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子馥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史
  • 汉文化
  • 历史
  • 民族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地方史
  • 社会文化
  • 关东
  • 满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2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98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的意义在于,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证了“东北有文”。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东北的印象是“关东无文”。子馥先生用翔实的史料,扎实的论证,展示了东北文化源远流长,播传四海。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一书,集其多年钻研之大成,也是学术界不多见的研究东北汉文化史的专著。

内容简介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以考古新发现的全新视角,对东北地区的辽西红山文化、本溪庙后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等经过梳理,发现史前东北文化区有13项全国第1,被专家认定东北乃中华文化第1祖源。汉族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汉文化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文化。汉政权在东北有时可以断档,汉文化始终没有断档,而且居于东北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政权,无不接受汉文化的滋养而成长壮大,乃至入主中原或半入主中原。汉文化也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东北汉文化对“东北亚”以及对全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田子馥,又名老圃。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937年生,吉林省梨树县人。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曾任吉林省艺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新文化报》总编辑等。现已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顾问、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美学专著《二人转本体美学》、《美的魅力》、论文集《文心驿程》、《美与哲理散论》;诗词专著《老圃诗词选》、《耦耕集》、《刘大白诗词解析》、《辛弃疾词选注》、《中华古代常用文体——词》以及大型吉剧剧本《晴雯传》等。另有二人转美学论文、东北文化史学沧文、诗词学论文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报刊上发表。

目录


序二
第一章 导论:东北乃中华文化祖源之一
一 史前“东北文化区”的历史觉醒
二 “中国”与“东北”的历史内涵
三 由“人”到“族”的史观的形成
四 东北战略地位,得辽东则得全国

第二章 中华共祖乃东北文化之根
一 红山女神为中华“共祖”
二 中华第一龙,起于辽河源
三 辽西是殷人的龙兴之地
四 华夷融合于华夏

第三章 箕子。东北汉文化第一圣君
一 箕子学说的广泛影响
二 箕子何以东归
三 箕子东归三步走
四 扬雄“北燕朝鲜方言”的历史价值
五 实施《洪范九畴》,建东方君子之国

第四章 东北汉政权与东北汉文化:
一 燕是最早在东北设郡的华夏政权
二 秦在东北建制与东北长城
三 汉制东北续燕五郡与朝鲜四郡
四 考古确证:汉人遗迹遍布东北
五 公孙氏延续东北汉祚五十年
六 汉化鲜卑人慕容氏掌控辽东
七 盛唐文化稳定了东北汉政权
八 “汉家烟尘在东北”
九 明代辽东控带东北各地
十 马上皇帝丢失大片海疆

第五章 东北各民族在流动中发展
一 东北民族在流动中形成与发展
二 汉人北上,成为东北人数最多
三 汉儒名仕流入东北及儒学轶事
四 “闯关东”的由来与历史贡献

第六章 尊儒拜孔是东北各民族的潮流
一 各民族普遍追认炎黄为始祖
二 认同“周礼”、“汉儒”乃民族生发之道
三 辽金元清尊儒拜孔已成祖制
四 少数民族的汉儒精英

第七章 汉文化滋养了东北各民族
一 以汉晋文化为底蕴的高句丽王国
二 盛唐文化所滋养的“海东盛国”
三 自觉在汉文化中崛起的契丹与女真
四 辽金元清的政权属性
五 石碑背后的东北文化

第八章 汲取野性精华的东北汉文化
一 融人豪爽粗犷东北精神的汉文化
二 “和而不同”与“移风易俗”
三 讲唱艺术刺激了章回小说的发展
四 民族乐舞给汉文化增添了娱乐因素
五 金元文化推进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第九章 东北汉文化的深度影响
一 东北“汉文化圈”对东北亚的辐射
二 给汉语增加情趣和幽默的东北方言
三 东北汉文化贡献给全国一个“独特”的民间小戏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是一部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方法,系统梳理了自汉代以来,汉族文化如何在中国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展、融合、创新的历史脉络。 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共分为若干章节,逐层深入地探讨了东北汉文化的不同侧面。 第一部分:早期汉族文化的播迁与奠基 本部分将重点考察汉代及以前,汉族人口向东北地区的初步迁徙和文化影响。内容将涵盖: 早期人类活动与文化遗存: 简要回顾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并分析与中原文明的早期联系,为汉文化传入奠定背景。 汉代郡县的设立与文化辐射: 详细阐述汉代在辽东等地的郡县设置,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原农耕技术、官僚制度、思想观念等对当地的影响。分析汉文化是如何在当地社会结构中初步扎根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探讨这一时期北方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的互动,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汉文化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也通过移民和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部分:辽宋金元时期东北汉文化的繁荣与特色 此部分将聚焦于辽、宋、金、元等朝代,分析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深入发展及其展现出的地域特色。 辽朝时期汉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 探讨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如何积极吸纳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汉族士人如何在辽朝任职,推动汉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重点分析汉族人口的增多和汉文化在辽东地区的巩固。 北宋时期东北边疆的汉文化: 考察北宋与辽、金的对峙格局下,东北地区作为边疆地带,汉文化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金朝时期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分析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如何进一步汉化,在继承中原汉文化的基础上,也发展出一些具有北方特色的文化形态。讨论汉族士人在金朝的贡献,以及汉文化在金朝统治下的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和深度。 元朝时期民族交融中的汉文化: 探讨元朝统一后,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汉文化如何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与蒙古文化、女真文化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第三部分:明清时期东北汉文化的巩固与地域认同 本部分将着重研究明清两代,汉文化如何在中国东北最终确立主导地位,并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认同。 明朝对辽东的经略与汉文化推广: 详细论述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军事、经济、行政管理措施,以及如何通过移民实边、发展农业、兴办教育等方式,大力推广汉文化,使汉族人口成为绝对主体。 清朝前期东北的汉文化格局: 考察清朝建立后,早期东北地区的汉文化形态,包括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汉族移民的持续涌入,以及汉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清朝中后期东北汉文化的定型与区域特色: 重点分析清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进一步增加,东北汉文化在民俗、语言、宗教、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如何趋于成熟,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关东文化的形成,以及在不同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细微差异。 近代以来东北汉文化的新发展: 简要探讨近代以来,随着时代变迁,东北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演变。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将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在史料运用上,将广泛搜集和梳理相关的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碑刻铭文、口述史料等,力求客观、全面、深入地展现东北汉文化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特色在于: 时间跨度长: 从古代一直追溯到近代,勾勒出东北汉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地域聚焦性强: 专门针对中国东北地区,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汉文化内涵。 内容系统性: 不仅关注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思想观念等多元文化要素的探讨。 融合性视角: 强调汉文化在中国东北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作用、融合共生的过程。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理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文化如何在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与其他文化共同塑造了今日之东北。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地域文化、民族关系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作者运用了大量鲜活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将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东北汉文化发展长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化在东北地区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质和面貌的分析。例如,在早期,汉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外部力量的输入和示范,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则逐渐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书中对汉代乐浪郡、玄菟郡在东北地区的设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汉文化元素(如农具、兵器、生活用品等)的传播,都有详实的描述。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物质文化的介绍,而是进一步探讨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组织等方面是如何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书中对辽、金时期汉文化在契丹、女真等民族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也颇具深度,揭示了文化在政治角力中的复杂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理解东北地区汉文化独特性和历史深度的重要著作。

评分

读完《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断代史叙述,而是将汉文化的发展轨迹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政治格局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图景。书中对于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落地”和“生根”过程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关于汉族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居住习俗等如何逐步取代或影响了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受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民间信仰、民俗节庆、戏曲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与事件,而是鲜活的人民生活。书中对清代中期以后,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汉文化的空间,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当地各民族文化的又一轮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东北汉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需要深入其历史的肌理。《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这本书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方式,揭示了汉文化在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如何历经千年的洗礼与塑造,最终形成其独特的风貌。书中对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环境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书中对清代初期,汉族移民在垦荒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原有汉族习俗的同时,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和聚落形态的描述,让我感到十分有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汉文化”这一概念的动态理解,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符号,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并与地域特色相互映照的活态存在。从先秦时期的早期渗透,到历代王朝的政治推行,再到近现代的文化融合,作者都给予了细致的描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东北的汉文化,不仅是汉民族文化的延伸,更是东北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互动交融的结晶,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确实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大多侧重于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要么是过于宏大的通史,要么是过于聚焦的专题。而《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相当宏观却又不失细节的方式,勾勒出了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不断演变的发展脉络。书中对于早期汉民族与当地各民族的交融互动,以及在不同朝代中汉文化如何在这片边疆之地生根发芽、落地生根的论述,都显得尤为精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对文化传播和形态变化的深入分析。例如,书中对汉代在东北地区设立郡县、推广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比如,在论述唐代时期,书中不仅提到了军事上的影响,更深入探讨了汉族文化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渗透,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与当地原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现象。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东北汉文化整体认知框架的优秀读物,它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们探索这片土地的文化宝藏指明了方向。

评分

这本《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意想不到的丰富和深刻。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物质文明等多方面的考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书中对辽、金、元时期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女真族在辽、金时期受到汉文化影响,甚至在语言、制度、文学等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的部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汉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例如,汉族士人如何为金朝政权服务,汉族文学如何影响金朝的诗词创作,以及汉族的书写系统如何在女真族中传播等,都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探讨。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东北地区复杂的文化格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清代早期汉族移民与满族统治阶层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汉文化如何在东北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主体文化之一的过程,也论述得非常到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东北的汉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充满活力的融合与发展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