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6篇

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6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切萨雷·贝卡里亚 著,黄风 译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刑法学
  • 刑事政策
  • 古典学派
  • 贝卡里亚
  • 启蒙运动
  • 法律思想
  • 刑罚理论
  • 社会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5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595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1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它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咔,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伏尔泰

内容简介

  “刑事意见书6篇”是贝卡里亚后期关于刑事法律问题的作品,它们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与《论犯罪与刑罚》不同,这6篇文章基本上属于贝卡里亚在走入仕途后撰写的咨询意见,但是,它们仍然鲜明地体现着作者关于现代刑事法律原则的创新思想和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愫。

作者简介

  切萨雷·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刑事占典学派的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762年发表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1764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小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声誉。l768年成为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讲授经济学课程。1771年成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先后负责过经济部门和司法部门。1791年被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其间力主废除死刑。1794年11月28日因中风在米兰家中去世。黄风
  译者简介195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至1992年曾先后五次赴意大利进修、讲学或者参加学术会议。1996年获“国际罗马法奖”;1998年获意大利外交部“文化作品翻译奖”;1999年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共和同骑上勋章;2005年5月荻意人利总统授予的“仁惠之星”共和国爵士勋章。出版个人著作和译作二十余部。

目录

关于死刑的意见(1792年)
关于政治犯罪问题的简略思考(1791年)
关于警察机构(1790年)
关于无期徒刑监狱的计划(1791年)
改善被判刑人的待遇(1789-1791年)
关于矫正所(1791年)

精彩书摘

  官在写给阁下的备忘录中曾经认为可以保留他。我在此补充一下,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监察官对第二助理奇泰利不寄予任何希望,至少是在目前他所处的位置上,这既不是起因于这位助手的性格,也不是起因于他的能力。一下子撤三个人的职,而没有人及时替补他们,这看起来是不合适的,即使他们当中的一位文书是多纳代奥作文书的兄弟,并且考虑到行政机关的疑心,正是由于这种疑心,根据现行条例,有关的任职是通过简单的委任发布的,而不是通过监察官的命令发布的。
  谈那个地区的经济问题我觉得太冒昧了。这将取决于上级的决定:是否需要就监察官所排斥的那几个人,尤其是奇泰利的情况以及我的相关评论,慎重地听取克雷莫纳的监察官办公室的意见,或者人们认为的确需要做出一个果断决定,以警告那些不乏存在的其他人,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现在只注意奇泰利一个人。当涉及解除他职务的问题时,是否应当听取他的意见,这是应由上级公正裁断的事情。然而,似乎并不需要直接地将他开除,委员会或许认为将他平调开来或者在不可能平调的情况让其休职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办法。
  ……

前言/序言

  “刑事意见书6篇”是贝卡里亚后期关于刑事法律问题的作品,它们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这6篇以短文形式出现的作品包括:1790年的《关于警察机构》、1791年的《关于政治犯罪问题的简略思考》、1791年的《关于无期徒刑监狱的计划》、1789年至1791年的《改善被判刑人的待遇》、1791年的《关于矫正所》和1792年的《关于死刑的意见》。与《论犯罪与刑罚》不同,这6篇文章基本上属于贝卡里亚在走入仕途后撰写的咨询意见,带有一定的公文色彩,但是,它们仍然鲜明地体现着作者关于现代刑事法律原则的创新思想和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愫。这6篇文章均根据意大利原文译出。
  1785年,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被改组为政府委员会,职权扩大。委员会划分为7个部,贝卡里亚被任命为第三部的负责人,主管农业、工业和商业。







权力与秩序的边界:十八世纪欧洲法制思想的变革 一部深入剖析启蒙时代法律哲学与刑法实践的鸿篇巨制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法学家的著作汇编,而是对十八世纪欧洲大陆,特别是意大利和法国,在法律和刑罚改革思潮中所涌现出的关键思想和实践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深入探讨。它着眼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理性主义思潮如何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充满暴力的中世纪司法遗制,并试图构建一个以“人道”与“比例”为核心的现代刑法体系。 本书的叙事脉络,围绕着“自然法”原则在刑法领域的具体化展开。我们将追溯启蒙思想家们对刑罚本质的重新定义。在此之前,刑罚往往被视为君主或教会彰显神圣权威、报复犯罪的工具。然而,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坚信,刑罚的唯一正当性基础在于社会契约的维护。犯罪被视为对共同体利益的侵犯,而刑罚的目的不再是血腥的复仇,而是威慑未来犯罪与矫正不当行为。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的投射——刑法哲学的基石重构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当时涌现出的几股主要思潮,它们共同塑造了现代刑法学的基本框架。 一、功利主义的引入与刑罚的衡量: 我们将分析诸如塞萨雷·贝卡里亚等思想家如何运用功利主义的逻辑来衡量刑罚的“有效性”。他们强调,刑罚的严酷程度应与其阻止犯罪的效用成正比。过度的、残忍的刑罚不仅不人道,更因为其过度性而降低了威慑力,反而使法律显得专制且可憎。书中细致辨析了“绝对预防”与“相对预防”思想的萌芽,探讨了“确定性优于严厉性”这一革命性命题的深远影响。 二、人道主义的觉醒与酷刑的废除: 这一章节集中探讨了当时对酷刑(特别是严刑逼供和折磨致死的手段)的道德批判。作者们运用对人类痛苦的敏感性,揭示了酷刑在取供上的不可靠性,并将其与公民的尊严和无罪推定原则进行对立分析。我们审视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如何出现了关于“合理怀疑”(Dubium pro reo)的初步讨论,尽管这一原则的完全确立尚需时日。 三、犯罪与惩罚的比例原则: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犯罪的严重性”与“施加的惩罚”之间必须保持严格对等关系的论证。我们深入研究了当时的立法者如何试图将不同性质的罪行(如针对财产、人身、国家安全的罪行)进行层级划分,并试图量化每种罪行应受的惩罚,以避免任意性。这不仅是法律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国家权力边界的严肃划定。 第二部分:司法实践的演变与阻力 思想的变革必须落地于冰冷的审判席之上。本部分将目光转向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司法实践中,理性化改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初步的制度创新。 一、程序正义的萌芽: 尽管公开审判尚未成为常态,但本书展示了改革者们如何努力将秘密审讯转化为更具监督性的程序。我们考察了辩护权的早期诉求,以及对审判过程中证据链条完整性要求的提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进步的司法机构开始尝试限制政府在政治异议案件中的干预权力,尽管这通常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 二、刑罚种类的革新: 传统的死刑和流放作为主要手段,开始受到质疑。书中分析了诸如“监禁”(Imprisonment)作为一种替代性惩罚的兴起。这种新的刑罚形式,旨在将罪犯与社会隔离,进行“劳动改造”,这标志着惩罚目的从单纯的“报应”转向了具有社会改造意义的“预防”。我们探究了早期惩教所(Houses of Correction)的建立与运作模式,揭示了其中潜藏的社会阶层偏见。 三、地方差异与政治妥协: 欧洲各国在采纳这些新的法律理念时步调不一。本书对比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以及意大利城邦在司法改革上的不同路径。我们看到,即便有伟大的理论家们描绘了完美的法治蓝图,但地方特权、教会势力以及守旧贵族的阻挠,使得刑法改革往往表现为渐进的、妥协性的调整,而非彻底的颠覆。 结论: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总结性的陈述,而是对现代刑法典的预演。它表明,十八世纪的法学思潮,通过其对人权、比例、理性和程序正义的坚持,为后来的《拿破仑法典》以及整个十九世纪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基础。它记录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斗争——即如何用理性的规则驯服专制的权力,如何用对个体尊严的尊重来重塑国家机器的暴力属性。 这部著作适合对法律史、政治哲学、启蒙运动史以及欧洲早期现代社会结构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地图,标示出刑罚理念是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关键转折点,以及思想的火花如何在僵化的制度土壤中艰难地生根发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皮传递出一种厚重感,让我对其中内容充满好奇。贝卡里亚,一个名字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革新者,他的“刑事意见书”,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我脑海中构想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某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面对复杂的犯罪现象,贝卡里亚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理性,逐一分析、评判,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六篇意见书,或许就像是六个独立的案例分析,每个都包裹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也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芒。我渴望了解,在这些意见书中,他如何运用他关于“犯罪的定义”、“刑罚的目的”、“证据的规则”等核心理念,去解决具体的法律难题。这本书是否会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理解那个时代刑事司法运作的窗口?又或者,它会提供一种思考模式,让我们以更深刻、更人道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法律与人性的深度对话。

评分

刚拿到这本《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6篇》,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封面和出版信息,就觉得分量十足。贝卡里亚的名字在法学界如雷贯耳,他的《论犯罪与刑罚》更是颠覆了当时的刑罚观念。这本书汇集了他六篇刑事意见书,这让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其中必然包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中各种具体刑事问题的深刻剖析和独到见解。或许会有关于盗窃、谋杀、甚至一些当时尚未被明确界定的犯罪行为的讨论,而贝卡里亚的智慧,定能穿透表象,直抵犯罪的根源,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刑罚原则。想象一下,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当社会动荡,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之时,一位思想家能够以如此冷静、理性的方式去审视和评判犯罪,并提出以人道、公平为基石的刑罚理念,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看看这些“意见书”究竟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它们是否会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复杂犯罪现象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和思想的火花。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的工具书,对于任何关心社会公正、法律伦理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可能是一次启发心智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6篇》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和权威的气息。贝卡里亚,这位启蒙时代的巨人,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人道主义刑罚的代名词。然而,理论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我更关心的是,他的这些“刑事意见书”,在当时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作为法律建议,还是作为判决依据?抑或是对某个具体案件的学术评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让我们了解这些意见书产生的具体情境,以及它们在当时的法律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我想象,在那个年代,当面临复杂的刑事案件时,法官、律师,甚至国王,都可能需要参考贝卡里亚的权威意见。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法律史料,或者为我们展现出十八世纪欧洲司法体系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将他的宏大理念,转化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的。这对于我们理解理论如何服务于社会,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公正、更人道的法律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种一直对刑法学理论感兴趣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指导实践,而“意见书”这种形式,恰恰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贝卡里亚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辨,他的结论往往是基于对具体案件的审视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我猜想,这六篇意见书,可能涉及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棘手的法律难题,比如关于证据的采信、关于犯罪动机的判定、关于不同刑罚措施的适用性等等。他能否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他的理性主义精神,又如何在这些具体的法律意见中得以体现?我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分析,更是他对人性、对社会契约、对国家责任的深刻理解。也许,其中某一篇意见书,就恰好触及了我曾经思考过的一个法律模糊地带,而贝卡里亚的论述,能够为我解开疑惑,甚至形成全新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可能提供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看待法律的视角,而不仅仅是几个固定的答案。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刑事司法改革的爱好者,我对贝卡里亚的理论一直抱有极大的敬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意见书”这种形式,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著作更能反映出作者在具体问题上的思考深度和判断力。我设想,这六篇意见书,可能会涵盖当时社会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刑事案件,比如涉及生命权、财产权,甚至一些政治性案件。贝卡里亚能否在这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案例中,坚持他一贯的理性、人道和公平原则?他提出的意见,是否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对今天的刑事司法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一些具体法律问题的细致分析,他对刑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深刻论证,以及他对社会防范犯罪的建设性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运用智慧和理性来构建公正社会的宝贵教材。

评分

观点是一贯的,对理解犯罪有裨益。和苏俄的理论对比对比

评分

“刑事意见书6篇”是贝卡里亚后期关于刑事法律问题的作品,它们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与《论犯罪与刑罚》不同,这6篇文章基本上属于贝卡里亚在走入仕途后撰写的咨询意见,但是,它们仍然鲜明地体现着作者关于现代刑事法律原则的创新思想和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愫。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其后他参加了经济学家彼得罗·韦里组织的进步青年小团体—拳头社,就是在这个社团的那段时间,在与朋友们的讨论中,他撰写了那部不朽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奠定了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的地位。

评分

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

里面许多思想现在正在运用。

评分

感觉还可以,不算贵,好用再追评。旧货。很小本的

评分

冲动,没管住自己!再次囤货!

评分

搞活动很好,不太想买的都买了。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