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石窟
  • 麦积山
  • 天水
  • 佛教艺术
  • 雕塑
  • 壁画
  • 中国石窟
  • 甘肃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7360
版次:2
商品编码:1134046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世纪初开始营造佛教石窟寺,后北魏至隋代为兴盛期,盛唐大地震致中辍,宋元明进行了重修,现存窟龛200余个,雕塑、壁画俱佳,早期造像代表着北朝雕塑的水平。1961年经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写的这本《天水麦积山》为上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文版,收录麦积山石窟自北魏迄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计83个窟龛的雕塑、壁画和内景、外景,以及有关的论文等,因广大读者需求,今予再版。

目录

忆麦积山艺术·序
图版
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
麦积山雕塑艺术的成就
麦积山石窟壁画叙要
麦积山石窟所见古建筑
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及早期石窟的两三个问题
冈版说明
实测图(第128窟、第69·169龛、第135窟、第133窟、第62窟)
天水麦积山大事年表
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
英文目录
麦积山石窟全图

前言/序言


洞窟中的史诗:从敦煌到云冈的石窟艺术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深入探寻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脉络。不同于聚焦于某一特定石窟群的详尽研究,本书采取宏观梳理与重点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全景图。我们的旅程始于遥远的丝绸之路起点,以莫高窟的万千佛龛为起点站,继而向西,抵达克孜尔和库木吐拉的犍陀罗风格遗韵;随后,目光转向北方,细致考察云冈石窟的皇家气魄与北魏的民族融合,直至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盛唐气象。最后,我们将回望中原腹地,领略龙门石窟的皇家风范与精湛技艺,最终汇聚于一座座鲜活的石窟遗址,解读它们如何成为中国文化多元融合与佛教艺术本土化转型的关键物证。 本书的叙事主线,在于揭示石窟艺术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对佛教教义的虔诚表达和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而“变”,则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造像风格、壁画内容、乃至建筑形制的深刻演变。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汇点——早期石窟的萌芽与印度影响(约400字)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石窟艺术的开端,探讨佛教自西域传入后,如何在广袤的河西走廊扎下根基。我们将详细解析莫高窟早期洞窟的特色,如第269窟、275窟等,它们如何承袭了犍陀罗和笈多艺术的精髓,并在丝绸之路的商贸与文化流动中,逐渐被“中国化”。 重点分析早期壁画中“说法图”、“本生故事”的叙事方式,以及泥塑佛像中那种略显古朴、深沉的“西域风”神态。我们不只描述表象,更深入探讨了早期石窟营建者——那些来自中亚、西域的工匠与僧侣——在融入中原文化语境时所经历的艺术选择与创造。这一阶段的石窟,是两种伟大文明最初温柔而坚定的相遇,其艺术语言充满了异域情调和初传的震撼力。 第二部分:皇家气象与民族融合——北朝的雄浑转型(约450字) 本章是全书最具戏剧性的转折点。随着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定都平城(今大同),石窟艺术迎来了第一次高峰。我们将重点剖析云冈石窟,这个由“昙曜五窟”开启的皇家工程,如何体现了拓跋鲜卑的民族雄心与对中原文化的学习热情。 详细对比云冈早期(昙曜五窟,受印度“萨尔纳特”风格影响的“释迦三世像”)和中期(第9、10、11窟的巨型交脚弥勒佛)的造像风格。在这一时期,石刻佛像的体量增大,面相由最初的异域化转向汉化,衣纹的雕刻也开始出现“曹衣吴带”的雏形,但整体气势上仍保留着北方民族特有的雄健与质朴。 随后,我们会简要提及永靖泰初寺石窟的过渡地位,以及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的早期开凿,尤其是古阳洞,展示了汉化进程中的“秀骨清像”风格,即佛教造像如何在儒家礼仪和道家玄学的熏陶下,变得清瘦、飘逸,与北方草原的粗犷审美渐行渐远。 第三部分:盛世的辉煌与多样性——隋唐的艺术巅峰(约450字) 隋唐两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石窟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样化。本部分将聚焦于两大重镇——龙门石窟的成熟期与敦煌的鼎盛期。 在龙门,我们考察宾阳中洞的“卢舍那大佛”,它不再是北魏那种略带稚气的清癯,而是雍容华贵、母仪天下的丰满造像,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和高度成熟的雕刻技艺。我们会剖析其双肩圆厚、衣纹流畅的“褒衣博带”风格,以及其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同时,本书将探讨敦煌壁画在盛唐时期所达到的巅峰状态,如壁画中的“反弹琵琶”所展现的律动感,以及经变故事中对世俗生活的细腻描绘。我们会将隋唐石窟艺术的特点总结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高度的写实主义与完美的人体结构、以及对色彩和线条的极致掌控。 第四部分:地方特色与艺术的延续——中晚期石窟的独特篇章(约200字)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历史地位的石窟群,例如四川的安岳、大足石刻群。虽然它们在时间上可能晚于敦煌、龙门的全盛期,但其艺术成就不可或缺。 特别关注大足石刻,它不再是单纯的佛教造像群,而是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刻博物馆”。其造像的世俗化、地方化特征达到了极致,表情生动,故事性极强,甚至直接刻画了现世的因果报应和民间伦理,是研究宋元时期民众信仰和生活形态的宝贵资料。 结语:石窟艺术的永恒价值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石窟艺术,是通过吸收、改造、再创造外来文化元素,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艺术体系的活教材。它们不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民族审美变迁、社会结构演变、乃至绘画雕塑技法发展史的立体博物馆。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铭刻着那个时代工匠们对“美”与“信仰”的不懈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处理得极为高明,它没有采用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巧妙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艺术细节之间来回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有时,作者会用一段充满诗意的散文来描绘某一尊造像的宁静与慈悲,紧接着,又会迅速转入对颜料成分和矿物来源的严谨考证,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是对壁画中世俗生活场景的解读,那些描绘农耕、宴饮的画面,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日常生活侧面的窗户,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觉佐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深入中国古代社会肌理的社会文化研究报告,它拓展了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的时代精神与生活百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所承载的“人”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将那些石像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通过对泥塑和雕刻技法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背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那些手艺人,他们可能不识字,但他们的双手却创造了超越时代的审美杰作。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多么脆弱,需要我们后人付出多少努力去维护。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代入到那些古代工匠的心态,去揣摩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信仰”的投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它让冰冷的石头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每一页的图文搭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那些高清的摄影作品,即便是最微小的细节——比如佛像衣褶的纹理,或是壁画中飞天的飘带——都能被清晰地捕捉下来,让人有种伸手触摸的冲动。文字部分则像是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的石窟群落之间时,总能适时地提供恰到好处的背景知识,既不会过于晦涩难懂,也不会流于肤浅的描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艺术风格变迁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不同朝代作品的异同并置,使得观察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审美趣味的演变,这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高效得多。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石窟艺术的人,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其魅力。这本书的装帧本身也值得称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遗憾,那就是我尚未亲临现场去感受那份震撼。作者在描述某些高处难以触及的壁画时,那种近乎身临其境的文字描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书中对色彩学和光影效果的分析尤为精辟,它揭示了古代匠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和洞窟的朝向,来营造出超凡脱俗的宗教氛围。比如,对于某些需要特定时间光线才能显现出完整面貌的彩绘,作者的文字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束穿透黑暗的光芒。更令人敬佩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对石窟所处自然环境的研究,将人文艺术与地理地貌紧密结合,这使得整个艺术品的“诞生”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物,而是试图还原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也更坚定了我要去实地考察的决心。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亲身站在那些饱经风霜的崖壁前。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那些佛像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思考,在千百年前的工匠手中,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凝固在坚硬的岩石之上。那些斑驳的色彩,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能窥见昔日的辉煌,每一笔都蕴含着虔诚与敬畏。特别是书中对石窟艺术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从早期的朴拙到后期的精美,每一步都对应着时代思潮的涌动,让人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那些洞窟内部的景象,那种幽暗中佛光乍现的震撼感,即便是纸上的文字,也难以掩盖其万分之一的庄严。对于一个对历史和艺术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图录,更是一部厚重的思想史诗。

评分

几乎是三折到手~可是打开是二印了,正宗的文物出版社油印味~图片有点惨白~不知是否二印的缘故

评分

超值的图册,准备凑齐

评分

除了定价贵以外,别的都很好。

评分

物流太给力了!!!

评分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非常感谢

评分

宝贝收到、是二版二印、还不错很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好,这套书等了很久才买到,终于有货了以后还会持续关注其他部分的

评分

满减再叠加优惠券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