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68張精美手繪地圖,天朝版圖的曆史變革一覽無餘
2.外國人對中國地理變革研究的翔實記錄
內容簡介
《天朝大國的景象:西方地圖中的中國》由意大利學者曼斯繆·奎尼(Massimo Quaini)和他的學生米歇爾·卡斯特諾威(Michele Castelnovi)寫作整理而成,深入細緻地考察瞭西方地圖製圖史上中國版圖形象的演變情況。在討論歐洲地學對“中國”(居中之國)認識發展的研究領域中,其著作堪稱考據繁密。書中收集瞭大量的相關數據資料、新聞報道和奇聞軼事,其間還配有極為齣色的圖解。作者提供瞭豐富的細節史料及相關參考文獻以重現西方與中國之間相互瞭解的最初階段,一直迴溯到早至廣闊的歐亞大陸被兩個偉大的帝國——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中華帝國所統治的時代。
作者的評述兼顧瞭歐洲和亞洲兩地的情勢,由此也就勾勒齣一幅有關中國的地理描述全景圖;運用的材料涵蓋瞭對本地資料的搜羅、實地的地形測量考察材料,以及傳教士和旅行者搜集的間接見聞等諸多方麵。作者評述的時間跨度也很大,初起於文藝復興時期地圖集裏零星散見的、基於猜想的錯誤百齣的地圖,止於十七、十八世紀描述較為精準的地圖『那時齣現瞭兩位從科學和哲學層麵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領軍人物——衛匡國(Martino Martini)和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兩人同為耶穌會士』,呈現瞭這一背景下人們對天朝之國的描述。
《天朝大國的景象》特點在於,它不僅在中國傳播歐洲的地理學知識,而且努力地讓歐洲瞭解中國的真實形態,包括人口、法律、風俗和習慣。作者搜集瞭較為豐富的地圖材料,從西方地圖繪製的曆史演變來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的變化,從中探討瞭西方與中國關係的曆史性轉變過程;其間對於溝通中西之間交流的曆史人物,亦分彆進行瞭敘說。
《天朝大國的景象》視角獨特,有學術深度和學術價值。從譯文內容上看,譯者長期緻力於這一領域的研究,翻譯較為準確,語言明白曉暢。本書存在的問題是:書中的地圖屬於曆史史料,由於當時的地理學知識發展不完善,測繪手段和測繪工具不完備,加上西方人對中國史地的認識存在欠缺或不全麵之處,有些地圖帶有繪製者的主觀猜測或想象的因素,故而地圖本身的準確性有待商考。特此說明。
作者簡介
曼斯繆·奎尼是熱那亞大學人文與哲學係地理學教師,同時也是意大利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傢之一。其科學著作《馬剋思主義、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重構》被譯成數種語言.他主要研究曆史地理學、製圖史和疆域史。
米歇爾·卡斯特諾威1968年齣生於薩沃納,是熱那亞大學人文與哲學係曆史地理研究員。卡斯特諾威是一位航海史專傢,也是意大利曆史地圖研究所成員,同時也是一本評論雜誌的編委會成員。
汪前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地圖史專傢。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描述中國的地理學:一部悠久而迷人的曆史
繼《地圖之神話:近代史上的西方繪圖學》一書齣版後,曼斯繆·奎尼(Massimo Quaini)及其弟子米歇爾·卡斯特諾威(Michele Castelnovi)又有新作發錶,該書被收入《小熊星座》叢書係列,深入細緻地考察瞭西方地圖製圖史上中國版圖形象的演變情況。在討論歐洲地學對“中國”(居中之國)認識發展的研究領域中,其著作堪稱考據繁密。文中收集瞭大量的相關數據資料、新聞報導和奇聞軼事,更棒的是其間還配有極為齣色的圖解。內容固然有些艱深,不過,從第一頁起,這些古地圖的曆史以及對那個廣袤的東方帝國的允恰定位的曆史就引發瞭一個對讀者非常有吸引力的故事。因此,其著作也就儼然成瞭一部曆史小說。
隨著故事的展開,作者們提供瞭豐富的細節史料及相關參考文獻以重現西方與中國之間相互瞭解的最初階段,一直迴溯到早至廣闊的歐亞大陸被兩個偉大的帝國——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的中華帝國所統治的時代。在這兩個帝國之間有著一連串或定居或遊牧的民族,他們既是兩大文明交流的媒介,同時又成為阻礙交通的反麵角色。歐亞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盡管在古地圖中有很多反映處於古典時代所謂居住區的這塊廣袤大陸另一端情形的說明,事實卻是,兩個帝國之間從未有過正麵的接觸。由此,我們能得齣的印象就是,這個由漢廷統治的帝國是僅有的能與我們的古典世界全麵爭霸的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強國。
至中世紀,神話時代已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首批到中國的西方旅行者的地理以及文化探索。然而,正如作者們所描述的那樣,他們是“沉默寡言的旅行者”,因為他們並無興趣講述其經曆和故事。他們之中隻有一個人曾被迫講齣瞭其介於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精彩冒險。這個人就是我們一直在稱道的馬可·波羅。可能並非齣於本意,不過他成瞭推動西方認識中國的領軍者,貢獻遠甚於其他任何旅行者。
十六世紀初,正麵的接觸開始瞭。於此,葡萄牙航海者們功不可沒,是他們率先抵達瞭中國海岸,長久定居下來並濛天朝特許獲得瞭一小塊領地(澳門)。當然,首屈一指的還是耶穌會士們,他們采用一套“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的現實,並把各自地理知識的傳播看作是其使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地理學概念相遇瞭:一方麵是我們的基於地圖繪圖的描繪方式,緻力於新地域的探索,以此來服務於宗教或商業意義上的徵服;另一方麵則是中國特色的描繪方式,以管理為宗旨,專門服務於對如此龐大帝國的統治。由此,下述事實也就不會令人感到驚訝瞭:首先嚮中國人揭示地球為球形的居然是來華緻力於文化“調停”工作的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們,而此時的中國人仍然堅守地方之說,認為世界止於其國土之四疆。
耶穌會士們所編寫的著作數個世紀以來都被認為是中國對西方認識的基礎。事實上,直至十九世紀末,一位訪問羅馬的中國旅行者所攜帶的城市介紹還是由十七世紀的一位意大利傳教士以中文發行的一部地理學著作。
然而,這些耶穌會士並不僅是在中國傳播歐洲的地理學知識,他們也在努力讓歐洲瞭解中國的真實形態,包括人口、法律、風俗和習慣。這樣,他們也為中國神話的創造添上瞭濃重的一筆,中國被當作是民間和政治上諸多優點的典範,這個神話在歐洲啓濛時代傳播得非常廣泛。
兩位作者的評述兼顧瞭歐洲和亞洲兩地的情勢,由此也就勾勒齣瞭一幅所有有關中國的地理描述問題的全景圖,運用的材料涵蓋瞭對本地資料的搜羅、實地的地形測量考察材料以及傳教士和旅行者搜集的間接見聞等諸多方麵。評述的時間跨度也很大,初起於文藝復興時期地圖集裏零星散見的、基於猜想的錯誤百齣的地圖,止於十七、十八世紀描述較為精準的地圖(那時齣現瞭兩位從科學和哲學層麵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領軍人物——衛匡國[Martino Martini]和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兩人同為耶穌會士)。得益於對作為近代史最初幾個世紀主題的地理大發現的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基礎,曼斯繆·奎尼(Massimo Quaini)和米歇爾·卡斯特諾威(Michele Castelnovi)愔熟地呈現瞭這一背景下人們對天朝之國的描述。地理學,尤其是其中的地圖繪圖在這裏演繹瞭一段純粹人性故事的迷人主題: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最初是令人恐懼的,但它一旦為人所知,就越來越統閤到其所歸屬的全球背景之中。盡管這個故事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我們仍能從其中受益良多。
目錄
序
第一章 中國之鏡
從歐洲到中國:從神話到神話
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中國版圖的地理學圖景
知識的産生與積纍: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巨大障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從中國到歐洲,即“巨大的障礙”是怎樣消解的
歐洲作為中國顛倒的鏡子
第二章 古典時代的地學觀念:中國是居住區的一部分
古代的居住區觀念:遠東
氣候理論的連續性
托勒密所描述的亞洲
羅馬人眼中的東方:絲綢地區,黃金與白銀之島
皮尤廷厄地圖中的中國
第三章 中世紀地學思想中的遠東
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的製圖:世界地圖
作為虛構之地中心的遠東
作為虛構的民族和動物之中心的遠東
阿拉伯製圖
第四章 歐洲旅行者奔嚮中國:馬可波羅之前與之後
從陸路抵達中國
馬可·波羅對亞洲圖像的影響
中國海上的7400個島嶼
約翰·曼德維爾對地理學圖像的貢獻
第五章 地理大發現時代有關東方的製圖
對托勒密的重新發現(與拒斥)
從海路抵達“中國的歡樂海岸”:大發現時代的旅行傢們
葡萄牙製圖中的中國
澳門:中國境內的第一個歐洲港口
三位偉大的製圖傢——加斯托迪、奧特琉斯、墨卡托筆下的中國
第六章 耶穌會士筆下的中國
第一批耶穌會傳教士筆下的中國
地圖上的位置:中心或邊緣?
在華耶穌會神父
衛匡國的著作
衛匡國和馬可·波羅
第七章 從神話到知識:荷蘭製圖
十七世紀的航海製圖:荷蘭人的世紀
歐洲製圖中持續存在的神話
西方製圖中的中國長城
亞洲和美洲之間分界綫的繪圖描述
第八章 法國與中國
作為“禦用數學傢的法國耶穌會士”
科學院及萊布尼茨的指導的作用
杜赫德的描述和唐維爾的作用
第九章 南京條約之前和之後的中國圖像
十九世紀早期
沒有瞭華麗詞藻的中國
前言/序言
《天朝大國的景象:西方地圖中的中國》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世界如何通過繪製和理解地理地圖來構建、認知乃至想象“中國”這一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帝國。它並非一部單純的地圖史,而是一部融閤瞭地理學、曆史學、文化研究與政治想象的跨學科著作。 一、 引言:地圖作為權力的媒介與想象的疆域 本書開篇即指齣,地圖從來都不是中立的描繪,而是特定曆史語境下權力、知識和偏見交織的産物。在地理大發現時代,隨著歐洲探險傢和傳教士的足跡不斷延伸,中國——這個被早期古典學者描繪得模糊不清的國度——逐漸被納入西方繪製的全球版圖中。然而,西方地圖上的中國,往往是“他者化”的産物,它承載著歐洲對財富、文明等級以及異域風情的全部投射與誤讀。 二、 早期描繪的迷霧:從托勒密的遺風到傳教士的修正 在哥倫布時代之前,西方對中國的認識主要依賴於古希臘地理學傢托勒密的殘存記錄,這些記載零散且充滿謬誤。本書詳細梳理瞭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隨著葡萄牙水手和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如利瑪竇)抵達中國腹地,西方製圖學如何經曆瞭一次根本性的重塑。 利瑪竇帶來的《坤輿萬國全圖》是本書分析的核心文本之一。我們研究的重點在於,利瑪竇如何巧妙地將西方的製圖技術(如經緯綫係統)植入中國的地理認知,同時又如何為瞭適應清朝宮廷的審美和政治需求,對地圖的布局和細節進行調整。這不僅是技術的嫁接,更是文化主導權的微妙較量。地圖上的山川河流、省份邊界,以及對“中國中心說”的容納與改造,都揭示瞭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復雜圖景。 三、 帝國疆域的擴張與界限的模糊:清朝的盛世與西方的“邊界焦慮” 十八世紀,隨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對廣袤疆域的整閤,清朝的版圖達到瞭曆史的巔峰。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西方地圖對中國版圖的描繪變化。一方麵,傳教士和官方測繪的成果(如《皇輿全圖》的局部信息)開始影響歐洲的製圖中心;另一方麵,歐洲人對於中國“內陸”和“邊疆”的理解存在顯著差異。 我們比較瞭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不同製圖機構的作品,發現對於西藏、濛古(外濛)和東北地區的描繪充滿瞭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並非源於技術落後,而是一種政治上的“選擇性忽視”或“主動模糊”。地圖學傢如何處理“化外之地”的歸屬權問題,如何通過標注“蠻夷部落”來界定文明的邊緣,這些都反映瞭當時歐洲對遠東地緣政治的復雜心態。 四、 商業與衝突的投影:通商口岸與“門戶洞開”的視覺呈現 十九世紀,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在西方的地圖上開始從一個完整的、封閉的帝國,逐漸被解構為一個被“分割”和“滲透”的地理空間。本書特彆關注瞭海關、租界和鐵路規劃的地圖。 這些地圖不再僅僅關注帝國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經濟利益的著陸點。例如,對於上海、天津、香港等通商口岸的放大繪製,其詳細程度遠超內陸省份。這些地圖清晰地展示瞭“門戶洞開”的視覺邏輯:河流被視為商業動脈,而內陸的障礙則被簡化。我們分析瞭這些地圖如何被用作殖民擴張的工具,如何通過視覺語言為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提供“地理依據”。 五、 想象的中國:山水、奇觀與文化刻闆印象的地圖化 除瞭嚴謹的地理測繪,本書也探討瞭非官方地圖和旅行文學插圖對西方認知的影響。在這些地圖上,中國的形象常常被浪漫化或妖魔化。例如,長城被誇張地描繪成一條蜿蜒的人造巨龍,以強調中華文明的古老與孤立;對江南水鄉的描繪則充滿瞭異域情調的描繪。 我們考察瞭“中國風”(Chinoiserie)如何影響地圖的美學風格,以及地圖上的注釋如何充斥著對儒傢思想、科舉製度甚至飲食習慣的膚淺解讀。這些“奇觀地圖”揭示瞭,即便在知識積纍的時代,西方對中國的理解依然深受其文化預設的製約。 六、 結論:地圖的終結與現代中國的誕生 在二十世紀初,隨著清朝的覆滅和民族國傢的建立,西方地圖對“天朝大國”的描繪方式徹底終結。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西方地圖如何見證並塑造瞭中國從“帝國”嚮“現代民族國傢”轉型的過程。最終,地圖不再是關於一個遙遠帝國的想象,而是關於一個擁有明確主權和全球角色的現代實體。 通過對數百年間西方地圖的細緻解讀,本書旨在揭示地理製圖學如何成為一種文化和政治的“文本”,它不僅記錄瞭中國的疆域變化,更深層次地反映瞭西方自身對自身世界秩序的構建與權力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