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文库:楚辞补注

中华国学文库:楚辞补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洪兴祖 著,白化文 等 校
图书标签:
  • 楚辞
  • 国学
  • 经典
  • 文学
  • 古籍
  • 注释
  • 中华文化
  • 诗歌
  • 传统文化
  • 屈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4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81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国学文库:楚辞补注》为《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撰。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鹅,野鹅也。”《离骚》补注“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读作“苏故切”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此为收入《中华国学文库》本的简体字本。

作者简介

  洪兴祖(1090—1155年),字庆善,号练塘,丹阳人。宋政和八年(1118年)上舍及第。初为湖州士曹,寻改宣教郎。建炎三年(1129年)春,高宗驻跸扬州,被召试秘书省正字,专掌图书及校勘典籍,后迁太常博士。著有《朱子语类·杂类》、《楚辞考异》、《楚辞补注》、《论语说》等传世。


  白化文,1930年8月生,北京市人。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民盟盟员1950年肄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前言/序言


锦绣辞章,千载风华:一部关于汉魏六朝诗歌的深入探索 本书并非专注于屈原的《楚辞》及其补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片同样璀璨的文学星空——汉魏六朝诗歌。这段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诗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型与飞跃,孕育出了无数风格迥异、意境深邃的杰作。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细致品味那些被时光淘洗后依然闪耀的诗篇。 一、 汉代乐府:民间情歌的时代回响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深入探讨汉代的乐府诗。乐府,作为一种音乐性的诗歌,其最迷人的之处在于它源自民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将从乐府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功能入手,解析其“缘事而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的创作特质。 《孔雀东南飞》与《上邪》:生死不渝的爱情悲歌 我们将重点解读《孔雀东南飞》与《上邪》这两篇妇孺皆知的乐府名篇。在《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将分析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爱情故事。从诗歌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探讨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为何他们的爱情会如此打动人心?诗歌在哪些细节上展现了当时女性的生存困境?我们还将细致梳理诗中的情节发展,体会其由恩爱到生离死别的巨大情感落差,以及最终“誓不相负”的凄美结局。 《上邪》则以其质朴而热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纯粹爱情的坚定追求。我们将逐句解读其“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分析其极端而又充满力量的比喻,揭示汉代人民内心深处对真挚感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这种毫不掩饰的直白表达,与后世委婉含蓄的诗风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独特魅力。 《陌上桑》与《白头吟》:女性独立的时代呼唤 除了爱情,乐府诗也生动地描绘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女性的独立意识。《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聪明、美貌和自信,以及她对追求者的巧妙回绝,充分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尊严。我们将探讨诗歌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所代表的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白头吟》则借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女性对独立自主的渴求。我们将分析诗歌中“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君知妾有夫,暗曳曳”、“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等句子所蕴含的深层情感,理解其背后对于忠贞不渝爱情的期盼,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力和抗争。 其他民歌的广泛探讨 本书还将广泛涉猎其他类型的汉代乐府民歌,如描绘征夫思妇的《子夜吴歌》系列,展现边塞风光的《陇头吟》等。我们将从这些作品中,勾勒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军旅生涯的艰辛,到农耕生活的辛劳,再到男女情感的细腻描摹,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饱满的汉代生活画卷。 二、 建安风骨:刚健质朴的时代呐喊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这并没有压抑文人的创作热情,反而激发出一种刚健、质朴、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 我们将重点分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曹操:作为“乱世之枭雄”,其诗歌风格雄浑苍凉,气魄宏大。我们将仔细品读《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分析其在面对人生短暂与政治抱负时的复杂心境。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丽景象,以及这种豪迈气概是如何与他“统一天下”的宏大理想相结合的。 曹丕:虽然政治生涯不如其父,但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不俗。他的诗歌风格更为细腻,注重文采的雕琢,并对文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将分析其《燕歌行》如何描绘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其在宫体诗初露端倪时所展现的对形式美的追求。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才华横溢,意境开阔,情感充沛。本书将深入剖析《洛神赋》中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神话,分析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华美的辞藻,塑造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洛神形象,以及全篇所展现的对理想人格和纯净情感的追求。我们还将解读《七步诗》的典故,探讨其背后所折射的政治斗争和手足情谊的复杂交织。同时,也会关注他那些歌颂友谊、抒发抱负的作品,展现其多样的情感世界。 “三曹”之外的其他建安名家 除了“三曹”,我们还将考察其他重要的建安时期诗人,如“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等人。例如,陈琳的《檄吴孙权文》所展现的雄辩与气势,王粲的《七哀诗》中所流露的国破家亡的悲痛,都体现了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我们将分析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他们在继承汉代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如何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三、 正始玄言与山水田园: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多元转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与割据并未阻碍文学的繁荣,反而催生了诗歌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正始玄言诗以及后来的山水田园诗等重要流派。 正始玄言诗:哲学思辨的诗意表达 本书将探讨正始时期,士人受玄学思潮影响而创作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语言清谈,意境深邃,但相对而言,其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力稍显不足。我们将分析嵇康、阮籍等人的作品,理解他们如何在诗歌中融入老庄的思想,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虚无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例如,阮籍的《咏怀诗》所表现的“狂言”与“佯狂”,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压抑下的一种精神写照。 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对自然的深情礼赞 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越来越多文人选择寄情山水,寻求内心的宁静。这催生了山水田园诗的兴盛。 陶渊明: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陶渊明的诗歌以其自然、质朴、真挚而闻名。我们将深入品读《归园田居》系列,分析其如何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对官场虚伪的厌弃和对回归自然的深切热爱。我们将逐字逐句地揣摩“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境,体会其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安宁的渴望。同时,我们也会分析《饮酒》系列,理解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物外,以及其诗歌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的诗歌以其精工的描写和开阔的意境著称。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精准地捕捉了春天的生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其诗歌中如何融入玄言的思考,以及他作为一名官员,在山水之间寻求解脱的心态。 其他南北朝诗人:本书还将涉及鲍照、庾信等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庾信的《哀江南赋》则充满了亡国之痛,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诗歌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谱系。我们将分析他们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他们如何在各自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诗篇。 四、 诗歌的艺术演变与文学史意义 除了对具体作品和诗人的分析,本书还力图梳理汉魏六朝诗歌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艺术演变。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 我们将考察诗歌功能的变化,从先秦时期侧重于表达政治理想和道德教化的“诗言志”,逐渐转向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描绘生活场景的“诗缘情”。 诗歌体式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将关注古诗(五言诗)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以及乐府诗歌的演变。五言诗如何逐渐成为主流,其节奏、韵律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乐府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如何被文人雅化? 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学创作 我们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玄学、佛学、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诗歌创作中?文人之间的唱和、宴集等活动又如何促进了诗歌的交流与发展? 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 汉魏六朝诗歌为后世诗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刚健的风格、清新的意境、真挚的情感,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都深深地影响了唐诗宋词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本书将简要回顾这一时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的积极意义。 结语 本书旨在通过对汉魏六朝诗歌的深入梳理和精细解读,展现这一时期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巨大成就。它不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历史的回声,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希望本书能够带领广大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一同感受诗歌的力量,领略中华古典文学的深邃与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深沉的、持续的阅读体验,它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激情,而是慢火炖煮的耐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的解释,而跳出正文,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恰恰说明了这部文库的引导性极强。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固化的古代文本,重新激活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对象。那种对先秦两汉时期神话、巫术、地域文化的细致梳理,让我对屈原的创作背景有了立体化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爱国诗人”形象,而是一个生活在复杂文化交织中的天才。阅读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门,每一次推开,都有新的风景和新的思考涌现出来,让人爱不释手,也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与魅力。

评分

这部《中华国学文库:楚辞补注》,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厚重感。我最近入手后,光是捧在手里摩挲那封面装帧,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普及读物,而是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气韵。我原本对《楚辞》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里那几篇耳熟能详的篇目,总觉得那是一种遥远、晦涩的文学瑰宝,难以亲近。然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仿佛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翻阅。我还没来得及深究具体内容,光是这种“仪式感”就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它让人明白,这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典籍。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从外在形式上就给读者建立了极高的阅读期待,仿佛已经触摸到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的一角。

评分

与其他版本的《楚辞》相比,我发现这部文库在版本选择和校勘方面,似乎下了额外的功夫。有些篇目的注释中,会明确指出是根据哪个宋本或清本进行的考证,这种对源流的追溯,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了解文本流变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的争议性词句,发现这部书的处理方式更为审慎和全面。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学术视野,这在古典文献的整理中尤为可贵。它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在你迷茫时,不仅告诉你答案,更告诉你这个答案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的,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让我对这部文库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只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部研究《楚辞》版本流变的参考指南。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它的“补注”部分会不会过于枯燥或者晦涩难懂。毕竟,“补注”二字,常常意味着对现有文本的繁复增补和解释,很容易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在行文的流畅性上,做出了令人惊喜的平衡。虽然注释详实,但其组织方式显然经过精心编排,避免了注释与正文之间那种生硬的割裂感。当我尝试着对照着现代汉语去理解那些古奥的词汇时,发现注释的逻辑性很强,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同义词,而是深入到词源学和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去解释,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楚辞》那种独特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得原本高耸入云的学术殿堂,有了一条相对平缓的阶梯,让一个有着中等文史基础的爱好者也能窥见其堂奥。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对照着目录,梳理了一下这部文库的体例和结构。坦白说,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光是理解它复杂的注释体系就构成了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探寻真相的乐趣。它并非那种“一读就懂”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你看那密密麻麻的引文和旁注,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权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历史典故和地理名词时的严谨态度,很多地方,它会并列给出几种不同的学说,然后给出编注者的倾向性判断,这种不独断、重考据的学风,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可靠。这种对学术边界的清晰界定,比那种把所有问题都“一锤定音”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它尊重了读者的思考空间,也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养。

评分

心仪的版本,相当于四书集注的地位

评分

中华书局的书,值得信赖。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见面期间买的,这批书觊觎很久了……

评分

注字太小,不能连着看,否则对眼睛不好

评分

楚辞补注为中华书局精品书,值得收藏。

评分

不错,字的大小合理,应该买繁体竖排就好了

评分

中华书局的书,值得信赖。

评分

特别是物流发货特快,给个大大的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