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史丛刊

心史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心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史
  • 知识分子
  • 历史研究
  • 社会思潮
  • 近代中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0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42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孟森著作集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史丛刊》有清易代之后,史无成书,谈故事者,乐数清代事实。又以清世禁网太密,乾隆间更假四库馆为名,术取威胁、焚毁、改窜,基于焚书坑儒之祸。纪禁之后,其反动之力遂,成无数不经污蔑之谈。吾曹于清一代,原无所加甚其爱憎,特传疑传信为操觚者之责,不欲随波逐流,辄于谈清故者有所辨正。偶举一事,不惮罗列旧说,稍稍详其原委,非敢务博贪多冀折衷少得真相取。积若干条,先后应各日报之约,陆续刊登。既刊登,辄又济鉴所及,有所补订。

作者简介

  孟森(1869—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因受洋务变法思潮的影响,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1903年毕回国,1904年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1913年1月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从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入民国后,孟森为了配合从事议会活动,曾撰写一些政治论著。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目录

心史丛刊一集
奏销案
朱方旦案
科场案
心史丛刊二集
西楼记传奇考
王紫稼考
横波夫人考
孔四贞事考
金圣叹考 附罗隱秀才
袁了凡较蛟记考
心史丛刊三集
董小宛考
小说题跋一
跋《聊斋志异·颠道人》
小说题跋二
纪周文襄公刚巧了鬼事
文藝谈一
文藝谈二
心史筆粹
巴圆魯
念秧
秋香
请安
唱喏
擔糞着棋對
頳山懐古诗
过故宫诗
饮食男女之譬喻
行色诗
太常管梨花
壽亭侯与汉钟离
丁香花
字贯案
闲闲录案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为一本假想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完全不涉及《心史丛刊》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内容详实。 --- 图书名称: 《寰宇之境: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未来密码》 作者: 艾莉亚·凡妮莎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装帧: 精装,内附多幅原创手绘地图与考古复原图 页数: 864页 --- 简介: 《寰宇之境: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未来密码》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它是一场跨越时间与地理的宏大思想之旅,旨在揭示驱动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走向星际探索的深层逻辑。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文明的“韧性”与“周期性”——究竟是哪些关键因素,使得某些社会得以在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中持续繁荣,而另一些则在鼎盛时期骤然崩塌? 作者艾莉亚·凡妮莎,一位享誉国际的跨学科历史学家和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员,耗费近二十年时间,整合了考古学、社会学、气候科学乃至早期经济模型的最新发现,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演化分析框架。本书的叙事脉络避开了传统的王朝更迭叙事,转而聚焦于“信息流的效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认知范式的转变”这三大驱动文明存续的核心变量。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与边界的设定(约250页)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定居社会向复杂结构演化的关键转折点。凡妮莎没有满足于对美索不达米亚或两河流域的传统叙述,而是开创性地分析了“孤立型文明的加速”案例——例如,独立于欧亚大陆轴线之外的安第斯文明群(印加前身)在极端地理环境下如何发展出令人惊叹的物流和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章节包括: “符号与契约:从岩画到楔形文字的认知飞跃”:分析了书写系统的出现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和知识积累的“外部硬盘”,极大地提高了文明的计算能力。 “水权与权力:灌溉系统如何重塑早期社会结构”:考察了水资源管理如何从技术挑战演变为制度化等级制度的温床,并探讨了气候波动对早期国家稳定性的致命影响。 “边疆的张力:接触与隔离对文化基因的影响”:通过对比古埃及的内向型发展与古希腊的海洋开放性,阐释了地理边界的性质如何塑造一个文明的创新速度和防御能力。 第二部分:周期的陷阱与不可逆的路径依赖(约350页) 这是本书最具争议和洞察力的部分。凡妮莎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陷阱,即高效的早期解决方案,随着时间推移会固化为阻碍进一步适应的僵化结构。 作者细致剖析了古典时代的“扩张极限”: “帝国之熵:官僚体系的边际效益递减”:通过对罗马晚期与汉朝官僚冗余性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维持超大型治理结构的成本如何最终吞噬掉其创造的财富,导致内部效率的系统性衰退。 “金融的魔咒:贵金属的束缚与信用体系的脆弱”: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金属货币的过度依赖,以及未能发展出稳健的、基于社会契约的信用体系所带来的经济周期性崩溃。她提出,真正的经济韧性并非来自财富的绝对积累,而是来自风险分散的能力。 “观念的僵化:哲学与科学的停滞期”:凡妮莎探讨了宗教或意识形态对知识体系的过度垄断,如何导致社会无法有效地吸收和整合颠覆性新技术或新观察结果,从而错失了关键的迭代机会。她尤其关注了中世纪晚期部分地区的“知识休眠期”。 第三部分:重塑未来:复杂适应系统与后人类的挑战(约264页) 在分析了古代与古典文明的兴衰规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当代社会,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可应用于未来的“生存算法”。凡妮莎强调,现代全球化系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适应系统,其反馈回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快速、更紧密。 关键的未来议题探讨包括: “超连接的悖论:信息洪流与集体理性的消解”: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加速如何同时增强了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体极化倾向,并探讨了认知偏差在数据驱动决策中的新型表现形式。 “能源边界与文明的重分配”:不再仅仅关注石油或煤炭,而是从能量转换效率的角度,评估了新能源技术(如聚变能或先进生物能源)对未来权力结构和地缘政治的根本性颠覆潜力。 “超越有机体的计算:对技术奇点的伦理审视”: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富有哲学思辨的展望,它探讨了当人类文明的创新速度开始由非生物智能驱动时,我们现有的社会契约和价值体系将如何被重新校准。凡妮莎呼吁,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优先建立全球性的“适应性伦理框架”,以确保文明的存续是基于共识而非偶然。 总结: 《寰宇之境》提供了一种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视角,它剥离了历史的偶然性,直抵驱动人类命运的核心机制。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我们当下选择的严峻提醒: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它能攀多高,而在于它能如何优雅地应对必然到来的结构性压力。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关心人类长远未来的思想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好奇的读者的一份不可或缺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像是一位高明的音乐指挥家在掌控乐章的起伏。开篇部分,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时代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引人入胜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探究其后隐藏的真相。随后,故事的主线徐徐展开,看似不经意间插入的旁支细节,实则都是为最终的爆发点做着精心的铺垫。高潮部分的处理更是炉火纯青,情感的张力被推向极致,却又被一股强大的克制力牢牢锁住,形成一种内敛而又震撼人心的力量。最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赋予了每个人物鲜活的、充满矛盾的内在驱动力。读到结尾,虽然故事的主线已经收束,但那些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挣扎,却久久地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老友一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扉页的排版采用了那种古典的书法字体,墨迹的深浅变化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古代文人挥毫泼墨时的情景。装订线处的布料纹理清晰可见,有一种手工制作的温度感,这在现在的批量生产书籍中已经非常罕见了。内页的纸张选用了略带米黄色的那种,不仅护眼,更能烘托出文字本身的古典韵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疏密得当,让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不至于让人感到压迫。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关于时间与审美的体验。每一次翻阅,都能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打动,这绝非一般出版物能比拟的用心程度。

评分

对于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友好且深入的入门途径。作者在引介核心概念时,总是先从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用读者容易理解的类比和比喻来搭建起初步的认知框架。当读者对基础概念感到舒适后,作者才开始逐步引入更专业、更晦涩的理论体系。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避免了许多专业书籍初读时那种“一头雾水”的挫败感。而且,书中对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介绍也做到了恰到好处的补充,既保证了论述的完整性,又避免了陷入冗长枯燥的百科式灌输。可以说,这本书是知识普及与学术深度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精研需求,也能让非专业人士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扎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千变万化,让我感觉仿佛在阅读一位文学大家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集合。有些段落,语言极其凝练,每一个词都仿佛经过反复掂量,简洁有力,充满了古典文言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掷地有声。而在描述某些内心冲突或特定情境时,笔锋一转,又变得细腻敏感,充满了感官的描摹和情绪的流动,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精准得让人心惊。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似乎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吻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引述或模仿特定人物的言辞时,那种语调的转换自然得不可思议,完全没有生硬的痕迹。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阅读积累,也让整部作品的层次感瞬间提升了不止一个维度,不再是单向度的表达,而是多声部的交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的哲学思辨之旅。作者在探讨某些宏大命题时,其切入点总是那么的刁钻而又精准,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层层剥开,毫不拖泥带水。他很少使用过于炫技的华丽辞藻,文字风格朴实中带着一股冷峻的理性光芒,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干净利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链条时展现出的那种严密性,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密的数学公式,逻辑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漏洞。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他的思路脉络,那种醍醐灌顶的豁然开朗,是其他一些泛泛而谈的著作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直面那些复杂、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真实。

评分

孟心史对于明清两朝疑案的考证文章汇总

评分

心史丛刊

评分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最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搞活动时买的,感觉实惠便宜,好!

评分

还可以吧,价格有点贵,随便看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好 我很喜欢 你们也会喜欢的

评分

孟心史的書好,越嚼越有味道

评分

孟森先生的书,真的很不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