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

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思源,张志龙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观测
  • 地面气象
  • 气象技术
  • 综合技术
  • 问答
  • 气象知识
  • 观测原理
  • 仪器设备
  • 数据分析
  • 气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2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903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汇集了气象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中的技术问题548个,并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有关文件、技术规范和规定,在吸收了台站观测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针对新型自动气象站以及配套业务软件的使用、观测业务流程、报表编制、异常记录处理、故障排查等方面问题做了解答。本书共分18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1—11章按照气象观测的要素进行分类,针对观测项目和传感器等问题;第12—18章是有关业务软件、新型自动气象站、数据文件和报表编制等问题。本书适合从事地面气象业务人员、测报业务管理人员、各级技术保障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培训和教学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云
1.1 云量
1.2 石高

第2章 能见度
2.1 定义解释
2.2 质控参数
2.3 人工与自动观测
2.4 记录处理
2.5 设备及维护

第3章 天气现象
3.1 视程障碍现象判别
3.2 视程障碍现象阈值
3.3 天气现象记录
3.4 天气现象配合
3.5 天气现象编码

第4章 气压
4.1 本站气压
4.2 海平面气压
4.3 故障排查

第5章 空气温度和湿度
5.1 质控参数
5.2 故障排查
5.3 其他

第6章 风向和风速
6.1 大风记录
6.2 质控参数
6.3 故障排查
6.4 其他

第7章 降水
7.1 参数设置
7.2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7.3 翻斗雨量传感器
7.4 记录处理
7.5 故障排查

第8章 积雪
8.1 08时观测
8.2 雪深补测
8.3 加密观测
8.4 雪压观测
8.5 其他

第9章 蒸发
9.1 参数设置
9.2 结冰处理
9.3 异常记录
9.4 溢流水位
9.5 设备维护
9.6 故障排查

第10章 辐射
10.1 参数设置
10.2 辐射灵敏度
10.3 数据及报表
10.4 故障排查

第11章 地温
11.1 记录处理
11.2 故障排查

第12章 软件目录与备份
12.1 软件目录
12.2 文件备份

第13章 软件部署与使用
13.1 ISOS软件
13.2 安全与杀毒
13.3 SMO安装与运行
13.4 SMO参数设置
13.5 SMO数据处理
13.6 MOI数据处理
13.7 MOI参数设置
13.8 MOI操作及其他
13.9 MOIFTP软件

第14章 Z文件与编报
14.1 Z文件
14.2 重要天气报
14.3 航空危险报
14.4 更正文件编发

第15章 主采集器
15.1 主采集器运行
15.2 采集器升级
15.3 采集器对时
15.4 采集器命令
15.5 采集器数据

第16章 综合保障
16.1 串口服务器
16.2 故障排查
16.3 ISOS与OSSMO切换

第17章 异常处理
17.1 极值
17.2 其他

第18章 报表与数据文件
18.1 参数设置
18.2 备注与纪要
18.3 分钟数据
18.4 数据处理
18.5 年报表
新型自动气象站技术支持服务

精彩书摘

  《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
  答:能见度分钟数据前后变化超过采集器质控参数设定的“错误变化率”,用红色数字表示错误,蓝色表示可疑。
  2—16在SMO中查询能见度分钟数据时,鼠标点击红色数据单元格,提示“8,缺失数据”怎么办?
  答:检查能见度传感器的质控参数,重启能见度仪。如果仍不正常,参照2.2节第2—13问题中的方法处理。SMO中能见度数据用红色显示的表示为错误数据,是因为分钟能见度跳变超过采集器的设定值,实际上该数据是可用的,可尝试通过修改能见度传感器的质控参数使数据恢复正常显示。
  2.3 人工与自动观测
  2—17 自动观测能见度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相比数据偏小有哪些原因?
  答:首先是人工观测能见度是观测场四周的有效水平能见度,观测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而自动观测能见度通过观测场内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单点采样的能见度,是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能见度,但采样范围小,易受环境影响;其次人工观测能见度与观测员视力,观测方法的正确性,观测员个体之间的习惯性差异等有较大的关系,主观因素多,有效水平能见度观测与实际能见度也会有一定偏差,自动观测能见度通过密集采样、计算,输出客观的平均能见度数据,稳定性较高。
  ……

前言/序言


大气光学现象与应用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大气光学现象的形成机理、观测方法及其在现代气象、环境监测和遥感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基础理论、典型现象解析、观测仪器与技术,以及应用前景展望。 第一部分系统阐述了大气光学现象产生的物理基础,包括电磁波与大气粒子的相互作用(如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光的折射、反射、衍射和干涉原理。详细分析了大气折射率的垂直分布结构及其对光线路径的影响,为理解海市蜃楼、日晕、虹等现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对多种重要的自然界大气光学现象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重点剖述了彩虹的形成条件、结构特征及观测技巧;日晕、月晕、霓(副虹)的种类区分及其与冰晶形态的关系;大气辉光、丁达尔效应、光柱等复杂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也涵盖了非典型现象,如大气透镜效应、珠母云现象等,旨在拓宽读者对大气光学世界的认知。 第三部分聚焦于大气光学现象的定量观测技术与设备。详细介绍了用于测量大气透明度、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地面太阳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与数据处理流程。阐述了激光雷达(Lidar)在探测云、雾、气溶胶廓线中的应用,特别是后向散射信号的反演算法。对云高仪、闪电定位网络、天空成像仪(All-Sky Imager)等专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数据校准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第四部分探讨了大气光学研究的最新前沿与实际应用。包括利用大气光学观测数据进行能见度预报、沙尘暴监测、火山灰扩散轨迹追踪等环境气象服务。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城市光污染观测中的天空背景亮度测量技术,以及大气光学在航空导航、精确农业遥感中的潜在价值。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提供坚实的物理学和数学模型的同时,配有大量的野外观测案例和数据分析实例。 2. 技术细节丰富: 对先进光学观测仪器的选型、安装、维护及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 3. 跨学科视野: 内容覆盖气象学、光学工程、遥感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适合从事大气研究、遥感应用、环境监测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读者对象: 大气科学、物理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气象台站、环保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 现代天气预报的数值模拟与集合方法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天气预报领域中数值天气预报(NWP)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前沿发展,特别侧重于当前业务预报中至关重要的集合预报方法。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从基础方程到复杂业务系统的完整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描述大气运动和物理过程的基本方程组——原始方程。详细阐述了这些偏微分方程在不同坐标系(如地形适应的σ坐标系和等压面坐标系)下的形式及其物理解释。接着,深入探讨了数值模型的离散化技术,包括有限差分法、谱方法和有限体积法,重点分析了不同离散格式在守恒性、稳定性和分辨率方面的优缺点。此外,系统介绍了数据同化技术的基础,包括观测资料的预处理、误差协方差的构建,以及三维变分同化(3D-Var)和四维变文同化(4D-Var)的核心思想和迭代求解过程,为后续的预报奠定了数据基础。 第二部分: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数值模型无法直接分辨小于网格尺度的过程,因此,物理参数化方案成为影响中尺度和长期预报准确性的关键。本部分详尽论述了主要的参数化模块,包括: 1. 边界层过程: 动量、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方案,涉及地表通量计算和稳定性判据。 2. 云和降水过程: 详细介绍了不同水相成分(如水汽、云水、雨、雪、冰晶)的演变方案,如显式水凝物方案与诊断方案的对比。 3. 辐射传输方案: 区分了短波和长波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发射过程,重点分析了云对辐射平衡的影响模型。 4. 积云对流参数化: 阐述了当前主流的对流方案(如Kain-Fritsch方案、EDMF方案)的机理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集合预报理论与技术 集合预报是应对初始条件和模式不确定性的核心工具。本部分集中讲解了集合预报系统的构建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1. 集合扰动生成: 详细介绍了多种扰动生成技术,包括奇异向量法(Singular Vectors, SVs)、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方法和Lagrangian Ensemble(LE)扰动策略,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在初始条件中引入随机性和物理不确定性。 2. 集合预报系统的运行: 涵盖了集合预报的成员(Ensemble Members)设计、预报时效的选择、以及集合预报与全球/区域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的耦合策略。 3. 集合预报产品诊断与应用: 重点讲解了如何从集合预报输出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包括:集合平均、控制预报、离散度分析(衡量预报的不确定性)、概率预报(如超过阈值的概率)的计算方法,以及集合敏感度分析。此外,还介绍了后处理技术,如集合后处理订正(Ensemble Model Output Statistics, MOS)和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以提高集合预报的可靠性。 第四部分:模式评估与未来趋势 本书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介绍了多种客观评估指标,如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预报评分(如Brier Score)等,以及对流尺度预报的“要素对流”评估技术。展望了面向高分辨率、次季节到季节尺度的预报挑战,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数据同化和参数化中的新兴应用潜力。 本书特点: 全面覆盖NWP关键环节: 从基础方程到先进的集合扰动生成,脉络清晰。 侧重现代业务技术: 深度剖析了当前主流业务模式中集合预报的实施细节。 数据与应用导向: 强调了预报产品的诊断和统计检验,实用性强。 读者对象: 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研究、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气象科研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以及需要深度理解和使用专业数值预报产品的气象服务部门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上去就有一种“直击要害”的感觉。当我看到“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几个字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气象站的场景,以及在那里工作的技术人员。我觉得,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旨在解答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和性能特点,比如,不同的温度计在测量精度上有何差异?湿度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响应速度如何?风速仪的叶片设计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 “问答”的形式,是我最看重的一点。这表明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规范,而是要以一种更灵活、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方式,来传达知识。我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基层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答。比如,“当自动气象站出现数据传输中断时,应该如何排查故障?”或者“如何区分是传感器本身的误差还是数据采集系统的问题?”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如果能在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那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而且,“综合技术”这几个字,也意味着它会涵盖很多内容。地面气象观测不仅仅是单个仪器的操作,还包括了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的处理与初步分析,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维护和维修知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如何识别和剔除无效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平滑处理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对一些常见的仪器故障,比如传感器漂移、线路接触不良等,提供一些诊断和排除的技巧。 这本书的“综合性”,让我联想到它可能不仅仅是停留在仪器层面,还会涉及到一些更广泛的范畴。比如,在不同气候区域,地面气象观测的技术要求是否会有所不同?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观测数据需要注意哪些特殊事项?这些宏观层面的考量,如果能有所涉及,无疑会大大提升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参考书,让读者在遇到任何与地面气象观测相关的技术问题时,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最终,我希望《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耐心负责的“技术指导员”,用最实在、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者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它应该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能够立刻学到东西,并且能用得上、看得懂的书。

评分

一本名为《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的书,光是书名就显得非常专业,也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技术手册,深入浅出地解答在实际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我特别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各种观测仪器的原理,比如,为什么需要测量气压?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在测量精度上有什么区别?以及,风速风向是如何被精确捕捉的? “问答”的形式,我觉得非常有益于学习。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只是枯燥地陈述理论,而是会针对读者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精准的答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当自动气象站的某个传感器数据异常时,应该如何进行初步判断和排查?”或者“如何确保雨量器在不同环境下的测量精度,避免出现误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思路,并且辅以必要的图示或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且,“综合技术”这几个字,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广泛。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单个仪器的操作,而是会涵盖整个地面气象观测的流程。从仪器的选型、安装、调试,到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再到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初步分析,这些环节都应该是这本书的重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校准,如何识别和处理异常数据,以及如何利用一些基础的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这本书的“综合性”,也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会触及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应用。比如,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是如何应用的?这些内容如果能有所涉及,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实用性和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所进行的每一次观测,最终的意义何在,它如何服务于更广阔的科学研究和民生需求。 总而言之,我希望《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实用、最直接的方式,解答我关于地面气象观测技术的一切疑问。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学到真本事,并且能够立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次看到就让我想起那些在基层的气象站默默工作的身影。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天气情况,采集着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气象数据。《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一定蕴含了许多关于这些观测技术背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宝贵经验。我设想,书中很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观测仪器的原理,比如风向风速仪是如何测量风的,湿度计又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的精度是如何保证的。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问答”这个形式。这说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针对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的解答。我可以想象,在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风速仪显示的读数会突然飙升?”或者“如何判断传感器是否需要重新校准?”而这本书就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排查和判断方法。这种针对性强的设计,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新手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能涵盖从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到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 当然,作为一本“综合性”的书籍,我期待它能触及到地面气象观测的方方面面。除了最常见的要素,比如温度、湿度、气压、风,我希望它也能深入到降水、辐射、能见度、雷电等其他观测项目。对于这些项目,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观测原理,还能讨论不同观测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而且,如今的气象观测已经越来越数字化、自动化,这本书是否会介绍相关的自动化观测系统和技术,比如如何接入和管理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如何处理海量的数据流,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 而且,这本书的名字也暗示了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还包含了“综合”的考量。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是孤立地介绍某一项技术,而是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将各项技术串联起来,说明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地面气象观测体系。比如,在介绍不同仪器的校准方法时,可能会提及它们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整体的误差评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细节,最终是如何服务于整个气象观测目标的。 总而言之,我希望《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是一本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书。它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我的每一个疑惑,让我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它不应该只是提供一些生硬的理论,而是要用实际的例子和解决方案,来武装我的头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单看书名,我就觉得它应该会非常实用。作为一名对气象数据处理一直很感兴趣的人,我对这种能够解答实际操作中疑问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应该会围绕着实际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技术难题,比如不同类型观测设备的原理、维护和校准方法,传感器的数据质量控制,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海量的数据。我特别希望它能深入讲解一些高精尖的技术,比如遥感技术在地面观测中的应用,或者一些新型的观测手段,比如探空仪、雷达等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的数据如何与地面观测数据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气象图景。 当然,这本书的“问答”形式也让我觉得它会非常人性化。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找到的答案过于晦涩难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专业知识拆解开来,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读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信号不稳定、数据丢失等情况,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有效的排查和解决思路。又或者,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如何进行异常值剔除、插补等操作,这些细节如果能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 而且,《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个名字也暗示着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地面气象观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最基础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到降水、辐射、土壤温湿度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对这些观测要素进行全面的梳理,并且针对每一种要素的观测原理、仪器设备、注意事项等进行详尽的阐述。此外,在数据的应用层面,这本书是否也会触及一些与地面观测数据相关的应用案例,比如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短期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或者在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如果能有所涉及,将大大提升这本书的价值。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技工手册”或者“入门指南”,它不一定是为了培养顶尖的气象科学家,而是为了让那些在一线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人员,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图表、示意图,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某个仪器的安装和调试时,能否提供详细的图文说明,一步步带领读者完成操作;在解释某个数据处理算法时,能否提供伪代码或者简单的程序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其逻辑。 最后,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气象观测世界的新窗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学到观测技术本身,更能了解到整个地面气象观测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它在整个气象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面面俱到”的感觉,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耐心地解答每一个初学者的疑问,指引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读者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并能够找到答案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单凭字面意思,就立刻勾起了我对气象观测技术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气象观测是气象学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的观测技术,往往是最直接、最贴近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它会深入浅出地解答各种实际操作问题的感觉。我猜想,书中很可能详细介绍了各种观测设备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比如,温度计是如何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来测量的?气压计又是如何工作的,它又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问答”的形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实用,而且很有针对性。我能够想象,在书中会有许多类似这样的问题:“当自动站的雨量器读数与实际降雨量存在较大差异时,可能是什么原因?”或者“如何对风速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系统化的解答,并且可能配有图示或流程图,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对于任何想要提升技能的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 而且,“综合技术”这几个字,暗示了这本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观测设备,而是会涉及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各个方面,从传感器的选择、安装,到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再到数据的质量检查和初步处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它们各自适用的环境和场景,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选择和配置。此外,我也希望能了解一些关于数据质量控制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进行数据质量的判断。 这本书的“综合性”,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可能还会触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面对不同的气象现象时,观测技术的侧重点会有何不同?如何有效地进行连续、长期的观测,以获得有价值的气候变化数据?这些关于观测的宏观策略和应用方面的讨论,如果能有所体现,那将大大提升本书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我希望《地面气象观测综合技术问答》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解答我在气象观测技术方面的每一个疑问。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我学到知识,并且能够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宝藏。

评分

太不靠谱了,京东商城没有清单,发票也是错的,包装也是开的

评分

很好的书不错不错

评分

好人手一本

评分

内容也都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东西很好

评分

专业书籍 一问一答 值得

评分

很好的书不错不错

评分

专业书籍 一问一答 值得

评分

行,实用。。。。。。。。。。。。。。不错。

评分

这本书是最新出版的,对一线工作的测报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