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这可能是好的当代艺术入门书。它是当代艺术研究泰斗的经典之作,近距离地复现艺术家创作的真实状态,以如同大师在侧的直观感受向读者介绍艺术家和艺术家代表作品。让你体会“秒懂”二字,用在艺术作品上,是多么美妙的一种享受。
如果你觉得文艺范不够二,学术范不够专,在有钱又风骚的日子里想能让自己的逼格变高变高再变高?此乃居家旅行专配、型男淑女必备。美国艺术史大牛乔纳森(JonathanFineberg)携其倾心力作《艺术史:1940年至今天》跨洋而来,在有好书的2015,带你在艺术的圣殿,与史上较牛的艺术家们促膝长谈。
内容简介
《艺术史:1940年至今》是一部全面认识当代艺术状况的个人叙述。美国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格伯以史家的如椽之笔-再现了艺术历史的画面,展现了一种多样的历史视角和近距离的艺术生存环境。它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也将观照的视野中,很好地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位置,也是历史给予中国艺术全面发展的一个表征。
《艺术史:1940年至今》是理解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的一个维度,其突出的特点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有活力的生命,他们的生存境遇在相当多的层面上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和他们艺术的发展。历史的存在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跨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跨越了形式的诉求,艺术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生发艺术的动力和价值,才能将当代艺术的意义呈现在这个多元世界与多维视野的面前。
作者简介
乔纳森·费恩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为伊利诺斯大学艺术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1995年)、《纯真之眼——儿童艺术与现代艺术家》(1997年)、《克里斯托?克劳德》(2004年)、《20世纪美国的图像想象》(与人合著,2005年);策划有“伊门多夫的愉悦”(2005年)、“复杂的视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卫”(1985年)等数十个展览。
精彩书摘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了解艺术
本书的前提十分简单,即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探索事物即将呈现的样子。他们对事物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然而这种令人着迷的观点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因此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这些引人入胜的思想。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够得到除艺术家之外的普通民众的理解,而且能使他们借助这些作品重新认识他们的经验。例如,当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三双鞋》(Three Pairs of Shoes,图1.1)深深打动的人们看到一双旧的工作靴(图1.2)时,都无法不联想到梵高的世界观。从这幅作品中,人们透过艺术家眼睛来看鞋子,由此开始了解这位艺术家。就这样,艺术家通过移情方式向我们传达他的感受。正如华兹华斯(Wordsworth)描述诗人时所说的,艺术家“正咏唱着一首全人类与他共唱的歌”。
艺术创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同独立分析相比,移情(即产生共鸣)使我们和艺术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尽管语言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不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是一种与语言截然不同的视觉思考,并通过表达和连接视觉观念来呈现其严谨。即使在一幅只关注色彩、形式等诸如此类的抽象作品中,艺术家基于绘画元素而构思出的绘画结构也提供了一种组织经验的模式。 该模式是艺术家思考“风格”(style)的一个实例,而且从其明显一致性的特征上看,它类似一种人格——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成长及历经新事物后所形成的日益完善的人格。画家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评论道:“你逐渐地培养自己,就像酸乳酪一样,只要保存住某种原有的微生物,它其中的原物就会发酵出来。 因此我像多数艺术家一样,拥有些许这种最初的感觉。
值得深思的艺术作品是由复杂的认知和情感构成的有形具象,这和艺术家的经历有关,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均在试图呈现(look like)的那个世界。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 1991年的摄影作品《吾手即吾心》(My Hands Are My Heart,见页)证实了以下观点,艺术家通过一个物体(在这里是一个动作的两张照片)阐述他的创作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紧密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艺术所隐含的潜在主题往往是艺术家与现实的邂逅,他们的心理驱动、智力、社会和活动等方面都徘徊在痛并快乐着的十字路口。笔法、线条、构图甚至是具象题材都可以用来暗喻艺术家的经历(内部兼外部)。艺术家准确地给主观认知提供框架,牛津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A. N. Whitehead)将这种现象称之为 “象征性真理”。3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1)他们对世界上新鲜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着高度敏感性,(2)他们用个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这些事物,(3)在我们无法语言去描述现实真相、或因距这些现实太远而无法分析它们的时候,艺术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其内心感知,为我们审视现实真相搭建了桥梁。
这项活动的最终特性导致现代艺术被定位成极其简单且缺乏意义的活动。人们最多会说,艺术家分享的不过是从视觉语言和对所处时代、环境的体验中总结出的共同元素。这些用来分享的特质或想法将艺术家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他们的风格大同小异。但他们除了对于表面的理解,在其它方面很难达成共识。最后,即使在艺术合作中(合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艺术创作也往往是个体行为,在当今企业控制大众传媒文化的形势下,艺术,成为个体在大型公共层面仅存的表达工具之一。
现代主义
我们常常会质疑将艺术家与艺术运动混为一谈,那么无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也同样是个问题。然而,作为帮助我们理清历来混乱的历史和时事的一条捷径,我们有时需要缩减分类(对于时代和运动的分类)。即便有变更和特例, “现代主义”(modernism)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两个术语仍然非常有用,且在艺术文学中屡见不鲜,在这里也不妨再次定义,至少进行简明的概述。
现代主义是工业时代时兴起的世界观。它源于十七、十八世纪时的欧美思想(理性时代及启蒙时期),在紧密相连的民主、理性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可略见端倪。然而现代主义本身启蒙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一度兴盛至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临近新世纪,它在备受争议的同时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通常认为后现代主义开始于四十年前的“后工业”(post-industrial)或“后资本主义”(late-capitalist)社会。有人把它看作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也有人主张说后现代主义已经取代了现代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人们不断地更改、确认甚至重复验证真理,而这与现代主义的目的论背道而驰(向着理想前进的观念),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世界愈发复杂。
……
前言/序言
在保留前两版致谢和序言的基础上,这次我要特别提到两个引导我,对我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和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而后者也是我的挚友。对这一新版本的情况我需要略以赘述且一并致谢。
这是一次个人化的陈述。是一个美国人(我个人 的视角)对1940年以后的艺术的观察角度,而这本依据时间史写就的书也可能会以另外的视角被写就。在书里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具体名单(随着我对艺术史更深入的认识,我愈确信此想法),最重要的是我愿意毕身走进这些作品,而对于它们的观看使得我重新审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希望透过我与这些作品的相遇而传达出这些严谨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正持续给予我们的对于现实世界真实而崭新的观感。
我出生在波洛克创作第一幅滴彩画前的几个月里,这成为我人生早期的一个重要陈述。我很有幸与本书里的大多数艺术家(很多成为熟悉的朋友)都见过面。也就是说,除了他们的作品,我因此能更深层地体验他们和我们共在的这个时代。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书里列举的艺术家宣表我的感激之情。
我要特别提及几个人名,虽然仍有遗漏而无法提及全部,因为他们慷慨奉献的时间和他们的洞见使得我把这本书做得更好:劳拉·班迪(Laura Bandy),罗伊·坎贝尔(Roy Campbell),杰西卡·卡西(Jessica Cash),玛丽·科菲(Mary Coffey),约瑟夫·赫尔芬斯坦(Josef Helfenstein),苏珊娜·哈德森(Suzanne Hudson),米利安·金勒,冷林,乔丹娜·门德尔松(Jordana Mendelson),乔丹娜·萨基斯(Jordana Saggese),休伯特·诺伊曼(Hubert Neumann),弗雷德·托马塞利(Fred Tomaselli),贝丝·特纳(Beth Turner),王昶,张晓刚,和徐钢。
......
艺术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一部洞察战后全球艺术格局的深度探析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持续演进。我们聚焦于1940年代初至当代的艺术实践,旨在梳理影响这一时期艺术面貌的关键思潮、艺术运动、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语境。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 (1940s – 1950s) 战火初歇,欧洲文化中心地位动摇,艺术的焦点开始向美国转移。本部分将详细剖析“纽约画派”的兴起,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如何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艺术运动。我们将深入研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如何挑战了传统绘画观念,其创作过程本身成为作品意义的一部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如何寻求一种近乎宗教性的崇高体验;以及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徘徊的张力。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欧洲大陆的相应发展,如战后现实主义的挣扎,以及对非形式艺术(Art Informel)的关注,特别是法国的“塔希主义”(Tachisme)如何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进行对话与分野。关键议题包括:艺术的去地域化趋势、艺术中心从巴黎向纽约的迁移、以及艺术如何承载个体的存在主义焦虑。 第二部分: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与波普的冲击 (1950s – 1960s) 随着经济复苏与大众文化的繁荣,艺术界开始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精英化和内向性表达产生质疑。本部分重点考察波普艺术(Pop Art)的爆发及其颠覆性意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如何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将商业图像、名人肖像与日常消费品提升至艺术殿堂,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界限;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对连环画的挪用与放大,挑战了原创性与作者权威。 同期,极简主义(Minimalism)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情感外溢的理性反动,占据了重要地位。我们分析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丹·弗拉文(Dan Flavin)如何强调物体的“特定物”(Specific Object)属性,将艺术简化为材料、空间和观看者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本质”不再是情感的容器,而是物质本身。这一时期还见证了偶发艺术(Happenings)和剧场化实践的兴起,为后来的观念艺术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观念的胜利与媒介的扩张 (1960s – 1970s)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出现是1960年代末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艺术即理念”的宣言,使得艺术品的物质性退居次要地位,语言、文本和论证成为艺术的核心。本部分将细致辨析观念艺术如何利用哲学、语言学和系统论来解构艺术的传统定义。 在媒介拓展方面,大地艺术(Earthworks)和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开始探索艺术与自然、时间以及宏大场域的结合。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旋防波堤》不仅是雕塑,更是对地质时间的反思。录像艺术(Video Art)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复制的、直接面向大众的媒介,也在此阶段被艺术家如南·戈尔丁(Nam June Paik)所采纳,开启了对时间媒体的探索。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复杂性与身份政治 (1980s – 1990s) 1980年代,艺术界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及其后继的极简主义/观念主义的冰冷理性,做出了强烈的回归姿态——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的复兴,例如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和基弗(Anselm Kiefer)作品中对历史创伤和主体性的激烈表达。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理论思潮渗透到艺术实践中,标志着对“原创性”和“统一性”的彻底放弃。拼贴、挪用(Appropriation)成为主流手法,雪莉·莱文(Sherrie Levine)对经典摄影作品的重新拍摄,直接质疑了原作的权威性。身份政治的议题,特别是关于性别、种族和性向的探讨,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诸如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对女性形象的解构和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对消费文化中权力话语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第五部分:全球化、数字时代与当代前沿 (2000年至今) 进入新千年,艺术的地理边界进一步消融,全球化艺术生态加速形成。本部分考察了中国“后八九”艺术,拉美“艺术解放”运动,以及中东地区的艺术声音如何汇入国际主流叙事。国际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检验艺术现场活力的主要平台。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对艺术实践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艺术开始探索虚拟现实、生物技术(BioArt)和基于代码的生成性艺术。当代艺术家们持续关注气候危机、移民问题和数字监控等紧迫议题。我们还将分析观念艺术的遗产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继续演变,以及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如何通过对空间和观众身体的深度介入,维持其批判的锋芒。 结论:永恒的张力 本书最终将探讨在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的时代,艺术如何维持其文化地位与批判职能。从抽象表现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到当代观念艺术的去中心化探索,艺术史的轨迹是一条在创新与回归、物质与观念、个体与社会之间不断拉扯、充满动态张力的连续过程。我们力求提供一个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中,艺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自身处境的最有力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