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塵封百年的民國絕版圖書,1949年後首次全譯齣版
★梁啓超解讀王陽明,大師筆下的大師
★梁啓超版《傳習錄》在梁啓超各種版本文集均未收錄,彌足珍貴
★新增4萬字梁啓超著《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
海報:
內容簡介
梁啓超版《傳習錄》是在光緒和民國諸多版本的基礎上升級而成,在梁啓超各個版本文集中均未收錄,因此十分難得。且為建國後首次修訂齣版,並加入4萬字的《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梁啓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學術講演會及清華學校講稿),可謂陽明粉絲必備版本。
作者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年),原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後世人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徵徵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說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均有深遠影響。
梁啓超(1873—1929年),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的思想啓濛者、偉大社會活動傢、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傢。其著作編為《飲冰室閤集》,包括影響後世深遠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少年中國說》等。
目錄
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導論)
一、引論
二、知行閤一說之內容
三、知行閤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四、知行閤一與緻良知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徐愛引言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序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附錄
示弟立誌說(乙亥)
大學問
修道說(戊寅)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大學古本序(戊寅)
觀德亭記(戊寅)
親民堂記(乙酉)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乙酉)
博約說(乙酉)
教條示龍場諸生
客座私祝
古本大學
精彩書摘
徐愛引言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辭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睏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門人徐愛書。
注釋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餘姚馬堰人,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年三十一卒。
施雲:動心忍性以入道,韆古聖賢皆然。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中“格物”之類學說,都以舊的版本為憑據,也就是先儒所說的錯誤版本。我開始聽說時十分驚駭,而後感到疑惑,不久後竭力思考相互比對,來嚮先生詢問,這樣以後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如水清寒,如火熱烈,絕對是百代之後的聖人也不會懷疑的。先生的明性睿智天生即有,又和氣樂觀坦蕩平易,不在意小節。旁人見他年少時豪邁不羈,又曾經作過很多詩賦,齣入都是佛道兩傢的學問。突然聽聞他的學說,都會認為是標新立異,不會進而探究。他們不知先生在夷地居住三年,在睏境中修養平靜,精一的工夫,已經超然進入聖域,成為純粹偉大中正最正統的迴歸。我終日在先生門下請教,但見先生的道義,接近時似乎容易,而仰慕時更加高遠。初見時似乎粗略,而探究時更加精深。接近時似乎淺顯,深究時更加無盡。十多年來,我竟然未能得見他的境界。如今的君子,有的與先生隻有一麵之緣,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言談,有的事先懷有輕視激憤的情緒,倉促地想要根據三言兩語、傳聞流言來臆斷揣度,這樣怎麼能領會先生的學識呢?門生們聆聽先生的教導,往往領會的少而遺失的多。如鑒馬的時候隻看到馬匹的外貌,而看不到它作為韆裏馬的特點。因此我詳細記錄平日的見聞,私下給同行學者們看,互相考證,希望不辜負先生的教誨。學生徐愛作。
徐愛錄【1】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施雲:自知講解即服膺硃子新民之訓,為再無二義。今領先生之說,覺萬物一體之意更脈然有動,明倫之教不能行於平成。播種之先養民正是輔助裁成之道,當先下手,莫看得粗淺瞭。又雲:堯舜以精一相授受,若無光格誕敷之化,堯舜隻成得一個佛祖道師,何以能開韆聖道統之傳?蓋人心止此一個善,原是閤天地鬼神、先聖後聖以為體的,稍有間雜,本體便虧。故學問到精而一,萬事畢矣。夫子之所謂一貫即此。
譯文
徐愛問:“所謂‘在親民’,硃子說應當是‘新民’。後麵章節‘作新民’的文句中似乎也有依據。先生認為應該跟從舊版本的‘作親民’,有什麼憑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不同。這難道不足以為依據嗎?‘作’字卻和‘親’字相對,但不是‘親’字的意思。下麵‘治國平天下’之處,都對‘新’字並無說明。像說‘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都是‘親’字的意思。‘親民’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愛。百姓不仁愛,舜就任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來讓他們互相仁愛。《堯典》中的‘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說過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
……
前言/序言
一、王陽明是我國明代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其在繼承宋代理學(尤其是陸九淵心學學說)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齣瞭以“緻良知”“知行閤一”等理論為核心的“陽明心學”(或稱陽明學、王學),成為同時及後世無數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其學說在影響我國之外,亦遠播朝鮮、日本等國,時至今日早已成為東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數百年來一直閃耀著智慧之光,流風餘韻亦足令後人受無窮之益。
二、王陽明著述浩繁,後人輯有《王文成公全書》等傳世。但對後世學者影響最巨、最為人所熟知者,首推《傳習錄》一書。《傳習錄》采用宋代以來較為流行的語錄體形式,收錄瞭王陽明師友弟子間討論問學、辨析學理的談論及往返書信等,內容上已經基本涵蓋瞭陽明學派的主要觀點及其心學理論的邏輯展開方式,是後世學習、研討陽明心學的必讀入門之作,嚮受重視。
三、《傳習錄》由王陽明及門北子徐愛、陸澄等多人先後輯錄並最終匯編而成,傳世多為三捲本。本書所據底本,為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署“奉化孫鏘”輯校的《王陽明先生傳習錄集評》本,為較為少見的四捲本《傳習錄》。該本捲首題“後學新會梁啓超卓如續評”,故本書徑稱“梁啓超評本傳習錄”,以昭梁氏之功。梁氏為近代學術名傢,於陽明學亦卓有研究,書中所錄梁氏評語,多有能中陽明學肯綮之論,於今人研究學習陽明之學,頗不乏助益。
四、本書據為底本的四捲本,較傳世三捲本多齣之什,經整理者檢核,係據《王文成公全書》“文錄”部分迻移者,比之於原三捲本相配閤,更能全麵地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整體麵目,從中亦可見四捲本整理者的識見與對陽明學的研究所得,於讀者而言,通過此四捲本更利於一窺代錶陽明心學全貌。考慮到該部分顯係後人輯選假名之作,本書現將之改為“附錄”,以尊重原著三捲本傳世的史突。
五、底本集評計有“容城孫奇逢”“餘姚施邦曜”“山陰劉宗周”“餘姚黃宗羲”“瀏陽陶潯霍”“新會梁啓超”諸傢,且原為眉評,本書整理時,為閱讀便利計,將諸人評語分散羅列於所評內容之下,以便兩相對照、互為發明。
六、本書在整理中,對原底本明顯的失誤、缺漏等,參用其他版本如《王文成公全書》等進行研判後統一作瞭更正,於書中不再逐一標明以避瑣碎。
《傳習錄集評》:一部探索心性之學的思想盛宴 《傳習錄集評》並非一本孤立的著作,而是承載著一份深邃的思想傳統,它如同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心學流派中最為璀璨的智慧之光。本書並非直接羅列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原文本,而是通過精選的曆代名傢評點、梳理與解讀,為讀者呈現瞭一部更具深度、更顯廣度的心性論述集成。它緻力於將王陽明先生“緻良知”、“知行閤一”、“事上磨煉”等核心理念,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哲學語境之中,並輔以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見解,從而展現心學思想的演進脈絡、核心要義及其在實踐中的多樣可能。 一、 緣起與編纂:為何是“集評”? 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以其坦率、自然的對話體形式,流傳甚廣,深刻影響瞭明清乃至東亞的哲學思想。然而,古文的理解往往存在門檻,加之王陽明先生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其早期、中期、晚期的論述各有側重,不同篇章之間也需要貫穿解讀。《傳習錄集評》的齣現,正是為瞭解決這些閱讀難題,將《傳習錄》置於更為豐富的解讀視野中。 本書的編纂,並非簡單地將曆代對《傳習錄》的點評文字堆砌,而是經過審慎的選擇與編排。精選的評點者,涵蓋瞭從明代陽明學派的嫡傳弟子,如錢德洪、聶豹,到清代復興陽明學的學者,如湛若水、羅念庵,乃至近代對傳統哲學有所貢獻的大傢。他們各自的評語,或側重於概念的辨析,如對“良知”的本源與體用的闡釋;或著眼於實踐的指導,如如何將“知行閤一”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或探討其哲學體係的內在邏輯,如“緻良知”與“無善無惡心之體”的關係。這些評點,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瞭《傳習錄》原文本中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或揭示瞭其背後更為深刻的哲學意涵。 這種“集評”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治學方法的體現。它遵循瞭中國傳統學術“師友相授”、“互相啓發”的優良傳統,通過匯聚眾說,讓讀者在與多位先賢的“對話”中,形成自己對心學思想的理解。這比單方麵接受某一種解讀更為寶貴,也更能體現齣思想的活力與開放性。 二、 核心思想的梳理與闡釋:在“集評”中體悟陽明心學的精髓 《傳習錄集評》的核心,在於以集評的方式,深入淺齣地闡釋王陽明先生的核心思想。 “緻良知”的本源與實踐: “緻良知”是陽明心學最著名的命題之一。在《傳習錄集評》中,評點者們會從不同角度剖析“良知”的內涵:它是天賦的道德直覺,是人心中固有的是非善惡之判斷能力,是認識事物之本體的根源。同時,集評也會詳細論述“緻”的含義,並非嚮外求取,而是“推”齣來,“擴”而充之,使其在事事物物中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對各個評點的對比,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從心體上發齣道德的指令,並在具體的行動中加以實現,便是“緻良知”的真諦。例如,某些評點可能會強調“良知”的普遍性,即人人皆有,無需外求;另一些評點則會聚焦於“緻”的功夫,指齣其需要在事上磨煉,方能顯露。 “知行閤一”的辯證統一: “知行閤一”是對傳統“知先行後”觀念的顛覆。集評會詳細闡述,真正的“知”必定包含“行”的意蘊,“行”則是“知”的實現與檢驗。它們是內在與外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體。例如,僅僅知道“孝”,但行為上卻不能孝順父母,這便不是真正的“知”。集評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理論分析,展現“知行閤一”如何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如何避免“知”的空談和“行”的盲目。一些評點可能側重於區分“真知”與“假知”,指齣隻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知”纔是真正的“知”;而另一些評點則會強調“行”的重要性,認為“行”是“知”的必然歸宿。 “事上磨煉”的功夫論: 陽明心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強調在日常生活的具體事務中去體悟和實踐。集評將詳細解讀“事上磨煉”的含義,即在具體的生活境遇、工作勞碌、人情世故中,去認識自己的心,去體認良知,去實踐知行閤一。通過麵對具體的挑戰和睏難,纔能真正鍛煉齣堅定的意誌,剋服私欲,使良知得以彰顯。集評中,不同的評點者可能會從不同角度解讀“事”的意義,有的將其理解為具體的功業,有的則將其理解為內心的種種紛擾,但都殊途同歸地強調瞭實踐的重要性。 “無善無惡心之體”與“人欲”的辨析: 這一論斷是陽明心學中最具爭議也最深刻的部分。“集評”將幫助讀者梳理其中復雜的哲學內涵。它並非否定道德的善惡,而是指齣人心之本體,在未發齣之先,是無善無惡的,如同鏡子般清淨,能夠映照萬物。“善”與“惡”是在情欲發動時,由人心的分彆與執著所産生的。集評將通過不同學者的解讀,幫助讀者理解,陽明先生並非提倡“無善無惡”,而是要通過“緻良知”,使發動的情欲符閤良知的指引,從而達到“有善無惡”的境界。這其中涉及到對“情”、“意”、“心”、“性”等概念的深入辨析。 三、 價值與意義:為何閱讀《傳習錄集評》? 《傳習錄集評》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深化理解,拓展視野: 對於初次接觸《傳習錄》的讀者,《傳習錄集評》提供瞭多角度的解讀,幫助其掃清文字障礙,理解核心概念。對於已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集評則能提供更為精深的見解,拓展其對心學思想的認識深度和廣度。 呈現思想演進的軌跡: 通過匯集不同時代學者的評點,本書也間接展現瞭陽明心學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弟子如何繼承和闡釋師說,後世學者又如何迴應質疑、發展創新,甚至在與其他哲學流派的對話中,展現齣陽明心學的生命力。 指導實踐,啓迪人生: 陽明心學的核心在於實踐。集評中的論述,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辯駁,更重要的是為讀者提供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心學的具體指導。它鼓勵人們迴歸內心,反省自身,並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方法。 學術研究的寶貴資源: 對於中國哲學史的研究者而言,《傳習錄集評》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它集中瞭曆代重要的陽明學研究成果,為研究者提供瞭深入分析和比較的素材。 跨越時空的智慧對話: 閱讀《傳習錄集評》,如同與曆代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智慧對話。我們得以在他們的思想激蕩中,體悟人生的真諦,思考生命的意義,並從中汲取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四、 結語 《傳習錄集評》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力量的著作。它以一種“藉彼喻此,集眾智而明一理”的方式,將王陽明先生博大精深的心學思想,置於更為廣闊的解讀平颱之上。它不僅是一部哲學史上的重要文獻,更是一本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內心寜靜、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指南。通過深入研讀本書,讀者將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是走進一場關於生命、關於智慧、關於人性的深度探索之旅。它邀請我們一同踏上這條迴歸內心、體悟真知的道路,在“緻良知”的實踐中,發掘屬於自己的那份澄澈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