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事典系列丛书是战争、历史类综合读物,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主编。《战争事典011》通过剖析法国瓦夫尔之战、过渡时期的步枪简史、后北条氏和长尾氏的崛起与较量等,使历史爱好者、军迷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历史,从而了解历史的脉络。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指文的各位作者不仅通晓战史,而且文笔流畅。他们共同打造的《战争事典》更是一套挖掘真实历史,还原战争实景的好书!
    ——江上苇,《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天涯煮酒论史*深版主,历史作家,《大帝国的涅槃》、《迷惘的诸侯: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作者
  
  ★历史是严肃的,也是生动的;战争是残酷的,但也不排斥温情。阅读《战争事典》,将领略种种截然不同的军事历史。
    ——陆大鹏,西洋历史研究者,《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阿拉伯的劳伦斯》译者
  
  ★《战争事典》不但重在剖析历史上战争战法与英雄传奇,更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战争的根源和致胜的内核。可以说,这套书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想象空间。
  ——毛小曼,中西书局副总编辑
  
  ★《战争事典》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了一席学习之地,指文烽火编委会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以笔会友的广阔平台。
    ——齐明,英国传统弓促进协会会员,正鹄弓箭社社长
  
  ★战争历史往往被误导的迷雾和刻意的扭曲所掩盖,《战争事典》对此的解析却是理性的、深刻的。它帮我们还原了史实,引导我们穿越在那个历史的时空里。
    ——石炜,知名媒体人,军事史作家
  
  ★历史不是演义,需要在精细考据中大胆求证,才能帮助读者树立一个崭新的历史观,启迪心智,培养阅读的快感。《战争事典》就是这样的好书!
    ——赵国星,笔名二手翻译小熊猫,新时代出版社编辑,《巨人的碰撞》译者之一
  
  ★对于战争,人们往往倾向于讨论它的胜负,而不去探究其余。指文烽火编委会的《战争事典》却带着读者透过纸背,探寻战争历史的真实内在。
    ——张子平,笔名清海,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16—17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者
  
  ★《战争事典》汇聚古今,融萃中外,指文图书集战事战史于一处,实为战争历史之精品!
    ——秋李子,言情小说作家,著有《灶下婢》、《世家妇》、《恶女传说》等小说
  
  ★《战争事典》,既写战争之事,又不离史实之根。客观精到的战争局势分析,更是指文烽火编委会创作精神的精妙所在。
  ——穆好古,近代史研究者、民国史作者,《辛亥以来蓉属袍哥》、《天府百战》作者
  
  ★《战争事典》对历史战争的重新挖掘很新颖,让我对观察历史的视角有了新的突破,我相信指文的读者们也会从中受益很多的。
    ——李楠,历史社科作家,著有《第三帝国》、《鸦片战争》等作品
  
  ★一本好书,一杯香茗,拥此书在怀,足矣。祝福《战争事典》!
    ——陈肯,文史书作家、编剧,著有《挑灯看剑—混在杀戮里的浪漫情怀》、《洛克王国》等作品
  
  ★《战争事典》筑基于史实之上,炼字于沙场之间。指文烽火这种写史于事,述战于武的创作模式,可谓开启了军事历史类图书的新风尚。
    ——周晨鸣,知远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军事评论家
  
  ★《战争事典》是关于世界战争历史的优秀图书。它立足于史料而又不拘泥于史料,风格厚重雄浑而又不乏精巧,可谓写尽了人类在战争中的英勇与智慧。
    ——安迪斯晨风,山坡网主编、独立书评人
前言
苦战瓦夫尔——格鲁希元帅视角下的滑铁卢战役
于盛世中见衰容——由露布浅述开元东北国防乱象
“三吏三别”之前的故事——灵宝惨败与潼关陷落
黑火药时代的最后狂想——19世纪过渡时期的步枪简史
关东出阵——后北条氏和长尾氏的崛起与较量
  凡事物极必反,一旦走上巅峰,紧接着而来的就只能是一日不如一日的遗憾。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遵循这个规律,张守珪的政治生命和一生英名,亦是如此。张守珪,为了谋求更快进入相位,不得不追寻更多的军功。要得军功,就要依靠一些可用之材。张守珪作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节帅,同样具备发掘人才和合理用人的本事,在他麾下不仅有深谙战事的幽州、平卢军旧部,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人最为出名——安禄山、史思明。
  安禄山,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个手握兵权的大反贼。他是柳城杂种胡人,本没有姓,只有个小名叫轧荦山(突厥语“斗战”之意)。他母亲姓阿史德,是个突厥巫婆,每天靠祈祷占卜为生。后来,他随继父安延偃改姓安,在开元初年悄悄逃出突厥,投奔大唐,与安思顺等结为兄弟。柳城的生活给他带来颇多益处,在柳城各族混杂的生活中,他学会了六番胡语,一成年,就做起了互市牙郎这个差事。
  诸番互市牙郎,指的是在朝廷边关跟异族交易的市场上翻译、协助洽谈的中介。这在当时并不是多么高尚的工作,也赚不到太多钱。于是安禄山就想办法坑了朝廷的军资,一大批羊。
  羊,经常被大唐治下的羁縻部族用来当作交付朝廷的赋税,也会送来边市交易。安禄山在开元二十年利用互市牙郎的身份,盗走了大量羊,结果被人抓住送到了新到任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面前。张守珪河北道军政一把抓,每日要处理许多事务,见抓了个犯人来,又是人赃俱获,没什么好废话的,直接叫手下剥光了安禄山,捆在地上,要用军棍活活打死。
  倘若这次安禄山真被军棍给打死了,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安史之乱。安禄山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死到临头还是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他大声叫喊:“大夫不欲灭两番耶?何为打杀安禄山!”
  大夫,这个官职在唐代用来指身份尊贵的官员。当时的张守珪仅是御史中丞,还没有做上御史大夫。安禄山这句话在拍马屁之余的意思是:“节度使您不是想平定两番么?怎么能打死我这样的壮士呢?”理直气壮,言下之意就是,倘若你打死了我这样的壮士,还怎么平定两番?这番话虽然无耻,但不像是一个没见识的粗野番人能说出口的。张守珪一听,就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示意手下且慢,仔细打量起眼前这个人来。
  眼前这个胡人,不像其他胡人那般黑瘦狰狞,反倒生得浓眉阔目,肥白体壮。张守珪啧啧称奇,单单长得肥白的胡人倒没什么好赞叹的,真让张大使称奇的是他那句话,那可是汉初三杰、名将淮阴侯韩信曾用过的救命手段。
  当年的韩信四处漂泊,无人重用,虽然脱离项羽麾下转投刘邦,却依然只当了个小官。有次犯了法,按律当斩。同案的犯人被剥光捆起来跪坐一排,脑袋一个一个被砍去,砍了十三个,就剩下韩信了。韩信不像其他犯人一样低头不语、默默等死,他看到汉太祖刘邦的亲信滕公夏侯婴路过,就连忙大声叫喊起来:“汉王不想得天下么?!怎么能斩杀我这种壮士?”夏侯婴看见韩信言谈出众,相貌非凡,于是拦下刽子手,推荐给刘邦。否则,韩信这个能够挥军横扫天下、被人美誉“国士无双”的千古名将,就无声无息死在屠刀之下了。
  张守珪智勇双全、以名将自居,当然知道韩信的这个典故,却没想到会被一个盗羊的杂胡在他面前效法出来。此刻的他有理由相信这个胡人有一定的见识和深远的抱负。张守珪刚回到幽州做节度使,正需要一批没有根基的新人来平衡当地将帅的势力,压制军伍中的官僚习气,眼前这个胡人,正是“千金市骨”的绝佳材料。张守珪令人解开绳索,跟安禄山聊了起来,见安禄山果然不同凡响,聪慧狡黠,说起话来句句钻人心眼,于是就免了他的罪,让他在军中做一员捉生将。
  捉生将,不是什么真的将军,只是个在阵前效力的斗士,经常三五人悄悄摸去前线,捕捉敌方的游弈、探马回来套情报,所以叫捉生将。可见,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工作。跟安禄山一起当捉生将的还有一人,就是史思明。
  史思明的早年经历则更为传奇。他本名窣干,后来立了大功才被唐玄宗赐名史思明。跟体貌肥白的安禄山不同,史思明很瘦削,也没什么毛发,生得弯腰驼背、嘴歪眼斜,性格还特别急躁。所以,虽然他也是营州杂胡,比安禄山年长一天,曾一同在营州做诸番互市牙郎,却在大唐这个看脸的世界混得不太如意。
  不如意到什么程度?有一年,史思明背了一屁股官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为了逃债,干脆跑路去了奚族的领地。奚人一向凶蛮残暴,他们的地盘没那么好进,史思明便被奚族游弈抓了去。游弈见他又瘦又丑,没什么钱财,就打算当场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勇于在绝境中寻求生机。比起安禄山孤注一掷的哀嚎,史思明的手段更险辣,他壮了壮胆,端起官架子跟奚人说:“你别看我孤身一人,我可是大唐派来的和亲使。你要是杀了我,你们部族就大祸临头咯。”
  奚人的游弈没见过什么世面,虽然满腹狐疑,却担当不起这么大的责任,只好把史思明护送去了奚王的牙帐。穷途末路的史思明非但没有在奚王面前露怯,反而越发倨傲,在牙帐群臣面前,对奚王只是作揖,并不跪拜。
  奚王对此很恼怒,却不敢发作,当时的奚人正被朝廷打得部众四散,对朝廷颇为畏惧。这时的唐使就算再倨傲,奚王也拿他没奈何。无奈之下,奚王强压着怒火,用待客之礼好好招呼着史思明,衣食住行都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史思明好吃好喝享受了一段时间后,宣称要回朝复命,奚王又连忙派遣百名侍卫护送他,生怕他有闪失会令朝廷误解。
  可史思明却不满足,他跟奚王说:“大王你派的人虽然多,但我看了一下,都是些草包,进京面圣要坏事的。我听说大王麾下有一员良将琐高,怎么不让他入朝?”奚王生怕误事,只好满足他的要求,让琐高带牙帐三百精锐侍卫一起跟着他回中原。
  从奚人盘踞的饶乐都督府回中原要经过平卢,史思明快到平卢时,遣人送了一封书信给平卢军使,信上说:“奚人派遣琐高和精锐将士一起来平卢,号称是要入朝面圣,实际上是想趁机偷袭平卢军事要塞,希望军使小心戒备,先下手为强。”平卢军使裴休子一看,这还了得?赶紧叫手下精锐将士披挂整齐,刀枪在握,一同出城列队迎接“入朝”使节。
  奚人本来还对史思明的身份有几分怀疑,毕竟他又穷又丑,实在不像个赐婚使,可看到唐军大张旗鼓到城外来迎接,立刻就打消了所有疑虑,在平卢军使裴休子的招呼下进城休息。
  到了城中专门招待各地来宾的客馆,奚人放下所有戒备,等着品尝唐人热情的盛宴。没想到盛宴没等来,却等来了一群甲坚矛利的武士,把三百奚人侍卫杀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琐高捆了起来,当俘虏送去幽州请功。
  这就是史思明得以发家的起点,靠着古代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和自己擅长多族语言的优势,将奚、唐两方玩弄于股掌,虽手无尺兵、身无分文,却坑杀奚王牙帐三百精锐,骗得奚人良将琐高束手就擒。
  史思明这一手,将双方的心理底线拿捏得异常精准老道,把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手段也耍弄得炉火纯青。他的机智和狠辣,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他才被免去债务,收入军中,与安禄山一同做起了捉生将。
  ……
  1815年6月18日,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滑铁卢战役爆发。是役,一代名将拿破仑败于英普联军的合力围攻,而带走了法军三分之一兵力的格鲁希元帅却一直没有率军出现在滑铁卢战场上。此后两百年里,无数人发出过这样的责问:“格鲁希!你在哪里?!”《苦战瓦夫尔—格鲁希元帅视角下的滑铁卢战役》一文将解开这个困扰了无数人的谜题。
  曾几何时,唐帝国的军威雄踞整个东亚。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帝国首都长安沦入叛军之手。为了夺回长安,唐帝国的皇帝甚至许下了“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承诺。到底是什么让唐帝国如此困窘?《唐代中期军事挫折专题》专门追寻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于盛世中见衰容—由露布浅述开元东北国防乱象》揭示了开元盛世之下,唐帝国边将“妄开边衅”所带来的种种隐患。《“三吏三别”之前的故事—灵宝惨败与潼关陷落》揭示了导致安史之乱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
  19世纪时,欧洲的化学、冶炼、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大规模飞跃性发展。伴随着这种飞跃,欧洲军事力量雄霸全球。《黑火药时代的最后狂想—19世纪过渡时期的步枪简史》将向您讲述这段时期里,欧洲军械研究者发明的各种武器以及这些致命武器在战场上的雄姿。
  日本战国时代,长尾景虎与武田信玄的龙争虎斗为人熟知。而所有的源起,却来自北条氏的欲望和阴谋。《关东出阵—后北条氏和长尾氏的崛起与较量》将剔除日式历史演义的迷雾,向读者展示真实的长尾、北条、武田三方的恩怨与争斗。
  再善战的将军也无法战胜时间之神,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的第三位战神皇帝巴西尔二世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随着他步入暮年、走向坟墓,拜占庭帝国能否继续保持以往的胜利和荣耀?《马其顿王朝最后的荣光—拜占庭统军帝王传(终结篇)》将向您细说这一切。
这次阅读《战争事典(11)》的过程,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能够带给我如此多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考。书中那些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但更打动我的是作者对战争背后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在战火中飘零的生命,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都被作者用一种深沉而悲悯的笔调所描绘。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跳,听到他们的叹息,也理解了战争对每一个个体造成的无法磨灭的创伤。这本书让我明白,战争并非仅仅是政治家们的博弈,更是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悲欢离合。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探索,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也更加敬畏历史的厚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籍,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
评分《战争事典(11)》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军事历史类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冰冷的战争史实,转化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画卷。我完全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那个充满硝烟和血泪的世界里,感受到那些伟大战役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勇气,也体会到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让我尤为惊叹的是,作者在叙述宏大战争场面的同时,也并未忽略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那些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挣扎、牺牲与希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使得整本书在严肃的历史研究之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更是关于战争背后的人性,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与命运。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营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让我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和平有了更强烈的渴望。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瑰宝。
评分阅读《战争事典(11)》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宏大而又残酷的战争场景深深吸引,也为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而折服。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军事冲突,将它们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从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的生存状态,以及为了生存和扩张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那些巧妙的战术部署、出人意料的转折,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不朽名字,都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类的欲望、野心、以及对权力的追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促使我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值得所有对历史和人类文明感兴趣的人们细细品读。
评分我必须承认,《战争事典(11)》给了我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军事史料汇编,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日期和地点,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将读者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但却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的挖掘所打动。它们可能没有像滑铁卢或诺曼底登陆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同样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这本书让我得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背景和影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部署以及普通士兵的命运,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穿梭于时空的旅者,亲眼见证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引发了我对战争本质、和平的珍贵以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特别是对那些影响世界的军事冲突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军事史颇感兴趣,但《战争事典》系列,尤其是这第十一卷,简直是将我带入了另一个境界。书中的描绘,无论是宏大的战役场面,还是士兵们在前线的细微日常,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气息,甚至能体会到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士兵们复杂的情绪。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冲突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战争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那些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战术策略的分析,那些看似寻常的决策背后,往往蕴藏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且,书中不乏对战争背后人性挣扎和道德困境的探讨,这使得内容更加饱满和有深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温度的叙事。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非常好,挑的我感兴趣的几本,适合自己看的书,有点像论文集的感觉
评分看多了现实,会怀疑历史。牧野之战这场覆灭商王朝的战役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且看且思考!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难得碰上活动,赶紧下手了,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翻开本书,就如同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带读者回到了遥远的故去,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进化、演变以及迁徙,了解人类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直至奔向美好的未来。
评分指文出品,必属精品!价格也不错。
评分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正式称帝。这是党项人在西北长达数百年盘踞经营的结果,也标志着北宋王朝自太宗以来西北战略的失败。《白高初兴傲宋辽——党项人的西夏立国记》一文将抛开所谓宋廷“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及“怯懦惧战”等简单批判性言论,从党项民族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北宋早期西北战略失败的真正原因,从而透视党项人崛起的真实历程。
评分很精彩的书!全新正版,决定买了精装版本,值得收藏!
评分751年在怛罗斯发生了一场传奇性对战,唐朝人杜环竟因此战达成了伟大成就。此战的前情后果究竟是怎样的呢?从被迫抛弃家园,到创建辉煌的帝国霸业,到无声地消失:塞人迁徙后在西南亚定居、建国、扩张和衰亡的鲜为人知的历程。从与北元的主要会战,以及蓝玉流星般的人生,看建国早期的明帝国。伴随着大国间的政治博弈与恩恩怨怨,俄国海军为在南方夺得一个出海口做出了7次努力。一场资料缺乏的早期战争,如何复原?作者以清口之战为例,做了一次示范。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后,历经整整一代人的励精图治,拉丁人在黎凡特站稳了脚跟,直到一个名叫伊马德丁·赞吉的突厥人登上历史舞台。且看《战争事典030》。
评分那些书虫必须知道的若干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