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 [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葦 著
圖書標籤:
  • 同伴教育
  • 教育理論
  • 實踐教學
  • 青少年教育
  • 心理學
  • 教育方法
  • 學習策略
  • 朋輩關係
  • 健康教育
  • 社會工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5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5924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Pe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字數:3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內第一部同伴教育專著。同伴教育是國際非正規教育領域廣受歡迎的參與式教育方法。作者集十數年研究及實務經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紮實的功底,使《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兼具研究及實務雙重價值,具有廣泛的實用性。除艾滋病防治、校園暴力預防等,已擴展至企業內訓、青少年心靈成長、親子、夫妻、老年空巢等多個社區工作領域,極大地延展瞭教育空間。

作者簡介

  任葦,女,歐洲委員會專傢網絡首位中國訪問學者,教育部、聯閤國兒童基金會閤作項目專傢組成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師,德國MEG催眠研究院催眠治療師,中德係統式傢庭治療師,中央電視颱CCTV少兒頻道特約專傢,中國教育一颱CETV-1《師說》欄目主講專傢。主要研究方嚮兒童青少年傢庭治療,夫妻、親子治療,同伴教育、企業EAP谘詢等。受聘為聯閤國亞太經社會、世界銀行、聯閤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擔任項目專傢,主持多個青少年國際閤作項目,曾代錶中國項目組在聯閤國亞洲總部、香港薩提亞國際大會、布萊梅國際催眠大會及美國國際超心理學大會做主題發言,有20多年臨床谘詢經曆,為3000餘人次個人、團體谘詢培訓,積纍瞭豐富的實務操作經驗。曾為比爾.蓋茨基金會、長江商學院、愛立信、諾基亞、中國人壽、廣發銀行等多傢中外企業心理課程主講。

目錄

上篇 理論篇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同伴教育的誕生
第三節 同伴教育的意義

第二章 同伴教育的界定
第一節 廣義與狹義的教育
第二節 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第三節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第四節 同伴和同伴教育

第三章 同伴教育的曆史
第一節 國外同伴教育的曆史迴顧
第二節 國內同伴教育的研究及應用
第三節 國內同伴教育麵臨的主要問題

第四章 同伴教育觀
第一節 受教育權與人的未定性
第二節 教育觀與同伴教育觀
第三節 同伴教育觀反思

第五章 同伴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二節 社會學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三節 文化人類學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四節 心理學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五節 傳播學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六節 團體心理治療視域下的同伴教育

第六章 同伴教育的要素
第一節 同伴教育的實施主體
第二節 同伴教育的實施客體
第三節 同伴教育的實施目標
第四節 同伴教育的影響因素

第七章 同伴教育的類型與方法
第一節 同伴教育的類型
第二節 同伴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第八章 同伴教育的展望
第一節 傳統正規教育與同伴教育比較
第二節 傳統教育及同伴教育的共通性
第三節 各領域同伴教育的拓展
第四節 新媒體與同伴教育

下篇 實踐篇
第九章 同伴教育的應用(上)
第一節 艾滋病預防及健康教育
第二節 性與生殖健康教育
第三節 校園暴力預防

第十章 同伴教育的應用(中)
第一節 流浪兒童乾預
第二節 失學兒童的同伴教育
第三節 童工的同伴教育

第十一章 同伴教育的應用(下)
第一節 癮癖戒斷的同伴教育
第二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同伴教育

第十二章 同伴教育者(上)
第一節 同伴教育者的作用
第二節 同伴教育火種的選拔和培訓
第三節 同伴教育火種如何設計活動

第十三章 同伴教育者(下)
第一節 同伴教育火種工作的原則
第二節 培養同伴教育者的目的及作用
第三節 同伴教育氛圍的營造

第十四章 生活技能與同伴教育的實施
第一節 生活技能及其應用
第二節 生活技能與同伴教育的實施

第十五章 同伴教育者的故事
故事一 那根珍藏的紅絲帶……
故事二 我被工友戲稱為“流氓張”
故事三 我的同伴教育故事
故事四 我們在火車上侃同伴教育
故事五 QQ上的“同伴之窗”
故事六 告訴同伴們
故事七 “同伴教育”——我的義務社區兼職
故事八 我的“同伴教育”之緣
故事九 同誌文化、同伴教育與預防艾滋病
故事十 我講我的同伴教育故事
故事十一 同伴教育的收獲
故事十二 在“一夜情”夥伴中傳播火種
故事十三 生命相托,關注健康
故事十四 艱巨並快樂的使命——艾滋病同伴教育點滴記錄
故事十五 大學最大的收獲——校園外的同伴教育
故事十六 履行承諾,以“愛”製“艾”
故事十七 料得明年花更好
故事十八 瞭解艾滋關注生命
故事十九 同伴教育的“平常”感受
故事二十 低保戶中的“同伴教育專傢”
故事二十一 傳播美的使者

第十六章 同伴教育實務操作案例集
第一節 艾滋病防治專題
第二節 防治成癮及藥物濫用專題
第三節 性與生殖健康專題
第四節 農村青年生活技能專題
第五節 青少年自我認同專題
第六節 青少年人際關係專題
第七節 青少年與傢庭及父母關係專題
第八節 大學生職業規劃專題

前言/序言

  序
  一 這本書想說什麼?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同伴教育的專著,一本學術作品承載的意義,是其現實性和必要性。今天,同伴教育的現實性及必要性何在?
  這是一個新領域,談到同伴教育,就不能不談及教育。從教育的觀點齣發,同伴教育是教育,教育是科學,筆者力求對這門開展於教室之外、發生在同齡人之間,關於如何輕鬆、安全而又富有信任感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改變態度進而影響行為的科學,做齣一個公允的評價。探討的內容包括:在同伴與同伴、人與人的交流中,我們知道什麼?是怎麼知道的?還有什麼是我們至今依然不知道,卻有待發展的?
  那麼,何謂教育呢?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間,很難達成共識。以中國的小學為例,古代小學教育是七歲到十二歲,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正知正見,所謂“童濛養正”,即是普世皆然、亙古不變的真理。諺語“少成若天性”,即兒童時期養成的品性,就如同天性一樣,會“習慣成自然”。這兩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細想想,卻自有深遠的道理。與今天小學生垂著頭、拽著拉杆箱上學,評價學生的標準唯分數至上、唯成敗論英雄相比,孰是孰非,難有定論。
  同樣,古代私塾中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資質和性格特點,教書先生會單獨給每個學生開列個人化的書單供其閱讀,科舉試捲的命題和批閱,也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化答案,除非考官營私舞弊。通過科舉精心選拔人纔,同樣具有類似今天人力資源麵試官利用專業量錶和問捲調查測試選拔人纔的信度與效度。以唐朝為例,也正是通過這樣的科舉考試,纔使得一些並非齣自皇室宗親,而是齣於民間山野的普通百姓金科中榜,治理朝綱,也纔使得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能夠將從李傢手裏奪過來的江山打理得井然有序,甚至齣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和清明,這可以算是按照受教育者的個性因材施教的成功典範。
  又如“荷馬史詩”,文明的延續靠的不單單是文字典籍,還有詩人、歌者的傳唱,即使在今天,受到國傢文化主管部門支持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贊譽的中國“土風計劃”,也是以滇西北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居住地為試點,從小組入手,引導促建村寨的傳習係統,培育底層傳習機製;吸引各界參與文化的“積極造血”,讓民間文化傳承在現代勞動循環中實現價值;並將這個模式放在廣義的社會背景下加以推動,從而獲得社會支持。這種文化的“活化”傳承,包括兩個層麵的含義,一層含義是相對於過往靜態的搶救,強調活態的傳承;另一層含義則是將文化“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空間”保持下來,其核心就是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期望以往由於人跡罕至、交通受阻,經由族中長者口口相傳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打開山門之後依然能夠薪火相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很好的同伴教育。
  可見,教育本身的內容含義頗豐,形式不拘一格。而學習原本也是性情之事,不是一種索取,而是一種探尋。教育素有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之爭,也曾有如華生者宣稱:給我一打兒童,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小偷、醫生、律師。
  本書無意介入何為更科學規範的教育爭論,隻是希望能夠對同伴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做一個盡量客觀全麵的介紹,希望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開放的心態來詮釋教育、同伴教育;或者說我們可以重新迴頭嚮祖先學習,讓教育迴歸本真,迴到最真實、自然、輕鬆的環境中去,迴到最需要也最渴望接受教育的人群中去。如果每個閱讀本書的人,都能抱著這樣一個開放的心態看待教育,那麼你對同伴教育的理解和接納就容易多瞭。
  二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教什麼?
  國際同伴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亞裏士多德時期就已經顯露同伴教育的端倪,但作為一個被清晰界定的理論概念則始於1988年,歐美等國已經將同伴教育納入青少年性健康等領域,我國的研究則起步很晚,雖然已經有一些這方麵的研究論文,但還是比較少,相對而言,可資藉鑒的理論和實務操作經驗都較為匱乏。與正規教育相比,同伴教育是指在特定的人群中存在的交流或者教育的方式,通過在一起分享知識、訓練技能、轉變觀念,利用同輩的影響力,彼此之間傳遞健康嚮上的思想、知識,以喚起共鳴,促使青少年教育內化的一種教育方式。筆者以為,同伴教育中的“教育”既指思想、知識的傳遞,也指技能行為的影響,同時還包括某種程度上態度和觀念的轉變,屬於綜閤寬泛的大教育概念。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同伴教育既是一個普遍流行的概念,同時“它暗示著一種方法,一種交流渠道,一種方法論,一種哲學,一種策略”。同伴教育的英文為:peer education。從詞根來探源,在古老的存在國王和王後的時代(英國),peers是指貴族、領主、身份尊貴的人。“peers”這個詞是指“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平等地站在一起,一個人歸屬於有著和他相同年齡、階級或地位的某個社會群體”。在當代,這個詞語逐漸開始有“同輩”“平等”“相像”“閤夥”“搭檔”等含義(見《牛津詞典》)。最近,這個詞被頻繁地與教育、訓練等放在一起使用。在這個意義上,國內外學者對同伴教育做瞭如下定義。
  John Sciatic給同伴教育下的定義是:“年齡或社會地位相似的人之間相互分享信息、價值與行為”。具體來說,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彆、生活環境和經曆、文化、社會地位或由於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他們往往是同齡人或同性彆的人,一般來說,由其中一人或數人(有時經過培訓)嚮同伴們講述自己的經曆(如患性病、艾滋病及接受治療的經曆)和體會(如性夥伴協商使用安全套的體會)、認識(如對性病、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識,什麼情況下不會傳播等)以喚起共鳴,或充當積極的榜樣角色,通過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受教育者進行交流,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 筆者為何關注同伴教育?
  1992年,筆者接診瞭剋拉瑪依火災後青少年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個案谘詢。筆者當時有20多年的心理學臨床經驗,是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師,已獲得德國MEG催眠治療研究院催眠治療師證書及中德係統式傢庭治療師證書。為3000餘人次做過個人、團體心理谘詢和培訓,積纍瞭豐富的實務操作經驗。
  在接觸臨床實務之前,筆者是一個深受正規教育滋養也深受正規教育“馴化”的人,骨子裏覺得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旁門左道,不可能對人産生什麼大的影響。但心理谘詢的臨床實踐,讓很多書本理論無以應對。即使心理問題的名稱相同,但每個來訪者卻韆差萬彆,來訪者本身也給瞭筆者很多教育和啓迪。一個非常偶然的機緣,筆者接觸到瞭同伴教育。
  2002年,由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和聯閤國亞太經社會(UNESCAP)主辦的“關注亞太地區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項目在中國啓動,由於做瞭大量實務及臨床工作,由當時北京團市委少年部陳愛民部長牽綫,將筆者介紹給瞭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和UNESCAP,自此同伴教育進入並成為筆者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隨後筆者主持過世界銀行、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防艾青年同伴教育”“青年同伴教育師資培訓”;聯閤國兒童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校外青少年生活技能培訓”,聯閤國兒童基金會、全國婦聯“預防校園暴力”;聯閤國兒童基金會、民政部“流浪兒童乾預”等國際閤作項目,以上這些項目都是以同伴教育的方式進行的。或許因為心理學的專業背景,筆者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審視同伴教育。隨著實踐經驗的豐富,筆者對同伴教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開始瞭對同伴教育的思考和本書的寫作構想,迫切感到有很多研究和實務經驗想與大傢交流。時至今日,帶著十多年的收獲和經驗,忐忑地把這本書呈現在大傢麵前。本書像一個新生兒,滿懷對世界的好奇,同時也惴惴於世界的審視。然而新書付梓,一如新生命的降臨,長得是否標緻、人生是否平順,褒貶評判都不那麼重要瞭,十月懷胎,十年醞釀,無論如何,過程本身就值得慶賀。
  四 這本書寫給誰看?
  最初寫作的目的是想給參加過培訓的同伴教育者做活動指南,隨著資料的收集和寫作的深入,發現這本書的應用領域遠比最初想象的要廣闊得多,隻要閱讀者是個有心人,就能從中找到你需要的內容。
  1.寫給專業人員
  專業人員包括理論研究者、理論的使用者和運用者,比如對同伴教育領域感興趣的專業研究人員、團體心理治療師、專業社會工作者以及願意在課堂上加入參與式互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的正規教育工作者。
  2.寫給青少年工作者
  青少年工作者包括各大部委、各省市青少年國內外項目官員、NGO組織的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者、社區工作人員、教師、共青團乾部、少先隊輔導員。
  3.寫給兼職同伴教育者
  兼職同伴教育者包括曾經參與過同伴教育培訓,成為兼職的同伴教育者以及接受或沒接受過同伴教育,但將來準備成為同伴教育者的人。
  4.寫給渴望自我成長的人
  人生就是一種修行,生命的珍貴在於它的不可重復,每個人隻能經曆一種人生。閱讀和聆聽他人的生命故事,就如同打開一扇扇全新的生命之窗,讓自己經曆無數次絢麗的生命之旅,故這本書也奉獻給每一位對自我心靈成長充滿好奇,並願意真誠探索的朋友。
  五 這本書的特色、結構和環保優勢
  本書的特色是理論與實務並重,除瞭吸收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外,也嘗試把同伴教育置於教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的多維視野下,綜閤運用人類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的觀點,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同伴教育的特點、意義、價值和功能。
  全書共十六章,分為上、下兩篇,分彆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麵加以介紹。尤其是,在下篇實踐篇中加入瞭參加過世界銀行、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青年同伴教育師資培訓的20多位同伴教育者的故事,以文本的方式嚮大傢敘述瞭他們各自不同的同伴教育經曆,以一種獨特的質性研究視角供大傢觀察、討論、研究和評鑒,這在國內類似專著中尚不多見。書中設計瞭專門章節為同伴教育者、社區工作者、青少年管理者、人力資源主管和共青團乾部、少先隊輔導員呈現同伴教育實務操作案例,為使用方便,每個操作模闆都單獨成章,開展同伴教育時,可根據具體活動需要,將單獨章節裁剪下來,無論供同伴教育者做培訓指南還是作為同伴教育者的學習資料都方便易行、低碳環保,這種設計不但體現瞭書稿的人性化,而且在為研究者提供參考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實用性。
  六 對同伴教育獨特性的認識
  第一次也是全國唯一將HIV感染者引入同伴教育的培訓,讓接受同伴教育的青年真正地接受瞭一次人性的考驗,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也為在以往類似研究中最難考察的“態度”環節找到瞭可資佐證的實例,在此引用瞭部分同伴的感受:
  同伴1:剛開始隻是覺得王洪立和孟林跟其他學員有些不太一樣,下課後也似乎有意無意地避開人群,後來王洪立訴說自己感染病毒後被歧視,屈辱得想把裝滿自己血液的針管的針頭紮進在街上遇到的每個人時,我被深深地震撼瞭……
  同伴2:以前不瞭解艾滋病,覺得被歧視是很正常的事,聽瞭王、孟二人的故事,突然覺得我們這些旁觀者太冷漠,我要為此做點什麼……
  同伴3:說實話,同伴教育一分錢也不發,要是衝著錢來,我早就走瞭!這個世界值得我想搭上力氣做的事兒不多,這算一件吧……
  ……
  看瞭上麵的感言,你的感受是什麼?
  國內學者對於同伴教育見仁見智,評價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同伴教育隻在某些領域,比如防治艾滋病、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訓等方麵有其獨特的效果,而在某些領域則鞭長莫及;有些學者則認為同伴教育的效果值得懷疑。十幾年的親身經曆,讓我感悟到同伴教育的效果如何,人是關鍵!不管你有多麼精準的研究設計,多麼嚴謹的治學態度,多麼完善的研究方法,說到底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呈現的還是人和人的關係;教育的效果如何,關鍵還是在於實施教育者的態度和對受教育者的關懷。換句話說,與教育者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如何建構世界的方式息息相關。關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誰是中心的爭論,關於質和量的研究範式孰優孰劣的爭論,關於教育公平和專業倫理的公正,無一不在拷問同樣的問題:什麼纔是研究需要關注的焦點?
  以5·12汶川地震心理救援為例。在震後第一時間,作為奔赴一綫的心理谘詢師,麵對人力無法掌控的大自然災難,在滿目瘡痍和彌漫的哀傷中,理論和技術已顯得微不足道,相反,谘詢師如何看待從廢墟中走齣來的幸存者至關重要。如果谘詢師認為自己是救世主來施捨憐憫和同情的話,谘詢齣的來訪者即淒淒哀哀、自憐自艾,或怨天尤人;而谘詢師若認為來訪者是生命的強者,能在眾多親人離世後,不拋棄不放棄頑強求助,對生命更有發言權,值得被尊重、被仰視,谘詢師能做的就是認真聆聽其不屈的生命故事並給予溫暖陪伴,就能看到奇跡:來訪者近乎絕望地前來,卻滿懷希望、帶著生命尊嚴離開……谘詢師的態度,谘詢中的互動、反饋,影響著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生命、看待未來。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效果的核心,檢視的同樣不止教材的內容,教育理論的嚴謹、方法的科學,它考驗的更是人與人的關係,人對人的態度,考驗的是教育者對自己、對世界和對他人的認知。如果能在所有方麵經受住考驗,順利通關,同伴教育不但可以在現有的預防艾滋病、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訓等領域取得成效,甚至可以延伸到教室之外的任何一個正規教育無法企及的角落,當然也能在未來延伸到無限廣闊的領域中去。
  七 本書遭遇的難題
  筆者希望把同伴教育研究、實踐十多年來所獲得的經驗教訓,所思、所感、所惑都與大傢交流,總想在一本書中把全部內容都囊括進去。
  但理論與實務夾雜,結構和開放並存,嚴謹和靈活兼顧,使自己在寫作時常常難以駕馭,經受著考驗和挑戰。抑或書中內容還不太成熟,操作部分也難以詳盡,更談不上完美。然而探索之路畢竟需要有人邁齣第一步去嘗試,以拋磚引玉,吸引後來者居上。作為國內第一部同伴教育專著,不免戰戰兢兢,期待大傢理解、支持、驗證和批評。
  八 本書要感謝的人
  本書成稿要感謝很多人,首先要感謝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國際部董霞部長和宋基會部長牽綫搭橋,讓筆者在2002年就有幸接觸到國際領域通行的同伴教育,也開拓瞭國際青聯事務與學術界閤作先河,延伸瞭青年工作的“手臂”;經由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引薦,結識瞭聯閤國亞太經社會項目官員辛婉華女士、希芭女士,世界銀行項目官員肖麗萍女士,聯閤國兒童基金會王廣宇女士,北京團市委張麗紅女士、梁怡女士,海澱團區委祁治國先生、李航先生、張衛海先生、韓鷺女士,石景山團區委原在會先生、吳燕女士、丁玥女士,朝陽區團委崔潔女士,他們在同伴教育試點中給予瞭大力支持,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聯閤國亞太經社會、世界銀行在項目政策、資金上也給予瞭大力支持,使項目得以持續發展。項目培訓齣的100多位同伴教育者,傳遞防治艾滋病、關愛生命的知識、技能、態度,讓數萬名青年深受福澤、獲益良多。
  感謝衛生部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羅玫老師,沒有她帶領團隊的多年耕耘,在感染者中贏得的尊重和影響力,我們無法在同伴教育項目中邀請到王洪立(HIV感染者)、孟林(HIV感染者)兩位特邀同伴嘉賓。他們拋開世俗偏見,甘冒被歧視的風險,勇敢地站齣來,為同伴教育者現身說法,無疑是壯舉!即使是在今天,人們對艾滋病有瞭更多的瞭解,麵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歧視,他們的公開露麵依然需要莫大的勇氣。他們在整整4天的全封閉培訓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瞭現場的每個人,也讓我們的項目培訓在整個北京乃至全國的同伴教育中成為唯一有HIV感染者參與其中的項目,讓同伴教育者經受住瞭人性的考驗,為自己交齣一份滿意的人生答捲。
  感謝筆者所在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簡稱中青院)科研基金的贊助,使本書得以齣版;感謝陸士楨教授一直以來的指導和關心,感謝吳魯平教授的鞭策以及在各方麵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陳穎同學提供的同伴教育者訪談資料和相關文獻,感謝我的幾位研究生——劉鑫、楊越、張艷梅、劉丹、黃鞦黎對書稿的校對和整理。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嚴謹務實的精神讓我感動,也讓我看到中青院青少年及中國未來青少年事業動力強勁、後繼有人。
  感謝20多位同伴教育者不計報酬、堅持不懈地開展同伴教育並欣然奉獻瞭自己的同伴教育故事。
  感謝接受培訓的100多位同伴教育者默默無聞的工作,其中,第一期:尚杜元、曾文遠、李丹、楊世明、梁怡、張衛海、崔潔、萬鵬、鄭敬夫、王麗、俞登攀、郝利方、施明華、陸蓉、張琪、韓鷺、趙元瑩、唐小文、張三生、馬騰、張蘭虎、懷錦、王俊玲、陳詩、周林、張晶;第二期:趙峰、李軍藝 、李茂全、劉洪閤、曾光、王紅軍、龐境龍、楊紅紅、何洪剛、金燕、梁良、劉兵、李蓬、鄭軍、溫華平、王峰、張京、李秀麗、何會軍、路璐、冷濤、劉葆麗、黃忠、鞠國棟、董瑩、魏瑋、葉曉恬、呂萍、郭韶明;第三期:李想、張城賀、侯雅飛、餘波、王蕾、硃慧娟、周文毅、於燕濤、趙軍海、由井勤、鄒依霖、辛思穎、施誌朝、王立珩、張先寶、李娜、劉文揚、毛贇美、湯紅平、武琨、於毅冰、柳燕艷、祝軍、周晉竹、王磊、楊博雄、柳崢;第四期:王晨玲、王東、王俊梅、孫海艷、唐守誌、殷佳、史雪莉、趙國芝、關名彥、濮燕萍、鄒暉、劉丹、孫磊、賈紅霞、李瑾、鍾玲、硃斌芳、高巒峰、段硯花、張晶晶、張輝、張縱宇、韓漪亭、嚮京磊、範星宇、周鳳玉、雷毅,以及中華全國青年聯閤會、世界銀行“青年同伴教育師資”培訓項目第一、二期新增加的閆罡、任雅芳、吳競、劉潔、肖東、何澗、趙崢、楊綱、方漲智、王茜、高英梅、張晶晶、倪健、高雪、張楠、劉思、史贏、何小寜、鄭燕玉、蘇昕、馬星星、武琪、嚴宇鳴、鄭珂、袁媛、王爭、吳世友。
  本書能在最短時間內麵世,離不開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編輯的辛勤勞動,特彆是範廣偉先生對相關內容給予的指點使我獲益匪淺,令人傷感的是,因我去歐洲訪學的原因而耽誤瞭書稿的最後審定,範先生未看到本書齣版就闔然仙逝。感謝彭嚮陽以及皮書齣版分社鄧泳紅主任給予的無私幫助,還有責任編輯陳晴鈺在具體細節上的審校,纔使書稿呈現最終樣貌,在此一並緻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時間倉促及水平所限,書中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師和同人不吝賜教。
  任 葦
  2014年夏於北京
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 核心理念與目標 《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深入探討瞭同伴教育這一獨特的教育模式,旨在揭示其背後深刻的理論基礎,並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實踐指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同伴教育活動,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完整的同伴教育知識體係,幫助讀者理解為何同伴教育有效,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成功實施。 同伴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於“以同伴促同伴”。它強調通過個體間的相互影響、學習和支持,來促進個人成長、知識習得、技能提升以及行為改變。這種教育模式超越瞭傳統的師生關係,將目光投嚮瞭更有可能産生共鳴和信任的同齡人、或具有相似經曆的個體之間。本書認為,同伴教育的有效性根植於其內在的互助性、相關性和易接受性。同伴的語言、經曆和視角往往更能觸動學習者,使其更容易産生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本書設定的目標是多方麵的。首先,它緻力於為教育工作者、社工、社區組織者、學生領袖以及所有對同伴教育感興趣的個體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讓他們能夠理解同伴教育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依據。其次,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切實的、可遷移的實踐方法,涵蓋從項目設計、同伴招募與培訓,到活動實施、效果評估等各個環節。第三,本書希望能夠激發讀者運用同伴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解決他們在教育、健康、心理、社會服務等領域所麵臨的實際問題,推動更具創新性和人性化的教育實踐。 二、 理論基石:為何同伴教育如此強大? 本書的理論部分是構建理解同伴教育的關鍵。它從多個學科視角齣發,闡釋瞭同伴教育的有效性機製。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藉鑒班杜拉的理論,本書強調瞭觀察學習、模仿和榜樣在同伴教育中的作用。同伴作為直接的榜樣,能夠通過示範行為、分享經驗,為學習者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和行為範例。當同伴成功地展示齣某種技能或態度時,學習者更容易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從而産生學習的動力。 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理論在此處得到闡釋。同伴教育者能夠精準地定位學習者的ZPD,提供恰到好處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習者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獨立完成不瞭的任務。同伴之間的交流和討論,能夠促使學習者在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深化理解。 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本書認為,知識並非被動接收,而是通過社會互動主動建構而來。同伴教育通過群體討論、經驗分享、閤作解決問題等方式,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知識的創造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者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獲得啓發,反思自身的認知,形成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ies):本書探討瞭同伴教育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機。當個體感到被尊重、被接納,並能在同伴關係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時,他們的學習動機將大大提升。同伴的支持和鼓勵,能夠增強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更願意投入到學習和實踐中。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與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本書也觸及瞭同伴關係的情感連接和群體認同對個體行為的影響。良好的同伴關係能夠提供情感支持,減輕學習壓力;而強烈的群體認同則能促使個體在群體規範和價值觀的引導下,采取積極的行為。 健康促進與行為改變模型(Health Promotion and Behavior Change Models): 對於在健康領域應用的同伴教育,本書會引用如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等,解釋同伴如何通過改變認知、態度、自我效能等關鍵因素,促進健康行為的采納和風險行為的減少。 三、 實踐指南:從理論到落地 本書的實踐部分是指導讀者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關鍵。它提供瞭一係列詳盡的步驟和策略,確保同伴教育項目的有效運行。 項目設計與規劃: 明確目標與受眾: 如何根據具體需求,設定清晰、可衡量的同伴教育目標。精準識彆目標受眾,瞭解其特徵、需求、麵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優勢。 情境分析: 深入分析項目實施的環境因素,包括資源、文化背景、現有的支持係統等,為項目設計提供依據。 活動設計: 圍繞教育目標,設計具有吸引力、互動性強、符閤同伴教育理念的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包括講座、工作坊、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經驗分享會、遊戲化學習等。 資源整閤: 規劃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並製定閤理的預算和時間錶。 同伴招募與選擇: 理想同伴的特質: 什麼樣的個體適閤成為同伴教育者?本書將詳細闡述,例如責任心、同理心、良好的溝通能力、積極的態度、一定的相關知識或經驗等。 招募策略: 提供多樣化的招募渠道和方法,以吸引並識彆潛在的優秀同伴。 甄選過程: 設計有效的評估機製,確保選拔齣的同伴真正能夠勝任其角色。 同伴培訓與賦能: 核心技能培訓: 係統的培訓內容是同伴教育成功的基石。本書將涵蓋: 溝通技巧: 有效傾聽、積極反饋、提問技巧、非暴力溝通等。 輔導與支持技巧: 如何引導、鼓勵、解決衝突、提供情感支持。 信息傳遞與知識傳達: 如何清晰、準確、有吸引力地傳遞信息,避免說教。 倫理與保密: 強調在同伴關係中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和保密原則。 特定領域知識: 根據項目需求,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 建立自信與責任感: 通過培訓,提升同伴的自信心和對角色的認同感,使其主動承擔責任。 持續支持與督導: 建立定期的支持機製,如督導會議、案例討論、經驗分享,幫助同伴解決遇到的睏難,不斷提升其能力。 活動實施與管理: 啓動與引導: 如何有效啓動一次同伴教育活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互動與參與: 引導參與者積極互動,鼓勵提問和分享。 風險管理: 識彆潛在的風險,並製定應對策略,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靈活調整: 根據現場情況,適時調整活動內容和方式,以適應參與者的需求。 效果評估與反饋: 評估指標設計: 如何設計閤理的評估指標,以衡量同伴教育項目是否達到瞭預期目標。這可能包括知識的增長、態度的改變、技能的提升、行為的轉變、滿意度等。 評估方法: 介紹定量和定性相結閤的評估方法,如問捲調查、訪談、焦點小組、觀察記錄、作品分析等。 數據分析與解讀: 如何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得齣有意義的結論。 反饋與改進: 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同伴教育者和參與者,並根據反饋意見,不斷優化和改進項目。 四、 應用領域與案例研究 本書將重點闡述同伴教育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並配以豐富、詳實的案例研究,使讀者能夠直觀地瞭解同伴教育的實踐效果。 健康與福祉: 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 例如,艾滋病預防、性健康教育、戒煙、健康飲食、心理健康支持、慢性病管理等。同伴能夠分享個人經驗,提供情感支持,鼓勵健康生活方式的采納。 心理健康支持: 抑鬱癥、焦慮癥、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的互助小組,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分享經曆,相互鼓勵,減輕孤獨感。 教育領域: 學業輔導: 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解決學習睏難,分享學習方法。 社會情感學習(SEL): 幫助青少年發展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責任決策等關鍵能力。 反欺淩與反暴力: 培訓學生成為反欺淩大使,在校園內傳播積極的價值觀。 社區發展與社會服務: 新移民融入: 幫助新移民瞭解當地文化、法律和社會服務,促進其社會融入。 青年發展: 組織青年參與社區活動,培養領導力、公民意識和責任感。 環境保護: 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環保行動,傳播環保理念。 特定人群支持: 殘障人士支持: 鼓勵殘障人士分享經驗,相互支持,提升生活質量。 戒毒康復: 成功康復者為正在戒毒的人員提供激勵和支持。 老年人關懷: 鼓勵老年人參與社交活動,分享人生經驗,減輕孤獨感。 通過這些案例,讀者將能夠看到同伴教育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積極的改變。 五、 結論:展望與挑戰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同伴教育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並探討其麵臨的挑戰。 未來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同伴教育將如何演變?例如,綫上同伴教育、利用科技平颱進行支持、跨文化同伴教育等。 麵臨的挑戰: 可持續性: 如何確保同伴教育項目的長期運行,避免因人員流動或資金中斷而夭摺。 質量控製: 如何在規模化推廣的同時,保證同伴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文化敏感性: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實施同伴教育,尊重和適應不同文化。 專業化與規範化: 如何進一步提升同伴教育的專業水平,建立更完善的行業標準和倫理規範。 《同伴教育:理論與實踐》不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本行動指南,它鼓勵讀者積極投身於同伴教育的實踐之中,用同伴的力量,創造更積極、更健康、更具活力的個體與社會。本書相信,通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和對實踐的精細打磨,同伴教育將成為連接人心、賦能個體、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冷冰冰,反而帶有一種積極的、充滿活力的語調。作者仿佛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不斷地拋齣挑戰性的問題,引導我們去質疑和反思現有的教育範式。例如,書中對“權力轉移”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提齣瞭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觀點:真正的同伴教育,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遞,更是賦權(Empowerment)的過程,強調瞭受教育者主體性的迴歸。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去在團隊閤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能在更平等的互動中促進他人的成長。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愉悅度,讓我覺得這不是在“被動學習”,而是在“主動探索”。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特彆是它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失調理論在同伴互動中的應用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乾預模型(比如P2P、P2C等)的內在機製和適用情境,這種對比分析不僅僅是羅列優缺點,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背後的心理學基礎。有一部分章節專門討論瞭如何設計有效的同伴引導腳本和評估工具,這一點對我後續的工作極具指導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論闡述,而是提供瞭大量詳實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不僅來自成熟的發達國傢教育體係,也包含瞭發展中國傢的初步嘗試,使得理論的落地性得到瞭極大的增強。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於“為什麼”同伴教育有效,以及“如何纔能更有效”,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憑感覺操作,而是有瞭科學的方法論支撐。

評分

這本書的實踐操作指南部分,可以說是亮點中的亮點,特彆實用。它沒有用那種空泛的口號來鼓舞士氣,而是非常務實地講解瞭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各種“攔路虎”。比如,如何篩選和培訓閤格的同伴導師?麵對學員的抵觸情緒和信息不對稱時,應該采取哪些溝通策略?作者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和技巧清單。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危機乾預與風險管理”那一章印象深刻,它詳細說明瞭在涉及敏感議題(如心理健康、高風險行為)時,同伴教育者應有的邊界和上報流程,這在強調安全和倫理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實踐經驗,使得這本書不單單是寫給研究者看的,更是給一綫教育工作者一本帶著“溫度”的工具書。它告訴我,好的理論必須經過細緻的實踐打磨纔能真正發揮效力。

評分

如果非要找一個可以提升的地方,我覺得在跨文化研究的案例廣度上還可以再豐富一些。雖然書中提到瞭多個大洲的案例,但在探討“非西方”或“後殖民語境”下同伴教育的特殊挑戰和適應性調整時,論述略顯集中和保守。比如,在一些集體主義文化盛行的地區,強調個體自主性的同伴教育模式是否需要做更根本性的結構調整?書中雖然有所提及,但尚未深入到足以讓人信服的程度。此外,對於新興技術,如基於人工智能的輔助同伴輔導係統的潛力與倫理問題,也期待未來版本能有更前瞻性的分析。總的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內的一座裏程碑,它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而充滿希望的教育未來圖景,是所有關注教育公平與創新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挺有意思的,封麵色彩搭配得比較沉穩,給人一種既專業又不失親和力的感覺。初次翻閱時,我被它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吸引住瞭。作者在開篇部分,似乎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梳理“同伴教育”這個概念的演變脈絡,從早期基於經驗的非正式互助,到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係統的、有理論支撐的教育模式。這種深入淺齣的闡述方式,讓一個對這個領域瞭解不多的讀者也能快速建立起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特彆是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伴教育實踐差異的探討,視角非常開闊,讓我開始思考在國內語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藉鑒和本土化這些成熟的經驗。紙張的質感也很好,閱讀起來很舒服,長時間盯著也不會覺得眼睛特彆纍,這點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專業書籍來說非常重要。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呈現和內容鋪墊都為後續的深度閱讀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感覺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