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技术条件(NB/T 51024-2014)

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技术条件(NB/T 51024-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固体充填
  • 多孔底卸式
  • 刮板输送机
  • 技术条件
  • NB/T 51024-2014
  • 矿山机械
  • 输送设备
  • 机械工程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48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技术条件(NB/T 51024-2014)》规定了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以下简称充填输送机)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应于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中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

前言/序言


机械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汇编 本书聚焦于机械工程领域中一系列重要的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制定原则以及特定行业应用的规范汇编。 本书并非针对某一特定设备的详细操作手册或设计指南,而是旨在为机械产品从研发、设计、制造到检验、验收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一个宏观的技术框架和标准参考体系。全书内容跨越多个机械子领域,强调基础的质量控制、安全规范和可互换性要求,是理解现代工业标准体系的必备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机械工程基础设计规范与通用要求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现代机械设计所需遵循的基础通用规范。 1. 通用机械产品安全设计准则: 详细阐述了机械设备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各项安全因素。内容涵盖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防止意外启动、夹击、剪切、挤压等潜在伤害的防护措施设计原则。重点介绍了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安全联锁系统的基本逻辑设计,以及对高风险部件(如旋转部件、传动机构)的强制性安全要求。这部分内容基于国家和国际通用安全标准,是所有后续具体设备设计的基础。 2. 材料选择与腐蚀防护通用指南: 系统梳理了工程结构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分析方法。探讨了疲劳强度、蠕变性能、冲击韧性等关键力学性能指标在工程应用中的评估标准。同时,对常见工业环境下的腐蚀机理进行了分类介绍,并提供了针对不同腐蚀类型(如均匀腐蚀、点蚀、应力腐蚀开裂)的通用防护技术方案,如表面处理、涂层选择和缓蚀剂的应用规范。 3. 零部件通用精度与公差配合标准: 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ISO和国家标准体系的几何尺寸和公差(GD&T)的实际应用。详细解释了形位公差符号的含义、测量方法以及在不同精度等级(如普通级、较严级、特严级)下的具体数值范围。强调了标准公差带在保证机械装配质量和互换性中的核心作用,并列举了常用配合(如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的设计手册数据。 4. 噪声与振动控制基础规范: 阐述了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操作环境和设备自身的影响。内容包括噪声源的识别、声功率级的测定方法,以及低噪声设计的通用策略,例如优化传动链、采用吸隔振材料等。对于振动,介绍了振动测试的基本流程、频谱分析基础,以及通过动力学优化(如模态分析)来避免共振的通用设计流程。 第二部分:制造、检验与可靠性评估标准 本部分侧重于从制造过程到最终产品交付所必须满足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标准。 5. 机械加工与表面完整性通用标准: 涵盖了车、铣、磨等主要机械加工工艺的规范性要求。重点在于描述不同加工方式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Ra, Rz等)及其选择依据。讨论了残余应力对零件性能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如渗碳、淬火)工艺的质量控制点和检验标准,确保加工后的零件满足预期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精度。 6. 焊接与连接工艺通用规范: 本书系统化了结构连接中常用的焊接方法(如MIG/MAG、TIG、手工电弧焊)的技术要求。详细说明了焊缝的外观质量标准、无损检测(NDT)方法(如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的应用范围和判废标准。同时,也涵盖了螺栓连接、铆接等非熔焊连接的预紧力控制和可靠性评估方法。 7. 产品性能测试与验收规范框架: 提供了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完成的通用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的框架性要求。包括载荷试验、耐久性循环测试的设定原则、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规范。强调了试验报告的构成要素和合格判据的明确性,确保设备在交付时满足合同约定的性能指标。 8. 零部件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工程基础: 本章介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寿命评估模型,如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在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探讨了失效率(Failure Rate)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指标来量化和改进产品的可靠性水平。内容侧重于如何将可靠性指标转化为设计约束条件。 第三部分:特定工业应用中的通用技术参数参考 本部分提供了一系列跨行业、通用性强的技术参数和界面规范,用于指导不同类型设备的设计协调。 9. 工业流体输送与密封技术参数参考: 涉及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选择,如标准管路尺寸、常用密封件(O型圈、唇形密封等)的材料兼容性与安装要求。提供了压力容器和管道的壁厚计算的基本公式和安全裕度要求,侧重于通用流体静力学和动力的基础设计参考。 10. 工业电气控制与接口通用标准: 概述了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电气控制柜的布局规范、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通用信号接口标准(如4-20mA电流信号、0-10V电压信号、数字量输入输出规范)。旨在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电气元件之间能够实现可靠的互连和通讯。 11. 备品备件管理与维护工程基础: 从设备生命周期角度,探讨了备品备件分类、库存策略制定的通用原则。强调了易损件的选择标准,并提出了设备维护性设计(Design for Maintainability)的指导思想,例如易于接近的检查点、快速更换组件的设计等,以期降低后期运营成本和停机时间。 本书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旨在作为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在进行各类机械项目开发时的基础技术参考库,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跨越具体应用场景的、高标准的工程技术共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封面设计简洁明了,一看就是那种严谨的行业标准文档风格。内页排版清晰,图表布局合理,让人在查阅具体技术参数时能迅速定位。虽然内容本身偏向技术规范,但编辑在细节上的用心还是值得称赞的。特别是在引用其他相关标准或规范时,都有清晰的标注,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交叉参考资料的工程师来说,无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非常精确,这在制定设备采购和验收标准时至关重要,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模糊地带。整体感觉就是一本“靠谱”的工具书,放在手边随时可以翻阅,提供权威的指导。对于从事矿山机械设计或维护的人员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给人一种专业和可靠的感觉,不会像一些电子文档那样容易丢失或被随意修改,实体的价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贴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数据,而是似乎模拟了一次完整的设备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验收标准开始,逐步过渡到制造工艺的控制要点,再到装配精度和调试要求,最后才落在运行性能的验收标准上。这种“全景式”的覆盖,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能找到对应的规范依据。我尝试查找关于刮板链条的张紧度控制部分,发现其对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初始张力和允许的最大偏差都有明确的数值区间规定,这远比一般设备说明书中的模糊描述要精确得多。对于负责质量控制(QC)的同事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尚方宝剑”,任何争议都可以通过引用具体条款来解决,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和决策的客观性。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让我对这本书提出一点“期待”的话,那就是在某些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应用方面,也许可以有更具前瞻性的探讨。尽管这是一本2014年的技术条件,它所涵盖的机械、电气和流体动力学方面的要求已是当时的主流和最高标准。然而,随着物联网和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未来对这些重型设备的远程健康监测和状态预警会越来越重要。我期望在未来的修订版中,能够看到关于数据接口标准、传感器精度要求以及与上位控制系统集成兼容性的更详细指导。毕竟,技术规范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即便现在的内容已属经典,面向未来的适应性也同样重要。目前来看,它更侧重于“静态验收”,对于“动态优化”的指导略显保守。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描述特定的材料性能指标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和标准编号引用非常细致。例如,对于充填材料的固结强度或输送机的关键承载部件的冲击韧性测试,它不仅给出了最终的力学数值要求,还明确指出了依据哪个国家标准(GB)或行业标准(NB/T)的具体章节进行试验。这种层层深入的引用体系,保证了无论是设备制造方还是采购方,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可验证的技术语言基础之上。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技术共识录”。在矿业这个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标准一致性的坚持,是保障生产连续性和人员安全的最根本基石,这本书成功地履行了这一历史使命。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关于固体充填材料多孔底卸式刮板输送机的技术条件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条理性和逻辑性极强,完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严谨要求。它似乎没有过多地去探讨背后的理论物理或材料科学的深层原理,而是聚焦于“如何做”和“必须达到什么标准”这一核心目标。例如,在谈到承载能力和驱动功率的计算模型时,它直接给出了可操作的公式和允许的误差范围,这对于项目工程师快速进行初步设计选型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指标的设定,那些关于疲劳寿命和关键部件的耐磨性要求,明显是基于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的结晶。这种将实践智慧固化为规范的模式,是技术标准文档的最高价值所在,它有效地降低了新进入该领域的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和潜在的设计风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