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边馀墨(精装版)
ISBN:9787511860798
原价:45元
作者/编者:贺卫方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书摘:
《法边馀墨》(第三版)序
《法边馀墨》1998年在法律出版社初版,2003年出了增订版,之后就没有再加印,市面上早已脱销。一些读者朋友跟我说希望能够催促出版社重印或再出一个新的增补本。断档也催生了某些市场行为,例如,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初版本的价格已经卖到原价是十倍了。奇特的是,2010年我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一位同学拿来他新近从北京一家公司邮购的一本让我签名纪念。我看到的居然是复印装订本,且索价不菲。有商人以这种简陋的侵权方式赚钱,让我惊愕不已。大约2013年开始,法律社的编辑高山先生也多次催促,就有了眼前这个第三版。
说是增订版,但这本小书更新出版的过程却如同一辆经过若干站的火车,到了一个站,旅客中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这次撤下了第二版中的25篇,其中原下编(即名为“切口”的第三编)整体移除了。增补了近年来的新作10篇。虽然篇数少了,不过篇幅却略有增加,因增补部分有几篇长一些的文章,加上下编里辑录了我的微博言论的“微言集”,尽管每则微博篇幅不到两百字,但是聚沙成塔,加起来却有近三万言了。
将微博这样的极短篇文字收入书中,于我是一个新尝试。自从2011年初开始,在博客之外,我又有了微博这样的自媒体,三年多的时间里共发表三千馀则。虽说是方寸之地,只言片语,不过那还是特别值得好好经营的所在。对于文化史和思想史有一定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文章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篇幅。我在本书中引用过的钱锺书先生的话有点像是为“微博体”言论的辩护词:“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版,页34)是否有新知识,有真情趣,有启人心智的思想,是检验文章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自己在写作中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目标。这次筛选其中一些收入本书,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网络文字的不稳定性。朝露溘至,彩云易散,印成文字,或略胜于沙上作书。当然,更便于在某些场合作为白纸黑字的证据使用也未可知。
贺卫方2014年6月20日 五道口
第二版前记
《法边馀墨》1998年1月初版,至今已过去近五年。近法律出版社拟将已经出版和近来约来的随笔类文集归拢起来,纳入一套新丛书之中。承蒙不弃,这本小书也因此得到了再印一次的机会。我也趁机作些修订:撤下了几篇文字——或者是为避免不同文集之间收文上的交叉,或者是因为自己对其越来越不满意;增加了一些后来的文字——主要是一些近年来写的序文。同时,我又对原书的结构作了调整。原来分开的“中”、“下”两编实际上都可以归到法学与法律之外的宽泛的文化类,因此索性把它们合为一编。第三编是七篇序文。后,又收入了我对网友批评的一篇回应文字作为代后记。七拼八凑,杂乱无序;“馀墨”之名,良非谦辞。
小书初版便是由张波先生担任责任编辑,他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修订本能够完成,也离不开他的督促。我愿意借这个机会向这位老友表达我的谢意。
贺卫方2002年9月6日夜蓝旗营
小引
随笔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然而,它却不是那类职业化要求很高的品种。例如诗歌,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击壤而歌”之类虽然仍不乏其人,但是,他们被当作诗人的可能性却是极小。随笔或散文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似乎任何一个行业的知识人,只要有些文学或文字天分,便可以在随笔写作方面小试牛刀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助长了随笔作家非职业化趋势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虽然许多学术论文往往让外行人望而却步,不过,高深的专业探讨并不必然与枯燥乏味相伴随;专业文字完全有可能以文章笔法出现,学术论文与文学情趣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并行不悖。按照钱锺书先生的看法,尽管非文学文字里出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会给人一种意外的喜悦,但实际上那却是“分内的东西”(参看“释文盲”,收入《写在人生边上》)。
近年来,随笔类出版物相当走俏。不仅文学界,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涌现出不少随笔作家或业余爱好者。相形之下,法学界不免显得有些沉闷。我不大能想清楚其中的原因。我们现在接受的那一套法学的观念体系缺乏某种“柔韧度”或许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大凡一种知识体系,如果在价值判断方面过于确定,便不可避免地妨碍学者们以谦和的态度去探讨问题。不是真理,便是谬误,大是大非,泾渭分明,字里行间本来应该有的幽默感便会丧失。进退之间的从容感,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基本假定,以及论证过程中必要的修辞学追求,都会变成多余的东西。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法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一整套概念体系的过于专门化有关。在我国,现行的这套法学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虽然我们已经使用汉语词汇来表达它们,但是,它们离我们的日常语言毕竟尚有很大的距离。法学界习以为常的概念,诸如“无罪推定”、“时效取得”、“无因管理”、“善意买受人”之类,到了法律界以外,都成了难以理解的东西。专业语言与大众语言之间存在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必要的,然而,当法学家希望与其他领域的学者沟通或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本行知识的时候,如何让行外读者既能够准确地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又保持相当的可读性,那实在是学者尤其是法学家所面临的相当严峻的挑战。
此外,学者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与对象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对作品的风格产生某种潜在的影响。一位西方法学家曾将从事法学研究的学者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从内部研究法律,即注重研究法律制度的内在原理和基本学说。另一类学者则喜欢在外部进行研究,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影响法律制度形成和维持的各种非法律因素,以及法律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国法学界主流研究的状况似乎是以前一类学者的作品为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法学成果偏于“不苟言笑”的一个原因。因为前一类学者写作时的预期读者往往是同行学者,因而文风上也偏于艰深,不太顾及外行读者是否能理解或喜欢。后一类学者的作品由于需要调动各种知识对法律加以解释,因而更容易以可读性较强的风格出现。当然,有时情况也不那么绝对,甚至研究方法以及对象的划分与写作风格之间是否具有上述对位关系也是大可疑问的。我很钦佩那些能够打通两类风格的作者,也就是说,在为同行学者写作时,保持相当的可读性——这既有助于专业知识在更广泛范围中的传播,也可以缓解同行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感;同时,写给行外读者的作品也能够具有相当的学术层次。这大约就是孔子所谓“文质彬彬”的境界罢。
自己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十数年来,研究对象以外国法和比较法为主,大抵上属于上面所说的那种从外部研究法律的学者类型。从1987年起,又做过八年之久的法学刊物编辑。在我看来,对于一个编辑而言,重要的是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高级常识,从而培养敏锐的鉴赏力。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当然也是自不待言的。由于涉猎范围以及编辑职业的缘故,我一直不曾成为某个领域钻研很深的专家,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此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对随笔、杂文一类文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以刊物编者的身份发表了一些编后记(收入本书的若干文章便是编后文字,其中有些还保留了编辑的语气),后来又在几家报章上发表所谓“专栏文章”。这些文章有些属于对某些法律问题的一得之见,有些则越出了法律或法学的边界,编辑、出版、某些文化和社会现象等等,都成为议论的对象。十年工夫,居然陆续发表了近百篇。这类文字积累多了,就不免有点出个集子的想法。恰好法律出版社有意推出一套法律界的随笔丛书,我就把这些文章加以筛选,编成这个集子。收入这本书里的大多是一两千字的篇什,不过,也有几篇更长一些的。书名是在出书还没影儿的几年前就想好了的。做编辑时写的文字总是放在刊物的边边角角上发表,在其他报章上的东西也大多发表在“周末版”一类的副刊中。总之,无论是内容,还是发表时的处境,它们都只能算作“边缘文字”。我的“正业”是法学研究,以书作比,高头讲章式的法学仿佛是版心文字,这些在版心四周空白处的涂抹,取“法边馀墨”这个名字算得上是名正言顺。既然已经用书的页面作比,索性在文章分类上也援用出版界的专业术语,法律方面的文字归到“天头”一编,编辑、出版以及其他几篇与书有关的文字放到“地脚”里去,“切口”内包括了剩下的其他篇什。我又找了几幅与主题有关的图片放在一些文章中,希望它们不只是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
这些文章发表时,得到原刊杂志和报纸编辑的热心帮助,这次汇编成集,除了在每篇文章末尾注明刊物或报纸名称以及日期外,我也向这些编辑朋友以及其他给予关注、鼓励的人士致以深深的谢意。
目录
上天头会通:法制现代化的一种理想境界
比利牛斯山
英美法与中国
法治与所谓大国崛起
取法苏联
日本人的秩序感
西方法学:人类的共同财富
外国人的意见
法律学是一门科学吗?
1949年以来中国的法律翻译
立法与风俗
法官的博学或无知
正义的行头
私权神圣,公权呢?
法律人说外语
法律和语言
法学和医学
“契约”与“合同”的辨析
新闻自由、名人隐私权及其他
关于中国法学家的国际影响
被湮没了的法学家
梁启超的民法研究
杨荫杭不满检察垄断刑事追诉权
刘锡鸿所见英国专利制度
学术通信一封
中地脚伯里如是说
一次旅行两本书
“文革”出版物
香港访书记
学术刊物的编法
就编辑技术答客问
创办初期的《比较法研究》
平淡无奇的八年
关于注释
关于索引
文章大小论
法学文章的风格
教授与书
再谈教授与书
历史
哈维曼生前身后事
国家利益与正义原则
样板戏谈片
像章
进退有馀裕
没有新闻的日子
《西游记》里的国际关系准则
负罪与父罪
帽子与鞋子
胡适评批胡
你还会上当么?
数字
忧世伤生的智者
《人生颂》诗扇亲见记
悼念普西
时代的法学导师
对网友批评的一点回应
下切口微言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法边馀墨》这本书,光从名字和作者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精装版的装帧,更是为这份期待增添了几分仪式感。贺卫方教授,在我看来,是一位极具独立精神的学者,他敢于在公共领域发声,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深刻洞察,为社会注入清流。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护秩序,伸张正义,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法律本身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他对一些重要法律概念的辨析,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以一种更为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对法律的认知,可能受限于信息不对称或者片面的理解,而一本真正好的法律类书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更本质的东西。这本书,我相信就是这样一本能够启迪心智、拓展视野的佳作,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享受这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总算等到这本《法边馀墨》的精装版,书的质感真的没得说,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庄重感。贺卫方教授的名字,对于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符号。他的文章,无论是早期的学术探讨,还是后来的公共评论,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尺度。而贺教授,恰恰是一位能够将法律的温度和社会的脉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学者。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读到他对于当下社会种种现象的犀利点评,也能从中理解到法律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而真正有深度的分析,往往需要借助法律的视角。这本书,我想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学著作,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法律思维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文字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去碰撞出更多关于法律与生活的火花。
评分收到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精装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摆在案头,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贺卫方教授的名字,在中国法学界,一直是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代名词。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他那种敢于直言、不回避问题、不随波逐流的学者态度。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石,它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像贺教授这样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和不懈呼吁。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他对一些复杂社会议题的独到见解,也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加清晰、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身处事件之中,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往往需要跳出时代的喧嚣,回归到最根本的原则和逻辑。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低语,在引导,在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感觉沉甸甸的,翻开扉页,看到贺卫方教授的签名,更增添了一份珍藏的价值。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法治精神的坚守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贺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在法治道路上不懈探索和呼吁的先行者。他的文字,总是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法律背后的复杂逻辑,以及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我尤其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原则的阐释,以及他对中国法治发展历程的反思。有时候,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可能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贺教授的文章,往往能够将这些概念与具体的社会事件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法律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对法治理念的重塑,一次对公平正义的再次审视。
评分收到一本沉甸甸的书,封面是那种素雅的纸质,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光是这份触感就让人心生喜爱。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贺卫方教授那流畅而富有力量的文字吸引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我相信,这背后一定蕴含着他对法律、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我平常就对法律领域的一些社会性讨论很感兴趣,时常会关注一些学者在公共领域的发声。贺卫方教授在法律界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他的观点常常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也常常能够点醒人们在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这次能有机会读到他精选的文字,感到非常荣幸。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种不畏权势、独立思考的学者风骨,也能从中学习到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严谨的分析方法。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一看就是那种可以长久珍藏的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打算先花点时间慢慢品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也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更多关于法律和社会的新认识。
评分敬爱的贺卫方老师,当然五星。
评分。。。。。。。。。。。
评分售后好,发货快,喜欢,,
评分东西不错下次再来!!
评分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相当不错的书,而且可以读下去。不信你买一本试试。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