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 彼得·P.罗德 编
图书标签:
  •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 哲学
  • 宗教
  • 日记
  • 思想
  • 丹麦哲学
  • 基督教
  • Kierkegaard
  • 个人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7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68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涵芬书坊(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编年时序,以主人公和父亲的关系,作家保罗的影响,他的婚约,1848年前后的动乱时代和他对教会的攻击这些标志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中那些像里程碑一样的事件为基础辑录而成。

目录

中译本序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再版补言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原编者序
一、众生世相
二、少年和青年时代
三、作为一个文人的克尔凯郭尔
四、《海盗船》
……
年表
文献举要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字集,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近乎赤裸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内心深处的思考、挣扎与感悟。这部选集并非系统性的哲学论著,也非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克尔凯郭尔生命历程中那些零散、真实、饱含情感的片段的集合。通过这些日记,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存在主义之父”思想形成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感受他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甚至是内心的暗流涌动中,挖掘出关于人生、信仰、爱、恐惧、绝望、自由以及存在的深刻洞见。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非凡的“在场感”与“亲切感”。它不是冰冷的理论陈述,而是跳动着的、鲜活的心灵轨迹。克尔凯郭尔在日记中,与其说是与一个假想的读者对话,不如说是在与自己、与上帝、与存在的根本困境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他毫不避讳地记录下自己的疑虑、痛苦、狂喜,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这种坦诚,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他那间被书本堆满、灯光昏黄的书房,聆听他独自一人时最真实的低语。 阅读《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极其丰富、但也可能令人不安的精神迷宫。克尔凯郭尔的文字,充满了对他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宗教的批判,更包含了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切关切。他对于“成为个体”这一过程的强调,对于“主观真理”的追求,在日记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体现。他并非鼓吹一种逃避现实的个人主义,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在面对选择、承担责任时所经历的孤独与焦虑。 日记中,那些关于“信仰的跳跃”的思考,关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的观察,关于“爱情中的单恋与牺牲”的描绘,都显得尤为动人。他对于“信仰”的理解,并非基于理性论证或教会教条,而是强调一种发自内心、充满激情、甚至带有痛苦的个体抉择。他认为,真正的信仰是一种对上帝的全然托付,是一种在理性与确定性之外,对未知与不可能的勇敢拥抱。这种“信仰的跳跃”,是克尔凯郭尔哲学中一个核心的、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概念。 同时,克尔凯郭尔对“绝望”的洞察,也是本书中不容忽视的篇章。他将绝望视为一种“走向死亡的疾病”,一种灵魂的慢性衰竭。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对绝望的描述,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认识绝望、超越绝望,来寻找到通往真正的自我和信仰的道路。他认为,只有当个体直面自身存在的虚无与有限,才能真正理解“希望”的意义。 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围绕着克尔凯郭尔复杂而深刻的个人情感经历展开。尤其是他与雷吉娜·奥尔森(Regine Olsen)之间那段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充满戏剧性与牺牲的爱情。日记中,他毫不掩饰地记录下他对雷吉娜的爱恋,以及他为了某种他认为更高贵的、出于信仰的安排而选择放弃这段婚姻的痛苦挣扎。这些文字,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考与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情感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思想更加立体、可感。 《克尔凯郭尔日记选》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克尔凯郭尔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字时而辛辣讽刺,时而忧郁抒情,时而又充满哲学的辩证思辨。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以及诗意的语言,来表达那些抽象而难以捉摸的思想。这种独特的文风,既是理解他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阅读过程本身的一种艺术享受。 此外,本书也反映了克尔凯郭尔在创作生涯中的一些思考。他如何构思他的那些充满隐喻和多重身份的作品,他对“艺术”与“哲学”的理解,以及他对那些“公开的作家”身份的审视,都在日记中留下了印记。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价值与传播,以及他与他那个时代的知识界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有所提及。 总而言之,《克尔凯郭尔日记选》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灵魂、关于个体如何在世界的洪流中寻觅自身意义的深刻注脚。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无数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关于存在的探索之中。无论你是对哲学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对人生有困惑的求索者,亦或是仅仅想窥探一位伟大灵魂内心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日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和启示。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灵魂,一个在信仰、理智与情感的交织中,努力抵达真理彼岸的孤独行者。这本日记,并非仅仅是记录,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对生命最深切的回响。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个体的内心世界,那些最幽微的感受和最执着的追问,才是真正构成我们存在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读完”的书,不如说它是一场“经历”过的过程。它的结构松散,却蕴含着内在的铁律,这种悖论贯穿始终。作者的语气变化多端,时而像一个自负的天才在向世界宣告他的发现,时而又像一个极度谦卑的朝圣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正是这种情感和哲思上的巨大波动,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使其避免了陷入纯粹理论的枯燥。我特别感受到其中对“时间”的独特处理——过去、现在和那悬而未决的未来,都在作者的笔下被压缩、拉伸,以配合他探讨“此刻”的紧迫性。读完后,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奇特的“清醒”感,仿佛从一场冗长而深刻的梦中被唤醒,周围的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更少粉饰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象、渴望挖掘生命深层肌理的读者准备的饕餮盛宴。

评分

作为一名习惯于线性叙事和明确结论的读者,初次接触这种深邃的内省录,坦白讲,颇有些“不知所措”。它没有清晰的主线故事,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心灵碎片。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块打磨得极为光滑的卵石,单独拿出来看,或许会觉得它仅仅是记录了一个瞬间的感悟或一次挫败的经历;但当你把它们按照作者的顺序排列起来,一股强大的精神洪流便会冲刷而过,让你意识到这些碎片恰恰构成了他那宏大而矛盾的哲学大厦的砖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录自我挣扎时的那种近乎残忍的诚实。他没有美化自己的信仰危机或存在的焦虑,而是将它们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这使得这份“日记”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关于人类普遍困境的普适性。读到某些段落,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原来,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有人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人特有的那种疏离感和精神上的饥渴。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黏性”,一旦被抓住,就很难挣脱。作者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今天习惯的清晰、简洁的交流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似乎在与一种永恒的、而非当下的听众对话,因此用词典雅而富有历史的重量感。我注意到,他对某些核心概念的反复叩问,每一次都赋予了这些概念新的层次和更深的阴影。这并非是重复,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探索,每一次循环都将问题推向一个更尖锐的境地。这种风格对于追求即时满足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打磨”才能看到光芒。但如果你愿意沉浸其中,你会发现,作者正在构建的,是一个完全由内在逻辑统治的精神世界,一个拒绝妥协、直面上帝与自我虚无的疆域。那种对纯粹的、未经稀释的真理的追求,是全书最令人敬畏的特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充满内在冲突的戏剧。你几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或者说是他自身的不同侧面)之间那种永无休止的拉扯与辩证。文字的温度极不均匀,时而冷峻如冰,分析得条理分明,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想的精确性;而时而又热烈如火,充满了宗教般的热忱和对彼岸的无限渴望,那种近似于“绝望中的狂喜”的情感涌动,极具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深的迷宫,每当以为找到出口时,又被引入更深层次的悖论之中。作者极其擅长运用反讽和寓言,使得许多看似简单的陈述,背后都潜藏着多重的含义和巨大的张力。这种语言的复杂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专注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那些被精心雕琢的短句,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那股汹涌的、不甘平庸的生命力。它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更深刻地提问,如何更有尊严地承受疑问。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密度之高,仿佛每一页都灌满了思想的浓缩液。初读时,常常会因为作者那跳跃性的思维和毫不妥协的哲学剖析而感到一阵眩晕。他似乎对世俗的喧嚣不屑一顾,将笔触深深地刺入存在的本质,探讨那些我们通常选择视而不见的问题:信仰的重负、孤独的必然性,以及个体在面对无限性时的那种令人战栗的自由。读起来,与其说是在阅读文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内心对话。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内部的矛盾与挣扎,那种非黑即白的激烈碰撞,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平日里构建的那些看似坚固的认知堡垒,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这种阅读体验是痛苦的,却也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生命中那些最根本、也最难回答的叩问。它不是一本用来轻松消遣的书籍,更像是一份对心灵的严苛训练手册,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自我既有观念的挑战与重塑。这种对纯粹精神领域的执着探索,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近乎禁欲般的神圣感。

评分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一九一三年八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三十二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跟古典主义教育小说里的主人公相反,乌尔里希成为一个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哲学思想史思辨的人物。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人们往往会看到本世纪著名哲学家如尼采、马赫等人的观点。

评分

!!!!!!!!???

评分

早就想买此书了,今日如愿,谢谢!

评分

很好,看来有的不合格挤压磕碰的书很多是原本就有问题

评分

社科版17年才出,这版值得买

评分

一九五二年,穆齐尔死后十年,著名出版家阿·弗里泽首次整理出版了包括作者遗稿在内的新版《没有个性的人》,全书共两卷,两千一百六十页(其中包括作者生前出版的第一卷的全部及第二卷的三十八章,共一千零七十五页)。于是,穆齐尔这才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在五十年代,兴起了一股不小的穆齐尔热,人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个性的人》堪称一部世纪长篇小说。

评分

值得一看

评分

一九八七年,奥地利举办了国际穆齐尔作品翻译研讨会,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众多翻译家交流了翻译《没有个性的人》等的经验。这部小说影响之深远,翻译之艰难可见一斑。

评分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一八八一九四二)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包括第一部《一种序言》十九章和第二部《如出一辙》一百零四章)初版于一九三年,它奠定了穆齐尔的世界声誉。著名文艺评论家比尔评论说:“《没有个性的人》与迄今为止的所有德语长篇小说迥然不同……一千零七十五页中没有一行字言之无物,每一行字对这部无可比拟的作品的整体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