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

和田玉鉴定与选购从新手到行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永旺,李新岭 著
图书标签:
  • 和田玉
  • 鉴定
  • 选购
  • 收藏
  • 玉石
  • 新手入门
  • 行家
  • 工艺品
  • 文化
  • 矿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1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2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系统——基础入门到行家实战,循序渐进,新手就这么学

全面——常见品种详细讲解,实例实图,专家就这么教

实用——市场行情、收藏投资、8大淘宝地,行家就这么买

专业——产地辨别、优化处理、相似品鉴定,高手就这么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基础入门、鉴定技巧、淘宝实战、专家答疑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您介绍和田玉的概念、产地、种类、雕刻、鉴定方法、优化处理、价值评估,以及市场行情、淘宝地、收藏与投资等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例分享、专家答疑,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让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一步步带领您轻松进入和田玉收藏大门,并进一步由新手炼成行家!

本书注重实用性,语言简洁、图片丰富、配图准确,不仅有精品高清图、真伪对照图,还有局部显微图,让您看着不枯燥,一看就懂!


作者简介

马永旺,1974年12月生,北京大兴人。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之后一直任职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99年1月获得NGTC钻石分级、彩色宝石鉴定证书, 2000年7月获得国家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资格(CGC),2003年11月获得比利时HRD中级及高级钻石分级师资格。2004年4月负责编写GB/T16553-2003《珠宝玉石鉴定》释义工作。目前任职于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实验室主任。

李新岭,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珠宝玉石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珠宝玉石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贵金属首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目前任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从事珠宝玉石,主要是和田玉产品的鉴定工作。此外,还负责《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和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目录

目录

基础入门

何谓和田玉 010

和田玉的基本特征 011

和田玉的概念 018

和田玉的形成 020

和田玉的产出 021

新疆 023

青海 026

辽宁岫岩 028

贵州罗甸 031

中国台湾 032

俄罗斯 033

韩国 035

加拿大 036

公拍开采 保护环境 037

和田玉的种类 038

按颜色分类 038

按产出环境分类 052

和田玉的雕刻 056

和田玉雕刻工序 056

和田玉雕刻常用工艺 061

玉石雕刻四大流派 066

和田玉雕件纹饰寓意 070


鉴定技巧

和田玉的基础鉴定方法 078

简单易学的和田玉鉴定方法 078

不同产地和田玉的鉴别 080

和田玉子料的鉴别 086

假子料的鉴别 092

和田玉的优化处理 098

浸蜡 098

染色 098

拼合 099

磨圆 100

做旧处理 101

和田玉与相似品种的鉴定 102

石英岩玉 102

大理石玉 104

蛇纹石玉 106

独山玉 107

玻璃 109

玉髓 110

和田玉的评价 113

质地 114

颜色 116

光泽 118

块度 118

净度 119

透明度 119

工艺 120


淘宝实战

和田玉的市场行情 124

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分等定级及价值评定表 134

和田玉集散地和淘宝地 139

新疆 140

青海格尔木 146

河南南阳 147

北京 148

上海 149

江苏 150

安徽 151

广东 152

和田玉收藏、投资与选购 153

和田玉的收藏 154

和田玉的投资 164

和田玉成品的选购 166

和田玉淘宝实例 172

和田子料赌石风险大 172

行家买和田子料也有“失手”的时候 175


专家答疑

什么是玉? 178

什么是和田玉? 180

如何挑选购买和田玉? 181

和田玉的产地都有哪些? 183

和田玉的名字由来? 184

雕刻加工时子料皮子留还是不留? 185

没皮的子料能鉴定吗? 187

和田玉是翡翠吗? 188


前言/序言

玉,自中华文明伊始,始终演绎着炎黄子孙的文明,是中华精神不可缺少的修养内涵,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脊梁,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作为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就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作为装饰品,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玉器做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68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管、珠、坠等。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玉器的装饰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视为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玉器还是一种财富的表现,《管子》这类古书也把“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作为定论来加以记载玉的财富价值。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阶层的重视;作为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主要是为了趋吉避凶,免祸保平安,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如:“玉洁冰清”、“玉容”、“玉貌”、“玉树临风”、“玉宇琼楼”等。

儒家学说中的“玉德说”,用玉来形容人的人格和品质,他们将玉人格化,称其具有仁、义、智、勇、洁等五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为方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谓“君子比德与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像一颗明珠,祖先对玉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们逐渐认识了各种玉,有蛇纹石玉、独山玉、和田玉等。符合“五德”的为和田玉,其质地温润、刚韧兼备、声音清越等特征是其他玉石所不及的。

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缺乏,而玉石恰恰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另外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真正上好的玉石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收藏界都有这样一种倾向:越是稀少的东西越值钱,收藏越有价值。

从皇宫到民间,想想形容玉的词语:洁白无瑕、瑕不掩瑜、冰清玉洁……全是美好的向往,自然将人们带入一种纯洁的境地。几千年来和田玉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载体,是中国人民性格的体现。收藏和田玉其实是收藏一种文化,一种追求。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古籍保护领域的初学者、修复工作者以及对传统文献保存感兴趣的同仁,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全书围绕古籍的物理特性、腐朽原因、以及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展开,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技能。 第一部分:古籍的物质基础与劣化机理 第一章 纸张与绢帛的材料科学 本章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纸张与绢帛的制作工艺、纤维结构及其化学成分。我们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麻纸、皮纸、宣纸、宋代以后竹纸)的物理性能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耐用性和修复难度。重点介绍纸张老化过程中的酸性降解、氧化作用以及生物性侵蚀(霉菌、虫蛀)的微观机理。 第二章 墨、色与印章的化学稳定性 详细剖析古代书写材料的构成,包括松烟墨、油烟墨、以及矿物性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的化学性质。研究这些材料在不同环境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载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探讨印泥、印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以及印章印痕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三部分:环境控制与预防性保护 第三章 理想的文献库房环境构建 本章聚焦于如何为古籍创造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详细阐述温湿度控制的科学依据和标准范围,介绍现代恒温恒湿系统(HVAC)的设计原则和运行维护要点。讨论空气质量控制,包括颗粒物过滤和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的监测与去除技术。强调“无酸”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来实现环境的自我调节。 第四章 虫害与火灾的风险管理 系统介绍常见的古籍害虫(如蛀书虫、衣鱼、霉菌孢子)的生命周期、识别方法和防治策略。区别对待物理防治(如低温冷冻处理)、化学防治(在严格控制下的熏蒸替代方案)和生物防治。同时,构建完善的火灾预防体系,包括消防设施的选型(如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在文献保护中的应用)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第三部分:修复技术:从基础处理到完整复原 第五章 基础处理技术:除尘、去污与脱酸 修复工作的第一步是稳定和清洁。本章详细讲解针对不同程度污损的清洁方法:从使用软毛刷、真空吸尘器进行表面除尘,到针对油渍、霉斑的局部湿法处理。核心内容在于纸张的“脱酸”工艺,介绍国内常用的化学试剂和浸泡/喷洒的技术参数,以及评估脱酸效果的pH值测试方法。 第六章 破损纸张的粘合与补缀 这是古籍修复技术的核心技能。详细介绍传统粘合剂的制备与应用,包括天然淀粉胶(如小麦淀粉、藕粉胶)的熬制火候与浓度控制。系统讲解“嵌补法”(适用于大面积缺失)和“衬垫法”(适用于纤维受损)的精确操作流程。特别强调“对纹理、对色泽”的原则,确保补片与原书的视觉和谐性。 第七章 传统装订工艺的恢复与重建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多样,如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本章侧重于线装书的拆解、书页的重新整理与齐栏,以及如何依照原装帧形制进行重新打孔、穿线和包背装帧。讲解不同朝代线装的穿线样式差异,以及如何使用传统材料(如纸捻、线绳)进行复原。 第八章 题签、扉页与封面协同修复 书籍的“外衣”同样重要。探讨题签的保护与重新粘贴技术,包括如何处理因受潮而卷曲、酥脆的题签。对于封面、扉页的修复,需要平衡其历史痕迹与结构强度的维护,介绍覆褙技术在加固残损封面时的应用,以及如何保持历史包浆和磨损痕迹的自然感。 第四部分:数字化保护与未来趋势 第九章 高精度影像采集与三维建模 讨论将传统修复成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介绍高分辨率扫描仪、多光谱成像技术在记录古籍细节(如隐形文字、褪色墨迹)中的应用。初步探讨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稀有立体装帧进行数字复原的可能性。 第十章 修复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修复工作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是一门关于“留存”的哲学。本章探讨国际公认的古籍修复伦理标准,强调“最小干预”原则,即在保证文献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信息与物质肌理。讨论如何平衡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确保修复成果的长期稳定性。 适用对象: 图书馆、博物馆的修复人员、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古籍修复爱好者、历史文献研究人员。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图例与操作步骤详解,旨在成为读者从理论认知到实际操作的可靠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夹杂着细微的纹理感,仿佛在诉说着玉石本身的温润与历史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使得彩图的呈现效果既清晰又不刺眼,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对着图片仔细观察细节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无论是文字段落的留白,还是关键图例的突出处理,都体现出一种专业人士的严谨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不是那种廉价的、追求快速翻阅的指南,而是更像一本可以被珍藏在书架上的工具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感受到编者对“和田玉”这个主题的敬畏之心。如果说有些入门书籍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概念,这本书则是在细节上做足了功课,连同不同光照条件下玉石的色泽变化,都尽可能地在照片中捕捉并呈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提升读者的“眼力”至关重要。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实用性是超乎预期的,尤其是在“市场实战”这一块的论述。很多玉石书籍只是在理论上告诉你如何分辨“僵点”或“酸蚀网纹”,但往往忽略了真实交易场景中的复杂性——比如,卖家通常会在什么光线下展示玉石,如何通过巧妙的话术引导购买者忽略瑕疵。这本书却罕见地讨论了这些“灰色地带”。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光源(自然光、LED灯、强光手电)对玉石颜色和净度的瞬间影响,并给出了在不同光线下快速校准自己判断的技巧。这种近乎“反套路”的教学,让读者在面对真实市场时,能够建立起一套更具防御性的筛选机制。它提供的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让我感觉像是带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在身边随时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自身判断的信心。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对玉石产生浓厚兴趣,但又苦于市面上信息碎片化、真伪难辨的阶段。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逻辑构建和知识的递进关系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化学成分或矿物学定义,而是非常巧妙地从“认识玉石的‘体感’”入手,比如如何通过触摸感受其温润度,如何通过声音判断其密度和结构。这种从感官体验到理论深化的路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更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阐述鉴定标准时,引入了大量的“反面教材”——那些看似像和田玉,实则大相径庭的仿制品对比图。这种“知彼知己”的讲解方式,比单纯罗列“什么是对的”要有效得多,它教会了读者如何主动去发现疑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这种思维训练远比记住几个术语要宝贵得多。

评分

从一个资深藏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从“小白”到“内行”的知识阶梯,而且每一步的跨越都扎实可靠。它并非简单地堆砌鉴定参数,而是致力于培养读者的“玉石思维”。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产区和田玉特有“气质”的细致区分。比如,如何区分喀什、若羌和和田本地料在皮色形成上的微妙差异,这在很多综合性的入门读物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这本书却用大量的篇幅,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矿区变化,深入探讨了这种地域性对玉石美学价值的影响。这说明作者不仅仅是一个鉴定师,更是一个深耕行业多年的文化研究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买家”,而是开始理解并欣赏和田玉的内在肌理和它所承载的地域精神,这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润物细无声”。它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冷硬,读起来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老茶客分享经验时的那种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智慧的味道。作者在描述某些细微的绺裂或者棉絮结构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玉石的喜爱和怜惜,这种情感的渗透,让原本枯燥的鉴定流程变得富有温度。比如,当谈到如何区分皮色和沁色时,作者用了好几段文字来描述古人对“皮色”的审美变迁,这虽然偏离了纯粹的鉴定技术,但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和田玉文化的理解深度。它让我明白,鉴定和田玉,不仅仅是看硬度或密度,更是一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的综合解读,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学习知识升华为一种文化熏陶,非常享受。

评分

之前因产品质量问题退货产生的物流费不予处理,为何?

评分

内容一般

评分

物流速度快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老侯说玉:和田玉的鉴赏与估价

评分

入门者必备,由浅入深,特别实用

评分

。?。?。?。?。?。?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