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Russia Against Napoleon:The Battle for Europe,1807 to 1814]

甲骨文丛书: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 鏖战欧罗巴 1807-1814 [Russia Against Napoleon:The Battle for Europe,1807 to 18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 著,吴畋,王宸 译
图书标签:
  • 俄国历史
  • 拿破仑战争
  • 军事史
  • 欧洲历史
  • 19世纪史
  • 战争史
  • 历史研究
  • 甲骨文丛书
  • 战争与政治
  • 俄法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3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5235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外文名称:Russia Against Napoleon:The Battle for Europe,1807 to 1814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大奖
  2009年拿破仑基金会拿破仑奖
  2009年达夫·库珀奖最终入围奖《星期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
  《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俄国与拿破仑》是一本从俄罗斯人的视角看待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被击败这段历史的著作。 尽管已经有很多关于在俄罗斯的失败命运及其法兰西帝国崩溃的历史书,然而这些书都是从西方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列文的大优势在于,他翻阅了很多从来没有面世的俄罗斯档案。列文颠覆了很多经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塑造而形成的历史常识。通过一场场史诗般的战争和激烈的外交谈判,列文讲述了欧洲大陆各个名族的命运以及从几乎要瓦解的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这是一本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讲述相同时代的历史书,但是他却是真实的“战争与和平”。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拿破仑、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简介

  1812年夏天,欧洲的主宰者拿破仑率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相信他会横扫面前的一切事物。然而,他的帝国不到两年后就沦为废墟,俄国则赢得了胜利。这是一本深入探究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关键角色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两大帝国之间前所未有的史诗性战斗。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长期研究俄罗斯帝国史,除本书外,还著有广受好评的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以及Nicholas II: Twilight of the Empire和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v. 1-3)等。利芬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of LSE)、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资深研究员。

精彩书评

  “多米尼克·利芬为世人提供了此前所缺乏的,对俄国外交、行政和军事领导层清晰而详尽的记载……他的著作无疑会成为拿破仑战争中俄国视角的专业记述。”  
    ——杰弗里·霍斯金,《伦敦图书评论》
  
  “专业著作……《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是一本极好的精巧图书。”
    ——亚历山大·M. 马丁,《文学评论》
  
  “两位迷人人物,两个庞大帝国,两种不可调和的世界观间的史诗性斗争。利芬以他作为爱好者的一切激情和优秀学者的全部博学讲述了这一故事……这是学术成就与迷人叙述的完美结合。”
    ——亚当·扎莫伊斯基,《支点》
  
  “这本博学而非凡的历史研究著作……是伟大的故事,依托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资料来源与细节。”
    ——查尔斯·克洛弗,《金融时报》
  
  “真正开拓新领域的书籍并不经常出现……《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既富有可读性,又是一本划时代的历史著作……是对拿破仑战争学术研究的重要补充。”
    ——戴维·奥马奥尼,《爱尔兰观察家》
  
  “利芬完成了一本令人瞩目的著作,表明当代西方世界对拿破仑时代解读的大空白在于俄国。”
    ——艾伦·马林森,《观察家》
  
  “它带来了真正的崭新领悟……其中有广阔的智慧,结合了源自对这一题材完全掌握的文雅幽默和轻快笔调。作者依次表现出刺激与散漫,条分缕析与极度诙谐。他的判断既简练又具备决定性。”
    ——艾伦·福里斯特,BBC历史频道
  
  “令人手不释卷……出色的故事讲述方式的胜利……棒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凡成就”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标准晚报》
  
  “杰作”
  ——迈克尔·戈夫,《星期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历史学家版本的战争与和平……高水准的军事史,让我们投入到龙骑兵猛冲、髭须翘立的世界,有史以来集结规模最庞大的军队在那里惨败于莫斯科城外的冰雪之中。”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一本里程碑式的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图书
  
  “宏伟且出众的杰作……如同最惊险的小说一般令人兴奋和感动,又充斥着对残酷战斗、传奇骑手与卓越人物的新发现与生动描述”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标准晚报》
  
  “关于拿破仑怎样被击败,(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假设”
    ——安德鲁·罗伯茨,《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不朽之作”
    ——奥兰多·菲格斯

目录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致谢
正文说明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作为大国的俄罗斯
第三章 俄法同盟
第四章 备战
第五章 退却
第六章 博罗季诺与莫斯科的陷落
第七章 1812年的后方
第八章 从莫斯科向前进发
第九章 1813:春季战局
第十章 重建军队
第十一章 欧罗巴命运未卜
第十二章 莱比锡会战
第十三章 入侵法兰西
第十四章 拿破仑的倒台
第十五章 结语
附录1:1812年6月的俄军
附录2:1813年秋季战局开始时的俄军兵团
注释
补充阅读英文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当然,俄军中的外来者人数可能确实要多于奥军和普军。欧洲移民在彼得堡的地位也要比在柏林或维也纳更为突出。在18世纪里,有许多欧洲军人和官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和职业前景转而为俄国效力。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逃离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统治的流亡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最重要的是,欧洲移民填补了由于俄国职业教育或职业中产阶级发展缓慢造成的空缺。职业医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即便到了1812年,俄军当中的医生人数也只有800出头,其中许多人是德裔。军事工程师也面临短缺。18世纪时的俄国工程兵是炮兵的小兄弟,处于其管辖范围之内。尽管他们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获得了独立,但受过训练的工兵军官数量依然太少,而他们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范围又极其广阔,因而俄国依然在寻找能够被吸引到俄军来的外国专家。在1812年战争前夕,最为资深的两位俄国军事工程师分别是荷兰人彼得·凡·叙赫特伦(Petervan Suchtelen)和德意志人卡尔·奥珀曼(Karl Oppermann)。
  更为重要的外国人巢穴则是为军队提供总参谋部军官的军需总监部门。在博罗季诺会战当中,“俄国”参谋里有几乎1/5的人连沙皇的臣民都不是,只有不到一半人拥有斯拉夫姓氏。总参谋部一定程度上源自制图局,那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部门,对工作人员的数学能力要求相当高。这一点确保了它里面充斥着外国人和非俄罗斯人。随着军队在拿破仑时代规模膨胀,变得更为复杂,参谋机关的作用变得相当关键。让许多俄国人感到越发憎恶的是,他们的参谋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有非俄罗斯族的姓名。除此之外,拿破仑在1812年的入侵引发了俄国的排外主义浪潮,这一浪潮有时会针对俄军中的“外国人”,这一用语并未对真正的外国人和并非俄罗斯族的沙皇臣民做出多少区分。然而,倘若没有非俄罗斯人参谋,帝国是永远无法在1812~1814年取得胜利的。此外,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完全忠于俄罗斯国家,他们的家庭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融入俄罗斯社会。这些外国工程师和参谋也协助培养了日后取代他们地位的新一代年轻俄罗斯人军官。
  就像其他大国一样,对沙皇俄国而言,拿破仑时代的巨大挑战在于为战争动员资源。有四个关键要素可以被描述为俄罗斯实力的源泉。它们是人员、马匹、军事工业和财政。除非了解到上述四个要素中每个要素的基本优势与局限,不然就无法理解俄国怎样进行这些战争,也无法领会到它为何取得胜利。
  对任何国家而言,人力都是最明确的资源。当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97年逝世时,俄罗斯帝国的人口大约是4000万。与之相比,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拥有2900万臣民,同时期的哈布斯堡属地则有大约2200万居民。就算到了1806年,普鲁士人口也只有1070万。联合王国的人口介于普鲁士和更为庞大的欧陆大国之间。包括爱尔兰人在内,1815年的联合王国人口大约是1500万人,不过印度的人力也正在成为英国全球力量中的一个因素。因此,俄国的人口数量根据欧洲标准是很庞大的,但它并不比旧制度的对手们大太多,还要远小于拿破仑控制的人力资源。法兰西帝国,或者说由巴黎直接统治的全部领土,在1812年拥有4370万人口。但拿破仑还是拥有650万人口的意大利王国国王、拥有1400万居民的莱茵同盟(Rheinbund)保护人。他还可以掌握其他一些领土:从俄国角度而言,最显著的就是华沙大公国,它的380万人口为1812—1814年的战争努力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简单地列出上述数字,就多少反映出了俄国在那些年里面临的挑战状况。
  从国家层面而言,动员俄国人口的优点在于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价格低廉。威灵顿军中列兵的生活与王公相去甚远,但即便俄军以银戈比计饷,英军列兵的年收入也是他们俄军同行的11倍之多。实际上,1812年的俄军列兵更有可能拿到贬值的纸卢布,其实际价值仅有票面价值的1/4。由于时常弄不清楚摘引材料中的俄国卢布究竟是纸卢布还是银卢布,对价格和收入的比较总是问题丛生的,而且俄国的生活成本无论如何都和其他国家相去甚远,其差异之大尤以英国为甚。更为现实主义的比较则是这样的事实,即便在和平时期,英军士兵除了面包之外,还可以拿到米、肉、豌豆和奶酪。而俄军列兵拿到的只有面粉和谷粒,尽管他们在战时还可以得到肉和伏特加的补充。士兵们把拿到的谷粒煮成麦片粥,这就是他们的日常主食。
  俄军的团有时拿到的也不是制服和军靴,而是衣料和皮革,以此自行制作衣服和鞋子。火药、铅和纸也被分发到各个团里,让他们自己制成弹药。国家能够动用的免费劳力也不仅是士兵。一小部分征募人员并没有被送进军队,而是被派到了矿山。更为重要的是,当彼得大帝第一次建立作为俄国军事工业基础的钢铁工场时,他将若干个村庄永久性地整体分配给工场劳作。他在建立一些为军队提供衣料的纺织工场时也是如此。分配给工场的劳动力总是要更为廉价,因为工人的家属依然保有农地,政府期望他们以此自给自足。
  只要整个欧洲的军队都是由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组成,俄国的军事体系就能在竞争中发挥出色。按照年度征召新兵的系统让俄军成为欧洲最庞大也最廉价的军队,与此同时却没有给人民施加不可承受的负担。然而在1793~1815年,法国和普鲁士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俄国军事体系的长期生命力打上了问号。革命中的法国开始普遍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年轻人,希望一旦战争结束便让他们作为崭新共和国的公民重回平民生活。1798年时,所谓的《茹尔当法令》确立了6年兵役制,从而将这一制度固定下来。在一段有限时间内征召整个年龄阶层的国家可以投入比俄国更多的军队,它日后也将拥有由依然相对年轻的退役士兵们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预备役部队。如果俄国试图效法这一制度,它的军队就不再是国家内部的独立集团,整个沙皇制度下的国家与社会也将发生改变。公民军队是与基于农奴制的社会极不相容的。军队在镇压内部叛乱时会比之前更不可靠。贵族地主会面临这样的前景:成群回到乡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农奴(要是现存法律依然有效的话),而且接受过军事训练。
  ……

前言/序言

  为《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中译本撰写简短的导言,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大的乐事。此书已经被翻译成七种欧洲语言,然而这是我的著作的第一个亚洲语言译本,因此中文版给我带来了特别的欢乐。在感谢对我这本书的关注之外,中国读者对200年前发生在欧洲的这些事件兴趣盎然,这也让我十分高兴。
  也许我应当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在1952年生于新加坡,母亲来自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但她的祖辈中也有法兰西人和苏格兰人,她本人生在印度。我父亲出生于祖父母流亡途中,当时他们正在逃离俄国革命。他的家族来自如今被称为拉脱维亚的地区,但是他们并非拉脱维亚人。他们可能被界定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因为他们属于信奉新教的波罗的海省份统治阶层。可是就认同感而言,他们比绝大多数波罗的海贵族家族更接近俄罗斯人,此外他们还因这个家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一位利瓦部落首领的事实而骄傲,在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甚至拉脱维亚人到来之前,利瓦部落就在世界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本书中读者会发现我的一些先祖——尤其是利芬、帕伦和奥尔洛夫一杰尼索夫。毫无疑问,家史有助于激发我对俄国与拿破仑之战的兴趣。
  但是,欣赏此书叙述的故事并不意味着需要和这个时代建立家族联系。拿破仑与俄国对抗的这段历史跌宕起伏、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许多令人着迷的人物,充满了刺激与趣味性。虽然身为教授,但我试图通过对其中所涵盖的人物及戏剧性事件的充分把握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与绝大多数读者一样,我最初很大程度上是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吸引到这段历史中来的。哪怕再活上一千次,我也无法在文笔、出色的人物描写、范围宏大的叙事上同托尔斯泰相提并论。但是我已经尽力而为,不至于(让这本书)与他的著作相差太远。
  然而在某些方面,我这本书是为反驳托尔斯泰对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及拿破仑时代中角色的描述而写的。在写作《战争与和平》时,托尔斯泰对它的设想远大于一本小说。对他而言,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战争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影响。起初他希望把对战争年代的研究同战时经历如何导致了1825年的所谓十二月党人起义联系起来,那时候年轻的激进派军官们正试图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战争年代实在太令托尔斯泰着迷,因此他从未写到1825年左右。但这本书的最初写作动机甚至对托尔斯泰构思、撰写最终的定稿版影响深远。对托尔斯泰来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俄罗斯人民,他在书中称颂他们自然而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他的著作有意识地同对伟人的狂热崇拜唱反调,那些人经常被宣称能够引领历史的进程。在托尔斯泰看来,伟人都是幻影。就连拿破仑在《战争与和平》中都是自夸却近乎小家子气的形象,他被更深层次的,甚至自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控制的潮流裹挟着往前走。托尔斯泰也没在塑造俄国领袖的形象上多花多少时间,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却是个主要的例外。他不仅将库图佐夫歌颂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还让他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不可战胜的非人格化力量。
  我并非完全不同意托尔斯泰的说法。可是我确实认为,他对历史事件和它们发生原因的解释时常是错误的。就公众对俄国在拿破仑垮台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而言,他这部小说的影响力比任何一本已经写成的历史书都要大得多,因此对我来说,挑战托尔斯泰的某些观点就是有价值的,我这本书也试着这么去做了。在我看来,托尔斯泰对俄国与拿破仑之间这场战争起因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非常具体的利益分歧会让人去冒险,但个人品质,特别是领导力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谈到战争的进程与结果时,这一点同样正确。事实上俄国的大战略比托尔斯泰所暗示的要明智、有目的、成功得多。孩童时代初次读到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我首先注意到的一点是,他这本书到完结时只写了俄国击败拿破仑整个故事的一半。在1813~1814年,一路把俄军带到巴黎的巨大努力和决定性胜利去哪里了?
  我意识到的这个遗漏涉及了问题的核心: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何会在1812~1814年真正发生了什么这一点上对读者们造成了误导?对他来说,1812年因它对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影响而意义重大。他并不关心国际关系和俄国对欧洲的影响,而这些是1813和1814年里的关键方面。托尔斯泰忽略了俄国与拿破仑战争的后半段,从而对俄罗斯社会或多或少将1813~1814年排除于自身记忆之外这一事实影响极大。此书中最不寻常的看点或许是,我将1813年而非1812年置于历史事件的中心。这么做意味着对俄国与拿破仑的冲突有了新的整体认知和关注点。一些古老问题得到了更令人满意的回答,但新问题也出现了。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对亚历山大一世而言,俄国境内的防御作战始终只是更广大的、旨在摧毁拿破仑对欧洲统治的战争的第一步,这对解释俄国领导层如何计划并执行了1812年战局很有帮助。
  1813~181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本身极富戏剧性,也充满了悬念。与人们在《战争与和平》中获得的潜在印象相反,战争在1812年冬季远未结束。拿破仑于1813年重建了军队,离再次确立他对欧洲的统治近在咫尺。他的努力如何遭遇挫败的故事从未被充分讲述过,之所以会这样,而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俄国在击败他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始终被放到了一边。本书述说了这个故事,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它不仅花不少篇幅介绍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也大量介绍了俄国的历史和为何会在俄国内外出现如此之多的误解。因此我希望,我的中国读者们能够同时欣赏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并思考它提出的若干问题。
  多米尼克·利芬
  2014年5月
  于剑桥
甲骨文丛书:罗马的崛起与帝国的奠基 ——探寻古罗马从共和到帝国的关键转折点 图书信息: 丛书系列: 甲骨文丛书 书名: 罗马的崛起与帝国的奠基 副标题/主题: 从布匿战争的胜利到奥古斯都的统治(约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年)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罗马历史上最为关键、也最为动荡的时期——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硝烟散尽,到屋大维(后来的奥古斯都)最终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共和国时代的终结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开启。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军事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政治、社会结构、法律演变及文化认同的深刻历史著作。 第一部:布匿战争的遗产与共和国的扩张(约前264年—前146年) 在罗马吞并西西里、撒丁尼亚和西班牙的过程中,迦太基的威胁被彻底清除。然而,对地中海霸权的绝对控制,却像一把双刃剑,开始撕裂罗马既有的社会结构。 资源涌入与阶级分化: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外域财富涌入罗马所导致的后果。大量战俘成为奴隶,冲击了传统的自耕农阶层,引发了“无产者化”的浪潮。拉蒂芬迪亚(Latifundia,大地产)的扩张如何挤压小农的生存空间,成为城邦内部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与暴力政治的萌芽: 格拉古兄弟试图通过土地改革来恢复罗马公民兵役的基础,但他们的努力最终以流血冲突收场。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元老院与平民保民官之间的权力斗争,指出其标志着政治辩论开始向使用暴力解决分歧转变的危险倾向。 希腊化文化的影响: 随着对希腊世界的征服,罗马的法律、哲学、艺术和宗教信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探讨了斯多葛主义在罗马精英阶层中的传播,以及罗马人如何在外来文明的刺激下,塑造出更具复杂性的“罗马性”。 第二部:军事转型与私人军队的崛起(约前133年—前31年) 共和国的扩张需要更强大的军队,但这种需求最终导致了共和国体制的内在崩溃。 马略的军事改革及其深远影响: 马略打破了公民兵役制的传统,允许无产者加入军队,并以战利品和土地作为回报。这使得士兵对国家忠诚度的重心,转向了对个人将领的依赖。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改革如何为后来的苏拉、庞培和凯撒等人的私人军事集团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社会战争(Social War)的教训: 意大利同盟者为争取公民权而发动的内战,虽然最终迫使罗马扩大了公民权的范围,但其过程暴露了罗马政治体系在处理内部民族认同问题上的僵化与残忍,并进一步加剧了政治派系的对立。 “三巨头”的权力游戏: 庞培、克拉苏和凯撒组成的第一个“三头政治”,是共和制在面对强大个人威望时无力抵抗的缩影。凯撒横渡卢比孔河,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行动,更是对共和原则的公开宣战。本书详细分析了高卢战争期间凯撒的政治布局、军事天才及其在士兵中的无上威望如何成为颠覆共和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部:从内战到元首制的建立(前49年—前14年) 共和国的最后岁月充斥着无休止的内战、清洗和权力真空的争夺。 凯撒的独裁与遇刺的必然性: 我们分析了凯撒在掌权后推行的激进改革,这些改革虽然旨在解决共和国遗留的社会问题,但也直接威胁了元老院的传统权威。他的遇刺并非简单的复辟共和的尝试,而是权力斗争中一个极端而徒劳的插曲。 屋大维的政治手腕: 相较于凯撒的军事冒险,屋大维(后来的奥古斯都)展现出更为精妙的政治智慧。本书聚焦于他如何利用马克·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的联盟,将其描绘为“东方僭主”的威胁,从而赢得罗马公民和元老院的同情与支持。亚克兴战役的胜利,并非终结了内战,而是为新秩序的建立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元首制”的伪装与实质: 本书的最高潮在于对“元首制”(Principate)的解读。奥古斯都深知罗马人对“王权”的恐惧。他并非废除共和机构,而是通过掌握关键的军事指挥权、保民官权力、元老院的“名誉上的”权威等手段,将所有实权集中于一身,实现了“以共和外衣包裹下的君主统治”。公元前27年和公元前23年的“授予权力”仪式,标志着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稳定帝制时代的开端。 核心价值: 本书通过对关键人物的深入剖析和对制度变迁的细致考察,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共和政体,是如何一步步被内部的经济矛盾、军事化进程和精英的个人野心所吞噬,最终让位于一个稳定但缺乏自由的帝国体系。它为理解所有经历过剧烈社会变革与权力转移的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历史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叙事,一堆日期、地名和人数堆砌在一起,读起来索然无味。我希望这部作品能跳脱出纯粹的军事编年史窠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叙事。比如,能不能详细描绘一下斯摩棱斯克战役后,俄国军队内部的士气波动和指挥系统的微妙变化?或者,对于库图佐夫这位饱经风霜的统帅,作者是否能挖掘出他面对拿破仑那种近乎天才的军事才能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应对策略?我想看到的,是细节中蕴含的宏大,是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背后的复杂人性考量。如果这本书能通过生动的侧写,将那些冰冷的史实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场景,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了。我期望它能提供那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而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拿破仑战争的书籍多如牛毛,许多都只是对既有史料的重新包装。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在史料解读上的创新性视角。这次的“决战”背景设定在1807到1814年,这恰恰涵盖了俄法和解到最终的灾难性决裂的全过程。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西方史观的解读,或许是从俄国自身的“欧化”进程与保守派卫国思潮之间张力的角度来审视这场战争的爆发必然性。此外,如果书中能利用一些近年来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哪怕是只片段也好,来佐证一些传统观点中模糊不清的地方,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我关注的焦点在于,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能够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带复古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似乎预示着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充满了血与火的史诗。当然,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期待的还是内容上的深度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在纷繁复杂的战役叙述中,穿插一些对当时俄国社会、政治精英阶层心态的细腻描摹。毕竟,拿破仑的扩张野心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权谋算计之间的角力,才是驱动那段历史走向的内在动力。很多关于拿俄战争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宏大的军事部署,却忽略了底层士兵和普通贵族在面对巨大时代变革时的真实感受。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它无疑会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振奋的一部作品。我正在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去审视这场决定欧洲命运的世纪对决。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一本好的历史书必须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我担心的是,如果内容过于偏向学术论证,可能会导致行文晦涩难懂。我期待的是一种流畅、富有画面感的叙事风格,那种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喀秋莎火箭炮的轰鸣,闻到博罗季诺田野上弥漫的硝烟味。对于军事细节的描述,我希望作者能做到精准而不失趣味性,能够解释清楚诸如“纵深防御”、“焦土政策”等战略战术是如何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得到具体实现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那种让人一旦翻开就难以放下,读完后不仅知识有所增长,情感上也能获得强烈共鸣的佳作。我需要的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史诗叙述。

评分

我对十九世纪初欧洲的政治博弈总是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奥斯特里茨惨败之后,沙皇俄国如何在中欧大陆上重新定位自己的战略价值,并最终找到能够有效牵制拿破仑的路径。这本书的书名中提到了“鏖战欧罗巴”,这暗示着战争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俄法两国的范畴,涉及到普鲁士、奥地利等列强的微妙站队与背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些复杂的外交关系网。究竟是英美的经济压力促成了俄国态度的转变?还是拿破仑在半岛战争中的泥潭,给了沙皇喘息和反击的时机?我希望看到的分析是多维度的,既要看到军事层面的攻防,更要看到政治筹码的交换与权力的此消彼长。如果能有一章专门分析蒂尔西特和约签订前后的各方心路历程,那就太棒了,那才是真正的“决战”的序曲。

评分

西班牙的女王,了解欧洲历史必然少不了对这位伟大女性的生平进行回溯,强大的西班牙不是一天便形成的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2009年拿破仑基金会拿破仑奖

评分

第四节 帝国主义在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诸国 / 741

评分

活动时,毫不犹豫的直接拿去了,喜欢一套作品,豆瓣评分也非常高,你值得拥有

评分

书已经堆积如山,买十本看不完一本,之前怕读不完甚至有了焦虑的情绪。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真的是知识太匮乏,所以恨不得短时间读完所有的书来补充大脑,体会到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书是真正可以陪你一辈子最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心情豁然开朗,再次默默的打开京东,继续剁手。没有错,这是一段关于剁手前如何做出的心理准备的文字。所以,看到好书,就剁吧,买不了吃亏上当。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最感兴趣的是古代及近代部分。

评分

甲骨文丛书,选题和翻译都不错,一直在买

评分

1812年夏天,拿破仑率领有历史以来最庞大的军队进军俄国……多年前就看过《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用很大篇幅论述了这场战役,现在这本书再次重述了1812年的战役和故事,国外评论说“这本博学而非凡的历史研究著作……是伟大的故事,依托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资料来源与细节。”本书获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