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遇见格桑花》——被誉为“国内亲子旅行第1家庭”在西藏的幸福时光
芝麻(女),绿豆(男),是一对70后夫妻档资深驴友;业余码字匠、旅途图片控和自由撰稿人。他们也是中国家庭与亲子户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被多家媒体追捧为国内亲子户外旅行第1家庭,女儿薏米从襁褓中开始跟随户外旅行。7岁多的薏米,已3次进藏,穿过新疆……这是他们在西藏的幸福时光。
2)《遇见格桑花》——与孩子一起探访国内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西藏无疑是国内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因为存在高反等问题,它一直也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地。有着15年户外旅行经历,曾先后9次进藏的绿豆带着30人的队伍(包括11个孩子),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进藏路线。在书中,他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进藏建议。
3)《遇见格桑花》——旅游卫视阿涩、环球旅行家洛艺嘉等人作序推荐
旅游卫视主持人阿涩,环球旅行家洛艺嘉,旅游专家、社会学者刘思敏博士、大美儿童世界创始人肖述涛等人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绿豆、芝麻第九次进藏,是7岁的薏米第三次进藏。30人的进藏队伍中,有11个孩子(小的只有4岁),他们正在走一条鲜为人知的进藏路。
九色甘南、秘境果洛、涅槃玉树、万里羌塘,没有涉足过这条游离于进藏主线之外的康藏线,就称不上领略过全景的雪域;格萨尔王、文成公主、仓央嘉措,没有追随过这些历史之路上渐行渐远的身影,就谈不上对天路之旅有过叩响心扉的体验。
西藏在哪里?西藏是什么?或许这本书中会有一个答案!
作者简介
芝麻(女),绿豆(男),70后夫妻档资深驴友;业余码字匠、旅途图片控、客串撰稿人、陌路如花旅行生活圈创始人。
15年户外旅行历程,9次进藏,N次新疆……
中国家庭与亲子户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被多家媒体追捧为国内亲子户外旅行第一家庭,女儿薏米从襁褓中开始跟随户外旅行。七岁多的薏米,已三次进藏,穿过新疆,到过云南,环过海南,趟过秦岭,逛过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
在文字、摄影、旅行等若干圈子,获得过若干小奖,著有《和最爱的人去旅行》、《带着宝宝去旅行》、《遇见格桑花》等。
目前蜗居张家界,经营星峰户外俱乐部和陌路如花旅行主题客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世上本无格桑花
第1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1.1 苍茫的天涯,那些欲罢不能的陌路
1.2 如花的江湖,那些只识得网名的队友
1.3 震后映秀,故事内外话生死
第2章 初入高原的混乱
2.1 挺进松潘,队医最先高反
2.2 扎尕那,亚当夏娃诞生地的男人节
2.3 一脚跨两省的郎木,天葬台下的分道扬镳
第3章 渐入佳境道别离
3.1 年保玉则,长江黄河分水岭的风雨徒步
3.2 从达日到玛卿,格萨尔王故乡里的一路欢歌
3.3 格萨尔寄魂的阿尼玛卿,孩子们的超级冰淇淋
第4章 放逐在唐蕃古道
4.1 天上的玛多,湖泊遍布的三江源
4.2 白纳沟前新玉树,涅槃重生的百户部落
第5章 藏东北的生死路
5.1 大台地上的《强盗歌》,泥石流中的生死瞬间
5.2 千人大帐篷的苯教中心,狗血剧情的丢车钥匙
5.3 比如,在海拔5100米的山上推车去寻访骷髅墙
第6章 天上的西藏
6.1 圣城拉萨在前,玛吉阿米在右
6.2 错上加错的羊卓雍错与纳木错
6.3 在唐古拉山与昆仑山间,被野生动物围观
后记 何处是你灵魂的故乡
精彩书摘
世上本无格桑花
雪域高原,美丽的花有千千万,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格桑花。
它是那么神秘,那么遥远,那么令人向往。
一朵隐约的花,充满无尽诱惑;一条鲜为人知的进藏路,几多艰难;一片不为大众熟知的雪域,无限神秘;一支三十人的队伍,状况百出;一群最小才四岁多的孩子,精彩纷呈。
近一个月的风餐露宿,雨季、陷车、徒步、露营、滑坡、泥石流,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西藏行……
如此的艰难、如此的惊险,如果一定要问个为什么,其实就是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到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不是我们老得太快,而是我们明白得太迟。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上根本就没有格桑花,你会不会觉得很突兀,觉得很郁闷。
其实,世上真的就没有格桑花,被大多数人在高原上称为“格桑花”的花,学名叫秋英,又叫波斯菊,传入中国,不过百年,原产于墨西哥,后经西亚进入中国,而进入高原,则不过三十年。
格桑,汉语意思大概是“美好的时光,幸福时光”,所以美丽的花或代表幸福的花,大多可以叫做格桑花;而在佛教中,格桑表示贤劫,花与佛同在,只开在圣洁的地方,那么在圣洁佛地开的花,大概就可以叫做格桑花。
而格桑花这一名字的来由,据说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有关。
相传罗布林卡是格桑嘉措的园林代表作,林卡内珍稀花卉不少,一次其外出归来,携带了一盆娇艳明媚的花,放在窗台上。信众远远望去,见该花流光溢彩,纷纷揣测其绝非尘世之花,不知是离得太远没看清楚,还是大伙从未见过不知其名,这花干脆就叫做格桑花。
至于这花究竟是什么花,数百年来,谁也说不清楚。
这好似我们常常听说的“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可“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总之,它与这格桑花一样,显得那么遥远又接近!
比较认同的理解: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这些,又岂是温室里能培养得出来的!
旅行,不是旅游;旅游,也不是旅行!这是我们内心极为固执的一个概念。行,要靠自己的双脚,用自己的眼与心去观察和聆听。
在慢行的旅途中享受旅行的美好,于生活的细微之处见证真情。
其实这次进藏,是几个多次结伴旅行的伙计鼓动的。在此之前,绿豆与芝麻,已经有过八次进藏的经历,即便是薏米,也已经有过两次进藏经历。大好河山,有吸引力的地方,很多很多,实在是想歇歇脚,换个地方去旅行。但这雪域高原,在内心浓荫蔽日,别处的阳光很难挤进一丝亮光,在大伙的鼓捣下,就有了这第九次进藏计划。
最开始,只是打算与几个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走唐蕃古道,最多三台车,最多十五个人。
不想在QQ群里说着说着,参与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咨询线路的询问预算的要求占位的络绎不绝,这拒绝谁不拒绝谁,还真说不出口。因为当时预算尚未具体核算,看到这么多人请求跟队,有点发怵,于是随口开出了个全程一个月预算每人一万的单子,想用时间与金钱先设置一道虚拟的门槛阻止一部分人,但应者依然云集;后来又心生一计,说报了名的人还要进行海选预赛,不合格的不能跟队,结果逼着大伙除了私下拉关系央求开后门外,报名的热度依然赛过七月的热情,两天不到大人孩子居然超过了三十人,吓得绿豆赶紧封队,此后无论是亲戚朋友熟人一概谢绝,陆陆续续大概拒绝了好几十个人。
在这里,再次向那些向往高原,没有跟队成功的兄弟姐妹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这报了名的,总不至于还真来个海选淘汰吧。想想报了名如果又被我们无情抛弃的小伙伴,眼巴巴望着我们上高原,那种失落也太惨无人道了,这不明显找抽么。于是绿豆把以往进藏的艰难困苦危险用文字与图片,在群里再次演示说明,期望借此把部分意志薄弱者吓退,但结果,人数停留在二十九上,加上一个中巴驾驶员,整整三十人,再无变化。
这三十个人中,有十一个孩子,从四岁、五岁、六岁半、八岁到九岁十岁,最大的十六岁,错落有致,着实有点犯难;而这条生僻的线路,加上雨季、高原、徒步、露营,想想头就大了。
线路编排、车辆和人员编配、安全防范、露营点安排、应急措施、药品、公用物资、食品……曾经有好几次头晕脑胀之际,绿豆打算借口薏米要去北京看毛爷爷,有了解散队伍的冲动,结果当然被芝麻训了个狗血。
幸亏给峰子和小Y封了两个协作的“官职”,减轻压力不少;然后又给若干人封了若干“爵位”:河西车辆组组长、豆豆装备组组长、青藤后勤组组长、YAOYAO医疗组长、凤凰儿童组组长、小叶儿童团副团长……
感谢这些有职无位、有事无赏的兄弟姐妹们的齐心协力,不然这趟旅行,真的会狗血!即便临近出发时,还有朋友在苦口婆心劝戒绿豆:带这么多人上高原,带这么一群孩子上高原,还是自助游,还要露营和徒步,等你路上哭的时候,你才会学会拒绝!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想拒绝!但每一个怀揣旅行梦想的人,都有一颗渴望自由飞翔的心,在他们尚未起飞前,就一记闷棍将他们的梦想拍落山崖,是何其残忍的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帮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顺利实现心中的梦,不也是修行么!这十一个孩子,十个没有高原经历和经验,能把这十一个孩子带上高原,平安又顺利地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他们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路上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吹风,一起淋雨,开心出发,平安归来,又岂不是莫大的修行!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或许是鲜花、明月、清风,或许是痛苦、磨难或者险境,这些,不都是我们准备要送给孩子的礼物么?不管这些孩子以后会不会爱上旅行,但我们都希望,这样的旅行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摆脱身边那口小小的井,不要做那只井底的蛙。在自己的人生天涯路上跋涉时,能够以梦为马,胸怀天下,追寻美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世上本无格桑花,就如同幸福一样,它却又真实地存在着。或许,格桑花从来就没有来过这世界,它不过是我们对幸福的向往罢了,但它却又无时无刻不伴随在我们左右,从未远离。
至于属于我们自己的格桑花,究竟是哪朵,还是静下心来,问一问我们自己吧!
相信只要心中有朵格桑花,所有人,尤其是经历过风雨的孩子们,迟早都会明白:有多高远的梦想,就能走多长的路;有多宽阔的胸怀,就能行多远的天涯!
谨以此,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兄弟姐妹们!
世上本无格桑花,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种下一朵属于我们自己的格桑花。这朵花,能够让这每一次的出发,成为我们内心的自我回归;而这每一次旅行的结束,成为下一次行程的开始。
……
前言/序言
推荐序二
——作家、环球旅行家洛艺嘉
不干别的,专门旅行,在旅行圈混了12年,听别人进藏,在我,就跟听人家下楼去了趟街心公园一样。可是,这是他们第9次进藏。这是他们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第三次进藏。这是三十几人,11个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走一条鲜为人知的进藏路。队医最先高反;天葬台下的分道扬镳;长江黄河分水岭的风雨徒步;在海拔5100米的山上推车去寻访骷髅墙;在唐古拉与昆仑山间,被野生动物围观;泥石流中的生死瞬间近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西藏行。
人生,并不是你凭空想象的那样,你需要经历,才能推开一扇扇窗,去感受世界的丰妙。只有经历,才能把泪水欢笑,变成我们永远的珍贵收藏。旅行如人生,充满变化和挑战,我们不躲闪,不怕风雨,不惧艰辛;我们勇敢,但不盲目。只有学会规避风险,战胜困难,我们才会看到风雨后的彩虹,有下一次的出发。
我们总说梦想,但现在,很多人,梦里都不敢想,都不敢有梦。梦在哪里?就在你的脚下。
世界很大,不要总在周围东张西望。学会热爱,追寻美好,以梦为马,跋涉天涯。
本书作者绿豆芝麻,夫妻档资深驴友,中国家庭与亲子户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女儿薏米从襁褓中开始跟随户外旅行,被多家媒体誉为国内亲子旅行第一家庭。他们创办的陌路如花旅行生活圈,让离开诗歌多年的我,又有了诗情。让我们的每一个天涯,都陌路如花。
《雪域情深:穿越高原的亲子时光》 这是一趟心灵的回归,一次身体的远征,更是一次父子间情感的升华。当城市的喧嚣渐渐模糊,当日复一日的琐碎成为过往,一个父亲,带着他年少而敏感的儿子,踏上了那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西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观光,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一场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爱的深刻对话。 故事始于一次意外的决定。主人公李明,一位在快节奏生活中略感疲惫的单亲父亲,与儿子小宇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隔阂。小宇正值青春期,叛逆、沉默,眼神中藏着不为父亲所知的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明在翻阅一本关于西藏风土人情的画册时,被那片纯净的蓝天、辽阔的草原和神圣的雪山深深吸引。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或许,一场远方的旅程,能让父子俩重新找回彼此。 于是,在不确定的期待和些许的忐忑中,他们出发了。当飞机缓缓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一股稀薄却充满野性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也瞬间点燃了小宇眼中少有的光彩。高原反应的挑战是真实的,头痛、乏力,仿佛身体在发出无声的抗议,但这份不适,反而成为父子俩共同面对的第一道难关。李明悉心照料,为儿子量体温,陪他缓慢行走,耐心地讲解着高原的常识。小宇虽不善言辞,但那双紧握住父亲手掌的力度,传递着一种依赖与信任。 他们的足迹遍布拉萨的古老街巷。布达拉宫的巍峨,大昭寺的庄严,八廓街的喧嚣与虔诚,都给父子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李明并没有急于向儿子灌输历史知识,他更愿意让小宇自己去感受,去观察。他看着儿子好奇地盯着转经筒,看着他被信徒们虔诚的祈祷所感染,看着他驻足在酥油灯前,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在古老玛尼石堆前,小宇第一次主动拿起一块石头,学着大人的样子,用藏语说出了一句简单的祝福。那一刻,李明知道,儿子的心,正在一点点向这片土地敞开。 旅程深入,他们来到了纳木错。那片如天空之镜般浩瀚的湖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远处的雪山如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父子俩并肩坐在湖边,任凭微风吹拂着头发。李明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陪伴。小宇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描绘眼前的景象。那不再是稚嫩的涂鸦,而是带着几分写实的笔触,勾勒出雪山的轮廓,湖水的波光。他甚至用彩色铅笔,小心翼翼地为湖边嬉戏的野鸭涂上了鲜活的色彩。李明看着儿子专注的样子,心底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儿子内心深处隐藏的才华,正在这片纯净的天地间被唤醒。 他们也曾驾车穿越风光旖旎的林芝,感受“西藏江南”的温柔。雅鲁藏布江的奔腾,原始森林的幽深,桃花盛开的山谷,都让小宇惊叹不已。在藏族同胞的帐篷里,他们品尝了糌粑和酥油茶,听着悠扬的藏歌,感受着淳朴的热情。小宇学会了用简单的藏语和当地的孩子交流,学会了分享带来的零食,也学会了对陌生人报以微笑。他的脸上,褪去了往日的稚气,多了几分坦荡和开朗。 然而,这趟旅程并非一路坦途。在穿越高原垭口时,他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能见度骤降,寒冷刺骨,车子在狭窄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恐惧在小宇的脸上蔓延,他紧紧抓住父亲的手,身体微微颤抖。李明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他紧握着方向盘,镇定地安抚着儿子:“别怕,爸爸在这里。我们会一起度过这个难关。”他用坚定的眼神和小宇对视,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讲解着雪地的驾驶技巧。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父子俩的感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当他们最终安全地驶出风雪地带,小宇紧紧地拥抱了父亲,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和依赖,胜过一切言语。 旅程的终点,是珠穆朗玛峰的脚下。仰望这座世界之巅,那种渺小与伟大并存的感觉,让父子俩都沉默了。李明指着远方,轻声对小宇说:“你看,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就在那里。人生也一样,有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总能攀登到属于自己的高峰。”小宇望着父亲,眼神中不再是迷茫,而是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他第一次主动向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等我长大,我也要爬上珠峰!” 回到家中,一切仿佛未曾改变,但又似乎一切都不同了。小宇变得更加阳光开朗,他开始主动和父亲分享学校的趣事,主动分担家务,他的画作也多了许多高原的元素,那些壮丽的山川,淳朴的人物,都跃然纸上。而李明,也从这次旅程中重新找到了为人父的意义和力量。他明白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爱,是连接心灵最坚实的桥梁。 《雪域情深:穿越高原的亲子时光》,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它讲述了一个父亲如何用一次特殊的旅程,重新走进儿子的世界,如何在这个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搭建起父子间沟通的桥梁,如何在纯净的自然环境中,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勇气、探索欲和爱。这趟西藏之旅,让父子俩在壮阔的山河之间,重新认识了彼此,也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和温度。他们的故事,是对所有在生活奔波中,渴望找回亲情、渴望陪伴、渴望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父母们,最好的呼唤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