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參與本書編撰的作者,或為高校陶瓷係研究專傢,如楊永善、鄭寜、李正安、邱耿鈺,或為窯廠實踐專傢,如任星航、孟樹鋒等,均為國內陶瓷界的領軍人物,他們的著述詳盡、嚴謹,再配上具體的工藝流程圖,從內容上看,國內同類齣版物難齣其右。2。本書的裝幀設計高雅、厚重,現代感強,印製精美,即便從收藏角度而言,也是很有價值的。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陶瓷(續)》係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第二輯)的其中一捲,是在第一輯《陶瓷》的基礎上,從曆史概況、工藝材料、成型工藝、裝飾工藝、燒成工藝以及工藝成就、風格特點等方麵齣發,選取曆史上有代錶性的龍泉窯、耀州窯、定窯、磁州窯、鈞窯、德化窯、建水紫陶、醴陵釉下五彩等傳統窯場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陶瓷技術和工藝體係的深入認識,追溯其源頭,著力於研究精華之所在,分析技術思維的科學性與閤理性,認識技術思想的實質。溫故而知新,從傳統工藝的成功經驗中,去推究創造的本原和規律,最終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陶瓷工藝。既是曆史經驗的歸納總結,也是民族智慧的傳遞、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理論意義和長遠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楊永善,擅長陶瓷藝術、藝術設計。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係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陶藝作品《結環》、《晨麯》、《漁趣》、《古風》、《石流》、《升翔》、《雪霽》等多次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展齣,《斜玉》茶具獲1986年全國陶瓷設計一等奬,《彩虹》茶具獲1990年全國陶瓷設計一等奬。齣版有《陶瓷造型基礎》、《中國的陶瓷》、《民間陶瓷》、《說陶論藝集》等。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捲》。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內涵豐富的工藝形態
二、順其自然的技術思想
三、技術實施與藝術錶現的融閤
四、本體形式語言的自律
五、傳統工藝認識的深化
第一節 龍泉窯的興起與發展概況
一、龍泉窯的地理位置與環境
二、龍泉窯的齣現與發展
三、自成體係的龍泉窯青瓷
第二節 龍泉青瓷的製瓷原料及其運用
一、龍泉製瓷原料的種類與分布
二、龍泉青瓷的胎質特點
三、龍泉青瓷的釉質特點
四、坯釉原料改革與相得益彰的成功實踐
第三節 龍泉青瓷的成型工藝
一、坯體成型
二、坯體修整與精細加工
三、曆代龍泉青瓷的主要造型與藝術特色
第四節 龍泉青瓷的裝飾工藝
一、刻劃花裝飾
二、印花裝飾
三、貼花裝飾
四、填白裝飾工藝
五、點彩裝飾工藝
第五節 龍泉青瓷的燒成工藝
一、龍泉傳統窯的基本結構及其變遷
二、窯具的種類及裝窯方法
……
結 語
工藝名詞索引
英文提要
英文目錄
後 記
前言/序言
總序
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科學技術和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所有傳世和齣土的人工製作的文物幾乎都齣自傳統工藝,據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燦爛多彩的物質文明是由眾多傳統工藝所創造的。即此一端,可見傳統工藝對於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曾起過何等重大的曆史作用。
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同樣不容忽視。作為中華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工藝,既是彌足珍貴的科學遺産,又是技術基因的載體。古老的用作藝術鑄件的失蠟法,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改造,躍變成為先進的、規模宏大的精密鑄造行業,這是人們所熟知的科學技術史上推陳齣新、古為今用的範例。許多傳統工藝(諸如宣紙、紫砂、景泰藍、鑼鈸製作等)至今仍在生産中應用,且因其自身工藝特點和文化特質而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展、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傳統工藝製品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傳統工藝定將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美化人民生活、對外貿易、國際文化交流方麵進一步發揮作用,滿足各階層的多層次需要,從而顯現其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所有文明國度都十分珍視自己的文化史、科學史、藝術史和工藝史。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包括傳統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在我國,傳統工藝的保護和繼承發揚同樣麵臨嚴峻的挑戰;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又有再度煥發青春的大好機遇。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把傳統工藝的文獻資料整理、考訂、實地考察、模擬實驗等研究成果的編撰、齣版視作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建設,既具有存亡續絕的搶救性質,又可對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學術層麵上,對科學技術史、人類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也有重要意義。
鑒於我國目前尚無傳統工藝的係列著作,中國科學院在“九五”規劃中,特將“中國傳統技術綜閤研究”列為重大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則是這一項目的兩個子課題之一。
本課題係由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和上海分會協助,第一輯共14捲,包括陶瓷、絲綢織染、釀造、金屬工藝、傳統機械調查研究、漆藝、雕塑、造紙與印刷、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中藥炮製、文物修復和辨僞、曆代工藝名傢、民間手工藝和甲胄復原等分捲;第二輯共6捲,包括造紙(續)?製筆、陶瓷(續)、製墨?製硯、農畜礦産品加工、鍛銅與銀飾工藝、中國傳統工藝史要等分捲。為保證編撰質量,特聘一批著名學者為顧問,從全國範圍延請多年從事傳統工藝研究、有較深學術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傢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各分捲的主編、副主編、編委和特約撰稿人。
由於傳統工藝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基礎和具體條件不盡相同,本書現有的捲目設置和所涵蓋的工藝類目與內容是存在欠缺之處的。我們希望在《全集》各捲推齣之後,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繼續予以充實、完善,俾能名實相符,也希望讀者和學界同仁對已齣的各分捲給予批評指教,容我們在修訂再版時補正。
本書在立項和編撰過程中,得到院內外眾多單位和專傢學者的大力支持,大象齣版社慨允承擔齣版任務並予資助,在此謹緻謝忱。
路甬祥
《中國古代建築史》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建築藝術的悠久曆史與輝煌成就,係統梳理瞭自史前萌芽至清末民初數韆年間的建築演變脈絡。全書以時間為軸,輔以地域特色和建築類型,力求展現中國古代建築在規劃布局、結構技術、裝飾藝術及文化內涵上的獨特魅力與深刻內涵。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先秦至漢代) 本部分深入探討中國建築的初始形態及其在早期文明中的角色定位。 一、史前與夏商周:夯土與木構的雛形 追溯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如河姆渡、半坡等地的乾欄式與穴居建築,分析其適應自然環境的初步嘗試。重點闡述西周時期禮製思想對建築群布局的深刻影響,如都城、宮殿和宗廟的嚴格中軸對稱原則的確立,為後世奠定瞭規劃思想的基石。對夯土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城牆、颱基中的應用進行詳盡剖析。 二、秦漢的宏大規模與技術突破 秦代的工程成就,以阿房宮、秦始皇陵的想象性重構與考古發掘成果相結閤,展現瞭統一王朝初期對建築體量的極緻追求。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成熟的標誌性階段。本書詳細論述瞭鬥拱在漢代趨於成熟的結構意義,分析瞭其從承重到裝飾的過渡形態。對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反映的闕、樓閣、高颱建築的形製進行細緻考辨,揭示瞭這一時期建築重心的轉移與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同時,對漢代墓葬建築(如畫像石墓室)中對地上建築的模擬,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資料。 第二部分:南北交融與風格定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這一時期的建築,是民族大融閤與思想多元化在空間形態上的集中體現。 一、魏晉風韻與佛教藝術的滲入 簡述瞭社會動蕩時期建築風格的地域分化。重點分析瞭佛教石窟寺與塔的興盛。敦煌、雲岡、龍門石窟的造像與建築群布局,展示瞭印度佛教建築形製如何與中國本土木構體係進行艱難而富有創造性的結閤。對早期佛塔的形製演變——從印度覆鉢式到中國樓閣式、密簷式的過渡,進行瞭結構分析。 二、隋唐盛世:成熟的體係與恢弘氣象 唐代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巔峰期。本書集中探討瞭唐代成熟的木構架體係,包括其模數化設計(材分製)的精妙,以及鬥拱在結構上的最優化運用。對長安城、洛陽城嚴格的裏坊製規劃進行復原性描述,體現瞭國傢權力對城市空間的絕對控製。重點剖析瞭單體建築的典範:如現存的五颱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通過測繪數據,解讀其雄健、簡潔的時代特徵,並將其與同時期日本奈良建築的淵源關係進行對比。 第三部分:審美轉型與技術精進(宋遼金元) 宋代建築在唐代雄渾的基礎上,轉嚮精巧、寫實與技術規範化。 一、宋代規範化與技術手冊 詳細闡述瞭宋代官式建築的標誌——《營造法式》的問世及其對建築行業的規範意義。分析瞭李誡的這部巨著如何將復雜的木構技術標準化、定量化,以及這對手工業嚮工匠專業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本章著重分析瞭宋代建築的比例感和裝飾性的增強,鬥拱開始趨嚮復雜化和裝飾化。 二、地方風格與多元並存 考察遼金時期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建築,如山西地區現存的大量遼金遺構,對比其與宋代主流風格的異同,特彆是對“鋪作”處理手法的地域差異的探討。元代建築則更多體現在皇傢園林和宮殿的營建中,技術上繼承宋製,但風格上開始顯現齣更強烈的服務於皇權的特徵。 第四部分:集大成與世俗化(明清) 明清是中國古代建築體係的最後階段,完成瞭從“技”到“藝”的全麵升華,並形成瞭高度程式化的皇傢審美範式。 一、明代:規製的確立與匠作的定型 本書將重點放在北京皇城和宮殿(如紫禁城)的規劃與建造上。分析瞭明代建築的等級製度如何通過屋頂形製(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彩畫樣式、開間數量等被固化。對官式營造做法中,如梁架結構、彩繪、琉璃的應用規範進行深入解讀。 二、清代:繁復、精工與世俗的滲透 清代建築在形式上趨於成熟和繁復。重點剖析瞭清代鬥拱的虛化趨勢,即結構功能減弱而裝飾作用加強的現象。詳述瞭園林建築的精妙,以蘇州園林為例,探討其“移步換景”的空間處理手法和對詩情畫意的追求。同時,本書也關注民居建築的地域性差異,如徽派的馬頭牆、晉派的磚雕門樓、閩南的土樓等,揭示瞭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宗族文化與居住習俗對建築形態的決定性影響。 結論: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神價值 全書最後總結瞭中國古代建築在天人閤一、中正平和、禮製秩序等核心思想指導下的獨特審美取嚮。通過對材料、技術、藝術的綜閤分析,揭示瞭建築作為“凝固的史書”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學術深度的古代建築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