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攝影大師、世界紀實攝影先驅約翰·湯姆遜的經典之作;入選世界攝影史100部最重要的畫冊。
2.中國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記錄,真實再現近150年前的晚清帝國。
3.一本攝影人必讀之書,中國攝影界人士無不肅然起敬的經典作品;齣版一個半世紀以來,知名度和影響力無遠弗屆。
4.一次完整呈現英文版四冊原著,一次擁有準確、認真的中文譯本。
5.150年前,湯姆遜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他的鏡頭極為全麵、客觀,仿似身臨其境、如在目前;他的文字樸實、生動,充滿哲思,至今讀來依舊啓發良多。
6.這就是真實存在過的中國。透過西方人探尋的目光,我們能看到今天的中國從哪裏走來……
7.本次增訂,除在新考訂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譯注,又對幾處譯文精益求精外,還特彆收入湯姆遜同時代人的評論文章《湯姆遜的中國視野》和譯者的譯後記。
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衰腐的晚清帝國在喘氣的間隙開始洋務運動,西學東漸,改變悄然發生。紀實攝影的先驅約翰?湯姆遜恰逢其時來到中國,以強烈的紀實風格,記錄下落後腐朽與求變圖強並存的中國。因此有瞭這部中國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記錄,也是一部通過直觀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層麵地介紹中國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間,約翰?湯姆遜足跡遍布中國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門、颱灣、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鎮江、廈門、福州、宜昌、九江、煙颱、寜波……鏡頭下既有達官顯貴與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時局,顯要人物如恭親王奕?、晚清重臣李鴻章、兩廣總督瑞麟、軍機大臣寶鋆、兵部尚書瀋桂芬、工部尚書毛昶熙、戶部尚書董恂、數學傢李善蘭等,都有珍貴的影像呈現;又如煙客、媒婆、馬快、兵卒、囚犯、縴夫、乞丐、僧尼、商販、藝伎及識銀、繅絲、製茶、葬禮等等社會百態都有生動的記錄,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時的上海外灘,以及鐵路、輪船等新的氣息,也是書中重點觀照的對象。
湯姆遜不僅僅是一名攝影大師,更是一位帶著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觀察者,他對中國社會的解析涉及方方麵麵,無論鏡頭或是文字,視角都頗為科學、嚴謹,至今仍覺新鮮、生動。我們看到的人物、風光、建築、物什,不僅僅是1870年代中國的麵貌,也是更長的時間跨度內、甚至在某些方麵數韆年都鮮有改變的中國的側寫。因而很多時候,文字並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卻可視為文字的說明。
湯姆遜齣版此書的初衷,是為西方提供有關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影像資料,而在當下中國,透過西方人探尋的目光,我們看到瞭一個近150年前真實存在的中國,看到瞭今天的中國從哪裏走來。
作者簡介
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蘇格蘭攝影傢、地理學傢、旅行傢,紀實攝影領域的先驅,是最早來遠東旅行、並用照片記錄各地人文風俗和自然景觀的攝影師之一。湯姆遜齣生於一個煙草商人傢庭,1850年代初進入一傢生産光學儀器的工廠做學徒,同時通過兩年夜校,他學習瞭一些自然哲學以及初級的數學和化學知識,並掌握瞭攝影技術。1862年,他成為皇傢蘇格蘭藝術學會的會員。同年追隨哥哥威廉到瞭新加坡,生産經營航海儀器,並開設瞭一傢照相館,主拍人像。後又去過锡蘭(今斯裏蘭卡)、印度、暹羅(今泰國)、柬埔寨、越南。1866年,他探訪瞭剛被發現不久的吳哥窟,成為一個為吳哥窟拍照的攝影師。迴國後,他多次在演講中使用在暹羅、柬埔寨拍攝的照片,引起極大反響,因此於1866年入選皇傢人種學會和皇傢地理學會。1867年10月移居香港,開始瞭他攝影生涯中至關重要的幾年,“中國的湯姆遜”得以成名,“湯姆遜的中國”纔得以呈現給讀者諸君。1881年他被維多利亞女王指定為禦用攝影師。1921年10月7日,湯姆遜突發心髒病去世。
《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是湯姆遜最重要的作品,也為他帶來瞭巨大聲譽。其他作品還有《鏡頭前的中國》(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福州與閩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倫敦的街頭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柬埔寨的古跡》(The Antique of Cambodia)等。
譯者徐傢寜,長期從事中國老照片的研究和收藏,參與組織國內一個影像拍賣專場。編譯有《1900,美國攝影師的中國照片日記》、《1904—1905,洋鏡頭裏的日俄戰爭》、《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等書,並在《老照片》、《溫故》、《中國攝影》、《攝影之友》、《收藏》、《紫禁城》等雜誌發錶多篇文章。
精彩書評
★1860年後一位詳細記錄北京的專業攝影師就是約翰·湯姆遜。1873-1874年齣版的他的四捲本傑作《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獲得瞭當之無愧的成功。
——Régine Thiriez《野蠻人的鏡頭》[Régine Thiriez,法國研究中國攝影師的著名學者] ★約翰·湯姆遜是19世紀攝影師中的傑齣人物。約翰·湯姆遜,以他在1860年代末至1870年代初對中國的人物和風光的生動寫照,無疑是當時較好的攝影師之一。他留下的眾多作品是一項巨大的財富,是衡量19世紀其他在中國活動攝影師的標杆。
——Terry Bennett《中國攝影史:西方攝影師1861-1879》[Terry Bennett是英國研究東亞早期攝影史,特彆是日本和中國攝影師的著名學者] ★約翰·湯姆遜是著名的拍攝中國的攝影師。
——摘自Roberta Wue《記錄香港:實踐和功能中的攝影》[Roberta Wue,研究香港攝影史的著名學者] ★以巨大的天賦和富有同情心的記錄,約翰·湯姆遜是當之無愧的攝影先鋒。
——L. Carrington Goodrich《中國的麵孔 1860-1912》[L. Carrington Goodrich,美國研究中國文化的著名學者] ★湯姆遜絕對是當時最知名的攝影師。他的傑作《中國與中國過人影像》是一部有關中國的製作精良、配有珍貴插圖的攝影書。
——Clark Worswick《攝影在中華帝國》 [Clark Worswick,美國著名的中國影像收藏傢和研究中國早期攝影史的學者] 目錄
前言:中國影像收藏與齣版新境界
譯序:晚清中國的光與影
自序
【第一部】
恭親王
香港
香港的港口
香港的轎子
一個中國學童
一個中國女孩
一個香港畫傢
香港的鍾樓
海傍
疍傢女孩
疍傢老婦和小孩
麯藝人
廣州的帆船
觀音廟的正門,香港
化緣的僧人
香港的街道
飯館裏的煙客
吞雲吐霧
晚飯過後
立誌功名
梳妝
勞動階層的四張肖像
海口,新的條約口岸,海南島
兩廣總督瑞麟
韃靼士兵
一位廣州仕女
女傭
新娘和新郎
廣州
昔日商館的所在,廣州
英國領事衙門,廣州
一傢廣州當鋪
河南寺,廣州
五百羅漢堂
住持
廣州的揀茶工
廣州的藥房街
踩製香片和珠茶
齣口茶葉的稱重
一傢茶廠,廣州
一間品茶室,廣州
廣州的紳士
識銀
繅絲
澳門
颱灣島內的山道
【第二部】
木柵的竹子
颱灣的原住民
平埔番的民居
平埔番的範例
颱灣府附近
汕頭
中國南方的塔
潮州府的橋
男性的頭像,中國人和濛古人
中國女性的發式
中國的演員
鼓浪嶼
廈門港
廈門婦女
中國女子的小腳
福州的兵工廠
福州租界
永福的隱寺
鼓山寺的住持和僧人
老式帆船
租界一隅,福州
梯田
牌坊
福州的苦力
馬快
乞丐
轎子
犁地
濛古馬
中國的水果
茶樹
延平(YENPING)的急流
小船
【第三部】
浙江 寜波
福建會館
雪竇山
上海
上海外灘局部,1872年
上海的獨輪車
紡紗機
中國的法庭和懲處方式
枷刑
站籠
普陀山
揚子江
銀島
金山寺
南京的兵工廠
南京
明孝陵
洋槍隊
九江(租界區)
街頭小販,九江
九江碼頭
鋸木工在工作
織帶機
漢口
漢口(租界)
黃鶴樓
從漢口到巫峽
【第四部】
中國的政府機構
李鴻章
芝罘
天津
國子監 北京
觀象颱
觀象颱
中國的房屋
女性的發型
前門大街
鍾樓,北京
鼓樓
北京的一傢店鋪
活人墓
中國的醫生
街頭娛樂和消遣,北京
古玩商
中國的青銅器
古瓷
滿族女士和她們的婚姻
孔廟裏的聖人牌位,北京
李善蘭和他的學生們
北京的一座牌樓
滿族葬禮,北京
班禪喇嘛的衣冠塔
圜丘和天壇,北京
滿族士兵
濛古人
朝鮮人
圓明園
銅亭,萬壽山
石像生,明陵
長陵棱恩殿
守夜人,北京
北京的駱駝
南口峽榖
居庸關雲颱
長城
【附錄】
約翰·湯姆遜與《中國與中國人影像》
湯姆遜的中國視野
再版譯者後記
原書及翻譯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在婚禮舉行前,真正的雙方當事人對婚姻的安排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發言權。所有的事都由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一手操辦。 沒有那種讓人心神蕩漾的戀愛過程。兩個人能不能成婚,還要請示算命先生。他收取一點報酬,然後宣稱兩位新人八字相閤,並且確定下婚禮的日期。到瞭婚禮的日子,嬌羞的新娘被盛裝打扮(請看她的妝容!),從娘傢登上花轎。經過門檻的時候她要跨過一個燃燒的火盆,據他們跟我解釋,那是為瞭驅走可能會破壞她未來幸福的種種陰晦。婚禮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街過巷,一路還有樂隊吹吹打打。新娘就在這一眾人的陪伴下去與某人成婚,無所謂那個人是誰,反正是她父母滿意的人。中國人的婚禮從頭至尾都沉悶無趣,很多時候它往往是一場充滿失落和眼淚的人生的開端。在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如果有可能的話,姑娘們會偷偷地看一眼她們未來的夫婿;偶爾會有這種條件,但是更普遍的情況是直到這場婚姻已成定局的那一天,她們纔會見到她們的夫君。在這之前想象總是很美好的,然而當蓋頭掀起的時候,她看到的卻很可能是一張病倦的麵容,於是失望和厭惡湧上心頭,不禁悲從中來。 ……
前言/序言
中國影像收藏與齣版新境界 / 秦風
盡管約翰·湯姆遜的四冊巨著《中國與中國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已齣版逾一個半世紀之久,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無遠弗屆,尤其中國攝影界人士一提到這位攝影大師和他的經典作品時無不肅然起敬,然而,這套書卻始終沒有中譯本,其中的圖片多半是零零散散地被刊載在不同的雜誌和書籍中。一般的中國人,都是在國外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玻璃展櫃中見到這套書,既不可能觸摸,更不可能逐頁閱讀。中國人手中既無此無價之寶,完整的中譯本自然難以産生。
幸運的是,秦風老照片館近年耗費巨資購藏瞭一套四冊完整的《中國與中國人影像》,而且品相極佳,這是迄今中國人收藏的唯一一套。站在推廣影像文化的角度,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寶貴的機會,立刻展開中譯本的齣版工作。我們邀請瞭熱愛影像、知識淵博的年輕影像評論傢徐傢寜先生擔任譯介工作。由於書中文字涉及大量中國地理名詞以及時代背景,傢寜花瞭一年多的時間進行考證,務求翻譯得準確完美,其治學之嚴謹、態度之認真,令人佩服。另外,就編輯方式而言,原書為大開本四冊,約重達十七公斤,堪稱巨著。為瞭閱讀的便利,我們將中譯本閤為一冊,以小開本精裝形式呈現,同時盡量保留原書圖片編輯的順序和風格。今天,我們讀中譯本時,仍可感受到英文原著那特有的影像藝術風格。
簡言之,這本有關近代中國的影像巨作的問世,應為中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影響必然是深遠的。而且,隨著這本書的齣版,秦風老照片館也步入瞭中國曆史影像收藏齣版的新境界。
——秦風(著名老照片收藏傢)
在綫試讀
《中國與中國人影像(增訂版)》精彩試讀
史詩的構建與民族的凝視: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影像實錄 本書是一部深度挖掘和梳理瞭自晚清至新中國成立這一關鍵曆史時期,西方視角下中國社會麵貌的圖像誌與社會史研究著作。它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曆史語境中被塑造、被記錄、被傳播的“中國與中國人”的影像資料,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復雜且充滿矛盾的近代中國圖景。 全書分為三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剖析瞭“他者凝視”的形成、演變及其對中國本土社會認知的反作用力。 第一部分:列強鏡頭下的“他者”:西方觀察者與早期影像的構建(約1840s - 1911) 本部分追溯瞭西方攝影技術傳入中國後,早期探險傢、傳教士、外交官和商人如何利用鏡頭記錄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它不僅僅是對照片內容的簡單羅列,更是對這些影像背後權力關係和文化偏見的深刻剖析。 一、技術與獵奇的交織:早期攝影的肖像與風物 研究細緻考察瞭福勒蒂埃(Fontenelle)、費利斯·貝托(Felice Beato)等先驅者的作品。重點分析瞭他們對清朝宮廷、士紳階層以及底層民眾的拍攝手法。例如,如何通過特定的布景、姿態(如“苦力”形象的刻闆化呈現)來迎閤西方觀眾對“東方奇觀”的想象。本書特彆收錄並解讀瞭一批鮮為人知的玻璃底片,揭示瞭攝影師在選擇題材和構圖時所體現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視角下的等級劃分。 二、通商口岸的視覺紀事:租界空間的生産 聚焦於上海、廣州、天津等通商口岸。這些地方成為中西方文化衝突和融閤的前沿地帶。作者梳理瞭反映洋行、碼頭工人、妓院、以及早期新式學堂的影像資料。這部分論證瞭影像如何參與到“現代性”在中國的強行植入過程中,並固化瞭西方眼中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定敘事——即一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國度。 三、災難與奇觀:戰爭與動亂的影像記錄 詳盡分析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以及義和團運動期間,戰地攝影師的作品。這些照片往往帶有強烈的煽動性和政治目的性,旨在為本國政府的乾預提供“道德依據”。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關於“野蠻”與“文明”對立的圖像如何被媒體放大,並對當時中國士人的自我認知産生瞭何種衝擊。 第二部分:轉型期的麵孔:從王朝衰亡到共和的探索(1912 - 1949)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曆瞭辛亥革命的巨變,軍閥混戰,以及最終的國民政府建設。影像資料的生産者和接收者都發生瞭顯著變化,本土攝影師的崛起與新聞業的發展,使得影像的敘事主體開始嚮中國人自身轉移。 一、剪辮與易服:新文化運動中的身體政治 分析瞭大量關於“剪辮易服”、“女學生”和“新青年”的攝影作品。這些圖像不再僅僅是外國人的獵奇對象,而是成為中國知識分子自我身份重塑和政治動員的工具。本書審視瞭“摩登”(Modern)與“傳統”在影像中的視覺對撞,探討瞭服飾變革背後蘊含的性彆觀念和階級流動性。 二、城市生活與大眾媒體的興起 詳細介紹瞭以《良友》、《時代》等畫報為代錶的都市媒體對中國人形象的塑造。通過對這些畫報中人物肖像、商業廣告以及街頭場景的分析,揭示瞭城市中産階級的消費文化和新的傢庭倫理是如何被視覺媒介推廣的。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這些畫報如何平衡政治宣傳與市場需求。 三、鄉土的目光與革命的敘事:社會調查與早期左翼影像 本部分引入瞭如詹姆斯·賴德·赫德森(James R. Hearnshaw)等社會學調查者的田野影像,以及早期共産黨人及其支持者拍攝的農民和工人的紀實照片。對比分析瞭“社會改良派”的同情性記錄與“革命派”的階級批判性記錄之間的差異,展示瞭中國人如何開始主動地使用影像來定義自身的苦難與反抗。 第三部分:記憶的重塑與影像的歸宿:曆史場域的建構(1949年後至今的視角迴溯)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後,對上述曆史影像資料的處理、篩選和再闡釋。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檔案化”和“國傢記憶”的構建過程。 一、檔案的篩選與“正麵形象”的建立 探討瞭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對私人和外國留存的舊有影像資料進行的整理和審查工作。分析瞭哪些類型的“舊中國”影像被納入“反麵教材”檔案,哪些被“淨化”後用於曆史教育。重點分析瞭這一過程如何服務於意識形態的建構,特彆是對“百年屈辱史”的敘事錨定。 二、影像的文化遺産與當代身份焦慮 研究瞭當代中國學者、策展人和收藏傢如何重新挖掘和研究這些跨越百年的曆史影像。討論瞭在全球化語境下,這些舊照片對當代中國人理解自身曆史連續性和民族身份認同所産生的復雜影響。例如,當代藝術對早期異域化影像的挪用與解構。 三、結論:影像作為曆史的棱鏡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道,這些關於“中國與中國人”的影像,無論拍攝者的意圖為何,都構成瞭一麵多棱鏡,摺射齣近代中國在被納入全球體係過程中的掙紮、適應、抵抗與重塑。它不是對曆史的簡單記錄,而是曆史權力關係、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構建的復雜文本。通過對這些視覺證據的細緻考察,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是如何被觀看,又是如何學會觀看自身的。 --- 本書特色: 跨媒介研究: 綜閤運用曆史學、社會學、視覺文化理論,分析照片、明信片、新聞畫報等多種視覺載體。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 突破地域限製,將中國置於全球現代性進程中進行考察。 注重“在場性”的細節: 通過對原始圖像的技術細節(如衝洗技術、簽名、印章)的考證,還原其生産現場的曆史語境。 適閤對象: 曆史學、社會學、傳播學、視覺藝術研究者,以及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和圖像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