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大唐李白”系列,著名作家张大春的新鸿篇力作。张大春,莫言评价为“台湾最有天分、最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继《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多种形式的畅销作后,自2013年起推出“大唐李白”系列,计划以百万字的篇幅,解构虚荣背后盛唐的现实名利场,还原诗仙光环下李白一再被误解的真实人生。出版后广受赞誉,获评《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等奖项。
2,《将进酒》,带你进入李白无法言语的爱情与婚姻。李白,一个身为星宿、发为仙音的诗人,也无法逃避灵与肉的冲突和妥协。一门无法拒绝的婚事,一段不足与外人言的感情,如何让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少年游》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凤凰台》追踪出蜀后的浪游路线,而第三卷《将进酒》中,读者将看到一个面临成家压力的诗人,以贱商之子高攀宗室之女,这背后种种惊人的人情世相和真情哀婉。
3,安禄山崛起,杨玉环长成,扭转大唐命运的关键人物出场。开元十五、十六年,巫女之子安禄山已崛起于帝国边陲的穷山恶水之间;与此同时,日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也在冥冥之中踏上了通往皇帝枕畔的不归路。《将近酒》的另一大看点,即作者妙笔不断,点出李白与安禄山、杨玉环这三位盛世畸零人,为了摆脱出身限制而与命运和环境的冲决对抗。时代与个人的角力、命运交叉的殊途同归,精彩而启人深思。
4,特约张大春简体版序言,诗人廖伟棠佳文推荐。纵观李白深山学艺到奉命成家的半部人生,与其说他是一个世人称羡、有着梦幻般浪漫经历的所谓天才,不如说他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性情中人,苦苦求索,欣然忘机。将进酒,觉有情,李白并不想成为天才。这世界若不欺人,也应该不会期待天才。
海报:
内容简介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我族鄙琐,生困草芥,等同泥尘,不飞扬天下而何为?”
“怀其才,抱其学,肆其所乐,乐其所事,无所用于天下,亦不甚难。”
如果人生可以从头来过,安禄山和李白的选择,是否会有不同?
《大唐李白·将进酒》是台湾作家张大春“大唐李白”系列第三部。继《少年游》《凤凰台》的深山学艺、初试啼声后,李白的生命进入了缓慢而关键的第二乐章——婚姻。出蜀第三年,李白化名“五蠹人”,酒楼散千金,夜宴桃花园,浪迹所过,歌曲相迎。只是,少年有情的师娘,已远去不知所踪;而前途不可限量的婚事背后,实有无法与人道的精细算计。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玉环、崛起于穷山恶水的安禄山,也都各怀心事,将乘着帝王的赏识扶摇直上……
豪情背后,是时代困窘的郁闷和绝望;惯经离别,才觅得相忘于江湖的豁达。同为盛世畸零人,原是殊途同归。只是,当诗人做出选择、满腔的意兴不再为当权者而吟,世人,是否愿意驻足倾听?
当今之世,世俗对一浪漫化的诗人形象之期许更甚,世人希望李白成为的那个李白,比李白更李白;世人希望诗人成为的那个诗人,颠倒梦想,必须有电视剧一般的悲情。有几人愿意面对一个真正诗人的苦苦求索与欣然忘机?张大春的历史小说,致力于还原历史的复杂而不是刻意简化,因此有那么多旁征博引和貌似离题万丈,这也是呼应回大唐与李白的庞然。后世黄遵宪《出门》诗云:“无穷离合悲欢事,从此东西南北人。”——既然李白早已选定东西南北人之路,便已做好承担无穷离合悲欢的决心。将进酒,觉有情,天下纷纭毕至,我且随张大春取一瓢饮。
作者简介
张大春,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继畅销作《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后,2013年起推出“大唐李白”系列,拟以百万字的篇幅,再造诗仙李白的一生,重现大唐盛世的兴衰。首部曲《少年游》,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第二部《凤凰游》,讲述青年李白出蜀之后沿江而下的浪游见闻。获评为《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诚品、金石堂、博客来年度畅销中文书。
目录
代序 变造化以窥天才
一 一面红妆恼杀人
二 仙人浩歌望我来
三 剪竹扫天花
四 采药穷山川
五 便睹广陵涛
六 西忆故人不可见
七 宝镜挂秋水
八 百镒黄金空
九 冶游方及时
一○ 相思在何处
一一 怆然低回而不能去
一二 当年意气不肯倾
一三 明朝广陵道
一四 岂如东海妇
一五 杀气赫长虹
一六 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七 濯缨掬清泚
一八 挥鞭直就胡姬饮
一九 会桃李之芳园
二○ 则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
二一 喜见春风还
二二 潇湘江北早鸿飞
二三 缠绵亦如之
二四 谁明此胡是仙真
二五 炎洲逐翠遭网罗
二六 胡雏饮马天津水
二七 鱼龙奔走安得宁
二八 浮云游子意
二九 此淫昏之鬼
三○ 始闻炼气飡金液
三一 曲尽情未终
三二 从君万曲梁尘飞
三三 应是天仙狂醉
附录 李白的天下意、无情游
精彩书摘
李白的天下意、无情游/廖伟棠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大唐李白》三部下来,时刻笼罩着李白《临路歌》的阴影,一次次的举扬,一次次的跌宕。然“临路”也许并非后人考据的“临终”之误传,而真正是诗人再一次上路,上彼“不知所终”之路、觅大自由之前的一首告别歌。
身处二十一世纪初的“盛世”,张大春也在一种大时代的阴霾中俯视过往众生,李白等人于他编排的命运中始终大道不得出,直到《将进酒》始见解脱的端倪。这解脱,是源自李白开始立心做一大诗人所得的酬劳,此前他种种抱负,皆以自命“五蠹人”拟消解之—真正消解得尽,还待日后种种劫恨销磨。而将进酒,杯莫停,命运齿轮的启动也从兹始。
“但怀天下之心,无语不能动鬼神”,记得在《凤凰台》,张大春借山巅老仙对李白所言,这便是诗人命运的最早呼唤。“动鬼神”乃是古诗人对诗艺期许的最高境界,直至杜甫以极端的矛盾称述方完满:“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怀天下心致惊天语也致厄运身,杜甫固然是这样,世人误会是出世逍遥最甚的李白,竟也如此。《大唐李白》处处不忘为此正名:同处大唐盛衰辗转之际,李白之困其实不亚于杜甫。
于凤凰台,踟蹰之鹏,乃一可以亲近的李白。既将进酒,伤心之树,无复闻琴以回身。《将进酒》的展开,其迅猛得自于《凤凰台》的种种暗涌,尤其是吴指南之死,开启了李白身外周遭众角色之“生”—于是我们得以展读大唐各族各华胄草民的命运波潏,彼时“天下”之意气涌于今天心胸,“天下”之图景也以无穷细节在我们视野中构现。
天下意,人尽不同。吴指南的天下,已了结于江河湖海之间,因此与李白更胜形影。段七娘的天下,隐于三重锦幛之后,萧然散轶,一往情深遂视天下如无物,所谓“惯经离别,便知舍得”。月娘的天下,为一念而星月兼程,“能行则行,无依无止”,倥偬间入迷,自噬其心,苦不堪言,所谓“烟火后先,俱归灰灭”的无情世界,唯待李白释此“无情”。轧劳山/安禄山的天下,源自边缘对中心的渴慕窥伺,便如洪水漩涡,独得大时代的恶力,溶汇生死怨怼的风云,将作大霹雳,把盛唐上下其手。李白的天下,静候其中,舍身易诗,最后得以文字替代此天下。
见众生,方能见天下—套用《一代宗师》的立命,能摸索张大春编排李白际遇的苦心。从《少年游》的踌躇,到《凤凰台》的踯躅,到《将进酒》的行止自如,李白的自信如“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是由外而内的吸纳觉醒。这样就能理解吴指南临终为何问“笔是汝家旧物耶”,李白为何答道“非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既然还笔醒来,且看朝云。
朝云朗朗,天下本应廓廓,仍不得出者,曰“难为情”。这是《大唐李白》里最让人耿耿的纠缠,至《将进酒》,张大春再不吝啬写爱情的笔墨,重彩敷色,哀感顽艳。李白的两段情,七娘月娘,几成永诀,动若参商,似负平生。这是相忘于江湖的豁达,还是无奈渐入绝境的虚无?
犹记《凤凰台》中,段七娘与李白谈凤凰台时,张大春曾点出李白的爱情观:一般人从凤凰台故事所得,“最令人艳羡的夫妻,似乎并不该沾惹生死离别、勾动爱恨波澜,只须一味谐调律吕,求其同声,无惊哀、无悲怆,亦无嗔痴。”而李白是一个大痴之人,他“满心渴慕着的,还是那故事‘不知所终’的情景”。—好一个“不知所终”,大痴者如曹雪芹之贾宝玉,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最后还不是远遁青埂,不知所终。这张大春的李白,乃是一个更决绝的贾宝玉,于道、于诗、于家国内外际遇之后,得出最超尘脱俗的一念:“永结无情游”。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对生死离合最高的觉悟莫过于此。所谓好因缘,便是这一“永结”与“相期”。结尾处吴指南的酒囊,乃千里赴约重来,以重结此无情游。而段七娘呢?月娘呢?吴指南死前曾问:“汝与汝家师娘有情否?”此“有情”便又多一层意思了,曾有情者,方能相期。
但读者不能释怀,张大春也不能释怀。强托月娘陷贼中长相思,想起自己曾吟此诗与李白:“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该段极其哀伤。后世考据者普遍认为此《独漉篇》是李白在安禄山之乱后作,张大春却故意把它系之于少年李白于有情师娘处所得,小说家笔与史笔的异同,交织出冥冥之契:安禄山的存在。此处最见张大春说故事人之功力,须知多年后,李白与大唐的命运,均从安禄山而转;今日月娘的命运,早已与之相连。若这痴出离情爱,归属于诗之大者若何?遥想从丁零奴到洞府龙君,均以“痴”责之李白,岂料痴乃大超脱,而无情游是大珍重。
那些有如浮云与飘萍一般相会随即相别的人,却总在他吟咏诗句的时候,亭亭然而来—他们或行或坐,或语或默。有时,李白还真不能辨识眼前所见者,究竟是心相或物相,是实景或幻境。久之成习,不得不坦然以对,他也就不再悉心分别:孰为昔?孰为今?何者为妄?总而言之,诗句其来,犹如难以割舍的人;想念之人,尽付横空不去的诗句。非待一吟罢了,诸象不灭;诸象既灭,他的人生也只剩下了字句。
张大春这段文风如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真是知诗者言,痴之于诗是一大能量,大春道其妙,恰如《文赋》所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若能至此,只剩下字句又何妨?若高歌有鬼神在,则填沟壑又何妨?
当今之世,世俗对一浪漫化的诗人形象之期许更甚,世人希望李白成为的那个李白,比李白更李白;世人希望诗人成为的那个诗人,颠倒梦想,必须有电视剧一般的悲情。有几人愿意面对一个真正诗人的苦苦求索与欣然忘机?张大春的历史小说,致力于还原历史的复杂而不是刻意简化,因此有那么多旁征博引和貌似离题万丈,这也是呼应回大唐与李白的庞然。后世黄遵宪《出门》诗云:“无穷离合悲欢事,从此东西南北人。”—既然李白早已选定东西南北人之路,便已做好承担无穷离合悲欢的决心。将进酒,觉有情,天下纷纭毕至,我且随张大春取一瓢饮。
……
前言/序言
盛唐风华,诗魂不灭——《大唐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划破千年历史的烟尘,直抵人心。它出自一位酒仙之手,这位酒仙,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他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诗篇,豪迈、浪漫、狂放,又带着几分孤寂与不羁。 《大唐李白·将进酒》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李白生平的流水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盛唐风华的深邃探寻。它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中,捕捉那个时代的脉搏,还原一个鲜活立体的李白,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一、 盛唐的缩影,时代的洪流 要理解李白,必先理解他所处的盛唐。那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时代? 繁荣昌盛的经济: 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响彻东西,长安城作为世界级的都会,汇聚了四方来客,商品琳琅满目,商贾云集。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手工业精益求精,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这种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繁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孕育了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 兼容并蓄的文化: 盛唐的文化,是开放而包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在这里交织碰撞,胡风汉韵在这里融为一体。长安城内,胡姬酒肆,丝竹管弦,处处洋溢着异域风情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之美。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 自信昂扬的社会风气: 盛唐的人们,普遍拥有一种自信、开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唐的气象,是自信的,是昂扬的,是勇于开拓的。这种时代精神,渗透在每一个唐朝人的血液里,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他的诗,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无不彰显着盛唐时代独有的恢弘气度。 《大唐李白·将进酒》将带领读者一同漫步在长安街头,感受那份繁华与喧嚣;一同聆听丝绸之路上传来的驼铃声,体会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一同走进宫廷,观察帝王的威仪与士大夫的酬酢;一同置身于市井,体验平民的生活与喜乐。这些细节的勾勒,不仅是为了展现盛唐的辉煌,更是为了烘托出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独特存在。他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又是这个时代的灵魂。 二、 诗仙的足迹,不羁的灵魂 李白,一个注定要被写进史册的名字。他的诗,千古传颂,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早年的游历与抱负: 李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自幼聪颖,博览群书。然而,他并非循规蹈矩的士子,而是充满了游侠之气,早年便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仗剑远游,遍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各路豪杰结交,也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心中怀揣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长安的梦碎与放逐: 终于,他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担任翰林供奉。然而,宫廷生活并非他所想象的那般自由舒展,权谋倾轧、虚情假意让他感到窒息。他无法融入官场的蝇营狗苟,更不屑于阿谀奉承。他狂放不羁的性情,注定了他与官场的格格不入。最终,他饮酒赋诗,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选择了离开。这次长安的经历,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留下了“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漂泊的人生与不朽的诗篇: 离开长安后,李白的人生轨迹变得更加漂泊。他继续他的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壮丽的山水之间,在热闹的酒肆之中,在与友人推杯换盏之际,他挥洒着才情,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这些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学的星空之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情感的抒发,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诗仙”的由来: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不仅仅因为他的诗歌意境高远,想象奇特,更因为他身上那种超凡脱俗、飘逸洒脱的气质。他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又仿佛无所不能。他的诗,充满了仙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中国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大唐李白·将进酒》将深入剖析李白的内心世界,探究他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驱动。它将通过对李白人生重要节点的回溯,展现他如何从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一步步走向一个放浪形骸的“酒仙”。它将呈现他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相结合,写出那些触动人心的千古名篇。 三、 “将进酒”的深意,酒与诗的交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不仅仅是李白一次醉酒后的即兴之作,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是盛唐时代一种精神的写照。 酒,时代的符号: 在盛唐,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社交的媒介,情感的寄托,灵感的催化剂。文人雅士,常常以酒会友,在酒酣耳热之际,吟诗作对,抒发胸臆。酒,承载了他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消解了他们仕途失意的苦闷。 酒,诗的灵感源泉: 对于李白而言,酒更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酒的微醺,能够打开他想象的闸门,让他看到常人所不能见的景象,感受到常人所不能及的情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诗,便是他在酒后吐出的豪言壮语,充满了自信与乐观。 “将进酒”,一种人生态度: 《将进酒》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及时行乐、不拘泥于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面对仕途的坎坷,李白选择用酒来麻痹自己,用诗来宣泄自己。他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渴望活出真实的自我。 诗,不朽的精神: 尽管李白的仕途并不顺遂,但他的诗,却成为了永恒。他的诗,穿越了历史的洪流,至今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正是因为他的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生命、对自由、对理想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是一种不朽的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生命力。 《大唐李白·将进酒》将围绕“酒”这一核心意象,深入解读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以及酒在他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它将剖析《将进酒》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展现李白如何借酒抒发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悟。同时,它也将探讨酒与诗的融合,解析酒如何激发李白的创作灵感,如何让他的诗歌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永恒的魅力 《大唐李白·将进酒》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盛唐,一同聆听李白的心声,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还原历史的温度: 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史料的堆砌,而是力求用生动的笔触,还原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质感。从宫廷的华丽到市井的喧嚣,从文人的雅集到边塞的风沙,都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理解诗人的灵魂: 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的理想与失落,去体会他为何会写出那些传世名篇。 感悟生命的价值: 最终,这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李白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却活得如此精彩,如此真实。他的诗,至今仍然能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内心的自由,去勇敢地拥抱生命。 《大唐李白·将进酒》,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辉煌;它是一面镜,让我们得以看清诗仙的灵魂;它更是一坛酒,让我们得以品味生命的醇厚与豪情。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里面,是那个诗意盎然、气象万千的盛唐,是那个才情横溢、光芒万丈的李白,是那一句句穿越古今、激荡人心的诗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寻李白与盛唐的旅程,感受诗魂不灭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