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骧口述自传

启骧口述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怡学,吴安春 编,启骧 口述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
  • 启骧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 口述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5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32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什刹海书院文库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什刹海书院坐落于北京什刹海之滨、佛教古刹广化寺旁,于2011年9月28日落成。首创院长由已故的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当代鸿儒汤一介先生担任。在汤一介先生的倡导下,什刹海书院自2012年底开始设计《什刹海书院文库·导师口述自传丛书》。本套丛书将完整、全面地整理什刹海书院中儒学、道学、佛学、易学、中医、教育、心理、书画等领域导师的一生行述。行述论及导师的家世、求学、交际、学术成就及亲历的历史事件等。

内容简介

  爱新觉罗·启骧(1935~),清代雍正帝九世孙。
  早年命途多舛,中年受堂兄启功影响临池学书,临摹众帖。此后办展、出书、讲学,研习书艺,笔耕不辍。1990年北京申办亚运会时,应邀书写《奥林匹克完章》,作为国礼赠送给萨马兰奇,现存于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2014年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书写的《上善若水》条幅悬挂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迎宾大厅。启骧以其书法艺术成就播名海内外,被北京什刹海书院延请作导师。
  《启骧口述自传》概要忆述了启骧八十年生平及其成就,对清代皇室家族没落后的生活、北京风俗民情亦有生动描述。读者从中不仅看出启骧“慈悲善举埋在心田里,艺术雅俗灵在悟性里,功名利禄露在哂笑里,感恩戴德刻在记忆里”的性格特点,也能体悟启骧“学书在法,奇妙在人”“学法不学体”的书法理论。

目录

丛书总序
第一章 家族背景
一、家世赫然鸿绪传
二、朝乾夕惕言雍正
三、袭承爵位在恩功
四、独行弘昼纂三希
五、护军统领崇仁义
六、书画怡情大匠缘

第二章 青葱岁月
一、儿时难忘门风正
二、国破偷闲找自娱
三、燕京二海多童趣
四、黎明前后岁峥嵘
五、无端冤屈歹人猖
六、足球情愫绿茵倾
七、习业痴球步坦途

第三章 “文革”梦魇
一、不期噩运伤华夏
二、球技超凡亦护身
三、明镜一枚能鉴妖

第四章 凡人小事
一、军营往事伴流年
二、性情狷介守方圆
三、操纵退休为哪般
四、心梗是福调习惯
五、裘韵悠扬一戏痴
六、滴水之恩涌泉报

第五章 书法人生
一、偶遇启功迷翰墨
二、亚运义捐呈寸心
三、国礼拳拳馈萨翁
四、面壁十年图破壁
五、两轮大展动京城
六、笔毫惟愿开风气
七、挥墨方知乱象生
八、艺海刍言心有属
九、异域书林看日韩
十、于今感悟知三昧
十一、扬帆砚海敞心扉
十二、格言耿耿伴春秋

第六章 近看启功
一、历尽沧桑志未消
二、笑面人生无巨细
三、书协轶事见精神
启骧作品
启骧作品简评
启骧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启骧口述自传》:
  一、家世赫然鸿绪传 我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代孙。1935年3月7日(农历 二月初二),我出生于北平内宫监胡同8号(现为恭俭 二巷1号)东屋的一个大砖炕上。那时我父亲住在四合 院的东屋,我爷爷住在北屋。北屋的客厅里挂着西太 后写的大“寿”和齐白石画的“无量寿佛”。大院由 三套四合院组成,共有四十多间房子,有三千多平米 ,俨然一座大花园。院子里有假山,有廊子,有一口 水井和一座土山(八国联军烧房子留下的),还有很多 棵松树、丁香树、三春柳、花椒树穿插在房屋之间; 空地生花草,屋檐攀紫藤,确实有些“阶柳庭花”之 容,“蓊蔚洇润”之气。之所以叫内宫监胡同,是因 为那里曾经住过很多太监,我小时候还能见到他们, 其中有个太监的京剧老旦唱得很好,据说曾是宫内由 太监组织的戏班成员。
  由于出生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所以我的 小名叫“抬头”。听说我刚出生时很胖,足足有八斤 多,家人便又开始叫我“胖子”。而“抬头”慢慢没 人叫了,“抬头”这个乳名自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我一生中有三个正式的名字:金启骧、狄启骧和爱新 觉罗·启骧。小学时叫金启骧,因为爱新觉罗是满语 ,汉意就是“金”;日伪时期开始叫狄启骧,因为我 爷爷有一个名字叫狄琴荪,我们满族人可以指名为姓 ,所以就改姓“狄”;退休后,随着国内外爱新觉罗 家族活动的增多,为了更加方便,就使用了我的满族 姓氏,叫爱新觉罗·启骧。
  我们爱新觉罗家族是建州女真族的一个重要氏族 。1635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皇太极宣布废除“ 女真”的称号,定族名为“满州”,为称帝做好了各 方面的准备。1636年(崇祯九年,天聪十年)农历五月 十三日,宣布称帝,改“后金”为“大清”,正式建 立清朝,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明朝腐败统治的灭亡。在 清王朝(包括后金政权)将近三个世纪的封建统治中, 先后有十一世(代)十二人做过皇帝: 第一世:第一位皇帝,后金政权的创建者努尔哈 赤(太祖),1616年始,年号天命,在位十一年。
  第二世:第二位皇帝,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太 宗),1627年始,后金年号天聪,共十年。改清称帝 后,年号崇德,在位八年。
  第三世:第三位皇帝,皇太极九子福临(世祖), 1644年始,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第四世:第四位皇帝,福临三子玄烨(圣祖), 1662年始,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第五世:第五位皇帝,玄烨四子胤稹(世宗), 1723年始,年号雍正,在位十三年。
  第六世:第六位皇帝,胤稹四子弘历(高宗), 1736年始,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
  第七世:第七位皇帝,弘历十五子颗琰(仁宗), 1796年始,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第八世:第八位皇帝,颞琰次子曼宁(宣宗), 1821年始,年号道光,在位三十年。
  第九世:第九位皇帝,旻宁四子奕詝(文宗), 1851年始,年号咸丰,在位十一年。
  第十世:第十位皇帝,奕詝长子载淳(穆宗), 1862年始,年号同治,在位十三年。
  第十世:第十一位皇帝,载淳七叔奕譞二子载湉 (德宗),1875年始,年号光绪,在位三十四年。
  第十一世:第十二位皇帝,载湉五弟载沣长子溥 仪,1909年始,年号宣统,在位三年。
  有一段传说广泛流传:永陵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 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二十一公里启运山脚下的苏子河 畔,是我们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清太祖努 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远祖及伯父、叔叔等皇 室亲族均在这里陵寝。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经过勘 察发现,这条龙为西东走向,龙头在西,龙尾在东, 蜿蜒起伏,共有大小不等十二个龙脊(山头)。由此, 风水先生曾经预言爱新觉罗的后世将有十二代的天下 。而从努尔哈赤登基称汗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 是十二位皇帝,又因山头高低不等,与他们的在位年 限相吻合,也就注定了皇帝的在位时间。也就是说, 康熙、乾隆的山头最高,而宣统的山头最低。这种巧 合无法解释。
  爱新觉罗家族掌握政权以后,在家族内部也有“ 宗室”和“觉罗”之分。所谓宗室,就是塔克世(努 尔哈赤的父亲)的直系子孙称为宗室,束金腰带为标 志,俗称“黄带子”。所谓觉罗,就是觉昌安(努尔 哈赤的祖父)的直系子孙,塔克世子孙以外者为觉罗 ,束红腰带为标志,俗称“红带子”。
  ……
《京剧的背影:梨园往事与时代风云》 一卷跨越百年的梨园史诗,一曲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坚守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生命历程,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中国京剧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以及京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重量与社会功能。它是一部关于“京剧”这一独特艺术门类的宏大叙事,梳理了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间,舞台艺术、行业生态、审美变迁以及政治环境对这一国粹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群体经验”和“环境塑造”的考察,它致力于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京剧世界,而非单纯的个人回忆录。书中细致描摹了不同流派的兴衰起伏、票社与科班的运作机制、行当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戏曲演员在时代巨变前夕所面临的身份认同与艺术抉择。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国的“黄金时代”与流派纷呈 本卷首先回溯了京剧艺术在清末和民初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京剧完成了从地方戏到“国剧”的地位确立。书中详尽剖析了“四大名旦”的崛起背景,但重点并非描述他们的舞台风采,而是侧重于分析他们如何在新兴的都市文化和商业运作下,成功构建并推广了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艺术风格。例如,通过对当时报刊评论、商业演出合同以及票友圈子活动(如“票社文化”)的梳理,揭示了艺术风格如何与资本和观众审美趣味相互作用,最终固化为不可磨灭的流派体系。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武生”和“老生”等行当在这一时期的创新与保守之争。通过对早期录音资料、手抄本剧目以及舞台实践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不同剧社(如“四大班社”)之间的竞争策略,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争夺优秀编剧和武师来巩固市场份额。这里,京剧被视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娱乐产品,其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常常处于微妙的张力之中。 第二部分:都市变迁与艺术革新 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媒介(如电影、留声机)的冲击,京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京剧界在“中西调和”思潮下的艺术探索。 我们深入考察了在这一时期,剧作家和导演们如何尝试引入话剧的舞台调度、灯光设计乃至叙事结构来“改良”传统京剧。书中不回避对这些革新尝试的批判性审视——哪些是真正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哪些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通过分析如“新剧目”的创作过程与演出反响,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的“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它常常遭遇来自坚守传统的班主和观众的强大阻力。 此外,本书对京剧界的“学徒制度”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考察。它不再简单描述学戏的艰辛,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中进行分析:科班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流动通道?戏班内部的等级制度如何维护了艺术的纯粹性,又如何压抑了个体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新中国的戏曲改造与民族精神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在国家主导下所经历的结构性重塑。核心内容在于对“戏曲改革”运动的系统梳理。 我们摒弃了简单地将改革视为“清除糟粕”或“完美创新”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分析了国家意识形态如何介入艺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剧目题材的选择(如历史剧、革命现代戏的涌现),到舞台美学(如“三突出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再到演员的社会身份转换(从“戏子”到“人民艺术家”)。 书中选取了数部具有代表性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作为案例,剖析了它们在剧本创作、唱腔设计和武打编排上所做的系统性调整,以期更贴合时代精神和政治要求。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造对传统艺术基因的内在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经典剧目和表演技巧是如何被“保留”或“重塑”的。 结语:传统在变动中的生命力 最后,本书总结了京剧艺术在近百年历史变迁中的韧性与适应性。它强调,京剧的生命力并非来自于对过去的僵化模仿,而恰恰在于其不断吸收、消化、再创造的能力。它不仅是清代宫廷的遗韵,更是近代都市文化的产物,更是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载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京剧艺术的“横截面”——一个在时代风云、商业运作、政治风向和社会审美多重作用力下,不断自我塑造的复杂文化场域。它试图展现的,是京剧作为一种活态艺术,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努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舞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启骧口述自传》是一本让我非常惊喜的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却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仿佛能听到启骧先生的声音,感受到他叙述时那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尤其是那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被他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这些细节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过往的态度,没有过多的抱怨,也没有过分的自喜,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种豁达的胸怀,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长者在促膝长谈,分享人生智慧,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启骧口述自传》刚拿到手时,我其实有点犹豫,毕竟“口述自传”这个形式总让我联想到那些絮絮叨叨、缺乏条理的记录。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仿佛启骧先生就坐在我面前,用他特有的、带着岁月沉淀的语调,缓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能感受到他叙述时那种真挚的情感,有时是少年时代的青涩与理想,有时是中年时的踌躇满志与艰难抉择,更多的是晚年回望时的豁达与睿智。书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精彩,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历史事件,在他的叙述下变得鲜活生动,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年代的变迁。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家人、师友,还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萍水相逢却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回味。

评分

《启骧口述自传》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自传那样,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述,而是充满了跳跃与闪回,如同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副层层叠叠的记忆拼图。这种结构反而更加真实地还原了一个人复杂而多维度的内心世界。每一次章节的切换,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故事,一段新的感悟,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我喜欢他那种不拘泥于事实的讲述方式,更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表达。他会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放大成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讨,也会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中。这种叙事的技巧,让整本书充满了艺术感,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他人的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

评分

读完《启骧口述自传》,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独特,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启骧先生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平淡中的不平凡,那些苦难中的坚韧,那些成功背后的付出,都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惊叹于他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勇气,也佩服他始终保持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更是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掩卷之余,不禁陷入沉思。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回避过往、不夸大成就的态度,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启骧口述自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感。虽然启骧先生所处的年代与我有所不同,但他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面临的选择与困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始终如一。他叙述的那些经历,既是他个人的独特故事,也是那个时代无数个体的缩影。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看到了他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种叙事方式,没有刻意的说教,却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