,更希望能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包括它们的制造、运用、以及在面对数量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的盟军时所遇到的困境。作为“第一卷 第二册”,这暗示着这是一个庞大的系列,我非常好奇它将如何分章节、分战场来叙述“虎”式坦克的整个作战历程,期待能够从中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

评分

存。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1944年8月9日:第510营部署在帕伦德里埃(Palendriai)。

评分

趁着活动又入了一批,送货及时。

评分

东西很好还会再来

评分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

评分

感觉不错,下次还会来。

评分

渣渣京东,我刚下单第二天就200减100,果断退货重新买

评分

好书!正版!折扣活动一直延续就好了!

评分

1944年8月28日:第510营在希斯基埃(Seskiai)附近的森林居民点休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