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会游泳的鱼》是郁秀继《花季·雨季》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曾于2006年出版。本书描写中国少年留学生的美国故事。作者想说的是,中国家长不一定要把孩子送到美国,但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这本书;鱼本来会游泳,当河水换成了海水,鱼便失去了水性,变得不会游泳了。
作者简介
郁秀,祖籍上海,16岁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风靡全国,青春文学标志性作品,一代人集体的青春记忆,多年常居畅销书榜首。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中国青春文学的开创者”。《花季·雨季》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连环画等。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太阳鸟》,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美国旅店》,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不会游泳的鱼》,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少女玫瑰》。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美国,我们前赴后继
第二章 滚回你们亚洲去!
第三章 美国中学生的性教育课
第四章 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第五章 中国少年海海的美国恋情
第六章 橘树之江北,则化为枳
第七章 婚姻是政治与经济的结合
第八章 把裤子脱了,把衣服脱了
第九章 英台此身难自主
第十章 我对幸福没有诚意
第十一章 在美国就学到了性知识
下卷
第十二章 谁偷吃了青菜汁?
第十三章 连狗食也不要偷
第十四章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第十五章 谁偷了帕特的钱?
第十六章 溺水海海的含冤之死
第十七章 海水是鱼的眼泪
第十八章 自立门户的董海
第十九章 俗人理解不了的快乐
第二十章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第二十一章 面包机里弹起来的吐司
第二十二章 我连自己都没有爱过
第二十三章 我成了乞丐,你还爱我吗?
第二十四章 花蕾尚未开放,就蛀坏了
第二十五章 冬天已过,春天还会远吗?
后记
精彩书摘
《不会游泳的鱼/“花季雨季系列”丛书》:
美国同学想,他的发式真逗。这个亚洲男孩的乖宝宝头是不是他妈妈把一口锅直接套在头上,随着锅沿剪下来?他们怎么可以这么一本正经,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地跑到他们学校来?美国同学一下子识别出他们是新生,而且是刚下船的那种新移民学生。
董家兄妹想,这里怎么这么无组织、无秩序啊。
天啊,他们怎么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就这样啃上了,而所有的同学视若无睹。这在他们以前的中学那还得了,就算没有当场被开除,也要引来一堆的旁观者看西洋景。海海那时完全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与一个美国少女进行一场元气大伤的苦恋。
“他们刚刚从中国来到美国,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欢迎他们。”老师领头鼓掌示范,兄妹俩作为新生,享受了一会儿热切又不当真的掌声。
靠窗的女生递上一个字条,上面画了一张大笑脸,写了一句:欢迎你们。那是个越南女孩,皮肤黝黑,眼睛明亮,梳着高高骄傲的马尾巴,露出光洁聪明的大额头。课后,她与双胞胎对起话,仅仅十分钟就将他们在国内学的那点英语榨干了。他们也就根据猜测,自说白话,将他们在中国学的那几个句子一一亮出。
“你们到美国有多久了?”“我叫董海,我妹妹叫董丁。”“我知道。很高兴认识你们。”“我们刚来三个星期。”“感觉怎么样?喜欢这里吗?”“家里有四口人,我爸爸、妈妈、哥哥和我。我十四岁,我哥哥也十四岁。”“是吗?你们是……孪生?”“谢谢,我们也很高兴认识你。”“有什么事情就找我吧。我叫艾丽雅,十六岁,比你们高一年级。”“是的,今天的天气很好。”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问答将这个越南女生笑得肚子都痛了。她想不能再对话下去了,连“今天天气很好”这种句子都被她榨出来了。双胞胎不知道她笑什么,但是认为艾丽雅的英语比其他同学的好懂,所以当他们听不懂别人的英语时,就眼巴巴地看着艾丽雅,艾丽雅就会以她的英语为孪生兄妹翻译。
老师布置作业,艾丽雅就代之转达;同学们和他们打招呼,艾丽雅也跟着翻译。比如当有同学冲兄妹叫“丁董”、“海董”,双胞胎肃立望去,听美国同学发出一阵大笑,艾丽雅就翻译说:“中学生很无聊,什么都可以让他们发笑。”后来等董家兄妹的抵抗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她才解释:他们的“董”姓发音在英语中像门铃的声音,所以他们觉得逗,更逗的是这两个叫滑稽名字的学生居然对自己的称号如此积极,一喊就应,他们觉得更逗了。
下午,老师安排艾丽雅带董家兄妹去参加新生进校的数学测验,根据他们的程度来编排班级。考场里的都是新生,都有陌生感,可没有像兄妹俩陌生得这么彻底的。当考卷一发下来,董海的陌生感就蒸发了,自信就回来了,拿起笔哗哗地写开。董海什么世面也没见过,就是见过考场的世面。他算是身经百战了,代表学校参加他们县里的考试,再到市里,一直考到省里。
五分钟后董海交了卷子。一整天下来,都是偃旗息鼓的,带着一点窝窝囊囊的气短。现在突然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他放下笔,站起来,走到讲桌前,交上试卷。他喜欢自己这一系列动作的每一个环节,是他的一点作态,安分守己中的一点风头,带着揭竿而起的立志。在这个年龄总是希望表现的,于是免不了作态。像海海这样除了学业什么都不出众的男生,就更要抓紧考场的机会表现表现,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其他还在埋头苦考的同学一片哗然,老师也愣了一下,一时拿不出一个恰当的态度,接过卷子,既欣赏又不满地看了他一眼。
“要不要检查—下?”
……
前言/序言
《青春的色彩:成长与蜕变》 一个关于追逐梦想、友情与自我发现的诗意旅程 丛书定位: 《青春的色彩》系列丛书,是献给所有经历过花季雨季、在懵懂与热烈中摸索前行的少男少女们的一套心灵读本。我们聚焦于当代青少年在校园、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所面对的那些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心挣扎、情感波动与价值重塑。这套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出青春特有的酸涩、甜蜜与无可替代的生命力。 主要内容板块(不包含“不会游泳的鱼”): 本系列共包含五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青春群像。 --- 第一部:《天空的另一边》 (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内容梗概: 主角林晓,一个从小被定义为“天才”的音乐苗子,拥有惊人的钢琴天赋,她的梦想是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然而,随着高中生活的深入,她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正在被无休止的枯燥练习和父母近乎苛刻的期望所吞噬。她开始对生活产生迷茫,尤其是在结识了热衷于街头涂鸦的叛逆青年陈宇后,林晓的世界观受到剧烈冲击。陈宇的生活看似混乱不羁,却充满了对自由的绝对追求。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林晓如何在天赋的“牢笼”与自由的“诱惑”之间摇摆。她尝试放下钢琴,拿起喷漆罐,在深夜的城市角落里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故事的高潮是她面对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和一次意外的涂鸦展览。她必须决定,究竟是成为父母眼中完美的演奏家,还是成为一个忠于自己内心声音的艺术家。 核心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自我价值的定义是否可以超越他人的期望?天赋是礼物还是枷锁? --- 第二部:《风声里的秘密日记》 (主题:友谊的裂痕与和解) 内容梗概: 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冷静的学霸苏晴、活泼的“组织者”赵薇,以及敏感多思的“局外人”李默——组成的“铁三角”友谊。故事从高二一次集体出游后,三人之间产生的一系列微妙隔阂开始。一个无心之失的玩笑,一句无意中听到的私语,像滚雪球一样扩大了误会。 小说以日记体的穿插叙事,展现了三人在各自的内心戏中如何解读对方的行为。苏晴认为赵薇的领导欲太强,李默感到自己总是在迁就别人。在一次关键的班级活动中,原本相互依赖的三人组面临彻底决裂的危机。她们必须学会直面冲突,而不是逃避。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的深夜长谈中,她们撕开了伪装,坦诚了各自的脆弱与嫉妒,最终明白真正的友谊不是永不争吵,而是懂得如何修复。 核心探讨: 青春期的嫉妒心、信任的建立与重建、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 --- 第三部:《电子迷宫的出口》 (主题:网络身份与真实自我) 内容梗概: 主角周航,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的高中生,在网络上他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电竞大神,拥有大量的追随者,生活得光鲜亮丽。然而,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他因社交障碍和严重的容貌焦虑,变得自卑而孤僻,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只当他是在努力学习。 故事引入了另一条线索:一位名叫“星火”的网络好友,也是周航在虚拟世界中唯一的倾诉对象。当“星火”在现实中出现在周航的学校,并且以一种他完全无法接受的方式出现时,周航的虚拟世界开始崩塌。他不得不直面自己为了逃避现实而构建的虚假身份。小说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及逃避现实最终将带来的沉重代价。 核心探讨: 虚拟与现实的张力、容貌焦虑、网络成瘾的心理根源、身份认同危机。 --- 第四部:《沉默的海洋》 (主题:家庭的暗流与代际沟通) 内容梗概: 讲述了单亲家庭的少女方圆的故事。她的母亲是一位在外企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女性,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方圆的情感需求长期处于“缺席”状态。方圆习惯了安静和独立,她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一位年长的、可以提供情感慰藉的文学社老师身上,但这引发了校园的流言蜚语,也让母女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小说通过对方圆母亲工作压力和过往情感经历的回溯,揭示了她看似冷漠外表下的疲惫与无助。最终,在一次母亲因劳累过度晕倒的事件后,两人终于有机会坐下来,不是以“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身份,而是以两个独立的女性身份进行对话。她们开始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健康的沟通模式。 核心探讨: 现代家庭结构中的情感疏离、单亲家庭的压力、成年人的挣扎与被理解的渴望。 --- 第五部:《那年夏天,我们都很慢》 (主题:告别与成长中的失落) 内容梗概: 这是对高中最后一年时光的深情回望。故事围绕着毕业季的到来,几个好友对未来的不同选择展开。有人坚定地选择了名校,有人选择了复读,有人则决定辍学去追逐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创业计划。小说描绘了毕业舞会前夕的种种不安、对未来的集体焦虑,以及不得不面对的离别。 核心情节集中在主角们在校园的最后一个夏天,他们决定重走一遍彼此认为“最有意义”的路线,重新体验那些共同度过的瞬间,以此来对抗时间流逝带来的虚无感。这是一部充满怀旧色彩的作品,它承认成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失去——失去旧有的舒适区,失去某些特定的关系,但同时也肯定了这种失落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 核心探讨: 告别的仪式感、对过去的珍视、接受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对“成长”这一概念的哲学思考。 --- 丛书的整体风格与价值: 《青春的色彩》系列丛书摒弃了过度煽情或脸谱化的处理方式,力求以一种文学性与现实性并重的笔触,捕捉当代中国青少年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语言风格清新、节奏明快,但在触及深层情感时,又兼具哲思的厚度。本系列旨在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镜子”,帮助他们在喧嚣的成长道路上,找到一隅可以安放自己迷茫与热忱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