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东平,王田禾,纪明中 等 编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实验教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化学
  • 理学
  • 江苏省
  • 重点教材
  • 现代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8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5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主要介绍在化学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包括有机及金属元素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光谱分析、磁共振波谱分析、X射线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等。教材内容有较大的覆盖面,重点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与各部件功能、所能获得的信息及能解决的问题,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 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理论基础
1.1 分析化学的内涵及发展
1.2 现代分析仪器简介
1.2.1 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
1.2.2 仪器分析的基本特点
1.2.3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仪器组成
1.4 仪器分析发展趋势
参考书目

第2章 有机元素分析
2.1 基本原理
2.2 元素分析仪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2.3 实验技术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条件的选择及选择依据
2.3.3 实验影响因素及其排除方法
2.3.4 对被测样品的一般要求
2.3.5 样品制备方法的一般要求
2.4 实验 有机元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3.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3.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3.1.2 原子吸收谱线轮廓及变宽
3.1.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3.2 原子吸收光谱仪结构
3.3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3.3.1 火焰原子化法
3.3.2 石墨炉原子化法
3.3.3 氢化物发生法
3.3.4 样品的制备方法
3.3.5 分析数据处理
3.4 实验
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铅
实验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铬
参考书目

第4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4.1 原子发射光谱基本原理
4.1.1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4.1.2 原子的结构和辐射跃迁
4.1.3 原子激发
4.1.4 谱线的分裂和变宽
4.1.5 原子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原子发射光谱仪基本构造
4.2.1 激发光源
4.2.2 光谱仪
4.2.3 谱线检测仪器
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4.3.1 激发光源
4.3.2 分光系统
4.3.3 检测器
4.4 ICP�睞ES中样品的分解、制备
4.4.1 样品引入ICP光源的常见方法
4.4.2 样品引入常用方法
4.4.3 固体样品转化为溶液的原则
4.4.4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4.4.5 预处理方法
4.5 ICP�睞ES实验技术
4.5.1 实验方法的选择
4.5.2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及选择依据
4.5.3 ICP�睞ES法的干扰
4.6 实验
实验一ICP�睞ES法测定废水中镉、铬含量
实验二电子信息产品中铅、镉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5章 色谱分析方法概述
5.1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
5.2 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
5.2.1 色谱法的分类
5.2.2 色谱法的特点
5.3 色谱法的比较
5.3.1 适用的样品
5.3.2 分析速度
5.3.3 灵敏度
5.4 色谱法的选择和应用
5.4.1 样品的前处理和衍生化
5.4.2 根据样品状态选择色谱方法
5.4.3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色谱法
5.5 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5.5.1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的研究
5.5.2 色谱新技术的研究
参考书目

第6章 气相色谱分析
6.1 气相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6.1.1 气相色谱分析过程
6.1.2 基本术语和参数
6.1.3 气相色谱理论
6.1.4 分离度与拖尾因子
6.2 气相色谱的分类及特点
6.2.1 分类
6.2.2 特点
6.3 气相色谱仪
6.3.1 气路系统
6.3.2 进样系统
6.3.3 分离系统
6.3.4 检测系统
6.4 实验技术
6.4.1 色谱柱分离条件的选择
6.4.2 色谱柱操作条件的选择
6.5 实验结果分析
6.5.1 定性分析
6.5.2 定量分析
6.6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6.7 实验
实验一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环乙烷和乙酸乙酯
实验二利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检测烷烃类混合物
参考书目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7.1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7.2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7.2.1 固定相和流动相
7.2.2 常用术语和参数
7.2.3 原理介绍
7.3 高效液相色谱法类型
7.3.1 液�补涛�附色谱法
7.3.2 液�惨悍峙渖�谱法
7.3.3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7.3.4 离子交换色谱法
7.3.5 凝胶色谱法
7.4 高效液相色谱仪
7.4.1 高压输液泵
7.4.2 梯度洗脱装置
7.4.3 进样装置
7.4.4 色谱柱
7.4.5 检测器
7.4.6 微机处理机
7.4.7 两种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简介
7.5 实验技术
7.5.1 分离方式的选择
7.5.2 流动相选择与处理
7.5.3 流动相洗脱方式
7.5.4 衍生化技术
7.6 实验结果分析
7.6.1 定性分析
7.6.2 定量分析
7.7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
7.7.1 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7.7.2 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7.7.3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7.7.4 在环境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7.7.5 在精细化工分析中的应用
7.8 实验
实验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
实验二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
参考书目

第8章 离子色谱分析
8.1 离子色谱法的发展
8.2 离子色谱法的优点
8.3 离子色谱法原理
8.3.1 离子交换色谱
8.3.2 离子排斥色谱
8.3.3 离子对色谱
8.3.4 其他分离方式的离子色谱
8.4 离子色谱仪
8.4.1 流动相输送系统
8.4.2 进样器
8.4.3 色谱柱
8.4.4 柱温箱
8.4.5 抑制器
8.4.6 检测器
8.4.7 数据处理系统与自动控制单元
8.5 样品的制备
8.5.1 膜处理法
8.5.2 化学反应基体消除法
8.5.3 固相萃取法
8.5.4 分解处理法
8.6 定性与定量分析
8.7 离子色谱法的应用
8.8 实验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分析常见阴离子
参考书目

第9章 凝胶色谱分析
9.1 基本原理
9.1.1 凝胶渗透色谱分离原理
9.1.2 色谱柱参数及其测定方法
9.1.3 凝胶渗透色谱法校正原理
9.1.4 普适校正原理
9.1.5 光散射理论
9.2 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9.3 实验技术
9.3.1 溶剂
9.3.2 激光光散射与凝胶色谱仪联用
9.3.3 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9.4 应用
9.4.1 高分子聚合物特性
9.4.2 蛋白质及其聚合体
9.4.3 分枝
9.4.4 动力学/反应速率
9.4.5 低分子质量的测定
9.5 实验
实验一玉米淀粉分子质量及其构象的测定
实验二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10章 有机质谱分析
10.1 简介
10.2 有机质谱仪
10.2.1 进样系统
10.2.2 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10.2.3 质量分析器
10.2.4 离子检测器和记录器
10.2.5 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10.2.6 质谱数据的表示
10.3 串联质谱及联用技术
10.3.1 串联质谱
10.3.2 联用技术
10.3.3 质谱法测定分子结构原理
10.3.4 几类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10.4 质谱在有机及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
10.4.1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0.4.2 分子式的确定
10.4.3 结构鉴定
10.4.4 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10.4.5 质谱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10.4.6 质谱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
参考书目

第11章 气相色谱�仓势琢�用技术
11.1 基本原理
11.2 仪器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11.2.1 气相色谱仪简介
11.2.2 质谱仪简介
11.3 技术指标
11.3.1 工作条件
11.3.2 性能指标
11.4 实验技术
11.4.1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11.5 实验结果解析
11.6 应用
11.7 实验
实验一 气质联用法定性分析有机化合物
实验二 顶空固相微萃取�财�质联用法分析水样中的土味素和霉味素
参考书目

第12章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技术
12.1 概述
12.2 液相色谱�仓势滓瞧飨低�
12.2.1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仪组成
12.2.2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技术特点
12.2.3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技术的接口
12.3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技术
12.3.1 液相色谱�仓势琢�用的方法原理
12.3.2 液相色谱�怖胱于逯势琢�用技术
12.3.3 液相色谱�卜尚惺奔渲势琢�用技术
12.3.4 电喷雾电离接口与质谱联机
12.3.5 大气压化学电离接口与质谱联机
12.3.6 液相色谱�踩�级四极杆质谱�仓势琢�用技术
12.4 LC�睲S分析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12.4.1 影响质谱出峰及分析物检测灵敏度的因素
12.4.2 接口的选择
12.4.3 正、负离子模式的选择
12.4.4 流动相和流量的选择
12.4.5 辅助气体流量和温度的选择
12.4.6 系统背景的消除
12.4.7 柱后补偿技术
12.5 LC�睲S的应用及相关技术
12.5.1 定性分析
12.5.2 定量分析
12.5.3 样品的预处理
12.6 实验液相色谱�仓势琢�用分析乙酰左卡尼汀粗品中的杂质
参考书目
索引
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5.2.1 电子枪
25.2.2 照明系统
25.2.3 放大、成像系统
25.2.4 观察室和照相室(记录系统)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5.3.1 材料的常规观测及高分辨成像
25.3.2 电子衍射花样及其形成原理
25.4 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用于无机纳米材料的检测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26章 原子力显微镜
26.1 简介
26.2 原子力显微镜结构
26.3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660 26.4 原子力显微镜样品的要求
26.5 实验
实验一黄原胶分子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实验二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材料表面形貌及粒度上的研究
实验三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DNA分子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第27章 热重分析
27.1 基本原理
27.2 热重分析仪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27.2.1 仪器的基本构成
27.2.2 工作原理
27.3 实验技术
27.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27.3.2 实验条件的选择及选择依据
27.3.3 实验影响因素及其排除方法
27.3.4 样品制备方法及一般要求
27.4 实验结果解析
27.5 应用
27.6 实验用热重法研究草酸镍在N2气氛中的热分解反应
参考书目

第28章 差示扫描
28.1 基本原理
28.2 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基本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28.2.1 仪器的基本构成
28.2.2 工作原理
28.3 实验技术
28.3.1 实验方法的选择
28.3.2 实验条件的选择及选择依据
28.3.3 实验影响因素及其排除方法
28.3.4 样品制备方法及一般要求
28.4 实验结果解析
28.5 应用
28.6 实验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草酸钴残渣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反应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第13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13.1 概述紫外-可见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metry,UV-Vis)是研究在200~800nm波长光区内分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方法。它广泛地用于无机和有机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其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好。紫外-可见光谱法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获得的能量足以使价电子发生跃迁,因此由价电子跃迁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紫外-可见光谱或电子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所以又称为电子光谱。由于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紫外光谱为带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是10~400nm, 其中10~200nm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的光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所以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200~400nm为近紫外区, 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波长在400~800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nm(或200~1000nm)。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如下特点:①仪器和操作简单、费用成本低、速度快;②灵敏度高,最低检出浓度可达 10-6g/mL;③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其相对误差可达到1%~2%,这满足了对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④选择性较好;⑤用途广泛,广泛用于化工、环境等方面。
  紫外-可见光谱不仅可以进行定量、定性及结构分析,还能进行配合物的组分及稳定常数、官能团鉴定、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等。
  13.2紫外-可见光谱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遵从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即
  A=kcl(13-1)
  式中,k为吸光物质的本性,与入射光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c为吸光物质浓度;l为透光液层厚度。当c的单位取mol/L,l的单位为cm时,k常用ε表示。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1·cm-1。为简便起见,本书后续部分在提及ε时,均略去单位。
  朗伯-比尔定律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13.2.1理论基础紫外可见吸收研究的是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和价电子运动。所以分子的能量E等于以上三项之和:
  E=Ee+Ev+Er(13-2)
  式中,Ee、Ev、Er分别代表电子能、振动能和转动能。
  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就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即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ΔE=E2-E1=hν=hcλ(13-3)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电子跃迁产生的。按分子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这种吸收光谱取决于分子中成键电子的种类、电子分布情况,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种电子:①形成单键的σ电子;②形成不饱和键的π电子;③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上的未成键的n电子。如图13-1所示。
  图13-1基团中的σ、π、n电子
  当它们吸收一定能量ΔE后,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占据反键轨道。分子内部结构与这种特定的跃迁是有密切关系的,使得分子轨道分为成键σ轨道、反键σ*轨道、成键π轨道、反键 π* 轨道和n轨道,其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σ<π  ……

前言/序言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上册):基础理论与常用技术精要 本书概述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上册):基础理论与常用技术精要》是为高等院校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及相关工科专业学生编写的,旨在系统介绍现代仪器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基础、基本操作规程以及最常用、最基础的仪器分析技术。本书紧密围绕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分析化学知识体系,掌握解决实际样品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书的定位与目标 本教材严格遵循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同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在初次接触精密仪器分析时的认知规律和操作特点。我们的目标是: 1.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深入浅出地讲解仪器分析的物理化学基础,包括信号的产生与获取、仪器系统的误差来源与校正、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等,为后续复杂技术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2. 掌握核心通用技术: 详细介绍光谱、电化学、色谱等基础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判读的关键点。 3. 培养规范的实验素养: 强调安全操作规范、仪器维护保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细致、准确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篇:仪器分析基础与通用技术 第一章 仪器分析概述与基础计量学 本章首先界定现代仪器分析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介绍实验室的通用安全规范和环境保护要求。重点在于仪器分析的基础计量学:介绍误差的来源(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数据有效数字的确定与修约规则。详细阐述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如灵敏度、线性范围、检出限(LOD)和测定限(LOQ)的统计学意义及其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章 仪器系统的基本组成与性能评估 深入剖析任何一台现代分析仪器的通用结构:信号源、样品引入系统、信号转换器(传感器/检测器)、信号放大与处理系统,以及数据输出接口。本章详细讲解检测器的基本类型(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检测器、电化学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同时,系统阐述仪器性能评估的关键指标,如稳定性、漂移、重复性、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的应用,指导学生如何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日常的验证和校准。 第三章 样品前处理技术导论 强调“垃圾进,垃圾出”的原则,指出样品前处理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本章介绍应用于溶液和固体样品的基础前处理技术,包括: 固液分离技术: 离心、过滤(微孔过滤、超滤)。 溶液处理技术: pH调节、缓冲溶液的配制、消解与澄清。 萃取技术基础: 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萃取效率的计算、影响萃取的因素(如溶剂选择、离子强度)。 第二篇:基础光谱分析技术 第四章 分光光度法原理与操作实践 作为最经典、应用最广泛的光谱技术之一,本章对其原理进行了详尽阐述: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吸收、透射、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局限性。 实验指导重点: 仪器操作: 分光光度计的光路结构、波长选择、空白校准、光度计的初始化与维护。 方法学应用: 常见显色反应的原理;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动力学分析(如反应速率测定)和终点分析。 误差分析: 深入讨论 Beer 定律的线性范围外的偏差来源(如斯托克斯偏移、高浓度下的分子间作用)。 第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AAS)基础 本章聚焦于对金属元素进行痕量和超痕量分析的原子吸收光谱技术。 理论核心: 元素基态原子对特征波长辐射的吸收机理,能级跃迁原理。重点讲解原子化过程(火焰法与石墨炉法)的差异及其对灵敏度的影响。 实践要点: 介绍了空心阴极灯的选择、光源的调节、原子化器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强调了火焰法的火焰类型选择(空气-乙炔、氧化亚氮-乙炔)及其对不同元素的适用性。针对石墨炉技术,讲解了程序升温控制(干燥、灰化、原子化)的关键参数设定。 第三篇:基础电化学分析技术 第六章 电位分析法:pH与离子选择性电极(ISE) 本章侧重于电位法,即基于电极电位测量的方法。 原理阐述: 介绍能斯特(Nernst)方程在电位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参比电极(如甘汞电极、Ag/AgCl电极)和指示电极(如玻璃电极)的工作机制。 实验操作精要: pH测定: 详细指导玻璃电极的活化、储存与校准程序(两点或三点校准)。分析温度对pH测量的影响。 离子选择性电极(ISE): 介绍膜的选择性原理,重点讲解氟离子电极、钙离子电极等常见ISE的适用范围、选择性系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标准加入法消除液络部效应。 第七章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入门 本章介绍基于电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技术。 电位分析基础: 讲解电化学电池的构成,电动势的测量与控制。 库仑分析基础: 阐述法拉第定律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区分恒电位库仑分析(Controlled Potential Coulometry)和恒电流库仑分析(Constant Current Coulometry)的实验原理和适用对象,强调其高准确度的来源。 附录:常用标准溶液与缓冲液的配制 提供实验室常用酸碱标准溶液(如NaOH, HCl)、氧化还原标准溶液(如KMnO4)的准确配制步骤,以及不同pH范围缓冲溶液(如磷酸盐、乙酸盐体系)的精确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 本书特色 1. 强调“为什么”: 不仅教授“如何做”,更深入解释每一步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帮助学生从“机械操作者”转变为“独立思考的分析师”。 2. 图文并茂: 采用大量清晰的仪器结构示意图和实验流程图,降低理解复杂仪器的门槛。 3. 实验安全与规范先行: 将安全操作和仪器维护置于核心地位,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 本书是后续学习高阶仪器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的坚实前导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仪器分析的本科生,我对于各种高大上的仪器总是有种畏惧感。这本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仪器分析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了拆解和梳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光谱分析的那几个章节,以前总觉得UV-Vis、IR这些很基础,但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原理,还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如何优化测量条件,以及如何根据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关于样品预处理的讲解也特别到位,很多时候实验失败就是因为样品处理不当,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而且,我特别欣赏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实验数据来演示如何解读结果,如何发现问题,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生动得多。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把我引进了仪器分析的奇妙世界。我现在做实验的信心足了很多,也更能理解实验背后的逻辑了。

评分

对于一本实验技术类书籍,《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实用。它并没有回避仪器分析中的一些难点和复杂性,而是通过清晰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内容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实验章节后都会附带的“注意事项”和“拓展思考”部分。注意事项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而拓展思考则能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比如与其他分析技术的比较,或者对实验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我记得在学习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时候,书中对干扰的消除和校正方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讲解,这对我解决实际实验中的误差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作为一本“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它确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提升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真的是“长见识”了。我之前接触到的仪器分析实验,很多都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对仪器的理解也比较表面。这本书却将仪器分析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不仅讲操作,更讲“为什么”。比如,在讲到液相色谱法时,它详细解释了流动相的组成、pH值、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还深入探讨了柱效、载量等关键参数的意义。这让我不再是机械地按照步骤操作,而是能够理解每一步的背后逻辑,从而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仪器维护和校准的讲解,这在一般的实验教材中是很少见的,但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对仪器分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怎么做”,而是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这对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真的是把我从实验的迷茫中拯救出来了!之前做实验总是感觉摸不着头脑,参数怎么调,结果为什么不对,完全没有头绪。拿到这本书,我简直看到了希望。书的排版很清晰,每个实验步骤都写得巨细靡遗,像是手把手地教你一样。而且,不仅仅是操作流程,它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种仪器的工作原理,为什么这样做参数会影响结果,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常见问题的排查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书里都有提及,并且给出了很实用的建议。我记得有一次做气质联用,色谱峰形很奇怪,查了很久都没找到原因,后来翻到书里关于进样口温度和柱温设置的章节,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温度设置不当导致的。这本书不愧是“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内容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仪器分析实验不再是枯燥的重复操作,而是变成了一次次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下册》这本书,我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毕竟实验课的教材通常都比较枯燥。但是,这本书的质量真的超出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本深入的仪器分析“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它对仪器选择和方法开发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在做项目或者毕业设计的时候,会面临选择哪种仪器、哪种分析方法的问题,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比如不同仪器在灵敏度、选择性、精密度方面的优劣,以及如何根据分析对象和目标来设计分析流程。我记得有一章讲的是色谱分离的优化,里面列举了各种可能影响分离度的因素,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调整策略,这对于我解决实际分析问题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许多现代仪器分析的关键技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仪器分析的同学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

评分

还好,作为参考使用,其实都大同小异

评分

可以作为参考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详细的,不错的,不错的&hellip;

评分

还详细的,不错的,不错的&hellip;

评分

好评

评分

实践中很有指导意义,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分

还详细的,不错的,不错的&hellip;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