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道衡 著
图书标签:
  • 南朝文学
  • 北朝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学术研究
  • 魏晋南北朝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历史文学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4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53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曹道衡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上世纪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作。《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融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于一体,充分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扩展。尤其是北朝文学的研究部分,是曹道衡先生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创和独创之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最高水平的专业著作。

作者简介

    曹道衡(1928-2005),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第一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副主编,第二版主编,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文史》杂志学术顾问,《文学遗产》编委。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北文风异同说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南北文风差别的时间断限
第三节 怎样看待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
第四节 对北朝文学评价不高的原因

第二章 历史的回顾
第一节 统一的中华文明之形成
第二节 大一统时代的地区差别
第三节 从汉至西晋的几个不同地区文化状况

第三章 汉魏学术思想的变迁与南北文风
第一节 儒学的独尊与“今文经学”的兴衰
第二节 “古文经学”的兴起及其局限
第三节 儒学的“衰微”和玄谈的兴起
第四节 玄学的兴起及其与地域的关系

第四章 南方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南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
第二节 南方的发展与士族的形成
第三节 南方的儒学
第四节 江南的道教和佛教
第五节 三国西晋南方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 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变迁
第二节 南朝士族的内部矛盾
第三节 南朝士人的生活方式
第四节 建康——南方文化的中心
第五节 南朝文风向各地的传播

第六章 南方文学的几个主要题材
第一节 玄言诗和玄谈的影响
第二节 山水诗的兴起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永明体”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变”和“宫体诗”

第七章 河朔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河朔的地理环境和民风
第二节 河朔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凉州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南方文化对北朝的影响

第八章 北方的生活情况及文化的衰落
第一节 “五胡乱华”的性质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人们生活的特殊方式
第三节 北朝的学术和宗教
第四节 北朝前朝士人生活状况对文学的影响

第九章 孝文帝迁洛与北朝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鲜卑拓跋氏汉化的历程
第二节 汉化和迁洛所引起的新矛盾
第三节 北齐文学与北周文学的不同

第十章 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得失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北朝文学的长处和短处
结束语
后记
曹道衡先生学术年表
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蜀中人才到洛阳做官,并且才名卓著的像陈寿、李密,都是文化上卓有声名的人物;劝刘禅降魏的谯周,历来被人非议,其实他作的《古史考》,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惜西晋平蜀后,不久又因任用非人,引起了流民的反抗而出现了巴氐成汉的割据。直到东晋桓温才平定李氏,重归晋朝的版图。关于自汉迄晋的蜀中学术和文艺人才,幸亏有劝李势降晋,以后随同来到建康的常璩所作《华阳国志》,才使我们对蜀中文化情况有较清楚的了解。从《晋书·李雄载记》看来,蜀中士大夫还是心向晋朝的,如龚壮之论与晋通和还是与后赵通和,其立场颇为鲜明。即使像李雄,也不敢公然否定自己是“晋臣”,这说明蜀中虽地势险要,而人心所向仍是统一,这也不能不归功于汉时的儒学和文学对当地人的深刻影响。
  长江中游的今湖北等地,学术和文化经过了几度起落,情况比较特殊。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祥之地,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早在春秋时代,楚国的文化已相当高,并且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战国时,楚国在“七雄”中也以富强著称,战国时出现了屈原、宋玉等大作家。近年来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楚文化的兴旺发达。但自从秦将白起攻破鄢郢,楚国的士大夫们纷纷东逃,第一次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又东奔寿春(今安徽寿县),由于秦兵的暴虐,使楚国旧地的文化大受破坏。以致汉武帝的喜爱辞赋,访求能传授《楚辞》的人,却不是从这里而是从今苏南及皖北等地找到的。从《汉书》中看来,江陵等地出现的学术、文艺人才颇为稀少。但这里的经济在西汉一代发展颇为迅速,尤其到了东汉,由于这里和光武帝的老家南阳(今属河南)相毗邻,南阳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于是江陵一带也就跟着迅速发展。从《后汉书》中看来,这一带的经师、文人都出现不少。
  ……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字斟句酌,钩沉探微,尽显中华文学史上的双峰并峙 在中国文学浩瀚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风云激荡的伟大变革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的动荡分裂,民族的交融融合,思想的碰撞激辩,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独特而斑斓的文化面貌。而在璀璨的文学遗产中,南朝的精致婉约与北朝的雄浑质朴,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各自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本书,便是一部深度聚焦于这两大文学板块,力图拨开历史的迷雾,钩沉探微,呈现其精髓与价值的学术力作。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致入微的分析,对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内容之丰富,论证之精当,足以令每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专业研究者,获得深刻的启发与收获。 南朝文学:在精巧中品味人生百态,在辞章里洞察士人心迹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被划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虽政治舞台相对短暂,但其文学成就却彪炳史册,独树一帜。本书将南朝文学置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剖析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南朝历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士族门阀制度的延续,以及玄学、佛教的传播,共同孕育了南朝文学细腻、优美、重形式的风格。士人阶层在政治动荡中,退而求其次,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文学创作,追求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审美情趣的满足。本书细致分析了这种“隐逸”与“仕隐”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何将人生哲思与艺术表达巧妙融合。 其次,本书着重考察了南朝文学的主要体裁与代表作家。 诗歌方面,南朝诗歌,尤其是宫体诗,在形式上追求声律之美,用词典雅,意境精巧。本书不仅分析了宫体诗的艺术手法,如炼字、用典、铺叙等,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折射的贵族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以鲍照为代表的、具有朴实刚健风格的诗歌,以及诗歌中流露出的士人忧乐情怀,展现了南朝诗歌的多样性。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本书更是给予了重点阐释,分析了其如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开创了山水诗派的先河,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骈文作为南朝时期非常重要的文体,本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骈文的特点在于其对偶工整、辞藻华丽、用典精妙,常用于记叙、议论、抒情等各种场合。本书分析了徐陵、庾信等人的骈文作品,探讨了骈文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对骈文的深入解读,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南朝文学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其在汉魏以来骈体文发展中的集大成意义。 散文方面,尽管骈文盛行,但南朝亦不乏优秀的散文作品。本书对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分析了其以人物轶事展现士人群像的艺术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了解南朝士人心态与社会风貌的生动载体。 文论方面,南朝文论的繁荣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都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重要文论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它们对文体、文采、风格、风骨等方面的见解,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认为,南朝文论不仅是对前代文学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文学本体与创作规律的深刻探索,为中国文学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南朝文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本书力图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南朝文学图景,让读者理解其在形式上的精致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思想以及独特的文化品味。 北朝文学:在质朴中感受生命力量,在风骨里领略民族精神 与南朝的精致婉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文学以其雄浑、质朴、刚健的风格,展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魅力。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更迭,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以及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共同塑造了北朝文学的独特面貌。 本书同样将北朝文学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北方的战乱与迁徙,边塞的艰苦生活,以及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北朝文学充满了生命力与现实感。与南朝士人追求的精致生活不同,北朝的文人更多地展现出一种不畏艰险、直抒胸臆的精神风貌。 本书重点剖析了北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代表作品。 民歌是北朝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尤其是北朝民歌,以其奔放、热烈、直率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深入分析了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如其鲜明的节奏感、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比兴手法,以及其对爱情、战争、生活等现实主题的直接抒发。像《木兰诗》这样的杰出作品,更是被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其所蕴含的女性独立意识、家国情怀以及民间英雄主义的理想。本书认为,北朝民歌是中国诗歌由“乐府”向“诗”过渡的重要环节,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叙事诗在北朝也得到了发展。本书对一些重要的叙事诗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讨了它们如何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叙事文学。 文人创作方面,虽然北朝以民歌闻名,但文人的创作也占据一定地位。本书关注了如温子升、元稹等文人的创作,分析了他们在继承汉魏文学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北方的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特别是一些边塞诗,虽不如盛唐边塞诗那样数量庞大,但其质朴的风格和对战争场面的真实描绘,展现了另一番艺术景象。 与佛教、道教文化的互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方面。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文学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分析了佛教思想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丰富了北朝文学的精神内涵。 本书通过对北朝文学,特别是其民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充满生命力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骨。它提醒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粗犷与细腻、质朴与精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图谱。 双峰并峙,互鉴共荣:探寻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内在联系与历史意义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分别深入研究了南朝与北朝文学,更在于其对这两大板块之间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的深刻洞察。 本书认为,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例如,南朝的音乐与文学理论,对北朝的文人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北朝的民歌与现实精神,也为南朝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为打破南朝宫体诗的局限提供了可能。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南北文学的融合趋势。随着南北朝的长期对峙与交流,两地文学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上逐渐趋于融合。尤其是南朝士人南渡以后,将江南的文化带到北方,而北方的民族精神和生活现实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南朝文学。这种融合趋势,为隋唐时期大一统文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本书对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研究,不仅是文献的梳理与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学精神的深刻追溯。它展现了在中国古代社会巨变时期,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如何承载时代的精神,反映社会的面貌,并最终塑造民族的文化认同。 结语:一部不容忽视的学术巨著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以其宏大的视野、扎实的考证、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权威性学术著作。本书所展现的南朝文学的精致与北朝文学的雄浑,如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双重奏,各自奏响了独具魅力的华章,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荡,共同谱写了中华文学史上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无论是希望深入了解南朝文学的细腻与婉约,还是渴望感受北朝文学的质朴与刚健,亦或是希望探寻南北文学融合的奥秘,本书都能提供丰富而深刻的解读。它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体味中华文学深厚底蕴的绝佳向导。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一边是江南温婉的烟雨,一边是北国雄浑的风沙,而文学,正是这两种气质交融的生动载体。作者对于南朝文学的梳理,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对形式美和精致表达的极致追求。无论是描摹山水景色的精妙笔触,还是抒发个人情志的细腻婉转,都展现出一种高度发展的文学自觉。书中对骈文的研究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的文体,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略显繁复,但在当时却是士人阶层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而当我转而阅读北朝文学的部分时,则仿佛置身于另一番天地。作者并没有将北朝文学简单地视为“边塞文学”或“民族融合文学”,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艺术特质。那些来自民间的歌谣,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直率的情感,它们不事雕琢,却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北朝士族在汉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展现了其独特的兼容并蓄之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南北朝这两个在政治上长期分裂的地域,在文学上展现出其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它不是简单地将南北文学割裂开来,而是通过细致的比较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影响,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深刻的“南北对话”。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都有一种模糊不清的认识,总觉得它们是承接魏晋风骨和唐诗盛世之间的一个过渡,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然而,读完这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之后,这种模糊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晰。作者对南朝文学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它精致、细腻、注重形式美的一面。从山水诗的萌芽到骈文的成熟,每一步都透露出文人阶层对审美追求的不断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解读,他们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寻求精神的寄托和艺术的慰藉。而当我阅读北朝文学时,我发现它并非如我之前想象的那么单调。作者通过对乐府民歌、北方散文等体裁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北朝文学粗犷、质朴、富有力量的一面。那些充满边塞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魅力。最让我震撼的是,本书并没有将南北文学简单地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与影响。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分析,展现了南北文学如何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并在融合中共同发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吸引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仿佛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与文人们一同感受文学的脉动,理解中国文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孕育出多元而又统一的辉煌。

评分

这本《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南北朝文学的认知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篇章和片断的印象,总觉得它们要么太过藻丽,要么太过粗犷,缺乏一种清晰的脉络。然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南朝文学的精致与婉约,从山水诗的兴起,到玄言诗的演变,再到骈文的繁盛,每一个侧面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谢灵运、鲍照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解读,不仅触及了文字的表层,更能洞悉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人心态。同时,本书对北朝文学的论述同样精彩,它没有回避北朝文学相对朴素甚至粗犷的特质,而是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书中对乐府民歌、北朝散文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与南朝文学截然不同的生命力,那种来自土地的、充满力量的呼唤,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理解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南北异质、相互影响的复杂图景,为我后续的阅读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不得不说,《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这本书,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对于南朝文学的论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对“声律”与“对偶”的强调。在阅读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抑扬顿挫的诗句,感受到字里行间精致的音韵美。作者对骈文的剖析,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形式之美如何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那种严谨的结构和华美的辞藻,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文字的极致驾驭能力。当然,书中也没有回避南朝文学的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度追求形式而可能忽视情感的深度,但正是这种辩证的分析,才使得论述更加全面和令人信服。而当我翻到北朝文学的部分,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作者并没有将北朝文学简单地置于“边缘”或“粗鄙”的标签之下,而是挖掘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北朝民歌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艰辛生活中所迸发出的原始情感和坚韧意志,那种不加修饰的语言,反而更具感染力。同时,书中对士族文学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北朝在接受汉文化影响下,所展现出的包容与创新。作者对于南北文学的比较,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展现了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各自的特色,以及它们之间潜在的互动与影响。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更是在与那个时代的文人进行思想的对话,理解了文学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并最终汇聚成中国文学璀璨的星河。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发现《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这本书,是一部极其难得的入门读物,它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解了在中国历史上那个充满动荡却又孕育出独特文学风貌的时代。南朝文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其“靡丽”或“虚浮”,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和流派的分析,展现了其在继承汉魏文学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与发展。我看到了山水诗如何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玄言诗如何在哲学思辨中寻找文学的根基,以及骈文如何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载体。作者对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的探讨,也让我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转到北朝文学,我更是惊喜连连。长期以来,我对北朝文学的印象可能停留在一些粗犷的民歌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朝文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府民歌,到受汉文化影响的士族文学,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论述北朝文学的“质朴”与“力量”,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唐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南北朝文学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线,最终又汇流成一片更加广阔的文学海洋,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经典作品,收藏一本看看。

评分

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代表作。装帧典雅,快递给力。

评分

长江中游的今湖北等地,学术和文化经过了几度起落,情况比较特殊。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祥之地,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早在春秋时代,楚国的文化已相当高,并且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战国时,楚国在“七雄”中也以富强著称,战国时出现了屈原、宋玉等大作家。近年来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楚文化的兴旺发达。但自从秦将白起攻破鄢郢,楚国的士大夫们纷纷东逃,第一次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又东奔寿春(今安徽寿县),由于秦兵的暴虐,使楚国旧地的文化大受破坏。以致汉武帝的喜爱辞赋,访求能传授《楚辞》的人,却不是从这里而是从今苏南及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评分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不错、很好

评分

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

果然是经典,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注释,不知是老先生本来就不注还是出版社删了呢,有点小遗憾。但总体来说,书本质量和配送都很好,京东的物流快的没得谈,赞!

评分

书很新,速度也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