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精选萧红美的文字,参照初刊全新修订,原汁原味保留萧红的语言特色。
★以简洁无华的笔法,深沉记录悲凉绝望的人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萧红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文章结构松散,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语言富有朴素的诗意,充分展现了文字的简单之美。此外,萧红的作品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她按照天性写作,深度关注人的境遇和人的命运。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收录了萧红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及两部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
呼兰河畔有萧红儿时纯真的快乐和宏大苍凉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顾童年,写下《呼兰河传》这样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短篇小说《后花园》在萧红所有作品中堪称精美。伴随着花园里花草的热闹,不经意地讲起寂寞的磨倌冯二成子,以及他灰暗沉闷的生活。萧红在淡淡的叙述中融入了她深沉的历史悲剧感。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写一个少女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她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翠姨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独自承担生命的孤独和悲伤。萧红在对翠姨爱情悲剧的描述中,也寄托着自己无奈的人生感慨。
作者简介
萧红,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葬于香港浅水湾边,时年31岁。半生漂泊,足迹遍布北京、青岛、上海、东京、武汉、香港等地。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抵香港,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精彩书评
目录
呼兰河传
后花园
小城三月
精彩书摘
《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皇皇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那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那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那个是苗,那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的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的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的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那里会追得上。好则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翻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扣在脸上就睡了。
……
前言/序言
《呼兰河传》:一部乡土挽歌,一段时代剪影 在我翻开《呼兰河传》的那一刻,仿佛被一股温柔而又沉重的力量所包裹,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而又真切的年代,那个位于黑土地深处,名为呼兰河的小城。它并非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非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而是一部极其朴实、极其细腻的乡土挽歌,一曲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幅描绘东北小镇人生百态的时代剪影。 作者萧红,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真视角,却又饱含着洞察世事的深邃目光,缓缓铺陈开来。她笔下的呼兰河,不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着独特韵味的“地方”。这里有泥泞的街道,斑驳的屋檐,低矮的院墙,还有在冬日里呼啸而过的寒风,以及夏日里炽热的阳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鲜活而又充满故事的背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提供了最真实的栖息地。 《呼兰河传》中最引人入胜的,无疑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势,他们只是小镇上最普通的老百姓,过着最平凡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些平凡之中,作者捕捉到了人性的复杂与闪光。 有善良但糊涂的“我”的外祖母。她操持着家务,操持着家里的男人和女人,操持着院子里的一切,却又常常在琐碎的生活中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她的善良如同冬日的阳光,温暖而有限;她的糊涂,又带着一种令人无奈的亲切。她对小动物的怜惜,对孩子们无私的关爱,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然而,她对一些陈规陋习的遵循,对一些不合理现象的默许,又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与悲哀。 还有那位“扭扭歪歪”的父亲。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常常沉溺于酒,对家庭的责任显得漠不关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男性的失落与迷茫,他们或许在社会变迁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在酒精中寻求短暂的慰藉。然而,即使如此,他身上偶尔流露出的温情,也让我们窥见其内心深处埋藏的柔软。 那些被社会遗弃的“豆 K”和“二伯”们,更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缩影。他们畸形、怪异,却又有着各自的生活逻辑和生存方式。作者没有居高临下地审视他们,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描绘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渴望。他们如同小镇角落里那些无人问津的野草,顽强地生长着,也悄然地凋零着。 还有那位“瘸腿老太”以及其他种种或被欺凌,或被遗忘的人物,他们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社会病态的集中体现。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欺凌弱小、冷漠无情、对苦难的麻木。她没有过多地煽情,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那些无声的呐喊,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 《呼兰河传》并非一个有明确情节起伏的故事。它更像是一系列散点式的素描,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场景串联而成。作者的叙事方式是自由而跳跃的,她会在一个场景中突然转到另一个场景,会在一个人物的描绘中插入对另一个人物的观察。这种看似“散漫”的叙事,恰恰营造出一种生活原本的真实感,仿佛我们置身于呼兰河的街头巷尾,随意地观察着过往的人们。 萧红的语言,是《呼兰河传》最独特的魅力所在。她的语言纯净、质朴,带着东北特有的俚语和生活气息,却又充满了诗意和象征。她善于用最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表达最深刻的情感。例如,她对春天到来的描绘,“春天像个小姑娘,提着小篮子,里面装满了各色的花儿。”这种比喻,既充满了童趣,又传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又例如,她对秋天的描绘,“秋天像个老太太,身上披着金黄色的衣裳,在田野里慢慢地走着。”这种拟人化的描绘,将秋天的萧瑟与丰收的喜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她对细节的捕捉,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人物的衣着、表情,还是环境的色彩、气味,都被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呼兰河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然而,《呼兰河传》的意义,远不止于对一个东北小镇的描绘。它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那个时代,充满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了社会的压迫与不公。女性的地位低下,底层人民的生活困苦,社会的道德沦丧,都在萧红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我想写一个热闹的故事,可是我写了半天,写出来却是一个一点热闹都没有的故事。”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这种无奈,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真实写照的写照。表面上的平静,掩盖不了内心的波涛汹涌;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了深层的荒凉。 《呼兰河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无数读者所喜爱,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的普遍困境,触及了那个时代深层的社会问题。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善良与愚昧,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他们的希望与绝望。 读完《呼兰河传》,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又有对那个时代人民命运的同情,更有对人性深处一些永恒问题的思考。它是一部乡土的史诗,也是一部时代的挽歌,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的镜子。它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社会的病灶。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总有那么一些角落,闪烁着不灭的温情与希望。而萧红,正是那个用她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温情与希望,以及那些被遗忘的苦难,都一一珍藏在《呼兰河传》中的伟大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