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

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兴良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犯罪
  • 刑罚
  • 价值判断
  • 法理学
  • 犯罪学
  • 法律哲学
  • 刑法理论
  • 法治
  • 规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6911
版次:2
商品编码:104733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 ,
出版时间:200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54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是作者继《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之后的刑法哲学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以价值为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基本理念,揭示两大学派之间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种刑法机能上的对峙与冲突,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基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提出了刑法机能二元论的原理。由此出发,《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分别考察了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这就是刑法的公正性、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人道性。在刑法的公正性中,作者揭示了公正的价值蕴含,这就是正当性、公平性与平等性,并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公正性。在刑法的谦抑性中,作者揭示了谦抑的价值蕴含,这就是紧缩性、补充性与经济性,并从犯罪与刑罚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谦抑性。在刑法的人道性中,作者揭示了人道的价值蕴含,这就是轻缓性、宽容性与道义性,并从罪犯与刑种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人道性。最后,作者还对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这两大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价值分析。《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以价值为切入点,对刑法进行了哲学的综合分析,是作者在刑法哲学研究上完成的一部具有理论广度与学术深度的力作。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7年修订1版,2000年修订2版,2003年修订3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版);《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2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版);《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版,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版,2002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周光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除专著外,另有文集8部,并主编著作30余部、合著6部、合译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刑事古典学派的价值构造
第一节 犯罪价值观
第二节 刑罚价值观

第二章 刑事实证学派的价值构造
第一节 犯罪价值观
第二节 刑罚价值观

第三章 刑法机能:人权保障
第一节 人权保障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刑法机能:社会保护
第一节 社会保护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社会保护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刑法机能:双重构造
第一节 社会本体二元论
第二节 刑法机能二元论

第六章 刑法的公正性
第一节 公正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公正性
第三节 刑事司法的公正性

第七章 刑法的谦抑性
第一节 谦抑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犯罪范围的谦抑性
第三节 刑罚限度的谦抑性

第八章 刑法的人道性
第一节 人道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罪犯处遇的人道性
第三节 刑种设置的人道性

第九章 罪刑法定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罪刑法定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罪刑法定的制度构造
第三节 罪刑法定的立法机理
第四节 罪刑法定的司法运作
第五节 罪刑法定的中国命运

第十章 罪刑均衡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罪刑均衡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罪刑均衡的观念嬗变
第三节 罪刑均衡的立法确认
第四节 罪刑均衡的司法体认
第五节 罪刑均衡的中国命运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数字时代的法律重塑:技术、伦理与治理的交汇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 内容提要: 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肌理的今天,法律体系正面临着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深刻的结构性挑战。传统法律思维,建立在对有形财产、物理空间和传统主体性的理解之上,正在被算法、大数据、去中心化网络和人工智能所颠覆。本书并非对现行法律条文的机械解读,而是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法律的边界、价值取向和治理逻辑。 本书聚焦于数字时代背景下,法律体系如何适应、引导乃至被动接受技术变革的重塑过程。它探讨了数据主权、数字身份的法律地位、算法决策的责任归属、以及加密技术对国家监管权力的冲击等核心议题。我们试图超越纯粹的技术描述或抽象的法学思辨,力求在技术实践与法律原则之间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探寻在效率与正义、创新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治理新范式。 章节结构与核心议题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法律基石的数字动摇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数字革命对传统法律范畴的冲击。我们审视了物权与数据所有权的冲突。在数字世界中,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其价值和稀缺性被重新定义。本书详细分析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法律性质,探讨了数据垄断、跨境数据流动所引发的主权争议,并对比了不同法域在数据产权界定上的差异化路径。 核心议题之一是法律主体性的扩展与模糊。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在复杂决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重新界定“责任主体”的概念。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子人格”的法律可能性与风险,以及在自动驾驶事故、医疗诊断失误等场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归责链条。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传统过错推定原则的根本性挑战。 第二部分:算法治理与权力重构 随着“算法即决策”时代的到来,透明度、可解释性与公平性成为治理的焦点。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算法偏见与法律救济。我们通过分析面部识别、信贷审批等实际案例,揭示了算法固有的歧视性倾向,并探讨了法律如何强制要求对“黑箱”决策进行审查。本书提出了建立“算法影响评估”(AIA)制度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在不同法律领域(如劳动法、反歧视法)的适用前景。 此外,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对传统治理模式的颠覆性影响被详细阐述。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能力挑战了司法干预的传统领域,而匿名性则对传统身份识别和反洗钱(AML)监管构成了严峻考验。本书不仅描述了这些技术带来的治理困境,更提出了适应去中心化生态的“软法”和“技术内嵌治理”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与伦理边界 数字时代的冲突不再局限于地理疆界之内。第三部分聚焦于网络空间主权的法律建构与冲突。如何在全球互联的网络中划定法律管辖权?本书详细分析了“属地原则”在网络环境下的失效,并探讨了“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的混合适用模型,特别是在网络诽谤、知识产权侵权和网络犯罪的国际追诉方面。 伦理维度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脑机接口),数字人权与个人尊严的边界被推向极限。本书探讨了“心理完整性”在数字环境下的法律保护,以及针对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法律回应。我们认为,法律必须前瞻性地为技术可能带来的“存在性风险”设定伦理红线。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法律适应性:弹性与韧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对未来法律体系的展望。我们主张,未来的法律必须具备更强的弹性(Flexibility)和韧性(Resilience)。面对技术迭代的指数级速度,僵硬的成文法规范难以有效应对。因此,本书大力倡导“原则导向”的立法策略,强调法律制定者应聚焦于底层价值的坚守,而非对特定技术的详尽规制。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套跨学科的法律人才培养和监管机构重构的方案。要有效治理数字世界,法律实践者必须具备技术素养,监管机构也需要采纳敏捷治理(Agile Governance)的方法论,从被动滞后的事后惩罚,转向主动的、基于风险预判的协同治理。 本书的独特价值: 《数字时代的法律重塑》旨在为法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技术创新者以及关注未来社会形态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它不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技术(如AI、区块链)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宏观的、关于法律本体论如何被技术重构的深度思辨录。通过对不同法域冲突与融合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世界里,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正义、秩序与自由? --- (字数预估: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法学研究的领域,总有一些著作能够点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我一直觉得,理解刑法,不仅仅是记住那些条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为何存在,它要守护什么。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为什么”的书。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刑法的价值构造放置在整个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中进行审视。从最基础的生命、财产安全,到更复杂的个人尊严、社会公共利益,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刻的论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刑法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他不仅仅列举了刑法的预防、报应等功能,更深入剖析了刑法在构建社会信任、维护社会正义方面的独特作用。书中对于犯罪论的分析,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客观和主观要件上,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之中,让我看到了罪与非罪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的社会判断。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各种新的视角和观念不断涌现,让我对刑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足以成为刑法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评分

我必须说,《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思考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能够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学术佳作。我之前接触过不少刑法学方面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理论的堆砌,或者只是对现有体系的简单介绍。而这本书,则展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刑法的现有构造,更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构造的“价值根基”——即刑法所要守护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些价值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以及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和实现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刑法上的正当化理由”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刑法在保障个体自由与维护社会秩序之间所进行的精妙平衡。书中对具体犯罪的分析,也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能够深刻洞察到每一个行为背后所涉及的价值冲突,并给出富有见地的解决方案。这种“价值导向”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刑法的本质,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愉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刑法精髓的读者,它绝对会让你茅口舌剑,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刑法概念的表面阐述,而是深入到刑法价值形成的“土壤”之中,去探究其根源和演变。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刑法的价值构造置于社会变迁、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刑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刑法价值的变迁,以及不同思潮对刑法理论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刻的批判。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刑法的谦抑性”的讨论,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倡,而是深入分析了其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刑法的适用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极大的刑法问题,如死刑存废、性犯罪的处罚界限等,都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探讨,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敏感性,而是展现了作者独立而严谨的学术思考。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即使是对于复杂的理论问题,也能被作者化繁为简,娓娓道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法学界的一股清流!我一直对刑法的理论基础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大多数书籍要么过于艰涩,要么过于碎片化。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才算是找到了我的“宝藏”。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层层剥茧,将刑法那庞大而复杂的价值体系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刑法所要守护的法益,更详细阐述了这些法益是如何在社会发展和价值变迁中被不断重塑和构建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各种抽象的法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作者的论证严谨又不失通俗,即使是非法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前沿的刑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在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虚拟财产的定性等,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理解刑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刑法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法学生、年轻的执业律师,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的社会人士,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良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

评分

这本《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给我带来的震撼,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刑法的认知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曾认为刑法不过是冰冷的条文和严厉的惩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刑法背后那深邃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作者对刑法理论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和创新性发展。书中对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坚守与突破,对于“比例原则”的细致解读,以及对于“责任刑”的深刻阐释,都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法条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例如,在讨论故意犯罪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行为人主观世界里的复杂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如何与社会价值发生碰撞。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刑法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治理逻辑和伦理考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时而又如奔腾江河般激昂,将作者的深邃思想和澎湃激情展露无遗。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它,并且在读完之后,久久无法平静,内心充满了对刑法学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

这套书不错,包装很好

评分

评分

书很正规,总体还是很不错的,纸张印刷都正常,是正版的。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建议看看。

评分

好书,快递一如既往地给力,谢谢!。

评分

重内容,重质量!!!

评分

很好的书,大师作品,指的精读

评分

不错,值得购买,价格便宜,活动购买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