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团队开发 工具与方法

高效团队开发 工具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池田尚史,藤仓和明,井上史彰 著,严圣逸 译
图书标签:
  • 团队协作
  • 敏捷开发
  • 软件工程
  • 项目管理
  • 开发效率
  • 代码质量
  • 工具
  • 方法论
  • 沟通技巧
  • 流程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95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00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灵程序设计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效团队开发:工具与方法》以团队开发中所必需的工具的导入方法和使用方法为核心,对团队开发的整体结构进行概括性的说明。内容涉及团队开发中发生的问题、版本管理系统、缺陷管理系统、持续集成、持续交付以及回归测试,并且对“为什么用那个工具”“为什么要这样使用”等开发现场常有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

作者简介

池田尚史(作者)
DeNA软件开发工程师。曾做过IT顾问、程序员,从事过软件包开发、Web服务开发。Java的Web应用框架Play Framework 1的提交者。负责本书第1章~第5章,其中第2章的案例分析都是基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编写的。
Twitter @ikeike443

藤仓和明(作者)
想能(SHANON)基础设施工程师。负责公司内部基础设施及服务环境的安全保障,致力于推动应用部署的自动化,并基于这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成了本书第6章。喜欢OpenVZ、LXC等容器型虚拟化技术。
Twitter @fujya

井上史彰(作者)
想能(SHANON)软件工程师、QA工程师,现为想能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开发经验丰富,致力于推动高效的自动化测试。负责本书第7章。
E-mail fu.inoue@gmail.com

严圣逸(译者)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8年软件开发经验,期间赴日本工作。现就职于想能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从事基于云平台的客户关系管理及各类营销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侧重于对持续集成、自动化部署、自动化测试以及相关的开源工具的研究。本书所介绍的即是译者日常工作中所应用的开发流程以及工具。

目录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团队开发  1
1.1 一个人也能进行开发 2
1.2 团队开发面临的问题 3
1.3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1.4 本书的构成 5
1.4.1 第2章:案例分析 5
1.4.2 第3~5章:基础实践 5
1.4.3 第6~7章:持续交付和回归测试 6
1.5 阅读本书前的注意事项 7
1.5.1 最好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
1.5.2 没有最好的工具 7
第2章 团队开发中发生的问题 9
2.1 案例分析的前提 10
2.1.1 项目的前提条件 10
2.2 案例分析(第1天) 11
2.2.1 问题1:重要的邮件太多,法确定处理的优先顺序 11
2.2.2 问题2:没有能用于验证的环境 11
2.2.3 问题3:用别名目录管理分支 12
2.2.4 问题4:重新制作数据库比较困难 14
2.3 案例分析(第1天)中的问题点 16
2.3.1 问题1:重要的邮件太多,法确定处理的优先顺序 16
邮件的数量太多,导致重要的邮件被埋没 16
法进行状态管理 17
直观性、检索性较弱 17
用邮件来管理项目的课题 17
2.3.2 问题2:没有能用于验证的环境 18
2.3.3 问题3:用别名目录管理分支 18
2.3.4 问题4:重新制作数据库比较困难 19
2.4 案例分析(第2天) 22
2.4.1 问题5:不运行系统就法察觉问题 22
2.4.2 问题6:覆盖了其他组员修正的代码 22
2.4.3 问题7:法自信地进行代码重构 24
2.4.4 问题8:不知道bug的修正日期,也不能追踪退化 25
2.4.5 问题9:没有灵活使用分支和标签 26
2.4.6 问题10:在测试环境、正式环境上法运行 28
2.4.7 问题11:发布太复杂,以至于需要发布手册 28
2.5 案例分析(第2天)中的问题点 30
2.5.1 问题5:不运行系统就法察觉问题 30
2.5.2 问题6:覆盖了其他组员修正的代码 31
2.5.3 问题7:法自信地进行代码重构 31
2.5.4 问题8:不知道bug的修正日期,也不能追踪退化 33
2.5.5 问题9:没有灵活使用分支和标签 35
2.5.6 问题10:在测试环境、正式环境上法运行 35
2.5.7 问题11:发布太复杂,以至于需要发布手册 36
2.6 什么是理想的项目 37
2.6.1 使用缺陷管理系统对课题等进行统筹管理 38
2.6.2 尽量使用版本管理系统 38
2.6.3 准备可以反复验证的CI系统 38
2.6.4 将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并随时可以发布 39
2.6.5 保留所有记录以便日后追踪 39
2.7 本章总结 40
第3章 版本管理 41
3.1 版本管理系统 42
3.1.1 什么是版本管理系统 42
3.1.2 为什么使用版本管理系统能带来便利 42
能够保留修改内容这一最基本的记录 43
能够方便地查看版本之间的差异 43
能够防止错误地覆盖他人修改的代码 43
专栏 锁模式和合并模式 44
能够还原到任意时间点的状态 48
专栏 基于文件和基于变更集 49
能够生成多个派生(分支和标签),保留当时项目状态的断面 49
3.2 版本管理系统的发展变迁 51
3.2.1 没有版本管理系统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前) 52
3.2.2 RCS 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 52
3.2.3 CVS 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 52
3.2.4 VSS、Perforce等商用工具的诞生(20 世纪90 年代) 53
3.2.5 Subversion 的诞生(2000 年以后) 54
3.2.6 分布式版本管理系统的诞生(2005 年以后) 54
3.2.7 番外篇:GitHub的诞生 55
3.2.8 版本管理系统的导入情况 57
3.3 分布式版本管理系统 59
3.3.1 使用分布式版本管理系统的5 大原因 59
能将代码库完整地复制到本地 59
运行速度快 59
临时作业的提交易于管理 59
分支、合并简单方便 59
可以不受地点的限制进行协作开发 60
3.3.2 分布式版本管理系统的缺点 60
系统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新版本 60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版本号 60
工作流程的配置过于灵活,容易产生混乱 61
思维方式的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 61
3.4 如何使用版本管理系统 62
3.4.1 前提 62
3.4.2 版本管理系统管理的对象 62
代码 63
需求资料、设计资料等文档 64
数据库模式、数据 64
配置文件 64
库的依赖关系定义 65
3.5 使用Git顺利地推进并行开发 66
3.5.1 分支的用法 66
什么是分支 66
什么是发布分支(release branch) 66
克隆和建立分支 67
提交和提交记录 67
分支的切换 68
修正bug后的提交 69
合并到master 70
向master进行Push 71
分支使用方法总结 72
3.5.2 标签的使用方法 72
什么是标签 72
新建标签 72
标签的确认 73
标签的取得 73
专栏 避免使用相同的标签名和分支名 74
标签使用方法总结 75
专栏 什么是Detached HEAD 76
3.6 Git的开发流程 77
3.6.1 Git工作流的模式 77
中央集权型工作流 77
GitHub型工作流 78
3.6.2 分支策略的模式 79
git-flow 79
github-flow 82
笔者的例子(折衷方案) 83
3.6.3 最合适的流程和分支策略因项目而异 84
3.7 数据库模式和数据的管理 85
3.7.1 需要对数据库模式进行管理的原因 85
由数据库管理员负责对修改进行管理的情况 85
修改共享数据库的模式的情况 85
3.7.2 应该如何管理数据库模式 86
版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86
什么是数据库迁移 86
数据库迁移的功能 87
3.7.3 数据库迁移工具 88
Migration(Ruby on Rails) 88
south(Django) 88
Migrations Plugin(CakePHP) 89
Evolution(Play Framework) 89
3.7.4 具体用法(Evolution) 89
规定 89
SQL文件的执行 90
开发者之间数据库模式的同步 91
一致性问题的管理 93
3.7.5 数据库迁移中的注意点 94
3.8 配置文件的管理 96
3.9 依赖关系的管理 97
3.9.1 依赖关系管理系统 97
JVM 语言 97
脚本语言 98
管理依赖关系的优点 98
3.10 本章总结 100
第4章 缺陷管理 101
4.1 缺陷管理系统 102
4.1.1 项目进展不顺利的原因 102
4.1.2 用纸、邮件、Excel进行任务管理时的问题 103
4.1.3 导入缺陷管理系统的优点 104
具有任务管理所需的基本功能 104
直观性、检索性较强 104
能够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及共享 104
能够生成各类报表 105
能够和其他系统进行关联,具有可扩展性 105
4.1.4 什么是缺陷驱动开发 106
缺陷驱动开发的具体步骤 106
专栏 彻底贯彻缺陷驱动开发的情况 107
4.2 主要的缺陷管理系统 108
4.2.1 OSS产品 108
Trac 108
Redmine 109
Bugzilla 110
Mantis 111
4.2.2 商用产品 112
JIRA 112
YouTRACK 113
Pivotal Tracker 113
Backlog 114
GitHub 115
4.2.3 选择工具(缺陷管理系统)的要点 116
专栏 缺陷管理系统的应用事例 117
4.3 缺陷管理系统与版本管理系统的关联 118
4.3.1 通过关联实现的功能 118
从提交链接到问题票 118
从问题票链接到提交 118
提交的同时修改问题票的状态 119
4.3.2 关联的配置方法 119
4.3.3 GitHub 119
GitHub的issue 119
Service Hooks 120
GitHub和Pivotal Tracker的关联 121
GitHub和JIRA的关联 123
4.3.4 Trac/Redmine 124
4.3.5 Backlog 124
Backlog和Git的关联 125
Backlog和GitHub的关联 126
4.3.6 Git自带的Hook的使用方法 127
4.4 新功能开发、修改bug时的工作流程 128
4.4.1 工作流程 128
A建立问题票 128
B指定负责人 129
C开发 129
D提交 129
E Push到代码库 129
4.5 回答“那个bug是什么时候修正的”的问题 131
4.5.1 Pivotal Tracker的例子 131
用记忆中残留的关键字进行检索 131
检索 131
通过问题票查找代码修改 132
4.5.2 Backlog的例子 133
检索 134
4.6 回答“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问题 136












精彩书摘

  《高效团队开发 工具与方法》:
  3.7.2 应该如何管理数据库模式
  对数据库模式进行版本管理,应该管理什么?又怎么管理呢?让我们具体地来看一下。这里假设数据库为MySQL或PostgreSQL等,也就是说使用了RDBMS,以此为前提来继续下面的话题。但是这里的数据库并不局限于RDBMS,文本文件、XML文件、对象数据库以及最近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MongoDB等NoSQL数据库,它们的思考方法也是完全相同的。
  版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对数据库模式进行版本管理的必要条件中,比较重要的是以下3个。
  无论什么环境都能用相同的步骤来构建数据库
  能够反复执行多次
  文本文件
  上面这些也是和CI相关联的思考方法。CI相关的内容将在第5章进行说明。对于数据库模式,和代码一样进行版本管理,无论任何环境都能反复构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为了用版本管理系统方便地进行合并,以文本文件的形式管理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有的开发现场使用商用的GUI工具来建立数据库模式,这样的工具有时反而会影响团队开发的效率。因此一定要以程序能够反复执行的文本文件形式来管理数据库模式。
  什么是数据库迁移
  数据库模式的CI称为CDBI(Continuous DataBase Integration)。《持续集成:软件质量改进和风险降低之道》中也以专门的章节对其进行了说明。但是最近比起CDBI,使用从RubyonRails的工具名(Migration)衍生而来的“数据迁移”这个叫法的人似乎更多一些。
  ……

前言/序言


探索敏捷与协作的艺术:赋能团队,激发潜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团队的协作效率和产出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我们常常惊叹于那些卓越团队的惊人创造力与执行力,它们如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持续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并且保持旺盛的活力?答案往往隐藏在那些被精心打磨的开发流程、被巧妙运用的协作工具,以及被深入践行的团队文化之中。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工具或方法论,而是致力于为所有渴望提升团队效能的开发者、项目经理、以及组织管理者,勾勒出一幅更加广阔、更加深入的团队协作图景。我们将一同踏上探索“敏捷”与“协作”艺术的旅程,深入理解那些驱动高效团队运转的底层逻辑,学习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智能的工具,将团队的集体智慧最大化,将成员的个体潜能充分释放。 打破孤岛,连接协作:构建透明、流畅的沟通桥梁 在许多团队中,信息孤岛和沟通壁垒是吞噬效率的隐形杀手。需求传递失真、技术决策滞后、进度更新不及时,这些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打击成员士气,更直接影响项目的交付速度和质量。本书将重点探讨如何打破这些障碍,构建真正透明、流畅的沟通渠道。 我们将深入剖析敏捷开发中的核心沟通模式,例如每日站会(Daily Stand-up)的精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信息的高效同步和障碍的及时暴露。学会如何设计有效的会议流程,让每一次沟通都直击要点,避免冗余和无效。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异步沟通的智慧,在分布式团队日益普遍的今天,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协作平台,如企业即时通讯工具(Slack, Microsoft Teams等)、项目管理软件(Jira, Asana, Trello等)以及代码托管平台(GitHub, GitLab, Bitbucket等)的评论与通知功能,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和知识的沉淀。 更进一步,本书将强调“可视化”在沟通中的力量。无论是使用看板(Kanban Board)来展示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还是通过流程图、思维导图来梳理复杂的业务逻辑,亦或是利用图表和报告来呈现项目进展和关键指标,可视化都能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信息的可理解性。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和方法,让团队成员对项目全貌、当前状态以及未来方向拥有共同的认知。 流程优化,持续改进:让工作更有章法,更有温度 一个高效的团队,必然拥有清晰、高效的工作流程。混乱无序的工作模式,如同在迷雾中前行,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还容易导致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各种主流的敏捷开发流程,并不仅仅停留在方法论的表面,而是深入其核心思想和实践技巧。 我们将回顾Scrum的迭代周期、角色分工与仪式,理解每个元素背后的价值,并探讨如何根据团队的规模和项目特点,灵活调整Scrum的实践,例如如何更有效地组织Sprint Planning、Sprint Review与Sprint Retrospective。同时,我们将探讨看板(Kanban)在流程可视化和限制在制品(WIP)方面的独特优势,学习如何通过限制在制品来优化流程,识别瓶颈,并实现持续的交付。 本书还将强调“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文化。这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流程优化,而是一种融入团队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回顾会议(Retrospective),系统地分析过去一个阶段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措施。我们将探讨如何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营造一个不怕犯错、勇于尝试、乐于学习的环境。此外,本书还将触及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例如如何识别和消除“价值链”中的浪费,例如过度的任务切换、不必要的等待、以及无效的沟通。 工具赋能,效率倍增:选择合适的利器,事半功倍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实现高效协作的基石。然而,过多的工具或者不适合的工具,反而会成为阻碍。本书将帮助读者理性地审视和选择适合团队的开发工具,并深入探讨这些工具如何能够真正提升效率,而非成为负担。 我们将从项目管理与任务跟踪的角度出发,探讨各类工具的优势与适用场景。例如,对于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复杂项目,Jira的强大功能可以提供详尽的issue tracking和workflow customization;而对于需要轻量级、可视化管理的团队,Trello或Asana则可能更为合适。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工具的核心功能,如任务分配、优先级设定、进度跟踪、燃尽图(Burndown Chart)等,并提供最佳实践建议,帮助团队最大化利用这些工具的价值。 在代码协作与版本控制方面,Git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本书将不仅仅是介绍Git的基本命令,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通过Git的工作流(如Gitflow、GitHub Flow),规范代码的提交、合并与发布流程,减少冲突,提高代码质量。我们将探讨代码审查(Code Review)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GitHub、GitLab等平台的Pull Request/Merge Request功能,构建高效、高质量的代码评审机制。 此外,本书还将涵盖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工具的重要性。理解Jenkins、GitLab CI/CD、GitHub Actions等工具如何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过程,从而实现快速、可靠的软件交付。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CI/CD流水线,以及如何将其集成到团队的日常开发流程中。 文化塑造,人才激励: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 技术和流程固然重要,但一个团队的真正力量,往往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员之间的信任与支持。本书将不止步于“术”,而是深入到“道”,探讨如何塑造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 我们将探讨信任、尊重和开放沟通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如何创造一个让成员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敢于承认错误、敢于互相帮助的环境?我们将讨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建立,以及它对创新和协作的驱动作用。 同时,本书还将关注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如何识别团队成员的优势和潜力,并提供相应的成长机会?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成员的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我们将探讨非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例如认可、赞赏、以及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 最后,本书将强调拥抱变化和学习的能力。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团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鼓励团队成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保持团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结语 本书旨在为你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指南,帮助你深入理解高效团队开发的精髓。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智能的工具,以及积极的文化,任何团队都有可能突破瓶颈,实现质的飞跃。愿这本书成为你构建卓越团队的得力助手,点燃团队协作的无限可能,最终成就令人瞩目的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我这位常年奋战在开发一线的老兵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觉得,团队协作嘛,大家都是成年人,心照不宣,互相配合就好。但现实往往是,沟通成本高到令人发指,项目延期像家常便饭,偶尔还会冒出一些“我以为”和“你没告诉我”的低级错误,搞得团队气氛紧张,士气低迷。正当我苦苦思索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时,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一样落到了我的手中。它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套万能的“银弹”,而是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高效团队开发的本质。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其实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支撑。比如,书中关于需求梳理和任务分配的部分,就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我们常常是口头沟通,或者几个人在一个共享文档里敲敲打打,结果信息碎片化,理解偏差频出。而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更结构化的方式,比如用户故事、优先级矩阵等,来明确需求,确保团队成员对目标有着一致的理解。特别是它对于敏捷开发方法论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迭代、反馈来不断优化流程,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最初的计划僵化执行。它强调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理念,让我明白,与其追求一次性完美,不如通过频繁的小周期交付来降低风险,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评分

这本《高效团队开发 工具与方法》简直就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本技术读物!我是一名负责项目管理的新人,接手了一个跨部门协作的项目,简直把我折磨得够呛。不同部门的沟通风格、工作习惯差异巨大,导致信息传递失误、责任划分不清,项目进度经常被拖延,团队士气也可用“雪崩”来形容。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发现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我如何构建一个真正高效的开发团队。 书中的“沟通与协作”章节,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不只是泛泛地讲沟通的重要性,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技巧。比如,关于会议管理的部分,它就详细阐述了如何设定明确的会议目标、如何控制会议时长、如何记录并追踪会议决议,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极大地提升会议效率,避免“无效会议”的泥潭。我还特别喜欢它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它让我认识到,冲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去解决它,而不是回避或激化。书中提供的那些处理团队内部矛盾的策略,让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寻求共识,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改进的动力。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努力提升自身软技能的产品经理,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与开发团队协作、共同打造优质产品的书籍。市面上关于产品管理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技术开发层面,并给出可落地建议的却少之又少。《高效团队开发 工具与方法》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回避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受欢迎、更高效的“桥梁”。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反馈与迭代”的章节。它强调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持续的反馈机制是多么重要。不仅仅是用户反馈,更包括开发团队内部的沟通反馈。它教我如何与开发团队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如何主动倾听他们的技术考量和实施建议,而不是仅仅将产品需求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通过书中提供的关于“原型设计与用户测试”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更早地验证产品概念,如何利用原型与开发团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避免在后期开发阶段进行大量的、代价高昂的修改。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产品,离不开一个高效协同的开发团队。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团队开发就像一场大合唱,每个人都尽力唱好自己的部分,但整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候是跑调的,有时候是抢拍的,有时候甚至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唱哪一段。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高效”的含义,以及它背后的系统性力量。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教程,而更像是一本团队开发的“行为指南”和“思维模型训练手册”。 它让我看到了,所谓的“高效”,并非是要求每个人都变成超人,而是通过优化流程、选择合适的工具、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整个团队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书中的“文化与价值观”部分,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健康、积极的团队文化,对于开发效率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它谈到了信任、透明、责任感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定期的“回顾会议”,让团队有机会反思过程中的得失,共同寻找改进的方向。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我过去所理解的“指令驱动”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却又显得如此自然和有效。它让我意识到,技术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信任,才是构建高效团队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后端工程师,我一直以来都专注于技术本身,对于团队协作和开发流程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只要技术过硬,一个人也能顶半边天。然而,随着项目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我开始感受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特别是当团队成员之间因为沟通不畅、信息不同步而频繁出现问题时,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有什么更系统的方法能够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在“工具与实践”的章节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我闻所未闻但又非常实用的开发工具。比如,它对版本控制系统(如Git)的深入讲解,不仅仅是教你如何使用命令,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分支策略、代码合并流程等最佳实践,这对于避免代码冲突、保证代码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还学习到了如何利用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工具来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流程,这极大地减少了人为错误,加快了交付速度。书中的一些关于项目管理工具(如Jira、Trello)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如何更清晰地跟踪任务进展,如何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这些都是我过去常常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

评分

第一次买这个,不过一直很信赖京东

评分

物流快捷,质量上乘,正品好评!

评分

很好,很强大

评分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

可以的哟

评分

非常有用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书比较小巧,内容正在看,相信会有所帮助。

评分

还不错,日本人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