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瑜 著
图书标签:
  • 原生家庭
  • 亲子关系
  • 情感创伤
  • 爱与被爱
  • 心理学
  • 沟通
  • 依恋关系
  • 父母教育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7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13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份爱却滋生了不满、仇视,甚至伤害。当爱被错误表达时,亲情就会出现错位。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爸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缺疼爱、呵护、关心、经济支持,唯独缺少尊重!在这个被汉堡包和可乐充斥的快餐时代,如何让父母的爱不因忙碌搁浅,不因距离隔绝,不因缺乏沟通葬送?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答案,去睹口不完美。这是一本给家长标准答案的书,通过阅读孩子的心声,推论出爱最好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找到一面爱的镜子,折射出沟通该走的路。

作者简介

  俞瑜,70后,资深记者,出版社抢手作者,热爱生活和写作,将数十名学生的采访经历汇集成文字,替孩子发声。

目录

让我无奈的“打是亲,骂是爱”
[访谈]廖子凯(男)
爷爷那传下来的”家法”/2
大呼“打死你”和“没出息”的父母/5
童年无数个不眠的夜晚/6
拨打了110之后/9
我想快点自立,再也不回这个家/11
点评:不打骂,给孩子健全的人格/13
冷酷的父母&最不幸的我
[访谈]柳莫亚(女)
时常处于冷战中的父母/17
活在家庭恐惧中的孩子/19
同学生日宴会上的一幕/20
我成了父母口中的累赘/22
我赞成你们离婚/25
点评:亲情的伤痛是最难弥补的/28
我不想被改变
[访谈]李菁菁(女)
我就是这个家里的玩偶/32
一次钢琴课上的遭遇/34
被没收的破洞牛仔裤/36
在自己的家中”坐牢”/38
点评:不限制,他也能学会自律/40
对我而言,她比父母更重要
[访谈]吴言(男)
父母离婚时,问都没问过我/43
爷爷葬礼上的短暂幸福/45
她给我的感觉很温暖/47
我们都是没人要的小孩/49
我想有个幸福的家庭/51
点评:尊重孩子,从给他知情权开始/52
没文化的父母最可怕
[访谈]严宽(男)
永远没有早餐的早晨/55
夜夜不停的麻将声/57
父母的喜怒,永远只与输赢有关/59
那段中考落榜后的失落日子/61
没文化的父母没资格管我/62
点评:不忽视,孩子才有健康的心态/65
有这样的父母,是我的“杯具”
[访谈]乔小羽(女)
骄纵无比的女王/68
家里与学校的“落差”/69
那些没有朋友的孤独日子/73
用金钱买来的朋友/75
其实,我恨着所有人/77
点评:不宠溺,给他道德的风标/80
是父母害我进铁窗
[访谈]方文斌(男)
留守家乡的那段日子/83
永远等不来的电话/85
从“狐朋狗友”那得到的温暖/87
第一次抢劫之后的恐惧/89
点评:不放任,成材需要一个篱笆/91
我和父母是交易关系
[访谈]夏琳(女)
我家墙上的交易列表/95
让经商的父母骄傲的教子方法/97
生平第一次被当众批评/99
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100
我打算这样回报我的父母/102
点评:别让孩子认为爱是有条件的/104
如果爱,请带上我
[访谈]左阳(男)
“沉默是金”的大男孩/107
我是一个不被期待的意外/109
一次次的抛弃/111
在自己的家中被边缘化/113
你的伤刺痛了我/115
点评:别拿父母受过的伤惩罚孩子/119
别拿我当成耻辱
[访谈]王苗苗(女)
早恋让我被家庭孤立/122
脱轨的爱情,负不起的责任/124
我成了这个家的耻辱/127
流落在外了却生命/130
给彼此一个机会,爱就会重现/132
点评:宽容孩子犯过的错,她不是耻辱/134
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智力上
[访谈]卓越(男)
你们在我身上的投资都是智力投资/137
所有与智力活动无关的事情都被禁止/139
如果我是弱智你们还会爱我吗/141
爱我就要说出来/143
点评:养儿不要为了防老/145
我只是需要被尊重
[访谈]米璐(女)
朋友都因我的父母离我而去/149
又一次不欢而散的家庭会议/151
比较,我最讨厌被比较/153
减肥计划失败的代价/156
……
我已经长大了
别拿爱我当借口
被冷落只因不是亲生儿子
我不回家,因为丢脸
不敢想念的人
在这个家,我如履薄冰

前言/序言

  家,世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是最舒适的地方,然而,这种想法在某些孩子看来,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在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既包括我们熟知的身体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暴力)的孩子看来,家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在这里没有温情,也没有情话,有的只是权利与欲望。家,是世上最没办法谅解的地方。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不解,甚至气愤,因为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家以及孩子付出了,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冤枉的。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所理解的世界究竟与大人有多么大的区别。
  有人曾这样写到:孩子用心来看世界,而家长只会用眼;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家长则是教育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令他们感到费解的父母,每位父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教育法。有人甚至戏称大人和孩子之间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认为钱不够花(小孩总认为零用钱不够花,而父母则认为工资太少)。
  抱着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对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之间的问题怎么可能少呢?
  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太多——节衣缩食、放弃梦想,而这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和感激,他们怎么可能不伤心失望呢?但他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生活。有人说,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这些爱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靠近对方,但只有一种爱与之相反,那就是父母的爱。真正纯粹而无私的父母之爱应该是孤独的,因为父母最大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可以“遗世而独立”地生活。不过,这里所说的离开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离家出走”,而是心灵断奶,并且这种心灵断奶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强行为之。
  如果父母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以一种更理性但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得以延续。2010年8月24日,日本动漫大师今敏离开了这个难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世界,但他的离去却和很多人去世时的悲情气氛不同,他的离去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温情。因为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昏睡中母亲说‘真对不起!没能把你生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让我无法忘记也无法回答。虽然与双亲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但这已足够。亲眼见到对方的脸,就会全部理解了。谢谢你们,父亲、母亲,作为你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是最幸福的事,我对你们的感谢数之不尽。幸福虽是重要的事情,但同时也要感谢你们养育了我感受幸福的力量……怀着对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感激,我就此落笔。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了。”
  今敏的遗言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他要感谢父母给了他感受幸福的力量。今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父母之爱的真谛。父母真正的爱并不是让孩子成长为多么伟大的人物,或让他们过上多么富庶的生活,而是要教会他们“感受幸福的力量”。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能够参透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家就不会再是孩子们口中那个无法谅解的地方了,因为有爱,有爱的能力,一切都可以包容。
  (注:本书案例中的主人公均为化名。)

《爱的螺旋:重塑亲子连接,点亮家庭幸福》 作者:[你的名字]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个关于渴望被理解、被珍视,同时又在自我困惑中跌跌撞撞的亲子关系的探索。它并非一本冰冷的心理学报告,也不是一套教条式的育儿指南。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引领读者穿越家庭互动中那些看似无解的迷宫,触碰隐藏在误解和冲突下的真实情感,并最终找到通往和解与重塑连接的桥梁。 我们都渴望爱,也渴望给予爱。然而,在现实的土壤中,这份渴望却常常被扭曲、被遮蔽,留下的是沟通的鸿沟,是情感的隔阂。尤其是在“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之间,这种拉扯和碰撞似乎成为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循环。父母们,或许带着过去的创伤,带着对“完美”的期待,带着本能的保护欲,以一种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爱,却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而孩子们,则在父母的爱中寻找着安全感,寻找着被看见的价值,却常常因为无法获得所渴望的理解和回应,而感到失落、困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爱的螺旋》正是聚焦于这样一个普遍而深刻的议题,它不回避父母在爱中的挣扎与局限,也理解孩子在情感需求上的敏感与脆弱。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拨开迷雾,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本质,理解爱的多种表达方式,并探索如何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本书的独特之处与核心价值: 深刻的人性洞察: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与孩子各自内心的世界。父母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展现出“不会爱”的一面,例如过度控制、情感忽视、严苛的批评、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是将自己的未竟梦想强加给孩子。这些行为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深层心理机制的体现。同时,本书也深入刻画了孩子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的强烈情感,以及他们在不被满足时的种种表现——退缩、叛逆、讨好、压抑,甚至是模仿父母的“不会爱”。这种双向的、充满同理心的洞察,能够让读者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打破“不爱”的标签,理解“不会爱”的根源: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区分“不爱”与“不会爱”。很多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爱,或者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形成了固化的沟通模式。作者将深入探讨导致“不会爱”的心理根源,例如: 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自身的童年经历,他们如何被爱,如何被对待,会深深影响他们为人父母的方式。如果他们的父母也是“不会爱”的,那么他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重复同样的模式。 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对父母的期望往往很高,压力巨大,使得父母常常处于焦虑之中,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回应孩子。 沟通技巧的缺失: 很多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导致误解和冲突不断。 自我情绪管理的问题: 父母自身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疲惫,会影响他们与孩子互动的质量。 重塑亲子连接的实用策略: 《爱的螺旋》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策略,帮助读者重建亲子关系: 倾听的力量: 如何真正地倾听孩子,不仅听他们说了什么,更要听他们没说什么,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倾听技巧,如积极倾听、同理心回应等。 有效沟通的艺术: 如何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如何化解冲突,建立健康的界限?本书将提供不同年龄段孩子适用的沟通方法。 情绪的连接与安抚: 帮助父母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避风港”。 看见孩子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探索和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修复关系中的裂痕: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如何勇敢地面对,如何真诚地道歉,如何修复受损的信任。 父母的自我成长: 鼓励父母关注自身的成长和情绪健康,因为父母的内心状态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质量。 以“螺旋”为喻,象征成长的动态过程: “螺旋”这一意象,恰当地描绘了亲子关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向前、不断向上,同时又可能经历反复和修正的动态过程。每一次的沟通、每一次的理解,都是在螺旋上的一次进步。即便有过挫折和跌倒,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会朝着更深的理解和更稳固的连接前进。本书将贯穿这种“螺旋式成长”的理念,鼓励读者保持耐心和信心。 唤醒内在的“爱”的力量: 最终,《爱的螺旋》希望唤醒的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最真诚的爱。它相信,无论过去的亲子关系是多么的磕磕绊绊,无论父母曾经多么“不会爱”,只要愿意去学习、去改变、去尝试,就一定能够找到通往和谐家庭的道路。它鼓励父母重新发现自己作为“爱”的给予者和连接者的能力,也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被珍视的存在。 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体: 感到亲子关系紧张、沟通不畅的父母: 无论您的孩子是年幼、青春期还是成年,如果您在与孩子沟通时感到困难,不确定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本书将为您提供深刻的启发和实用的方法。 曾经在原生家庭中渴望爱而不得的孩子(无论现在是否成年): 如果您曾经因为父母的“不会爱”而感到受伤、困惑,本书将帮助您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疗愈内心的伤痛,并学会如何与父母建立更健康的关系,甚至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爱的人。 对亲子教育、家庭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家庭动力,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模式。 渴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并愿意为家庭幸福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爱的螺旋》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用真诚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希望;它不指责,而是引导。它相信,爱可以被学习,爱可以被重塑,亲子关系也可以在理解与包容中,螺旋上升,最终点亮属于每个家庭的幸福之光。读完本书,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颗愿意去爱、去连接、去修复的心,以及一套能够帮助您在爱的旅程中不断前行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带着一丝忧郁却又充满希望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畅销书。翻开扉页,作者寥寥数语的自述,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清醒与克制,让人不由得想深究她究竟想讲述一个怎样关于“缺失”与“寻找”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她并没有直接剖开那些令人不忍直视的家庭创伤,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编织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潜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情感暗流缓缓地铺陈开来。比如,她对“一个空荡荡的餐桌旁,孩子如何揣摩父母的表情”这一场景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那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童年阴影。这种不煽情、却直击人心的力量,远比那些声嘶力竭的控诉更具穿透力。我甚至在某些段落停下来,需要深呼吸才能继续。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被接纳、被看见的原始渴望。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布局极其巧妙,它不是一条直线叙事,而是螺旋上升的结构。开篇仿佛是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带着一种迷惘和疏离感,读者会感到自己被置于一个巨大的情感迷宫中。但随着章节的推进,作者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个象征性的物件——也许是一枚褪色的胸针,也许是一封未寄出的信——这些“信物”成为了解锁过往记忆的钥匙。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完美地模拟了记忆的运作方式,即它们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被情感触发,瞬间回溯的。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节奏的掌控力,她知道何时该收紧,何时该放松,让读者的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被牵引但又不至于崩溃的状态。这本书需要慢读,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的力量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里,如同古典乐章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和弦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构建了整体的宏伟。

评分

这本书的后记部分,是我读过所有心理主题书籍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作者没有急着总结,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探讨了“代际创伤”如何在新一代人身上找到出口。她提到,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正在成为那个“打破循环”的契机。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信息,更开放的心态,去有意识地修正那些潜移默化中被灌输的错误观念。这不再仅仅是关于“被爱”的故事,它更关乎“如何成为一个能够去爱的人”。我合上书的那一刻,窗外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明亮了一些,那不是因为环境改变了,而是因为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转变。这本书像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你在承认痛苦的同时,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希望。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送给所有渴望理解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未被满足的小孩”的成年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爱是一种行为,而非一种感觉”这一观点的诠释。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去表达“在乎”的。作者通过细腻的案例展示了,许多父母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们唯一懂得的“爱”的方式,早已被他们自己的童年经历所固化,变成了一种带有条件交换或过度保护的姿态。而孩子们接收到的,往往是这种扭曲的、不舒服的“爱”。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没有那种“只要你原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肤浅口号。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更为成熟的视角:真正的疗愈,是双方都愿意放下固有的防御和指责,去学习一种更健康的沟通模式。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去直面自己的脆弱,也去理解他人的局限。读完后,我感觉内心深处那根紧绷已久的弦,松弛了一些,那种对“完美家庭”的执念,也烟消云散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是在“雕刻”。它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快节奏、口号式的表达,反而是沉静得如同深秋的湖水,每一个词语的摆放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带着一种哲学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心理侧面时的那种精准和克制。她笔下的人物,很少有绝对的“好”与“坏”,更多的是在复杂的生存压力和自身局限性中挣扎的“人”。读到某个中年角色终于意识到自己童年时对母亲的误解,并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更温和的方式去面对时,我几乎落泪了。那份迟来的理解,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喟叹,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心理分析,上升到了对“人性局限”的深刻探讨。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必要的自我和解。它迫使你去审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去分辨哪些是你必须继承的,哪些是你必须放下的“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