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总比自卑好

自恋总比自卑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淡如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自信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理学
  • 个人发展
  • 自爱
  • 人生哲理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34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67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金石堂热销女作家第1
  “国民情感闺蜜”吴淡如
  经典私房话系列暖心上市!
  贴心的忠告、暖心的私语,给每个在爱中迷茫的女子!
  《自恋总比自卑好》繁体版加印56次!
  本系列繁体版加印100余次!

内容简介

  

  时代在变,恋爱观呢?
  关于怎么谈恋爱,也许你耳边还回响着这样的话语:“女孩不要太自恋”“女生要柔顺、要无助”“女孩不要太有主见”……
  吴淡如用她透彻的文笔告诉你:
  不是的!恋爱中的女孩子,自恋总比自卑好!
  “自恋”不是自我膨胀目中无人,更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自恋”只是让在爱中容易自觉卑微的你,多一点自信,多一点机会,多一点能力和技巧,去选择爱与被爱。
  爱情观是要随着年龄继续长大的,不管你已婚未婚,结婚还是不结婚。那是爱情活路。
  跳过那些误区和陷阱,不知不觉间,你和你的爱情,继续长大了。
  而幸福和快乐,就此来到。

作者简介

  吴淡如,台大法律系毕业,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台湾家喻户晓的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电视节目《天天星期八》为同时段收视率榜首。多年来她主持节目、著书两不误,如今已出书五十多种,大都是畅销佳作,如《真爱非常顽强》连续重印四十九次之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拍成电影享誉台湾及世界影坛。她本人连续五年获金石堂最佳畅销女作家第一名,被誉为“台湾畅销书天后”。
  吴淡如的作品皆以励志、爱情为轴心,但并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口味,而是希望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挣扎的经验、坦然诚实的生命价值观拿出来与喜爱她的读者一起分享,提供大众读者思考学习的目标和立志方向,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国民情感闺蜜”。
  著有畅销书《你幸福,比什么都重要》《真爱非常顽强》等。

目录

代序 其实你还是继续长大了 / 001
勇气
大人,无奈呀 / 003
爱与不爱都需要勇气 / 011
自信
爱情不会把自信当赠品 / 021
温柔
泪 / 031
女孩儿们,柔不等于顺 / 041
占有
来台女士养条狗 / 053
厌倦
幸福,不快乐 / 063
有情人终成“倦属” / 071
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 / 079
金钱
坏女人的献礼 / 089
谈钱伤感情 / 095
分享
众目睽睽,姻缘难为 / 107
性爱
父责 / 115
爱与性的迷思 / 123
自由
要爱,也要自由 / 135
彷徨
代客订货 / 143
爱上两个人 / 151
心结
是女人为难女人吗? / 161
卷尾语 / 169










前言/序言


《光影交织的迷宫》 作者: 佚名 类型: 悬疑、心理探秘、都市奇幻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光影交织的迷宫》并非一本讲述个人情感纠葛或自我认知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入现代都市肌理,探究记忆、身份与现实界限的复杂叙事。故事的主角,一个化名为“观察者”的专业档案整理师,被卷入一桩看似简单的“失踪案”,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正逐渐被一层由错综复杂的数字代码和遗忘的旧日影像构筑的迷雾所笼罩。 第一部分:破碎的坐标与数字幽灵 故事始于一栋位于城市核心地带,外表光鲜亮丽却内部结构诡异的摩天大楼——“赫尔墨斯塔”。这栋楼宇被当地人戏称为“数据金字塔”,因为其所有权和居住者信息都隐藏在层层加密的数据库后。观察者受雇于一家神秘的跨国企业,任务是清理并销毁一批“过时”的电子档案。然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数据碎片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个重复出现的代号——“潘多拉”。 “潘多拉”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或文件编号,它更像是一个时间节点,一个触发了某种系统性“遗忘”的开关。观察者开始通过这些零散的数据片段,拼凑出一个关于城市历史的平行版本:一个关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强行抹去的部分记忆和被牺牲的旧社区的真相。 他发现,档案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失踪”,而是被“转移”到了一个模糊不清的“虚拟缓冲区”。这个缓冲区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网络空间,而是一种介于物理现实与数字信息之间的“半存在”状态。他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一段被多次截断的录音,其中夹杂着一种奇异的、频率极高的白噪音,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清晰捕捉。 第二部分:记忆的物理性载体 随着调查的深入,观察者意识到,要找到“失踪者”,就必须找到他们“记忆的物理性载体”。在传统的侦探小说中,载体可能是日记、信件或照片,但在《光影交织的迷宫》中,载体变成了更抽象的实体:比如一栋老旧建筑墙壁上剥落的涂料层、特定波段下的霓虹灯闪烁模式,乃至城市供水系统中异常的微量元素分布。 他结识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隐居于城市地下水道网络中的“拓扑学家”,她能够通过分析城市管网的流动模式,预测出信息流动的“盲点”;另一位是“图像修复师”,一个致力于恢复被恶意篡改或故意损毁的旧照片和监控录像的艺术家。 拓扑学家指出,赫尔墨斯塔的建筑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陷阱,其设计旨在引导信息流进入一个无法退出的循环回路。而图像修复师则发现,所有与“潘多拉”事件相关的人脸,都被微妙地替换成了同一张模糊的、缺乏表情的“标准模板”。这暗示着,某种强大的力量正在试图抹除个体的独特性,将人群同质化。 第三部分:时间折叠与重构的现实 故事的高潮部分,观察者和他的盟友们试图利用一种古老的、基于光影反射原理的设备,短暂地“打捞”出被困在“缓冲区”中的意识碎片。他们选择在一场罕见的城市停电之夜,在赫尔墨斯塔的顶层进行实验。 当设备启动时,现实开始扭曲。观察者不再是档案整理师,而是短暂地体验了那些“失踪者”最后的时刻——他们并非是被捕获,而是在极度清醒的状态下,自愿选择“退出”主流叙事。他们发现,现实的表面下潜藏着一个由既得利益者控制的“优化系统”,这个系统认为,某些“不和谐”的个体记忆和经历,是对整体稳定性的威胁。 在光影折叠的瞬间,观察者看到了构建这个迷宫的“架构师”——一个冷漠、理性到近乎非人的实体,它将人类的情感波动视为可以被消除的“噪音”。架构师的目的不是毁灭,而是“完美存档”:将所有不符合“最优路径”的个体,封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被精心调控的数字琥珀中。 最终,观察者并没有“拯救”任何人,因为被困者似乎已接受了他们的处境。他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并非是击败那个庞大的系统,而是如何在明知自己生活在一个被精心构建的“光影迷宫”中时,依然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在表层现实中行走。 尾声:档案之外的阴影 故事以观察者重新回到他的办公室,面对堆积如山的待处理档案结束。他没有将发现公之于众,因为他明白,对于一个沉浸在精心编织的舒适谎言中的城市来说,真相往往是更具破坏性的“病毒”。他留下了一段加密的讯息,一个只有特定频率的白噪音才能解锁的“钥匙”,藏在城市最古老的钟楼的机械齿轮深处。 这本书探讨了后工业时代身份的脆弱性、记忆作为政治工具的强大力量,以及个体在面对结构性遗忘时,所能采取的无声抵抗。它是一场关于建筑、代码、光线和被压抑历史的深度迷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被一些琐事缠身,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小小的漩涡里,难以抽身。正当我感到有些迷茫和疲惫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我之所以会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那个极具冲击力的书名,它直白地触碰到了内心深处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被压抑的角落。我们习惯于强调谦逊和内敛,但有时候,过度的自我怀疑和压抑,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讨“自恋”与“自卑”之间的关系,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自我认知方式,帮助我们摆脱那种不必要的内耗,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和自信。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者至少,能够引发我关于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深入思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多一份底气,少一份犹豫。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哲学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immediately联想到了一些关于自我认知、价值体系构建方面的经典理论。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构我们对于“自我”的传统认知。它有没有可能挑战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谦虚”、“内省”的观念,从而提出一种更加解放和积极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更想知道,它能否帮助我理清一些长期困扰我的关于自我价值和个人定位的迷思,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自信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或者至少,让我对“自我”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好奇心驱动”。那个书名太有话题性了,它直接抛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引人深思的观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反而成为了我们前进的阻碍。我们害怕出错,害怕被评价,于是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生怕露出任何一丝“不完美”。这本书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种“放飞自我”的可能。我很好奇,它是否会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是以一种更加积极、自信的态度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走出“完美主义陷阱”的智慧,帮助我们学会欣赏自己,也学会接纳自己,从而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大胆地去尝试,去表达,去闪耀。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重塑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契机。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作者的遣词造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不显得过于晦涩,又不至于流于平淡。它像是一种精心雕琢过的语言,每一个字词都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慢慢渗透进读者的意识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情感和心理状态时,所使用的那些贴切而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有时候,一段话读下来,我仿佛能看到作者脑海中那些鲜活的场景,感受到那些细腻的情绪。这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道理,而是在引导我们一同去体验,去感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样的语言风格,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能否得到延续,它是否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略带一丝张扬的色彩搭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抽象的、流动的线条,感觉像是某种情绪的具象化,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后隐藏的故事。拿到书的时候,触感也很好,纸张的质感扎实,翻阅时有种踏实的满足感,这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想象,书中的文字是否也像这封面一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会不会有一股力量,能轻轻拨动我内心深处某些不易察觉的角落,让我对生活有新的感悟,或者至少,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一种心灵的触碰,一种情感的共鸣。不知道这本书,能否带给我这样的体验,我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