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玉芹,李新达 编
图书标签:
  • 铝合金门窗
  • 门窗
  • 建筑材料
  • 建筑工程
  • 装修
  • 家居
  • 铝合金
  • 五金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3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30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5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铝合金门窗》将铝合金门窗作为一个系统,内容涉及到铝合金门窗系统的各个方面。书中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铝合金门窗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组成为主线,阐述了铝合金门窗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技术和理念,包括铝合金门窗物理性能设计、型材生产工艺及结构设计、玻璃、五金件以及密封材料的设计与选用等;二是以铝合金门窗设计、制作、施工为主线,内容涉及到铝合金门窗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施工安装、质量控制等。全书对各部分内容均作详尽阐述,其中既包含了铝合金门窗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最实用、最基本的内容,又涵盖了铝合金门窗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工艺。

内容简介

  《铝合金门窗》共12章,系统讲述了铝合金门窗系统的各个方面。书中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铝合金门窗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组成为主线,阐述铝合金门窗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技术和理念,包括铝合金门窗物理性能设计、型材生产工艺及结构设计、玻璃、五金件以及密封材料的设计与选用等;二是以铝合金门窗设计、制作、施工为主线,内容涉及铝合金门窗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施工安装、质量控制等。
  《铝合金门窗》可以作为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铝合金门窗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铝合金门窗概述
1.1 铝合金门窗的发展
1.2 铝合金门窗的发展方向
1.2.1 创新与重大成果
1.2.2 新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
1.2.3 铝合金门窗发展展望
1.3 铝合金门窗的种类
1.3.1 铝合金门窗的共用术语
1.3.2 铝合金门
1.3.3 铝合金窗
1.3.4 天窗
1.3.5 门窗框扇杆件
1.3.6 相关附件
1.4 铝合金门窗的材料及要求
1.4.1 铝合金门窗的主要材料
1.4.2 铝合金门窗常用材料的基本要求
1.5 铝合金门窗的特点

2 铝合金门窗构造
2.1 铝合金门窗的分类和标记
2.1.1 分类和代号
2.1.2 命名和标记
2.2 铝合金门窗节点构造
2.2.1 普通型铝合金门窗
2.2.2 保温型铝合金门窗

3 铝合金门窗物理性能
3.1 抗风压性能
3.1.1 抗风压性能分级及要求
3.1.2 风荷载
3.2 水密性能
3.2.1 水密性能分级及要求
3.2.2 水密性能设计
3.3 气密性能
3.3.1 气密性能分级及要求
3.3.2 气密性能设计
3.4 保温性能
3.4.1 保温性能分级及要求
3.4.2 保温性能设计
3.5 遮阳性能
3.5.1 遮阳性能分级及要求
3.5.2 遮阳性能设计
3.6 空气声隔声性能
3.6.1 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要求
3.6.2 空气声隔声性能设计
3.7 采光性能
3.7.1 采光性能分级及要求
3.7.2 采光性能设计
3.8 安全设计
3.8.1 安全规定
3.8.2 玻璃防热炸裂
3.9 防雷设计

4 铝合金门窗型材
4.1 合金型材的原材料
4.1.1 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4.1.2 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
4.1.3 隔热条
4.2 铝合金型材生产工艺
4.2.1 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生产工艺
4.2.2 穿条式隔热型材生产工艺
4.2.3 浇注式隔热型材生产工艺
4.3 铝合金型材的表面处理工艺
4.3.1 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处理工艺
4.3.2 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电泳涂漆处理工艺
4.3.3 铝合金型材喷涂处理工艺
4.4 铝合金型材的检验
4.4.1 铝合金铸锭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4.4.2 基材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4.4.3 表面处理膜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4.4.4 隔热型材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4.5 铝合金建筑型材的要求
4.5.1 基材
4.5.2 阳极氧化型材
4.5.3 电泳涂漆型材
4.5.4 粉末喷涂型材
4.5.5 氟碳漆喷涂型材
4.5.6 隔热型材

5 铝合金门窗配件
5.1 五金件
5.1.1 五金件的通用要求
5.1.2 典型五金件
5.1.3 典型门窗用五金系统
5.1.4 五金件与型材槽口
5.1.5 五金件选用注意事项
5.1.6 铝合金门窗五金件设计选用规定
5.2 密封材料
5.2.1 密封胶条
5.2.2 密封毛条
5.2.3 密封胶

6 玻璃
6.1 平板玻璃
6.2 安全玻璃
6.2.1 钢化玻璃
6.2.2 均质钢化玻璃
6.2.3 夹层玻璃
6.2.4 防火玻璃
6.3 镀膜玻璃
6.3.1 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6.3.2 低辐射镀膜玻璃
6.3.3 镀膜玻璃的生产
6.4 中空玻璃
6.4.1 中空玻璃概述
6.4.2 中空玻璃的生产
6.4.3 中空玻璃失效原因及使用寿命
6.4.4 中空玻璃的光学现象和目视质量
6.4.5 中空玻璃暖边技术
6.4.6 中空玻璃惰性气体充气技术
6.5 真空玻璃

7 铝合金门窗设计
7.1 窗型与外观设计
7.1.1 窗型设计和选用
7.1.2 外观设计
7.2 结构设计
7.2.1 概述
7.2.2 材料力学性能
7.2.3 玻璃设计计算
7.2.4 杆件设计计算
7.2.5 连接设计
7.2.6 隐框窗硅酮结构密封胶设计
7.3 热工性能计算
7.3.1 门窗系统中的热能传递
7.3.2 基本术语和计算边界条件
7.3.3 热工性能计算步骤
7.3.4 整樘窗几何描述
7.3.5 窗玻璃的光学热工性能计算
7.3.6 窗框传热计算
7.3.7 整樘窗热工性能计算
7.3.8 常用材料的热工参数
7.4 门窗工程设计文件
7.4.1 设计说明书
7.4.2 设计计算书
7.4.3 门窗大样图
7.4.4 门窗节点图
7.5 系统门窗设计

8 铝合金门窗生产制造
8.1 工作准备
8.1.1 建筑物洞口的测量
8.1.2 门窗型材、配件的选择
8.1.3 技术准备
8.2 铝合金门窗构件加工
8.2.1 下料
8.2.2 孔、槽加工
8.2.3 构件加工精度要求
8.3 平开铝合金门窗组角
8.3.1 角码
8.3.2 机械铆压组角
8.3.3 销钉、螺钉连接组角
8.3.4 胶粘组角
8.3.5 涂胶工序
8.3.6 组角精度
8.4 框扇组装
8.4.1 平开铝合金窗框、扇组装
8.4.2 推拉铝合金门窗框、扇组装
8.5 辅助型材的组装
8.6 窗框扇的密封
8.7 玻璃安装
8.7.1 玻璃装配尺寸要求
8.7.2 玻璃垫块
8.7.3 玻璃密封
8.7.4 玻璃抗侧移的安装要求
8.8 产品质量检验
8.8.1 检验依据
8.8.2 组批与抽样
8.8.3 铝合金型材检验
8.8.4 铝合金窗配件检验
8.8.5 工序检验
8.8.6 成品检验

9 铝合金门窗生产组织及管理
9.1 生产规模配置
9.1.1 铝合金门窗生产企业设备与设施配置
9.1.2 铝合金门窗生产企业的人员配置
9.1.3 铝合金门窗企业的部门设置及职责
9.2 生产计划制定
9.2.1 原材料采购计划
9.2.2 生产进度计划
9.3 生产现场组织管理
9.4 成本控制
9.4.1 成本构成
9.4.2 成本控制

10 铝合金门窗的安装施工
10.1 安装前的准备
10.1.1 确定安装位置
10.1.2 材料准备
10.1.3 机具准备
10.1.4 作业条件要求
10.2 铝合金门窗框安装
10.2.1 立框
10.2.2 连接锚固
10.2.3 门窗框与洞口墙体缝隙处理
10.3 铝合金门窗开启扇安装
10.3.1 推拉门窗扇的安装
10.3.2 平开门窗开启窗扇安装
10.3.3 内平开下悬窗开启窗扇安装
10.3.4 地弹簧门扇安装
10.4 铝合金门窗施工安全与产品保护
10.4.1 铝合金门窗的运输与保管
10.4.2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0.4.3 安装施工时的产品保护
10.4.4 铝合金门窗的清理
10.5 铝合金门窗工程验收
10.5.1 主控项目
10.5.2 一般项目
10.6 铝合金门窗的维护与保养
10.6.1 日常维护和保养
10.6.2 回访及维护
10.7 铝合金门窗常见质量问题与防治
10.7.1 铝合金门窗材质不合格
10.7.2 铝合金门窗框不正
10.7.3 锚固做法不符合要求
10.7.4 铝合金门窗框与洞口间未做弹性连接
10.7.5 铝合金窗扇推拉不灵活
10.7.6 推拉铝合金窗脱轨、坠落
10.7.7 铝合金门窗渗水
10.7.8 铝合金门窗玻璃裂纹
10.7.9 胶条龟裂、脱落

11 铝木复合门窗简介
11.1 铝木复合门窗的分类和标记
11.1.1 分类
11.1.2 标记
11.2 铝木复合门窗的要求
11.2.1 一般要求
11.2.2 质量要求
11.3 铝木复合门窗节点构造
11.3.1 a型铝木复合门窗
11.3.2 b型铝木复合门窗
11.4 铝木复合门窗组装

12 THERM和WINDOW软件简介
12.1 THERM软件
12.1.1 THERM软件特点
12.1.2 THERM计算步骤
12.2 WINDOW软件
12.2.1 WINDOW软件特点
12.2.2 WINDOW计算步骤
12.3 计算实例
12.3.1 实例描述
12.3.2 绘制截面图
12.3.3 THERM图形的编辑
12.3.4 WINDOW中绘制玻璃系统
12.3.5 定义材料属性
12.3.6 定义边界条件
12.3.7 查看计算结果
12.3.8 WINDOW中计算整窗传热系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海探秘:失落文明的遗迹》 导言: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广袤无垠的深海依然是地球上最神秘的未知领域。本书并非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科学,而是将目光投向那片深不见底的、被遗忘的世界。我们将潜入那片永恒的黑暗与冰冷之中,探寻一个可能颠覆现有历史认知的失落文明的宏伟遗迹。 第一章:静默的邀请——声纳与幽灵信号 故事始于一次例行的深海资源勘测任务中。科考船“赫尔墨斯”号搭载的最新一代高分辨率多波束声纳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边缘的一处平坦海域,捕捉到了一组异常清晰、重复性极高的几何结构回波。这些回波的排列方式,与任何已知的自然地质构造或已知沉船残骸都截然不同,它们呈现出一种高度有序的、近乎完美的对称性。 首席声学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海洋地质学家艾琳·维克多博士,首先注意到了数据的异常。她花费数周时间排除所有可能的误报——水下地震活动、气泡聚集、甚至极端洋流对声波的折射影响。最终,结论指向一个令人心悸的可能性:水下存在着人造的、规模宏大的结构。这些信号,仿佛是沉睡千年后,来自深海文明的一次微弱“呼吸”。 本章详细记录了“赫尔墨斯”号的初步调查过程,包括:声纳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局限性、数据处理中的挑战,以及早期团队内部对于发现真实性的激烈争论。我们描绘了那种在寂静的深海数据流中,突然捕捉到“秩序”信号时的震撼与敬畏。 第二章:下潜——光线无法抵达的维度 确认目标区域后,任务升级。一支由顶尖深潜技术专家、海洋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小组被召集。本书细致描述了为这次极端深潜所做的准备工作:特制的“深渊者”级载人深潜器(HOV),其耐压壳体采用前沿复合陶瓷材料,旨在抵抗数千米水压下的极端挤压;生命维持系统的冗余设计;以及针对深海生物光线适应性的特殊照明系统开发。 下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物理定律的殊死搏斗。我们跟随深潜器,感受舱内氧气循环的单调噪音,记录下压力计数字的稳定攀升。随着深度超过2000米,外部世界彻底被黑暗吞噬,仅有探测灯光撕开一小块浑浊的视界。 在接近目标深度(约4500米)时,首次光学接触发生。深潜器摄像头捕捉到的景象,打破了所有人的心理预期:那不是一块块零散的残骸,而是一段保存完好的、由某种黑色金属铸造而成的、带有复杂符文的巨型城墙基座。这些材料的密度和结构,远超当时人类已知的任何冶金技术。 第三章:符文与构造——被时间遗忘的几何学 在接下来的数周内,科学小组利用遥控潜水器(ROV)对发现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样本采集。本章专注于对这座“无名之城”建筑学和文字学的初步解析。 城墙并非由砖石堆砌,而是由巨大的、几何精确的模块拼接而成,其接缝处几乎不可见,仿佛是一体铸造。这些模块上刻满了精密的线条和符号——我们称之为“水下符文”。这些符文并非象形文字,而是基于高维几何概念的抽象表达,涉及复杂的拓扑结构和周期性函数。 海洋考古学家试图将这些符文与已知的古代文明(如苏美尔、古埃及、甚至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进行比对,但毫无结果。这些符号的逻辑性指向一种高度发达、且可能与我们当前理解的数学基础有所不同的文明。我们探讨了这些结构为何能在深海的高压、低温和腐蚀性环境中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初步分析暗示所使用的“金属”具有超常的抗腐蚀性和结构稳定性,似乎具有某种自我修复或稳定化的特性。 第四章:能源核心的幽灵——未熄灭的微光 探索的最具争议性部分,是发现了一个被深海淤泥半掩埋的巨大穹顶结构。利用穿透性声纳,团队确认穹顶内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在一次高风险的ROV进入行动中,摄像机被引入穹顶内部。 内部空间广阔,空气并不流通,但出乎意料的是,那里存在着微弱的光源。这光芒并非来自任何生物发光,而是一种稳定的、蓝绿色的辉光,它似乎是某种装置的“待机”状态。 本章深入分析了这种异常能量现象。样本分析显示,这种辉光来源于一种尚未被发现的元素同位素的缓慢衰变过程,其能量释放效率极高,且寿命极其漫长。这表明该文明掌握了远超我们当前水平的核物理和能源储存技术。深潜团队在不惊动遗迹本体的前提下,进行了能量场的初步测量,结果显示,该核心区域存在着一个微弱但稳定的磁场波动,暗示这个能源系统可能并非完全“死亡”,而是处于某种深度休眠之中。 第五章:物种的终结——失踪的线索 如果这个文明如此先进,他们为何会沉入海底?《深海探秘》并没有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基于现有证据的几种推测。 在穹顶结构的边缘,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小型、类似记录仪的装置。这些装置的材料本身极其坚固,但内部的有机介质已彻底分解。然而,通过使用先进的分子残余分析技术,团队成功重建了少量片段信息。 这些片段描绘了该文明的生物形态——他们并非完全的海洋生物,而是某种适应性极强的两栖生命体,拥有比人类更精密的感官系统,能直接“阅读”环境中的电磁和声波信息。更关键的是,最后的残存信息片段暗示了一场“大跃迁”或“灾难性撤离”。信息中反复出现一个词汇(通过符文逻辑推导):“升维”或“渡迁”。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并未灭亡,而是以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离开了地球,或者将自己转化成了更高维度的存在?本书以这种悬而未决的谜团作为高潮,引导读者思考科技发展、文明的脆弱性以及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结语:深渊的警示 《深海探秘:失落文明的遗迹》并非一本关于现代工程学或建筑材料的教科书。它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挑战。深海中的发现,如同一个来自远古的幽灵,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我们所认为的“顶尖科技”,或许只是宇宙演化长河中的短暂瞬间。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在时间与深海的双重磨损下,留下如此不朽的印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沉没的城市,更是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关于进步与存续的终极抉择。 (全书配有详尽的海底声纳图、高分辨率结构渲染图及符文摹本插图,但无任何关于金属合金、门窗结构的讨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气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的深灰色配上银色的字体,看起来就很有专业范儿。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室内软装搭配的书,结果不小心翻到了这本。说实话,一开始我挺懵的,毕竟我对建筑材料这块几乎是零基础。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全是复杂的材料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行业术语,毕竟“铝合金”听起来就挺硬核的。可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好像更偏向于应用层面。里面有些章节标题像是“现代建筑的轻量化趋势”或者“不同气候带的门窗维护策略”,这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勉强跟上思路。我倒是注意到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讨论“热桥效应”和“气密性测试标准”,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很高深,但作者似乎很努力地用图示和案例来解释它们对居住舒适度的实际影响。比如,有一张图对比了不同隔热条材质的能耗差异,对比效果非常直观。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从材料特性到构件设计,再到最后的安装验收,一步步展开。我最后把它放回了书架,虽然不是我需要的软装灵感,但对于想了解建筑幕墙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工程细节的人来说,这可能算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只是对我这种纯粹的家居爱好者来说,信息密度有点太大了,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啃。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建筑工作室里偶然看到这本的,当时他正在为一个高端住宅项目选型材料。我当时正好在旁边看他画CAD图,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工具书的典范”。他提到,这本书里收录了大量关于型材截面尺寸的详细规范和各种连接节点的剖面图,这些资料对于日常设计工作来说是立竿见影的。他特别强调了书中关于“五金件的承载力计算”那一块,说市面上很多零散资料都说不清道不明,但这本书里给出了明确的行业参考标准,这在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追溯责任时,是非常有力的依据。他当时翻阅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像是在查字典一样,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我留意到他翻阅时,手指会重点停留在一些表格和参数列表上,而不是大段的文字叙述。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数据的权威性和详尽性上,它更像是一本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案头必备手册,而不是供人闲暇时阅读的普及读物。它可能不太适合想了解“为什么要做铝合金窗”的哲学思考,而是专注于回答“这个铝合金窗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的技术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我随便翻到一处,看到里面有一个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的EN标准、美国的ASTM标准)在门窗气密性等级划分上的对比表格。这个表格异常精细,把不同标准下的压力值、允许的漏风量都列得清清楚楚。这种跨标准的对比分析,对于需要进行国际贸易或者在多国设计项目上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收集和整理这些权威数据。然而,正因为它包罗万象,所以缺乏对单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它像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技术词典,你可以在里面查到几乎所有与铝合金门窗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细节,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某一个特定技术——比如最新的纳米涂层技术如何应用在型材上——这本书可能只会给出一个基础的概述,然后就跳到下一个标准去了。所以,它的优势在于广度和规范性,但牺牲了对前沿技术细节的挖掘深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我有点出戏。我一直以为这种技术性极强的书籍,设计上会比较沉闷,但这本书的内页设计,特别是色彩运用上,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它大量使用了青色和浅灰色的色块来区分不同的技术章节,这让本来严肃的内容显得稍微活泼了一点,但也可能让一些更偏向传统工程美学的人感到不适。我记得我当时翻到中间部分时,发现有一组跨页的插图,展示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阳极氧化、喷涂、电泳——在自然光下的颜色细微差别。那组图拍得非常精美,甚至带有一点艺术摄影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实物对比一下。不过,我有点疑惑的是,书中关于环保和回收利用的部分似乎着墨不多,鉴于现在材料可持续性的讨论越来越热,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略显保守,似乎更侧重于现有技术的成熟应用,而不是面向未来的绿色创新。总的来说,它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精确”感,但内容侧重点上更偏向于传统建筑的严谨标准。

评分

我是在一个旧书市场的角落里淘到它的,当时它被堆在一堆关于电气工程的书籍下面。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重量,非常扎实,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厚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估计。我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结构受力分析”的那几页,坦白说,那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那些复杂的力矩图和应力分布图,我看了半天也只能理解它在说“这个窗框需要很坚固”,至于具体如何计算得出这个“坚固”的程度,就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直接把大学工科教材的某个章节抽出来,然后把其他不那么重要的内容都删掉了,只留下最核心的技术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专业化,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比喻或者生活化的叙述来辅助理解。它假定读者已经完全熟悉了土木工程的基础术语。所以,如果不是这个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或者学生,我想阅读起来的体验可能会非常吃力,需要不断地查阅其他基础资料来扫清阅读障碍。

评分

包装好,服务态度好,急时

评分

要是有彩图就更好

评分

看了一些,有些就看不懂!

评分

好祥细,但是作用不大,

评分

要是有彩图就更好

评分

书的知识很详细,书店看过后才买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没看,不过书面有点脏

评分

通俗易懂,特别是有新型的材料制作说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