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钢管混凝土
  • 结构工程
  • 国家标准
  • GB50936-2014
  • 混凝土结构
  • 钢结构
  • 建筑规范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结构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79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36-2014)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在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构件制作及工程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适用于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设计、构件制作及施工。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构件制作及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钢材
3.2 混凝土
3.3 连接材料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结构分析与设计原则
4.3 实心钢管混凝土结构
4.4 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
5 圆形及多边形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设计
5.1 单肢钢管混凝土柱在单一受力状态下承载力与刚度计算
5.2 格构式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单一受力状态下承载力计算
5.3 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复杂受力状态下承载力计算
5.4 混凝土徐变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6 实心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设计
6.1 单肢柱轴心受力承载力计算
6.2 单肢柱横向受剪承载力计算
6.3 局部受压计算
6.4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承载力计算
7 连接和节点设计
7.1 一般规定
7.2 实心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和梁柱节点
7.3 空心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和梁柱节点
7.4 柱脚节点
8 防火设计
9 制作与施工
9.1 钢管的制作
9.2 钢管的除锈、防腐涂装
9.3 实心钢管混凝土浇筑与安装施工
9.4 空心钢管混凝土构件制作
9.5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附录A 各种截面的形常数
附录B 钢管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设计值
附录C 钢梁一钢管混凝土柱外加强环连接节点设计
附录D 钢筋混凝土梁一圆钢管混凝土柱的环梁节点配筋计算方法
附录E 钢管混凝土构件防火计算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结构新典范:钢管混凝土的理论与实践 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集钢材和混凝土各自优点于一身的新型组合结构形式,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抗震性能、优异的耐火性以及良好的外观质感,赢得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的青睐,并在桥梁、高层建筑、体育场馆、水下结构等众多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剖析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技术精髓,系统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详细阐述其内在的力学机理,全面介绍其设计、施工及应用中的关键要素,从而为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及教学的相关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权威的参考著作。 第一章: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优势与发展沿革 本章将首先聚焦于钢管混凝土结构何以成为现代工程的宠儿。我们将从材料学的角度出发,深度解析钢材的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与混凝土的优异的抗压强度、刚度和低成本等特性相结合时,所产生的“1+1>2”的协同效应。具体而言,钢管在混凝土受压时所产生的径向约束作用,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有效抑制了混凝土的侧向膨胀,从而克服了混凝土易脆的缺点。同时,混凝土的填充则为钢管提供了有效的侧向支撑,减缓了钢管在受压时的屈曲失稳,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零星的尝试与探索,到上世纪中叶以来其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工程应用的不断拓展,再到如今成为国际工程界公认的先进结构形式。我们将梳理这一过程中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代表性工程案例以及各国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的进展,展现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钢管混凝土结构宏观的认识,理解其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和发展方向。 第二章: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解析 本章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深入剖析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内在力学行为。我们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受力机理分析: 详细阐述钢管混凝土在轴压、弯曲、剪切以及组合受力等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机理。重点在于解释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荷载传递、应力分布以及材料间的粘结效应。我们将引入并解析径向约束系数、箍紧效应等关键概念,量化钢管对混凝土性能提升的程度。 强度与承载能力: 基于现有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系统介绍钢管混凝土构件(如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梁等)的强度计算方法。我们将讨论不同钢管截面形状(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对构件承载能力的影响,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壁厚、钢管屈服强度等参数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决定性作用。 延性与抗震性能: 深入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表现。钢管的约束作用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延性,使得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至于突然破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能力。我们将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阐释其延性提升的内在原因,以及在地震动力响应中的优势。 稳定性分析: 针对长细比较大的钢管混凝土柱,将重点分析其稳定性问题。讨论屈曲临界荷载的计算,以及钢管壁厚、混凝土填充率、支承条件等对稳定承载能力的影响。 高温下的性能: 鉴于钢管混凝土结构在火灾中的表现,本章还将介绍其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变化。分析钢管和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和刚度衰减规律,以及钢管混凝土构件在火灾中的承载能力评估方法。 第三章: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本章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方法。 设计依据与规范: 介绍国内外与钢管混凝土结构相关的设计规范、标准和图集,强调设计人员应遵循的行业准则和技术要求。 构件设计: 轴心受压构件(柱): 详细介绍圆形、方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承载能力计算,包括确定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校核稳定承载力。 偏心受压构件: 阐述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方法,包括弯矩和轴力的组合作用分析,以及混凝土和钢管在偏压下的受力特点。 梁与框架节点: 介绍钢管混凝土梁的设计,包括受力分析、截面设计以及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的节点设计。特别会讨论钢管混凝土节点在传递弯矩和剪力方面的优势和设计要点。 其他构件: 简要介绍钢管混凝土斜撑、连接件等构件的设计考虑。 整体结构设计: 结构体系选择: 讨论在不同工程类型(桥梁、高层建筑等)中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以及与其他结构体系(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合应用。 荷载组合与设计: 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荷载的取值、组合以及结构构件的设计。 连接设计: 强调钢管混凝土结构中连接的重要性,介绍不同形式的节点连接(如外加节点板、内插钢管、焊接、螺栓连接等)的设计原则和构造要求。 抗震设计: 结合其优异的延性,详细阐述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的确定、抗震构造措施等。 耐火设计: 介绍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耐火设计方法,包括构件的耐火极限确定、防火保护措施等。 第四章: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高效、可靠的施工是钢管混凝土结构成功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要点。 材料准备与检验: 强调钢管和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要求,包括钢管的规格、表面处理、焊接质量,以及混凝土的配比、和易性、强度等。 钢管的加工与安装: 详细介绍钢管的下料、坡口加工、焊接工艺(包括焊缝形式、焊接方法、焊工资质等)、以及现场钢管的吊装、定位和固定。 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重点阐述钢管混凝土填充的特殊性,包括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浇筑顺序、振捣方式(避免漏振和过振),以及防止钢管变形的措施。介绍不同类型的钢管截面(圆形、方形)在混凝土填充时的工艺区别。 连接节点的施工: 详细介绍各种连接节点的现场施工工艺,包括节点板的安装、螺栓的拧紧、焊接的质量控制等。 质量检验与监测: 钢管质量检测: 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壁厚测量、焊缝探伤(超声波、射线等)。 混凝土质量检测: 包括试块强度检测、回弹仪检测、超声波检测等。 整体结构检测: 包括外观检查、尺寸复核、裂缝检查等。 应力监测与变形监测: 在关键结构或重要工程中,介绍应力监测和变形监测的应用,以及数据分析的意义。 施工安全: 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包括高处作业安全、焊接安全、起重吊装安全等。 第五章: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实例分析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工程案例,深入展示钢管混凝土结构在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并从中提炼经验和教训。 桥梁工程: 钢管混凝土拱桥: 分析其在跨越能力、景观性以及施工便利性方面的优势。 钢管混凝土柱式桥墩: 探讨其在抗撞击能力、耐久性以及空间利用方面的优越性。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 钢管混凝土柱: 分析其在高层建筑中作为核心筒或外围柱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钢管混凝土梁: 介绍其在楼板梁、主梁中的应用,以及节点设计。 体育场馆与大跨度结构: 钢管混凝土桁架与网架: 展现其在大跨度空间中的经济性和结构美感。 钢管混凝土看台结构: 分析其在承载力和耐久性方面的优势。 水下与海洋工程: 钢管混凝土桩基: 探讨其在海工结构中的抗压、抗弯和抗剪能力。 其他特殊应用: 水塔、筒仓等: 简要介绍在其他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分析,我们将探讨在不同工程背景下,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念、技术创新、施工难点以及最终取得的工程效益,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结语: 钢管混凝土结构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引领着建筑结构技术的新潮流。本书的编写,旨在汇聚当前钢管混凝土结构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推动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构建更安全、更经济、更美观的未来建筑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和条文逻辑编排,对提升阅读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章节划分非常科学,从基本材料性能到构件设计,再到整体结构分析,层层递进,符合工程师的工作流程。我发现,规范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比如桥梁、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的特殊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和区分,这避免了我们在应用中“一刀切”的问题。例如,在处理高层建筑的抗侧力体系时,书中对于剪力键的构造要求和计算方法,比我以前使用的任何参考资料都要精确和具体。对于那些在设计中经常需要用到非标准构件的设计者来说,书中的附录部分,特别是那些关于试验数据和特定工况下的修正系数表格,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复杂的设计问题有迹可循,大大缩短了我们查阅资料和反复核对的时间。

评分

阅读这本技术规范,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深度研讨。它不仅仅罗列了条文,更重要的是阐释了其背后的工程哲学。例如,在涉及到梁柱节点抗剪设计时,规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强度校核,而是深入探讨了节点区域的应力集中效应,并给出了如何通过加强端部焊接和增加内部支撑来优化设计的具体建议。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结构可靠性的认知。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空心截面在不同纵向荷载和弯矩组合下的应力分布图解,这些图示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应力如何沿着圆周重新分配,从而指导我在非对称截面布置上的选择。对于那些追求结构艺术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更轻盈、更优美造型的技术支撑。读完之后,感觉对整个钢管混凝土体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拿到这本规范时,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在当前建筑行业对绿色施工和结构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本规范对钢材和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建议,以及对耐腐蚀处理的具体要求,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偏心受压构件的稳定验算部分,它不像一些老旧标准那样简单粗暴地设定一个固定的安全系数,而是引入了更精细的稳定性系数,这使得设计结果更贴近实际的受力状态。此外,书中对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描述也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在考虑地震作用下反复荷载时,这种粘结劣化对整体刚度的影响,规范里都有相应的指导建议。虽然有些复杂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在书中没有详述其软件实现步骤,但其提供的理论基础足以指导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总而言之,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框架,而非简单的“套公式”指南。

评分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规范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可执行的标准。我注意到,其中关于钢管屈曲后性能的描述,借鉴了最新的试验数据,这对于设计细长柱或在极端荷载下工作的构件至关重要。它没有采用过于保守的简化模型,而是提供了一个更接近真实屈曲行为的计算框架。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验收标准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这直接关系到设计意图能否在现场完美实现。比如,对钢管内部灌注混凝土时的密实度检测方法,规范给出了明确的技术指标。这表明了编写者对结构全生命周期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在图纸设计阶段。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被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双重滋养的感觉。

评分

这套规范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结构工程师在处理钢管混凝土构件时提供了一套极其详尽的指引手册。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各种复杂受力情况的细致考量,尤其是那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局部受压的稳定性和疲劳性能分析。书中对核心截面承载力的推导过程写得非常清晰,从基本的受压、受弯到扭转,每一步的力学原理都阐述得透彻到位。对于那些需要进行精细化设计的新型结构,例如叠合柱或复杂节点,规范中提供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模型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我记得上次在做一个跨度较大的拱形结构时,就专门参考了其中关于长细比对承载力的折减系数的规定,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平衡。能感受到编写组在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才凝练出如此具有实操价值的文本。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显得有些厚重,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言,这就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确保设计不出偏差的“定海神针”。

评分

很好是正品规范啊啊啊啊

评分

不错,是正版,速度也很快,好评。

评分

还好吧!还好吧!还好吧!还好吧!

评分

东西收到没问题,相信强哥

评分

给胡洁个董星成功黄飞陈才

评分

多一份知识,多一份收入

评分

好书

评分

公司采购书籍,专业放心。

评分

正版,速度快,价格优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