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龙建 著
图书标签:
  • 级进模
  • 多工位模
  • 模具设计
  • 冲压模具
  • 模具制造
  • 实用手册
  • 机械工程
  • 制造业
  • 模具技术
  • 生产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4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904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事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一书根据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形势编写而成,本书的特点如下:

  (1)内容完整旨在使读者掌握模具设计方法,了解全面工艺技术,为合理设计模具结构打下必要的基础。

  (2)体系全面系统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全书列出各类模具设计,着重介绍模具结构分析,便于讲授和自学。

  (3)重点突出取材有简有详对一般模具结构设计从简,对复杂模具结构设计从详,做到完整阐述。

  (4)图、表丰富书中有丰富的经验数据图、表,资料完整,文、图、表紧密配合,可供生产中实际应用参考。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一书可供生产一线的冲压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在现场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作为参考书。

内容简介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一书结合现代模具企业对模具设计师的工作要求,以先进、实用、通用为目的,介绍了多工位级进模在工业中的生产地位、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相关工艺参数及工艺计算、排样设计、零部件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精解、自动监测与安全保护和高速压力机等。本书在后面的章节还编写了丰富的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实例、多工位级进模结构设计实例及全套详细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图解实例。无论对初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模具技术人员来说,都能起到快速易读易懂的效果。本书所介绍的实例,角度不同,各有特点,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一书共分为12章,并附有附录。各章针对题目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介绍。本书从实用角度和生产程序出发,内容包括概述、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一般资料、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主要零部件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精解、多工位级进模的自动监测与安全保护、高速压力机、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实例、多工位级进模结构设计实例及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图解。

  第12章中的内容除了制件的工艺分析、排样设计、模具总装图设计及冲压动作原理以外,还附有全套详细的模具零件图,着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每副模具作了详细的解说,读者可直观地了解每个模具零件的形状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等要素及有关技术要求等,无论对初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者,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模具技术人员来说,都能起到快速易读易懂的效果。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的编写兼顾了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同时应用了大量的模具结构图及模具零部件图来解说,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且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目录

前言
第1章概述1
1.1多工位级进模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1
1.2多工位级进模的实质和特点2
1.3多工位级进模应用的必要条件4
1.4多工位级进模的应用5
1.5多工位级进模的组成及分类6
第2章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13
2.1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13
2.1.1塑性变形的物理概念13
2.1.2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13
2.1.3金属的塑性与变形抗力15
2.1.4影响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的
主要因素15
2.2冲压应力应变状态17
2.2.1应力状态17
2.2.2应变状态18
2.2.3应力与应变的关系19
2.2.4硬化与硬化曲线19
2.3冲压成形中的变形趋向性22
2.4变形趋向性的控制及其运用22
第3章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步骤和
注意事项25
3.1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步骤25
3.2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注意事项28
第4章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一般资料29
4.1冲压件形状、尺寸及几何公差的
精度分析29
4.2冲裁工艺30
4.2.1冲裁过程工艺分析30
4.2.2冲裁间隙32
4.2.3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37
4.2.4冲裁力及卸料力、推料力、
顶料力计算41
4.2.5纯冲裁级进模冲压设备的选择42
4.2.6降低冲裁力的措施42
4.3弯曲工艺43
4.3.1弯曲变形分析43
4.3.2弯曲工艺质量分析44
4.3.3弯曲件展开尺寸计算51
4.3.4弯曲件工作部分尺寸设计56
4.3.5弯曲力、顶件力及压料力59
4.4拉深工艺60
4.4.1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61
4.4.2拉深变形中毛坯的应力应变63
4.4.3带料圆筒形连续拉深工艺计算64
4.4.4带料拉深系数、拉深次数和相对
拉深高度73
4.4.5整体带料连续拉深经验计算法76
4.4.6各次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
确定77
4.4.7拉深高度计算79
4.4.8各次拉深凸、凹模间隙的确定80
4.4.9拉深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
确定82
4.4.10压边力及拉深力的计算83
4.5成形工艺88
4.5.1翻边88
4.5.2翻孔89
4.5.3校平99
4.5.4起伏成形100
4.6压力中心计算103
第5章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105
5.1排样图设计原则105
5.2排样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107
5.3排样设计技巧113
5.3.1排样的类型及方法113
5.3.2材料利用率的计算122
5.3.3工艺废料与设计废料122
5.4载体设计124
5.4.1工序件在载体上的携带技巧125
5.4.2制件在带料上获取的冲压方法125
5.4.3载体的类型与特点127
5.5分段冲切废料设计132
5.6空工位设计135
5.7步距精度及步距尺寸的确定135
5.8排样图设计步骤139
5.9多工位连续拉深排样设计142
5.9.1带料连续拉深的应用范围142
5.9.2带料连续拉深工艺切口形式、
料宽和步距的计算144
5.9.3带料连续拉深排样设计步骤146
5.9.4带料连续拉深工艺计算实例146
第6章多工位级进模主要零部件
设计154
6.1模架、模座、导向装置154
6.1.1模架154
6.1.2级进模铸件标准模架的种类、
规格155
6.1.3级进模钢板标准模架的种类、
规格175
6.1.4上、下模座196
6.1.5级进模铸件标准模座的种类、
规格199
6.1.6级进模钢板标准模座的种类、
规格223
6.1.7导向装置241
6.2带料(条料)导料、浮料装置设计267
6.2.1导料装置267
6.2.2浮顶装置283
6.3带料(条料)定距机构设计288
6.3.1侧刃定距及侧刃挡块288
6.3.2切舌定距294
6.3.3侧压装置295
6.3.4导正销296
6.4凸、凹模设计304
6.4.1凸模设计305
6.4.2凹模设计315
6.5固定板、垫板设计327
6.5.1固定板设计327
6.5.2垫板设计328
6.6防止废料回跳或堵料329
6.6.1废料回跳原因及解决方法329
6.6.2废料堵塞的原因及防止凹模废料
堵塞的方法336
6.7卸料装置设计340
6.7.1固定卸料装置340
6.7.2弹压卸料装置341
6.8顶出装置348
6.9斜楔、滑块、侧向冲压与倒冲机构349
6.9.1斜楔、滑块的分类350
6.9.2侧向冲压斜楔与滑块的设计
要点351
6.9.3常用侧向冲压滑块的复位结构353
6.9.4斜楔、滑块与侧向冲压凸模的
安装354
6.9.5常用侧向机构的应用357
6.9.6倒冲机构360
6.10微调机构设计364
6.11限位装置367
6.11.1限位装置的功能与应用367
6.11.2限位装置的种类与特点367
6.11.3常用限位装置应用实例367
6.12模柄369
6.13螺钉与销钉375
6.13.1螺钉375
6.13.2销钉376
6.13.3螺钉孔及销钉孔距离的确定377
第7章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
精解379
7.1多工位级进模的基本结构379
7.2多工位级进模的典型结构380
7.3纯冲裁多工位级进模381
7.3.1过滤网多工位级进模381
7.3.2垫圈多工位级进模385
7.3.3连接板多工位级进模386
7.3.4变压器铁心多工位级进模388
7.3.5多种垫圈套料多工位级进模389
7.3.6小电动机定、转子片套冲多工位
级进模392
7.3.7微电机转子片与定子片多工位
级进模395
7.3.8模内带自动送料装置的卡片
多工位级进模398
7.4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403
7.4.1端罩多工位级进模403
7.4.2U形支架多工位级进模404
7.4.3电器插座多工位级进模408
7.4.4机芯自停连杆多工位级进模409
7.4.5侧弯支座多工位级进模413
7.4.6方形垫片多工位级进模415
7.4.7小连接板连续弯曲多工位级
进模418
7.4.8爪件多工位级进模420
7.4.965Mn钢窗帘支架弹片多工位级
进模423
7.4.10铰链多工位级进模429
7.4.11连接板多工位级进模433
7.4.12安装板多工位级进模436
7.4.13键盘接插件外壳多工位级
进模437
7.4.14扣件多工位级进模442
7.4.15带自动攻螺纹缝纫机支架
多工位级进模447
7.4.16不锈钢铁链U形钩多工位
级进模452
7.4.17导电片多工位级进模455
7.5冲裁、拉深多工位级进模459
7.5.1压扣多工位级进模459
7.5.2小凸缘无底筒形件多工位
级进模460
7.5.3端盖多工位级进模461
7.5.4电位器外壳多工位级进模463
7.5.5黄铜管帽多工位级进模469
7.5.6长圆筒形件多工位级进模471
7.5.7天线外壳多工位级进模475
7.5.8正方盒多工位级进模479
7.5.9焊片多工位级进模486
7.5.10阶梯圆筒形件多工位级进模490
7.5.11石英晶体振荡器管帽多工位
级进模492
7.5.12不锈钢管帽多工位级进模496
7.5.13等离子电视连接支架多工位
级进模499
7.6冲裁、成形多工位级进模506
7.6.1撕拉盖多工位级进模506
7.6.2外链板多工位级进模508
7.6.3瓶塞压臂多工位级进模510
7.6.4消音器前盖多工位级进模512
7.6.5三极管引线框架多工位级进模514
7.6.6耳环集成式多工位级进模517
第8章多工位级进模的自动监测与
安全保护522
8.1传感器的种类522
8.2自动检测保护装置设计与应用时应
注意的问题524
8.3自动检测保护装置的应用525
第9章高速压力机533
9.1高速压力机的特点533
9.2高速压力机的分类及选用533
9.3高速压力机的技术参数534
第10章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
实例546
10.1冲裁工艺排样设计546
10.1.1隔离网546
10.1.2插片547
10.1.3接地片547
10.1.4N2光驱压盘簧片548
10.2冲裁、弯曲工艺排样设计549
10.2.1窗帘固定支架549
10.2.2液晶显示器铰链551
10.2.3弹性接触卡座552
10.2.4支架553
10.2.5接线座553
10.2.6蜂巢帘铝上梁556
10.2.7U形连接支架557
10.2.8电器外壳558
10.2.9安装连接支座560
10.2.10龙骨架561
10.2.11安装座563
10.2.12卡座564
10.2.13机箱排风扇支架566
10.2.14ATM弹片567
10.2.15汽车夹面板568
10.2.16弹簧垫片571
10.2.17卡簧572
10.2.18合页卷圆件573
10.2.19箍圈574
10.2.20集装箱封条扣锁576
10.2.21黄铜触片578
10.2.22微型卡钩579
10.2.23转轴支座581
10.2.24接线端子582
10.3冲裁、拉深工艺排样设计585
10.3.1摩托车大灯泡尾部外壳585
10.3.2消声罩586
10.3.3SKC��35凸缘件587
10.3.4集装箱封条锁上盖588
10.3.5护罩589
10.3.6集装箱封条锁下盖591
10.3.7管底592
10.3.8方形端盖593
10.3.9蒸发器上盖594
10.3.10热保护器外壳595
10.3.11双孔拉深筒形件596
10.3.12不锈钢阶梯拉深、翻孔圆筒
形件597
10.3.13JLJ��1105阶梯拉深筒形件599
10.3.14微电机外壳600
10.3.15异形电动机外壳602
10.3.16电动机外壳604
10.4冲裁、成形工艺排样设计606
10.4.1电器内板606
10.4.2电梯按钮607
10.4.3基板608
10.4.4桥形加强内板609
10.4.5空调散热片安装座610
10.4.6双极板610
10.4.7GMB外罩壳614
10.4.8高速列车导轨616
10.4.9罩壳616
10.4.10电子元件触片619
10.4.11桥形卡箍621
第11章多工位级进模结构设计
实例623
11.1冲裁级进模623
11.1.1微形网孔级进模623
11.1.2支承片级进模625
11.1.3调整片级进模626
11.1.4长形触片级进模628
11.1.5铁心片级进模629
11.1.6垫片级进模631
11.1.7磁电机转子级进模632
11.1.8拨叉级进模634
11.1.9电动机铁心片级进模637
11.1.10电器接触片级进模639
11.1.11电动机定、转子铁心片级
进模641
11.1.12微电动机垫片级进模643
11.2弯曲级进模645
11.2.1电子表离合杆级进模645
11.2.2角片级进模646
11.2.3铰链支座级进模646
11.2.4滑板级进模649
11.2.5连接支架级进模651
11.2.6接触器触头托片级进模653
11.2.7弹簧卡片级进模655
11.2.8接线片级进模657
11.2.9蓝牙屏蔽盖级进模659
11.2.10弹簧钩级进模661
11.2.11电器接片级进模663
11.2.12弯曲压板级进模665
11.2.13电源连接器面板级进模667
11.2.14USB插座外壳级进模669
11.2.15191°折弯端子级进模672
11.3拉深级进模675
11.3.1限位盖板级进模675
11.3.2筒形件级进模676
11.3.3六角螺母级进模678
11.3.4小圆筒形件级进模680
11.3.5阶梯锥形件级进模681
11.3.6外壳基座级进模684
11.3.7晶体管管座级进模686
11.3.8烤盘零件级进模687
11.3.9压簧圈级进模690
11.3.10方孔焊片级进模692
11.3.11止动帽级进模694
11.3.12连接片级进模696
11.3.13双孔焊片级进模698
11.3.14管壳级进模700
11.3.15插头外套级进模701
11.3.16电动机端盖级进模703
11.3.17锥形件级进模705
11.4成形级进模708
11.4.1仪表底盘级进模708
11.4.2通孔凸缘级进模710
11.4.3碟形弹簧级进模711
11.4.4电表指针级进模713
11.4.5密封盖级进模715
11.4.6压簧级进模716
11.4.7电动机离合器支架级进模718
11.4.8灯座三角盘级进模720
11.4.9长圆形连接片级进模723
11.4.10汽车卡箍级进模725
第12章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图解728
12.1铁链垫片冲孔落料一出二级进模728
12.1.1工艺分析728
12.1.2排样设计728
12.1.3模具总装图设计729
12.1.4模座设计731
12.1.5模板设计733
12.1.6模具零部件设计739
12.1.7冲压动作原理746
12.2管子卡箍多工位级进模746
12.2.1工艺分析746
12.2.2排样设计747
12.2.3模具总装图设计749
12.2.4模座及托板设计753
12.2.5模板设计757
12.2.6模具零部件设计775
12.2.7冲压动作原理801
12.3A侧管连续拉深多工位级进模801
12.3.1工艺分析801
12.3.2排样设计802
12.3.3模具总装图设计803
12.3.4模座设计807
12.3.5模板设计809
12.3.6模具零部件设计838
12.3.7冲压动作原理872
附录873
附录A冲压常用材料的性能和规格873
附录B多工位级进模常用冲压材料力学性能
指标、种类、用途及化学成分884
附录C国内外常用金属材料对照891
附录D冲压件的尺寸、角度公差、形状和
位置未注公差(GB/T 13914、13915、
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
极限偏差(GB/T 15055—2007)895
附录E常用材料密度对照901
附录F常用冲模材料及热处理要求902
附录G冲模零件的精度、公差配合及表面
粗糙度903
附录H常用英制粗牙螺纹UNC攻螺纹
前用的钻孔径对照905
附录I各种硬度值对照906
参考文献907

前言/序言

  模具作为现代制造业中的特殊工艺装备,越来越广地被应用到各领域中。冲压是一种先进的少、无切屑加工方法,它具有生产率高、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制件尺寸精度稳定,易于达到产品结构轻量化、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家电、电子、通信、军工、玩具、日用品等产品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冲压生产和模具工业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某些国家模具总产值已超过了机床工业的总产值。

  多工位级进模是冲压模具中一种先进高效的冲压模具。它是在单工序冲压模具上发展起来的多工序集成模具。对某些形状较为复杂的,具有冲裁、弯曲、成形、拉深等多工序的冲压零件,可在一副多工位级进模上冲制完成。多工位级进模是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生产装备,是确保冲压加工质量稳定的一种先进模具结构形式。合理的模具结构既要保证生产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又要缩短模具制造周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以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对模具高质、高效、低成本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就需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书针对多工位级进模应用的实际状况,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对多工位级进模基本工艺的特点、工艺参数及工艺计算、排样设计、零部件设计与模具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为了使更多从事模具工作的技术人员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多工位级进模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水平,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委托,并在同行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作者在长期从事冲压工艺及级进模设计、制作、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多工位级进模的先进工艺和典型结构编写了本书。

  本书共分为12章,并附有附录。各章针对题目均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介绍。本书从实用角度和生产程序出发,内容包括概述、冲压变形的基本原理、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一般资料、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主要零部件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精解、多工位级进模的自动监测与安全保护、高速压力机、多工位级进模排样设计实例、多工位级进模结构设计实例及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图解。

  第12章中的内容除了制件的工艺分析、排样设计、模具总装图设计及冲压动作原理以外,还附有全套详细的模具零件图,着重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对每副模具作了详细的解说,读者可直观地了解每个模具零件的形状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等要素及有关技术要求等,无论对初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者,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模具技术人员来说,都能起到快速易读易懂的效果。

  本书的编写兼顾了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同时应用了大量的模具结构图及模具零部件图来解说,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且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本书根据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形势编写而成,本书的特点如下:

  (1)内容完整旨在使读者掌握模具设计方法,了解全面工艺技术,为合理设计模具结构打下必要的基础。

  (2)体系全面系统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全书列出各类模具设计,着重介绍模具结构分析,便于讲授和自学。

  (3)重点突出取材有简有详对一般模具结构设计从简,对复杂模具结构设计从详,做到完整阐述。

  (4)图、表丰富书中有丰富的经验数据图、表,资料完整,文、图、表紧密配合,可供生产中实际应用参考。

  本书可供生产一线的冲压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在现场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作为参考书。

  本书由金龙建编写,在编写过程中陈杰红、金龙周、金欢欢、陈波、陈月霞、金小霞、郑春喜、金哩哩、吴金宵等工程师及洪慎章教授参加了书稿的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陈炎嗣高级工程师和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洪慎章教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同时,书中部分实例由台州旭瑞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担任制作,在制作和调试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除此之外,还借鉴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资料,除参考文献有说明外,可能还有遗漏,在此一并向相关人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金龙建于上海2014年4月


《精密冲压技术与模具制造》 本书聚焦于现代精密冲压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实践应用,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系统、详实的参考。全书围绕精密冲压件的质量控制、模具的创新设计与高效制造两大主线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地阐释复杂的技术原理,并结合大量典型案例,指导读者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部分:精密冲压件的性能解析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精密冲压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要求,从材料特性、应力分布、变形机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我们将详细介绍冲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如毛刺、塌角、起皱、开裂、回弹等,并深入分析这些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材料内部组织、模具间隙、冲压速度、润滑条件以及设备精度等。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系统性地阐述一套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将从原材料的选用与检验入手,强调材料成分、力学性能对冲压质量的影响。随后,重点介绍模具设计参数对冲压件精度的控制作用,包括模具间隙的优化、排气系统的设计、导向装置的精度要求等。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将详细讲解冲压速度、压力、润滑方式的合理选择与调控技巧。此外,本书还将涵盖先进的检测技术,如三坐标测量、表面粗糙度仪、金相显微镜等在冲压件质量检验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工艺参数的反馈调整。 第二部分:高性能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着重于高性能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我们将从模具的整体布局、关键部件的设计、以及如何实现模具的模块化与标准化等角度进行阐述。 凸凹模设计与刃磨技术: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零件(如冲孔、落料、弯曲、成型)的凸凹模刃口形式、角度、圆角半径等参数的计算与选择原则。重点讲解高精度刃磨的技术要领,包括磨削方式、砂轮选择、冷却措施以及刃口的光洁度要求,以确保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冲压件的精度。 导向系统设计: 深入分析导套、导柱、导板等导向元件的选型、安装精度与维护要求,探讨不同导向方式(如独立导向、整体导向、倾斜导向)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导向系统来提高模具的稳定性与精度。 卸料与送料装置: 详细介绍各种卸料器(压料卸料、顶料卸料、弹压卸料)和送料机构(机械送料、气动送料、伺服送料)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与优缺点。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冲压件的形状、尺寸和生产节拍选择合适的卸料与送料方案。 模架与支撑结构: 探讨模架的选型(标准模架、定制模架)、材料选择以及结构强度设计,分析支撑结构(如垫块、弹簧)对模具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来分散应力,延长模具寿命。 模具失效分析与失效预防: 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模具在工作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如磨损、断裂、变形、粘附等,并深入探讨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材料的优化选择、热处理工艺的改进、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合理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第三部分:先进冲压技术与模具制造工艺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冲压技术的前沿发展,介绍一些先进的冲压工艺及其相应的模具制造技术。 精密级进模技术: 详细阐述级进模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规划、工位布局优化以及各工位之间的协同配合。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各工位的功能,实现复杂零件的一次性冲压成型,提高生产效率。内容将涵盖级进模中的送料、冲裁、弯曲、成型、翻边、卷边等典型工位的组合设计。 伺服冲压技术与模具匹配: 探讨伺服冲压技术在精密冲压中的应用,分析伺服驱动器对冲压速度、压力、行程的精确控制能力,以及如何根据伺服冲压的特点设计与之匹配的模具,以实现更精细化的冲压过程。 微细冲压与超精密模具制造: 介绍微细冲压技术在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超精密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挑战,包括微细凸凹模的设计、微细加工技术(如微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的应用。 模具制造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介绍CAD/CAM/CAE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探讨数控加工、三维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潜力,以及智能化模具监控与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模具钢材选择与热处理工艺: 详细介绍各种模具钢材的性能特点(如硬度、韧性、耐磨性、抗回火性),并根据不同的冲压件类型和生产要求,给出钢材选择的指导性建议。深入阐述各种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回火、渗碳、氮化)对模具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热处理来提高模具的综合性能。 附录: 本书的附录将包含常用冲压材料的性能参数表、常用模具标准件规格表、冲压工艺参数的参考指南等实用信息,以方便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查阅和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精密冲压技术的核心要点,理解高性能冲压模具的设计原理,并熟悉先进的模具制造工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冲压件的质量,优化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作者在讲解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原理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设计方法,而是涵盖了多种工艺路线和解决方案。他会分析不同工艺流程对模具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产品特点来选择最优的级进模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模具制造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错设计,如何考虑模具的维护和保养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我之前对技术书籍的认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设计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也就是在设计初期就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最终成型效果和生产效率。他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巧妙的模具结构设计,来简化冲压过程,减少废品率,提高生产的稳定性。书中很多设计技巧和经验总结,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结晶,学到这些,感觉自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模具设计的书籍,但总觉得过于理论化,或者讲解得不够深入,学完之后还是感觉云里雾里。这本《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完全不一样,它就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导师,从最基础的模具组成部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级进模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关于冲压工艺分析和材料性能选择的部分,讲得非常透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材料适合做级进模,为什么某些冲压件结构需要特定的模具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细节之处。在讲到某个具体的模具结构时,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考量、材料选择、甚至加工精度都会有所提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卸料板设计的章节,里面详细讲解了不同卸料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冲压件形状下的适用性。而且,他还提供了几种常用的卸料板结构图,并标注了关键尺寸和公差要求。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出图的设计师来说,大大节省了查找资料和绘制模型的时间。

评分

总的来说,《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实用手册》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程,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奥秘。我发现,自从开始阅读这本书后,我在解决设计难题时,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高效。这本书带来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价格,对于任何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过时。即使是现在,书中所介绍的很多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依然是多工位级进模设计领域的核心。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应该就考虑到了技术的长期发展性。他更多地是从基础原理出发,讲解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罗列一些最新的技术参数。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能够长久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特别喜欢,虽然是技术类的书籍,但作者的叙述一点也不枯燥。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请教一样。很多地方,他都会举出实际的案例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摸爬滚打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看到那些熟悉的工序和问题在书中被细致地分析,感觉就像是作者走进我们的车间,了解了我们的困境,然后把解决之道写了下来。那些图示和表格也都是精心绘制和设计的,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非常准确,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技术要点。

评分

这本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项目,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从产品的三维模型分析,到工艺流程的确定,再到各个工位的模具结构设计,每一步都讲解得条理清晰,配以大量的工程图和剖视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设计思路。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冲压件,比如带有复杂形状的孔、切口或折弯,作者都能给出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和实用,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一看就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实的感觉让人心里就有了底。翻开第一页,扉页上的作者信息和出版信息都清晰明了,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正文的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手感很好,不像有些书那样涩涩的,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疲惫。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合理,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目录部分条理清晰,各个章节的划分都很到位,让你一眼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提升级进模设计技能的设计师来说,绝对是必备的工具书。作者在书中提供的许多设计公式、计算方法和标准件选型指南,都经过了反复验证,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模具钢材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虽然看似是辅助内容,但却对模具的最终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书可以学习和自学的用处,有些无法懂的知识可以在书中学习到

评分

很好,很全面,受益匪浅。

评分

有上小贵,但还是挺实用的,送货真快!

评分

这书可以学习和自学的用处,有些无法懂的知识可以在书中学习到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书真不错,适合我这进阶的

评分

这书真不错,适合我这进阶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