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史学巨擘唐德刚的活泼文笔,海外读红楼的的视角——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海外读曹雪芹的“文化冲突”,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唐德刚《史学与红学》著作,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后来跟史家唐德刚打过笔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称其为“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2. 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精装出版,几乎封尘的遗稿,热销数十年的经典——从“晚清导论篇”开始,紧接着“北京政府篇”《袁氏当国》,晚年唐德刚潜心撰写“民国通史计划”,因病中断。幸有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整理遗稿、书信等资料,终使“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等劫后重生。今中文简体精装版“唐德刚作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等经典史著,每册均以胡适手迹集字书名,以历史照片还原现场。
海报:
内容简介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海外读曹雪芹的“文化冲突”,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史学与红学》收录了史家唐德刚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方面的札记共计十七篇,论及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汉字拉丁化等议题。作者认为,“文史不分”是传统东、西方史学异曲同工之处,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优秀的文学精品,主张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并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书中细述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的篇章,可见其在口述史学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对《红楼梦》里避讳问题的集中讨论和“以经读经”分析曹雪芹的“文化冲突”的文章也颇有创见。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史学与红学》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后来跟史家唐德刚打过笔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称其为“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唐德刚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越辛酸,在七十岁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一个倔强的单干户,单打独斗地写晚清、民国史,在八十岁中风生病之前,完成了《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这些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居然还有盗版!唐教授当年辛辛苦苦搭了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势力”虽然未能拔地而起,最后无疾而终,但他所写的史书在普通读者“民国史阅读书单”上,却恐怕是排在“第一”。
历史学家必须公正,必须敢言,否则历史学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刚教授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见称。
精彩书评
★《红楼梦》实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文学的第一部巨著。她没有受外界——尤其是西方作品的任何影响;其格调之高亦不在同时西方乃至现代西方任何小说之下。岂非特作者曹霑,天才突出,花样翻新,亦是传统农业经济之社会逐渐向现代化工商业都市转移之自然成果。曹氏亦如百余年后继起之胡适、鲁迅,是时代潮流冲激下之英雄也。
——
唐德刚 ★我同德纲兄的友情是从1939年开始的,到现在整整七十年。……这样长期而且深厚的友情,不仅使我有资格说“我的朋友唐德刚”,而且的确使我受益不浅。德纲兄真是“博学多闻”、“学贯中西”。他的文采使你看了文章之后一定知道那是他写的,因为没有人会写出那样精彩的文章。他的谈吐尤其内容丰富,妙语连篇。同他谈一次,胜读十本书。
——
马大任 ★犹记得在二十多年前,我曾为唐先生的散文集《五十年代的尘埃》写序,那时我还在《明报月刊》工作,正是精力旺盛的壮年时期,此后历经《中报》和《中报月刊》,再经《百姓半月刊》,至今退休在温哥华,真是岁月沧桑。如今读唐德刚先生这些文章(《史学与红学》与《书缘与人缘》),感到像是读历史一样,然而又不像是在读历史,却是像观剧一样,慨唐德刚先生写历史犹如重现人物和事件,使读者读来有如亲眼目击。
这是很不容易的,这种成就,来源于唐先生也喜欢文学,并且也曾从事文学创作,像他早期所写的散文,也就是《海外论坛》上的文章,便是他的文学创作,收在《五十年代的尘埃》一书里。现在这本《史学与红学》则是学术著作,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
——胡菊人 ★唐德刚之所以那么受青睐,乃在于他的身上没有学院派的方巾气,那种工匠式的知识卖弄。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有历史感的史学家。他好发议论,好为人师,好作惊人之语,虽偶有过头,但正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史学倘若离开了智慧女神,岂非一张苍白的验尸报告?
唐德刚的文字,汪洋恣肆,纵横千里,放得开,又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难怪中国文学史的威望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史学是唐德刚的专业,文学是他的爱好,与他可以匹敌的,大概只有李敖。
—
—许纪霖 目录
序(胡菊人)
自序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上的讲辞原稿
中国前途在中国人
文学与口述历史
小说和历史——1988年6月7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也是口述历史——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
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简史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桃园县的“下中农”
《通鉴》与我——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前人著史后人评——在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会上的发言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胡适口述自传》译注后按
曹雪芹的“文化冲突”——“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海外读红楼
前言/序言
【胡菊人序言】
唐德刚先生把他的文章交远流出版,承出版社的游奇惠小姐叫我写序,我答应了。此次出版一共两部,就是《史学与红学》与《书缘与人缘》。犹记得在二十多年前,我曾为唐先生的散文集《五十年代的尘埃》写序,那时我还在《明报月刊》工作,正是精力最旺盛的壮年时期,此后历经《中报》和《中报月刊》,再经《百姓半月刊》,至今退休在温哥华,真是岁月沧桑。如今读唐德刚先生这些文章,感到像是读历史一样,然而又不像是在读历史,却是像观剧一样,慨唐德刚先生写历史犹如重现人物和事件,使读者读来有如亲眼目击。
这是很不容易的,这种成就,来源于唐先生也喜欢文学,并且也曾从事文学创作,像他早期所写的散文,也就是《海外论坛》上的文章,便是他的文学创作,收在《五十年代的尘埃》一书里。现在这本《史学与红学》则是学术著作,谈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唐先生的文笔有文学笔底,写得灵活,因而让读者不忍停下来,这就是文学笔法的功劳。
在本书里,特别有《文学与口述历史》的文章和《小说和历史》的讲稿,据唐先生的见解,历史和小说是很难分别的,以鲁迅所创造的阿Q为例,社会上本来并无阿Q其人,可是又似乎是实有其人,每个中国人都有阿Q的特性,所以唐先生说:“历史是根据实人实事所写的社会现象,小说则是根据实有的社会现象而创造出的虚人虚事,二者是一个铜元的两面。”
唐先生创作了一部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记述的是他的友人所说的大陆见闻,都是实人实事,只是格于这位友人的要求,不能用真名和实地,从1985年6月1日开始,在纽约《北美日报》连载。这是唐先生所言历史与小说有时候不可分的证明,因为除了人名和地名之外,所说的都是事实,完全符合唐先生所说“小说则是根据实有的社会现象而创造出的虚人虚事”的通则。
《战争与爱情》这部小说,是说中国大陆上的人和事的,充满辛酸与离奇,而本书实质上却不是小说,而是论述,但论述当中却可读性甚高。其中《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尽管是在西安,但唐先生仍照直讲话,极为难得。例如说:“‘阶级斗争’,便是中世纪‘上帝’这一绝对真理的延续。概念既然绝对化,只容‘信仰’,不许‘探索’,则科学就变成了神学。”这样大胆地说话,是要有学术求真的勇气的。
唐先生是历史学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市立大学教书,而在哥大之时负责口述历史的工作,曾获胡适、李宗仁、顾维钧等亲自口述其生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本书收辑有《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撰述《李宗仁回忆录》事成及出版的经过。李宗仁能有机会畅谈他的历史故事,成为他晚年最重视并乐于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唐德刚先生主其事,李宗仁能够畅所欲言、深自欣慰的机会就没有了。李宗仁与中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唐先生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李宗仁回忆录》是唯一有中文稿的,其他人,包括胡适、孔祥熙、陈立夫、顾维钧、张发奎、蒋廷黻、陈光甫、蒋彝、吴国桢、李汉魂、何廉等人的口述自传,均无中文稿,这是唐德刚先生个人循李宗仁之请,在正常英文撰述工作之外的“额外工作”。然而,无论英文稿还是中文稿之出版,都经过相当的周折,作者在文中已经详细地说明了经过,在此就不复述了。
不过,有一点不能不叙述,那就是李宗仁的口述跟胡适的绝不相同。胡适是一位“无征不信”、“九分证据不讲十分话”的大学者、考据家,所以他向唐先生所讲的话,绝大部分是可信的,可以照录的。但李宗仁的口述却不然,他“信口开河,不能入书”,但他有坚强的信心,认为自己所讲的无一不可以写下。这就要唐先生先做说服的工作。唐先生用了极大的耐性,心平气和,转弯抹角,慢慢解释,把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全给他“箍”掉了,再就可靠的史料,改写而补充之。最初因为箍得太多,李宗仁有点怏怏然,但是经过唐先生的耐心解释,他后来也接受了。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定费了唐先生的许多工夫,只有像唐先生这样精通近代史而又有资料可以稽查的人才能胜任,否则,口述历史的人又怎能心服口服呢?
除了对《李宗仁回忆录》的成书过程作了清楚的交代以外,有篇文章也值得一提,这便是《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一文,这是唐先生的讲演,是由汤晏先生整理的。在这篇讲演中,唐先生是反对汉字拉丁化的,认为“这是大胆假设,但没有小心求证,太夸大了,太渲染了。这种说法,我以前相信,但自从哥伦比亚大学转来纽约市立大学教书后,就不再相信了”。
唐先生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是令人钦佩的。其中以羊字为例,英语里羊总称为sheep,公羊叫ram,母羊叫ewe,山羊叫goat,羔羊叫lamb,羊毛叫wool,羊肉叫mutton,中文我们一看词便知词义,但在拼音文字里便各个词不同,令人难以记认。而且主张汉字拉丁化的理由是方块字不能搞计算机,唐先生认为这个理由似是而非。唐先生这篇演讲作于1981年的年末,计算机之汉字化已经实现。唐先生以幽默的口吻说:“如果一定要废汉字,则办法很多,但汉字拉丁化或拼音化方案是最不足取的一种办法,是最坏的一种途径。因为创造一个拼音文字很难,不如来学一种现成的拼音语言来得更方便。”这最后一点意见是主张消灭中文、否弃中文了,当然为唐先生所不取。
本书还有多篇文章未及一一介绍,如论述《红楼梦》的著作,如论读《资治通鉴》,以及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及桃园县的“下中农”的生活,等等,都是极可一读的文章。前面说过,唐先生文笔好,极枯燥的题目也写得十分动人,容易阅读,这种优点是极难得的,而每篇每个问题都是为人所关心的,足以为我们解惑,这是唐先生的高明之处。
2003年8月25日温哥华
1991年10月13日于台北南港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中其他卷册,但不包含《唐德刚作品集:史学与红学》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模板化痕迹。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精选·系列导览) 系列总览: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是近代史学界一项重要的史料工程,旨在系统性地抢救、整理和出版具有时代价值的口述历史资料。本丛书立足于口述史料的独特性与亲历者的第一视角,致力于还原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记忆、社会变迁与微妙心态。丛书的编纂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强调对原始语料的忠实呈现,同时辅以必要的学术注释与时代背景梳理。本系列并非单一主题的汇集,而是覆盖了从晚清至当代中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包括政治运动、社会风俗、经济转型、知识分子群体变迁以及特定地域的历史脉络。 本卷(不含《唐德刚作品集:史学与红学》)精选卷册导读: 以下是本丛书系列中,专注于特定主题与人物群体的精选卷册介绍,它们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景图景。 --- 第一辑:知识精英与思想风暴(侧重 1920s-1950s) 卷册一:《燕园旧梦:北京大学师生口述实录(1920-1949)》 核心内容: 本卷是抢救性地记录了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含西南联大时期部分校友)著名学者、教授、以及早期进步学生关于校园生活、学术争鸣、政治参与和抗战迁徙的集体记忆。 聚焦细节: 资料详尽记录了胡适、陈寅恪、李济等学界巨擘的教学风格、私人交往与学术理念的形成过程。特别关注了“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界如何从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演变,以及在动荡年代中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物质匮乏与精神坚守。收录了关于北大图书馆管理、早期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与政府关系的珍贵叙述。 史料价值: 为研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知识分子群体史以及文化史提供了大量未曾发表的生动细节,校友们的讲述展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复杂张力与选择。 卷册二:《南洋游子吟:早期留美学生群体的归国与抉择(1890s-1930s)》 核心内容: 聚焦于清末民初“庚款”与自费留美学生的群体命运。通过对散居全球的几十位早期留美学人的口述访谈,重构他们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对西方科技与制度的学习,以及归国后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乃至国民政府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聚焦细节: 资料详细描述了早年留学生在麻省理工、耶鲁、康奈尔等校的学习生活细节,包括语言障碍、种族歧视、以及如何将西方工程学、法学、医学知识“本土化”的实践过程。其中不乏关于早期实业救国尝试的失败与成功经验的记录。 史料价值: 本卷有效填补了对早期留学生群体“归国后”贡献的系统性研究空白,揭示了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才引进与知识转化的深层机制。 --- 第二辑:社会生活与区域变迁(侧重 1930s-1970s) 卷册三:《码头风云:上海工人阶级的口述历史(1930-1949)》 核心内容: 本卷以宏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为背景,通过对码头工人、纺织女工、以及早期产业工会活动家的深度访谈,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底层社会图景。 聚焦细节: 资料细致描绘了旧上海的劳资关系、帮派文化、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以及夜间的贫民窟景象。重点记录了 1930 年代工人运动的高潮与低谷,以及抗战爆发后,工人阶级在日占区和沦陷区所经历的生存挣扎与政治觉醒。口述中充满了对旧式工头制度、包身工现象的血泪控诉。 史料价值: 为社会史和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来自权力结构下层的、未经修饰的感性材料,是对以往侧重于上层精英叙事的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 卷册四:《大后方记忆:抗战时期西南省份的民间生存图景》 核心内容: 集合了关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作为“大后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涌入人口的社会影响。 聚焦细节: 访谈对象包括内迁高校的教职员、迁往西南的官僚家庭、以及当地的士绅和农民。资料记录了战时通货膨胀的恐怖、物资的极端匮乏、与外省移民(如上海、南京难民)的摩擦与融合、以及中国远征军在西南边陲留下的印记。特别收录了关于盟军(飞虎队)在当地活动的民间视角叙事。 史料价值: 展现了抗战中“战争边缘化”地区所承受的历史重负,揭示了国家权力在西南腹地的渗透与重塑过程,是对“正面战场”叙事的有力补充。 --- 第三辑:特定领域与制度变迁(侧重 1950s 以后) 卷册五:《田埂上的变革者: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干部口述纪实》 核心内容: 本卷聚焦于 195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末,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组织者(特别是公社书记、大队干部)的第一人称叙事。 聚焦细节: 资料侧重于集体化运动的执行层面,包括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决策的传达与“在地化”过程。口述者坦诚地描述了在政策高压下,如何平衡上级指令与基层实际困难、如何在“大跃进”时期进行生产组织与资源调配的复杂心态。同时也记录了部分干部在文革中的遭遇与对随后改革的初期感受。 史料价值: 这批口述史料是理解国家权力如何通过基层网络转化为具体社会行动的关键枢纽,揭示了制度变迁中,执行者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实践智慧。 卷册六:《铁窗与回响:1957年后知识分子改造的口述侧影》 核心内容: 本卷收录了在特定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学者、工程师、艺术家等)关于“劳动改造”、“下放”及“回归”时期的记忆。 聚焦细节: 叙述集中于劳改农场、干校的生活细节、思想改造的强制性过程、以及对自身专业知识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与坚守。访谈者细致描述了改造期间的日常作息、与工农群体的互动、以及内心深处对学术理想的保留与反思。 史料价值: 提供了关于特定政治史事件中,个体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剧烈冲突的微观证据,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的韧性与断裂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参考价值。 --- 丛书结语: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的每一卷都代表了一次对“不可磨灭的记忆”的抢救。它们以口语化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方式,补充了官方档案和既有学术著作的局限。本系列汇集了精英的思辨、底层的挣扎、地方的记忆以及时代的转向,共同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我们得以触摸历史最鲜活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