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长越不是自己,就因为加到身心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只有不断地舍弃才能活出你自己,活用正能量。不以物喜,有何舍不得。——李长声
20 岁出头,可谓身轻如燕,想干啥就干啥,年轻,总是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几乎所有充满梦想的年轻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逐渐被现实和常识所束缚、禁锢,沦为一个“良知未泯又循规蹈矩”的社会人。尽管你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要成为那种人,可是,你却仍无法摆脱现实的无奈。这究竟为什么?
备受欢迎的日本生活设计师——四角大辅在日本十几所高校开设了“生活方式设计课”大受年轻朋友的欢迎。他将课程内容归结成书《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自由であり続けるために 20代で捨てるべき50のこと),从物与金钱、工作方式、修身养性、人际关系、生活方式5个方面,总结了奔向自由实现梦想的50个断舍离。该书在日一经出版,随即风靡全国,成为日本畅销书。在《知日·断舍离》中,也曾专题介绍该书,引起了广大中国读者的期待。现在终于得以引进出版,让读者们一偿夙愿。
四角大辅Daisuke Yosumi,
曾任Lake Edge Nomad Inc.代表。在唱片公司担任制作人期间,7次创造销售CD逾百万张、累计销售2000万张的记录。后来辞退工作,往返于东京和新西兰被原始森林环绕的湖畔,过着“游牧”一般的生活,经常为登山杂志、自然类媒体撰稿,担任一些创意公司、户外用品公司的顾问。
他还在上智大学、京都精华大学、庆应大学、立教大学、独协大学、法政大学等学校以《生活方式设计/自我掌控讲义》为主题开课。
代表作除了《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还有《不做也罢,不会也罢》、《FLY
FISHING TRIP》(合著)等。
C H A P T E R : 1 物与金钱
01 舍掉视野中的“杂物杂念”
02 舍掉至今都不使用的东西
03 舍掉“储存”的概念
04 舍掉吝啬的习惯
05 舍掉零钱包
06 舍掉冲动型购物
07 舍掉“随便”这口头禅
08 舍掉附属品
09 舍掉“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
10 舍掉对服装的挑选
C H A P T E R : 2 工作方式
11 舍掉不擅长的工作
12 舍掉一心多用
13 舍掉自吹自擂.
14 舍掉To Do
15 舍掉依赖多数人的想法
16 舍掉预定计划
17 舍掉指责
18 舍掉老地图
19 舍掉拖延
20 舍掉“什么都可以做的”全能感
C H A P T E R : 3 修身养性
21 舍掉熬夜
22 舍掉“睡眠质量差”
23 舍掉吃得过饱
24 舍掉一成不变的日子
25 舍掉他人的影子
26 舍掉“常识”
27 舍掉口业
28 舍掉所谓骨气
29 舍掉为学习而学习
30 舍掉噪音
C H A P T E R : 4 人际关系
31 舍掉人脉
32 舍掉“情投意合”
33 舍掉黄金周
34 舍掉总要顾及他人的想法
35 舍掉“平等待客”的想法
36 舍掉渺小的叛逆心
37 舍掉每天确认电邮的强迫症
38 舍掉竞争心
39 舍掉“对不起”这块挡箭牌
40 舍掉无谓的客套
C H A P T E R : 5 生活方式
41 舍掉“没有就会不安”的感觉
42 舍掉“老地方”
43 舍掉“什么都放不下”的做法
44 舍掉腼腆
45 舍掉“总是在线”的习惯
46 舍掉毫无意义的“绝不后退”
47 舍掉在一个工作中吊死
48 舍掉对梦想的遗忘
49 舍掉过分的欲望
50 舍掉所谓的成功案例
后记
序言
20岁出头,可谓身轻如燕——
想干啥就干啥,
反正早晚都会长大。
找一份非我莫属的工作,
过上富有自在的生活,
激情在胸,与挚友并肩应对挑战,
与心上人分享最浪漫的邂逅,
总之,年轻,凡梦想都可以有。
但是,几乎所有充满梦想的年轻人,
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现实和常识所束缚、禁锢,
渐渐蜕变成一个“良知未泯又循规蹈矩”的社会人。
这样的“大人”,你一定见得很多。
随后,你暗自告诫自己——不要变成那种人。
然而,你无法超然于“排斥新生事物”的氛围,
每天,依旧要承受无形的压力。
是的,没人愿过这种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的生活。
虽然都会这样想,
但很多不到20岁的年轻人却仍在“不希望”之中,
变成了那种“大人”。
究竟为什么?
着实令人费解……
无论是谁,
都不喜欢忍受他人的指指点点。
任何人都在心底祈祷——“自由地活出一个自我”,
多大年纪都不例外。
30岁之前,渴望自由的心情尤为强烈,
都在努力把束缚挣脱。
可是,一旦找到并开始工作,
就会慢慢沉陷入所谓社会人的生活,
不知不觉地忘却了曾经的渴望。
我曾经在公司工作了15个年头,
相同的体验举不胜举。
既有痛苦的人际交往,
也曾目睹为了升迁而机关算尽的讨价还价,
还有,不着边际的会议,N次方的加班,
当然,这些大体上意味着我越来越有经验。
是的,长此以往,既可获得相应的收入也可确保安稳的生活,
喏,我的生活不乏多样的选择——
但是,我毅然抛弃了这一切!
我,径自选择了一条“越野”之路——
往来于东京和新西兰某湖畔,
现在,过着游牧民般的生活。
在东京,
一边享受着来自朋友的各种嘻哈刺激,
一边在大学里给学生传授所谓生活方式的秘密,
同时,还去企业兜售如何培育品牌的建议。
在新西兰,
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吃的是院落里栽种的蔬菜和刚刚钓来的鲜鱼,
一边从大自然贪婪地获取灵感,
一边写着某书,或某杂志的小品,
或者琢磨户外用具的新花样。
无论是在城市空间,还是在原始森林环绕的湖畔,
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链接朋友和资讯,
于此都要感激现代发达的科技。
看到我如此生活,
很多人都会说“小日子过得太滋润呵”。
然而,果真如此吗?
没有自来水的森林,生活太不容易!
与当初就职的公司工资相比,现在每年的收入少得可怜。
即便是当下的工作,恐怕都谈不上安稳。
所幸,我已经做好了遭遇万一的准备。
不回日本,就这样在新西兰生活下去,
继续我半自给自足的日子,
只要每年能有150万日元,
只要还拥有智慧和生存能力,就挺好。
所以,丢掉工作本身并不可怕。
无论什么活计,只要毫不退缩,搞掂它皆有可能。
也许很多人会这样说——“这种生活方式,我是万万不能的”。
果真如此吗?
我却以为,只要你是认真的,不管是谁,这类生活方式都是可能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差异?
其关键在于30岁之前,
你究竟能舍掉哪些于己毫无益处的东西?
或者哪些是终究无法舍掉?
这一切掌控在你的手中。
太多的人在30岁之前总是不停地搜罗并非必需的东西。
嗯,这很自然。
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事物,新的价值观,新的世界……
初出茅庐,不管是否自愿,要竭力追随而去。
也会有人说:“大人”都是这样炼成的。
的确,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
然而这汲取的过程何尝不充满无奈?
其实,倘若所有事物都是难以割舍的,
那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你幡然醒悟时,便会说:
我究竟从何时开始变成这个样子?怎么会这样?!
是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人们总是舍不得丢弃各种“东西”。
回顾自己,
之所以能够拥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活方式,
皆因无欲无求般地将“物”舍掉,
达到彻头彻尾的“最小限”。
随后,就是尽可能地不去汲取那些“多余”。
“听领导的话”“和周围步调一致”,
在我二十多岁时,
这类陈腐价值观就不绝于耳。
遗憾的是,我几乎统统拒绝了。
为此,难堪和冷遇便接踵而至。
但也正因如此,我才得以享受如今令人兴奋、令人刺激的每一天。
常常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不追求新生事物、不渴求广泛交往,
这是毫无朝气、不求上进的表现。
然而我不这样认为。
让他们“这也想要,那也想做”去盲目增加未来的选项,
坦率地说,那只能让他们在可利用的时间内更加茫然,
从而丢失人生最宝贵的“时间”。
30岁前要学会“舍掉”。
把你想到的、今后于己无用的东西,扔得彻底一些吧。
割舍得越彻底,视野、思考中的杂念就剔除得越彻底,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会愈加清晰可见。
人生,通过削减冗余而回归真正的自我。
舍掉越多,关注力就越强,真正的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30岁之前,正值诸多诱惑、烦恼、纠葛交错簇拥,
万勿丢失自我,
祈祷我们坚强,且勇敢地面对生活。
后记
现在想起来,30 岁之前我的生活简直一团糟。从儿时起,与人交谈一度是件痛苦难耐的事。 与人聊天多是话不投机,待人接物更糟糕,周围的白眼令我胆怯不安。即便如此,我依旧如愿以偿地跨进了一家大公司做职员。然而,接踵而来的是过度的压力,以及原因不明的荨麻疹、咳嗽、面部麻痹。更难堪的是,咬牙切齿时大槽牙竟然断裂,在车站的站台上会突然失去意识。最囧的时候,连“早上好”都无法脱口而出。
“成年人嘛,就是这样辛苦。”当你成为社会人之后,便失去了自由。大家为了生存都精疲
力竭。即便如此,我们还要时常安慰自己,再努把力。
然而,心底深处一直在呐喊:“不对呀,怎么会这样?”被常识束缚,一边对自己谎言连篇,一边却要忍气吞声附和着周围。所有人都要这么长大?真是这样吗?还是撒腿逃吧,这才是心底唯一的念头。
从儿时起,就有一个心中描绘的梦想。梦想生活在一个湖畔随心所欲地垂钓。站在湖水旁,一整天只需要专注一件事——钓鱼。走出庭院,径直前行便可来到伸向湖心的栈桥。低头看去,虹鳟鱼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动。做个深呼吸,抬头望去,朵朵浮云随风飘动。每当日落时分,那梦幻般的夕阳红洒满天空和湖面。
那是我梦中的未来。饱受公司煎熬时,我时常会冒出这个念头:能躲进那“梦中的大自然”该有多好!这念头甚至成为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工作,坚守了15 个年头;工资,相应一涨再涨。但遗憾的是,我生活水平丝毫没变。身边开上崭新高档轿车的已不乏少数;而我,依旧是那辆开了13 年的咣当咣当作响、漏风漏雨的小破车。人家搬进了豪宅;而我,却因房租便宜一直住在建于40 年前的、有墓地相伴的老房子里。
我认真研究过如何节约生活开支,甚至连每天携带的便当都不放过。
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因为我,“希望在新西兰的湖畔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事说给别人后,他们一脸的不屑与苦笑,但我是认真的。因为,职业也好公司也罢,它们并不是我人生的终点,而只是人生旅途的“交通工具”。是的,只要前行的目标清晰,它们便会带我前往目的地。
没错,从一开始我的目标就是移居,所以家具都以最小限需求来考虑,几乎都是旧货。以至于需要集装箱运到新西兰的东西几乎没有。当我决定移居新西兰之后,便开始收拾、打扫居住了10 年以上的房间。垃圾收拾出来了,容量70 公升的袋子一共装了30 个,大约是2 辆5 吨载重卡车的量。有的东西交给了回收公司,很大的垃圾不止一次从我的房间运走。对名牌不感兴趣,甚至没有什么物质需求的我,面对自己拥有如此大量的物质,还是一脸讶异。
整理一下人生迄今为止的所有“物质财富”,这一举动就像你劈开茂密的杂草丛林,重新开辟一条道路。连住所都没确定,我就上路了。背上装有户外功能服和MacBook 的背包,拎上装有少量日常洗漱用品和钓鱼用具的拉杆箱,直奔成田机场。
恍然之间我有一种释然,人只要活着,真正需要的行囊原来如此之少。舍掉所有的东西,品味着从未有过的“身轻如燕”,那快感令人振奋。我终于踏上了实现梦想的征程。
20 岁之后的这10 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几乎耗费了所有的精力。抛弃所谓人际交往、出人头地、自尊、时尚、地位……究竟多少次被问及:“如此这般地舍掉,就不会感到惶恐不安
吗?”我已经记不清了。
但是,没关系。舍掉之后的反悔少之又少。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人是绝对不会舍掉的。
即便你认为舍掉了所有,该留下的依旧还在。你只需做到爱惜它,好好去生活。随着岁月的叠加,我已过上享受自己人生的快乐生活。回顾四周,我身边与我相同的“大人”竟然数不胜数。
人生是没有定规的旅程。要么,你寻求安稳,带上沉重的负担;要么,你寻求自由,减轻身上的行囊。因人而异,快乐的方式各取所需。我,选择了减轻的方式,且为此耗费了很多时间。无须焦虑。更没有必要急速奔跑。为了自己渴求的风景,无须其他任何理由,只管迈开步伐,专心走自己的路。若途中遇到桃源乡,也请告诉我。瞧着旭日东升,不妨偶尔停一停,让我们随意聊一聊。
拿到《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在如今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信息裹挟,生活变得越来越“满”,却也越来越“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有时候,少即是多。 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关于整理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而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它并非只是告诉你如何叠衣服、如何收纳,而是将“断舍离”与“自由”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我渴望的是一种摆脱物质束缚,心灵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这本书似乎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 作者在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她分享的那些关于“物品与情感”的纠葛,以及如何一步步“放手”的经验,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常常因为一件物品承载了过去的记忆,而迟迟不舍得丢弃,结果这些记忆也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记忆并非储存在物品里,而是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断舍离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清理物品,更是在清理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真正需求,剔除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欲望。这种内省式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收纳技巧。它是一本帮助我们找回内心平静和生活主导权的书。 读完序言和开头几章,我已经被深深吸引。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实践“断舍离”的智慧,并且能够真正地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奔向我所期待的,那份更加轻盈、更加自由的人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以来,最期待的一本能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读物。
评分拿到这本《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素净的风格,恰恰体现了它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我一直认为,物质的充裕并不等同于生活的幸福,相反,过多的物品反而会成为一种精神的枷锁。尤其是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越多越好”的陷阱,结果却是身心俱疲。 书中的“50个断舍离”的提法,让我觉得非常具体和可操作。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极简主义的书籍,但很多时候总觉得难以落地,不知道从何开始。而这本书的结构,似乎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一步步引导读者进行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这50个具体的断舍离方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剥离生活中的冗余,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 作者在阐述断舍离的必要性时,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让我感同身受。比如,她描述的“堆积如山的旧物”和“永远也穿不上的衣服”,简直就像在照镜子。我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早已被这些“有用”或“没用”的物品所占据,它们不仅仅占用物理空间,更占用了我的注意力,分散了我的精力。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分辨‘需要’和‘想要’”的部分。这似乎是断舍离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步。我常常会因为“喜欢”或者“觉得以后可能会有用”而囤积物品,导致最后很多东西都闲置在那里,默默地提醒我曾经的犹豫不决。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起更清晰的判断标准,让我不再盲目消费,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真正能提升我生活品质的物品,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整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通往内心宁静的路径。我期待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摆脱物质的束缚,寻找到真正的自由和轻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每一个字都带着力量。作者在描述生活中的“堆积”时,那种微妙的窒息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些无形的压力。我曾经尝试过几次“大扫除”,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甚微。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之前的尝试都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源。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物品的依恋。很多时候,我们保留一件物品,并非因为它真的有用,而是因为它承载了某种回忆,或者代表了我们过去的某种身份。比如,我保留了很多已经不穿的衣服,因为它们是我年轻时的战利品,或者代表了我曾经的某个心愿。作者的观点是,如果这些物品不再为当下的你服务,那么它们就成了一种负担,阻碍了你向前迈进。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感物品”时的建议。她没有简单粗暴地让读者把所有带有情感链接的物品都扔掉,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告别”和“感谢”。这种温和的处理方式,让我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帮助我真正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牵绊。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的物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曾经陪伴我一段时间的朋友,感谢它们,然后放手。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极简生活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获得”。当我们舍弃了那些冗余和低价值的物品,我们实际上是为真正重要的事情腾出了空间——时间和精力。我开始憧憬一种更加专注、更有意义的生活,不再被琐碎的杂物和无谓的担忧所困扰。 这本《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出杂乱的泥沼,走向清爽自由的彼岸。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撑。
评分《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这本书,我才刚翻开没多久,就被它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不像那些生硬的理论书籍,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与你分享她的心路历程。她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然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开头就点出了“时间”才是最宝贵的“物品”。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生活被各种琐事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去学习新知识、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而这些“杂物”,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体的,都在悄悄地偷走我的时间。这本书就像一个契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以及那些正在消耗我时间的“罪魁祸首”。 书中提到的“断舍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我们要学会“识别”、“评估”和“放下”。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最终的回报却是巨大的。我尤其喜欢她对“放下”的解读,并不是简单地扔掉,而是要带着感激的心情去告别,这样才能真正地让物品在你的生活中“功成身退”,而不是留下遗憾。 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教你如何整理房间,更在于它能帮助你梳理内心。当你的生活空间变得清晰有序,你的思绪也随之变得明朗。那种精神上的轻松感,是物质上的富足永远无法给予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真正做到“减法生活”,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舒服,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诚的力量。它让我觉得,极简生活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一种可以触及的现实。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实用的技巧和深刻的启示,让自己也能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找到那份期待已久的自由。
评分刚拿到这本《极简术:奔向自由的50个断舍离》,就被书名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断舍离”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过于抽象,实施起来有些困难。这本书的标题 promises 了一个更具象、更易于操作的路径,而且“奔向自由”这个词,简直击中了我的心坎。我一直感觉生活中堆积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杂物,更是精神上的负担,让我感到沉重和停滞。我渴望的是一种轻盈、高效的生活状态,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语气,阐述了极简生活的理念,以及断舍离的核心原则。她没有一味地强调“扔掉一切”,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很有亲和力,不再感到焦虑。我特别喜欢她提到的“与其被物品所拥有,不如去拥有物品”,这句话让我瞬间醒悟,原来我一直在被那些我以为是“资产”的东西所束缚。 书中关于“物品的能量”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原来那些积灰的旧物,可能带着过去的情绪和负担,阻碍了新的能量进入。作者鼓励我们,与其保留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到”的物品,不如把空间留给当下需要、能够滋养我们身心的事物。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衣柜、书架,甚至手机里的照片,思考哪些是真正为我服务,哪些只是占用了我宝贵的空间。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整理物理空间,更是关于如何整理自己的内心。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个人经历和感悟,让我觉得她是一位真正的实践者,而不是纸上谈兵。她分享了自己在断舍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克服的方法,这让我觉得很受鼓舞。我不再觉得自己的困境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变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积极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可行的步骤,帮助我开始我的极简生活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的生活中,期待看到改变的发生,期待更轻松、更自由的人生。
评分不错。。。值得参考一下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一看,朋友推荐的
评分或许吧,作者可以为一个梦想坚持15年,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读后受益匪浅
评分虽然很难做到,思路又极端,但是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活思路
评分异世流放 2 成立九原部落
评分好在里边内容纸张是正版的
评分人丑就要多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