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

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尔·范伯格 著,方泉 译
图书标签:
  • 刑法
  • 不法行为
  • 道德
  • 犯罪学
  • 法律哲学
  • 行为规范
  • 无害行为
  • 刑法理论
  • 伦理学
  • 行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533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刑法的道德界限》共四卷,是范伯格最重要的也是学术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之一。此四卷虽然陆续发表于1984-1988年间,但皆为回答一个问题,即国家何 以将某种行为正当地予以犯罪化?范伯格试图以一系列“限制自由原则”予以解答,以期为立法者提供具有道德合法性的立法依据。
  本书《无害的不法行为》是《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国家能否正当地将未实际损害他人的行为视为犯罪?为此,范伯格就社区中的个人权利、剥削行为、敲诈勒索及“不法”生育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展开论述,对法律道德主义原则进行了周密而有力的反驳。

作者简介

  乔尔·范伯格(Joel Feinberg),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和政治学家,1926年生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被誉为美国法哲学领域近三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 本书导言 本书是“刑法的道德界限”系列的第四卷,深入探讨了刑法领域中一个极具争议且理论复杂的主题——“无害的不法行为”。传统刑法理论通常建立在对既有侵害行为的惩罚之上,其核心关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法益。然而,随着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以及法律哲学思辨的深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核心问题:那些在形式上可能触犯了刑法条文,但在实质上并未对任何受保护的法益造成可感知的、实质性的伤害或危险的行为,是否应当被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 本卷旨在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批判性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为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无害不法行为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溯源 本部分首先将“无害的不法行为”置于刑法谦抑性(Ultima Ratio)原则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追溯了自18世纪以来,刑法界从古典报应主义向目的主义、再到功能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对“行为与结果关联性”的讨论。 法益侵害理论的边界: 详细分析了法益(Rechtsgut)在现代刑法中的定位。我们区分了“客体侵害”与“法益侵害”的微妙差异,并着重探讨了那些仅触及法益形式存在而非其实质价值实现的假想行为。 危险刑法的局限性: 重点剖析了抽象危险犯(尤其是行政化刑法中常见的行为犯)的内在张力。当危险的设定与实际风险评估严重脱节时,行为是否仍具有刑法上的实质不正当性?本书认为,仅有抽象危险而无实际损害预期的行为,其刑法上的非难性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历史上的尝试与反思: 考察了历史上某些试图将“道德过错”或“社会不适应行为”纳入刑罚范畴的尝试(如某些早期的社会治安法),并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些尝试最终如何因侵害个人自由边界而遭到摒弃。 第二部分:无害不法行为的类型学分析与实证考察 本部分将理论抽象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场景,对实践中可能被误认为“无害不法”的行为类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类与剖析。 1. “技术性空洞”的犯罪行为: 考察那些因技术发展过快,导致刑法条文存在滞后性或过度泛化的情形。例如,涉及特定电子数据或虚拟财产的“侵犯”行为,如果该行为未导致任何实质经济损失或权利剥夺,其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或“损害”。 2. 行政化刑法的侵蚀: 集中审视那些大量涌入刑法领域的“微观管制型犯罪”。这些通常是为配合行政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其处罚的必要性常常以“维护秩序”为名,但实质上可能是在惩罚无害的、纯粹的合规瑕疵。我们将重点分析“形式主义”的处罚与“实质公平”之间的冲突。 3. 轻微的法益侵犯与“可容许的侵害”: 探讨刑法中的“微罪不罚”原则在“无害”情境下的应用。区分“微不足道”的伤害与“无害”之间的哲学差异。在此,我们将引入“社会容忍度”作为一种辅助判断标准,但强调其必须服从于严格的法益保护义务。 4. 未遂犯与预备犯的边界延伸: 分析当犯罪行为的展开被中断时,如果该中断使得任何伤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此时的预备行为或着手行为是否仍应被认定为具有刑法上的可责性。 第三部分:刑法谦抑性的重构:对无害行为的屏障 本卷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套识别和排除“无害不法行为”的理论工具,以捍卫刑法的最后手段地位。 实质损害的证明责任: 强调控辩双方对于行为与法益侵害之间因果链条的证明责任,反对将模糊的“社会危害性”作为惩罚的唯一依据。如果控方无法证明实质性损害或高度或有危险,则推定行为无刑法上的不正当性。 行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 探讨了行为的“工具性”价值。如果一个行为仅仅是达到某个合法目的的“副作用”或“不完全手段”,而其本身不指向任何不法目标,那么刑法应保持克制。 刑法谦抑的限制:个人自决权与“自我伤害”的界限: 在涉及个人自由和自决权的领域(例如,某些涉及自我牺牲或风险自负的行为),本书将审慎分析刑法干预的道德正当性。只有当个人自由的行使实质性地侵犯了第三方的权利或公共利益时,刑法才能介入。 立法者的伦理责任: 呼吁立法者在制定刑法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必要性测试”和“比例性评估”,坚决抵制将刑法工具化为道德警察或行政工具的冲动。任何新增的“无害不法”条款,都应被视为对公民自由的直接挑战。 结论:回归刑法的核心使命 《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最终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刑法的价值在于保护关键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法益,而非对所有形式的偏离或不完美行为进行道德清算。当一个行为在实质上不伤害任何受法律保护的客体,也不对这些客体构成紧迫的、实质性的危险时,刑法必须收回其冰冷的铁链。本书为法律实践者、立法者以及所有关注刑法哲学的人士,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思维框架,以坚守刑法的谦抑底线,确保法律的权威性不被无谓的、无害的“不法”指控所稀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情景。或许是一些被网络舆论过度解读的“轻微”冒犯,又或者是某些为了艺术创作而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它们在道德上可能难以被完全接受,但在客观上,却似乎并未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本书的标题,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模糊地带进行论证的。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衡量,即行为的善恶取决于其后果?还是基于德性伦理的视角,强调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品质?抑或是结合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探讨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理清那些“看起来不妥”的行为,究竟在法律和道德的层面上,应该如何被定位。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对社会公正和个体自由的深刻反思。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律的底线在哪里,道德的边界又延伸多远,以及两者之间,是否总能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交汇点。

评分

初读《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这本书,内心是带着一丝好奇和些许忐忑的。刑法,通常与惩罚、犯罪、社会秩序紧密相连,而“无害的不法行为”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悖论感。它挑战了我们对刑法最直观的认知,仿佛在询问:什么行为,即使触犯了法律条文,却可能并不伤害任何人,甚至不应被法律追究?这究竟是法律的漏洞,还是法律本身需要更深层次的审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驱使着我想要去解开它。我想象着作者在字里行间,是如何细致地剖析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却似乎未能抵达“伤害”这一核心要义的行为。或许会涉及到一些看似荒谬的案例,亦或是对传统刑法理论的颠覆性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对“无害”这一概念的精准界定,以及在这一界定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法哲学思考。毕竟,刑法的存在,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保护社会免受不法侵害,如果存在“无害的不法”,那么我们对刑法目的的理解是否需要进行一次精炼和升华?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探究刑法那条晦涩而又至关重要的道德界限。

评分

阅读《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这本书,我预设了它会是一场思维的冒险。刑法,往往被视为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无害的不法行为”这个概念,似乎在为这道防线“开一道小门”。这不禁让我思考,这扇门是为谁而开?是为了保护那些因规则不完善而受牵连的无辜者?还是为了给那些出于善意、但无意中触犯法律的人留下一线生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来论证“无害”的判定标准。是基于主观故意,还是客观后果?是基于个体感受,还是社会整体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触及一些极具争议的议题?比如,某些形式上的侵权行为,如果并未导致任何实际损害,是否应被免除刑事责任?或者,在追求“零容忍”的社会氛围下,我们是否反而应该更加谨慎地使用刑罚,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犯罪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现代法治理念的一次重要检验,它促使我们去思考,法律是否应该更加灵活,更加体谅人性的复杂,并在保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评分

我对《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在我看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回应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演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一些过去被视为“不法”的行为,其“危害性”或许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触及了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那些“无害的不法行为”是如何存在的,以及它们为何会构成法律上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是否应该在刑法中引入“无害性”的抗辩理由?或者,是否需要对某些法律条文进行修订,使其更能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公众的道德认知?一个过于僵化、脱离现实的法律体系,最终只会失去其权威和生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对这种僵化现象的一次有力挑战,它呼唤着法律的智慧和勇气,去重新定义和划定那条属于道德与法律的清晰边界。

评分

《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无害的不法行为》这本书,其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解构和质疑的力量。它让我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条文似乎过于严苛,或者某些行为在公众认知中并非“罪大恶极”,却依然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这种不协调,正是法律与道德之间张力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张力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整个法治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过度扩张的刑法适用范围,是否会侵蚀公民的自由空间?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不法”,而忽视实质性的“危害”,是否会动摇法律的公信力?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历史性的视角,来审视刑法概念的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无害”与“有损”的界定是如何变化的?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比例原则的刑法理念。毕竟,法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社会正义,而非单纯的惩罚。而“无害的不法行为”这一概念,或许正是通往这种更深层次的公正的一条重要路径。

评分

文笔很好,很具有可读性,内容容量大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啦,哈哈,嗯嗯,不错的啦!哈哈

评分

很专业的刑法学书籍,太给力了

评分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必须具备代表性、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从此出发,本丛书共收200种左中的笔记小说,上起汉魏(间亦收入或以为属秦汉之前的作品),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笔记小说大观》分批出版,分为若干册9每册约60奎80万字。所收笔记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偏重于记事、记人之作。但汉魏六朝,存世笔记小说不多,因此无论是志怪还是志人,尽可能地多收一些。唐宋以后,传奇小说渐多,一些名篇名著,购求比较容易,一般少收。此外、丛书如《太平广记》之类、部头过大的著作、汇集摘抄旧文与已收笔记小说内容多重复者和纯学术性的笔记不收。

评分

物美价廉,心满意足。

评分

好,理论性强!

评分

很好很不错,买了就是值。

评分

还不错,正版

评分

还不错,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