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厚重的书籍,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啃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内页的排版极为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但内容本身,说实话,初读时有些晦涩难懂。作者显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对诸多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道”的本体论探讨,到“仁”、“义”、“礼”的伦理建构,再到名家和墨家的逻辑思辨,都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特别是关于儒家“中庸”思想的论述,作者没有采取僵硬的教条式解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得这个看似空泛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不过,对于我这样初涉古典哲学的读者来说,书中频繁引用的古文和典籍原文,虽然保证了原汁原味,但在缺乏详尽注释的情况下,阅读体验略显吃力,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这无疑打断了思想的连贯性。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力作,但门槛偏高,更适合有一定哲学基础的读者作为进阶参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异端”或“边缘学派”的方式。很多同类著作倾向于将道家、儒家等主流思想奉为圭臬,而对墨家、名家甚至阴阳家的论述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带有贬低色彩。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却以一种近乎平等的姿态去审视每一个学派的思想价值。例如,他对名家“白马非马”的悖论进行的长篇论述,并没有将之斥为诡辩,而是将其置于中国逻辑思想史的脉络中,探讨其对后世辩论与认识论的潜在影响。这种包容且审慎的研究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思想多元性的认知。阅读过程中,我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谁对谁错”的预设判断,而是开始好奇,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会有如此多样且尖锐的思维火花迸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教我们如何带着敬意去倾听那些“非主流”的声音,理解思想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的定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确实无可挑剔,纸张的质感温润,墨色浓淡适宜,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然而,从阅读体验的角度出发,我必须指出一个遗憾之处:全书的论述重心似乎过于偏向早期和中期思想流派的梳理,对于魏晋玄学乃至宋明理学的引介略显仓促和概括性不足。我本期待能看到对“心性论”更具深度的挖掘,特别是王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实践层面,在本书中仅仅是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简要注脚被带过。这使得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结构严谨、但并未完成的宏伟蓝图。它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骨架”,但却未能充分填充“血肉”。对于希望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各个阶段演变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侧重于中晚期哲学的书籍来补充阅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叙事节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更像是大学课堂上的讲义汇编,而不是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每一章的论证都极其充分,层层递进,引用论据详实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治学态度。但这种密不透声的论证方式,使得阅读过程缺乏呼吸感。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某个晦涩的定义或复杂的因果链条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对照目录回溯前文,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逻辑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石,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如果期待通过它轻松入门,那恐怕要失望了,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髓,这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散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某个惊世骇俗的新观点,而是源于作者构建的宏大叙事结构。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哲学普及读物那样,用轻松的语言去“翻译”古代思想,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重建”的方式,试图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智者们是如何思考世界的。尤其欣赏作者对“诸子之争”的描绘,他没有简单地将各家思想塑造成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相互启发与张力。比如,当他论述法家思想如何吸收了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并将其转化为治国方略时,那种精妙的转折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框架,它不是简单地介绍“A说了什么,B说了什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以及这种说法的内在逻辑缺陷在哪里”。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准备好随时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否则很容易被作者强大的逻辑链条牵着走。
评分感觉还不错,书很新,内容很好
评分行,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学习古代哲学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评分在孔孟时代,因为诸侯争战,战乱频仍,统治者表面上关心儒学,尊崇贤能,其实他们真正关心的是铁血统治,谁能帮助他们取得胜利,辅助他们称王,谁就是他们的思想“教师爷”,这样孔子、孟子、苟子从来就没有被当权者真正青睐过。这不是孔子等人的悲哀,实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到了汉代,为了巩固大一统的皇权地位,需要用儒学来统治、教化人们的思想,这时,儒学才得以被重视。西汉博学弘儒董仲舒,这位汉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把儒家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被钦定为官方思想,延续至今。
评分很好
评分所谓“礼治”,其根本含义就是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评分儒学概述儒学又称“儒教”,后来又称“儒术”,不管怎么变,它的基础思想没变,就是指以孔子创立奠基的、又经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思想”,其代表著作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又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也有称“六经”的,加上《乐经》。
评分纸质不错,包装严实,挺好的!内容慢慢学,对自己挺有帮助的。
评分刚看了一个开头就已经放不下了,增长不少见识。建议大家也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