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

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恒凯,侯亚合 编
图书标签:
  • 橡胶
  • 材料
  • 配方
  • 高分子材料
  • 橡胶工业
  • 配方设计
  • 橡胶制品
  • 弹性体
  • 聚合物
  • 工程橡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8352
版次:3
商品编码:117479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高职高专学院高分子材料类高分子材料和橡胶制品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中等职业学校高分子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并供橡胶制品厂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畅销专业教材,累计销售16000册

内容简介

《橡胶材料与配方》共两篇八个教学情境设计,上篇主要依据典型橡胶制品介绍橡胶原材料。下篇主要根据不同橡胶制品介绍橡胶配方原理、配方设计的方法以及特种橡胶的配方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高分子材料类橡胶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书在编写上力求做到从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能够反映现代橡胶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内容安排上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用和够用为目的。每个教学情境设计开始都有学习目标,后面都有一定数量的依据产品选择材料的相关思考题,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够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掌握不同橡胶制品典型案例进行橡胶原材料的选择和橡胶的配方设计,又可以达到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

聂恒凯,江苏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材料学院院长、教授,1986-2002.6,徐州化工学校、从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橡胶加工工艺的、高分子改性技术等的教学工作。2002.6~,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从事橡胶加工工艺与检测、高分子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其间编写了橡胶加工工艺学、橡胶化学与物理高职校本教材,发表部分专业论文。

目录

绪论1
一、橡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
二、橡胶工业的发展简史1
三、橡胶原材料与配方包括的主要内容2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2
上篇橡胶原材料
情境设计一生胶的选择7
一、橡胶的基本特点7
二、橡胶的分类方法8
任务一汽车轮胎用生胶材料的选择应用9
一、天然橡胶9
二、异戊橡胶15
三、丁苯橡胶16
四、顺丁橡胶19
五、丁基橡胶21
任务二输送带用橡胶材料的选择应用23
一、阻燃输送带用氯丁橡胶23
二、耐热输送带用乙丙橡胶27
任务三汽车橡胶配件用生胶的选择29
一、丁腈橡胶29
二、硅橡胶32
三、氟橡胶36
四、氯醚橡胶40
五、聚硫橡胶42
六、氯磺化聚乙烯橡胶43
七、丙烯酸酯橡胶44
八、聚氨酯橡胶47
任务四橡胶循环利用49
一、胶粉49
二、再生胶50
任务五热塑性弹性体53
一、TPE的主要品种53
二、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53
三、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种类与性能54
四、共混型热塑性硫化胶57
思考题59
情境设计二硫化体系的选择62
任务一轮胎硫化体系的选择62
一、概述62
二、硫化剂的选择66
三、硫化促进剂的选择74
四、硫化活性剂的选择82
五、防焦剂的选择84
任务二硫化历程及硫化机理85
一、橡胶的硫化历程85
二、硫化历程在橡胶加工中的应用88
三、硫黄�泊俳�剂�不罨�剂硫化机理89
思考题89
情境设计三防护体系的选择91
一、橡胶的老化91
二、橡胶老化的原因91
三、橡胶老化的防护方法91
任务一轮胎的防护及防护体系的选择92
一、橡胶的热氧老化及防护92
二、橡胶的臭氧老化及其防护方法103
任务二输送带的老化及防护选择110
一、橡胶的疲劳老化机理110
二、疲劳老化的防护111
思考题112
情境设计四填充补强体系的选择114
任务一轮胎填充补强剂的选择114
一、炭黑的发展介绍114
二、炭黑的分类与命名115
三、炭黑的结构与性质116
四、炭黑补强机理117
五、各种炭黑的性能与应用119
六、炭黑的选用原则124
任务二胶鞋填充补强剂的选择125
一、白炭黑的分类与命名125
二、白炭黑的性质126
三、白炭黑的主要品种及其应用127
任务三橡胶填充剂的选择130
一、无机填充剂130
二、有机类及碳素填充剂133
任务四结合橡胶的测定134
一、结合橡胶的概念与测定方法134
二、影响结合橡胶的因素134
任务五分析填料的性质对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137
一、填料的性质对混炼的影响137
二、填料性质对压延和压出的影响140
三、填料的性质对硫化的影响141
任务六橡胶偶联剂的选择143
一、硅烷类偶联剂143
二、钛酸酯类偶联剂144
任务七学会填料的使用145
一、填料的使用原则145
二、填料的常规质量检测146
思考题146
情境设计五橡胶软化增塑剂的选择148
任务一轮胎软化增塑剂的选择148
一、橡胶软化增塑剂的分类148
二、橡胶的增塑原理149
三、石油系列软化剂151
四、煤焦油系列增塑剂154
五、松油系列增塑剂155
六、脂肪油系列增塑剂156
七、合成酯类增塑剂157
八、塑解剂160
思考题160
情境设计六其他橡胶助剂的选择162
任务一彩色胶鞋着色剂的选择162
一、概述162
二、无机着色剂164
三、有机着色剂166
任务二胶鞋海绵中底发泡剂的选择168
一、无机发泡剂168
二、有机发泡剂169
三、发泡助剂171
任务三矿用输送带抗静电剂、阻燃剂的选用172
一、抗静电剂的选择172
二、阻燃剂的选择173
思考题175
情境设计七骨架材料的选用176
任务一轮胎用纤维材料的选用176
一、纤维的分类、品种及性能176
二、常用纺织材料的种类、规格表示及应用179
任务二轮胎用金属材料的选用182
一、钢丝帘线182
二、钢丝183
三、钢丝绳183
思考题183下篇橡胶配方设计
情境设计八橡胶配方设计187
任务一认识橡胶配方设计187
一、橡胶配方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88
二、橡胶配方设计的原则与程序188
三、橡胶配方的组成及表示方法193
任务二学习橡胶配方设计原理194
一、配方设计与硫化橡胶物理性能的关系194
二、配方设计与胶料工艺性能的关系212
三、配方设计与产品成本的关系224
四、橡胶配方设计的试验设计方法227
任务三设计耐热橡胶配方238
一、橡胶品种的选择239
二、硫化体系的选择240
三、防护体系的选择241
四、填充体系的选择241
五、软化剂的影响241
任务四设计耐寒橡胶配方242
一、橡胶品种的选择242
二、耐寒橡胶的配合体系243
三、硫化体系的选择244
四、填充体系的选择245
任务五设计耐油橡胶配方245
一、橡胶品种的选择246
二、硫化体系的选择246
三、填充体系和增塑剂的选择247
四、防护体系的选择248
任务六设计耐腐蚀橡胶配方248
一、橡胶品种的选择248
二、硫化体系的选择249
三、填充体系的选择250
四、增塑体系的选择250
任务七设计导电橡胶配方250
一、导电原理和导电填料的选择251
二、橡胶的选择252
三、导电填料的选择253
四、硫化体系的选择254
任务八设计电绝缘橡胶配方254
一、橡胶的选择254
二、硫化体系的影响255
三、填充体系的选择255
四、软化剂、增塑剂的选择256
五、防护体系的选择256
任务九设计减震橡胶配方256
一、橡胶的选择257
二、硫化体系的选择258
三、填充体系的选择258
四、增塑剂的选择259
任务十设计磁性橡胶配方259
一、磁性材料的选择259
二、磁性橡胶的配方设计260
任务十一设计海绵橡胶配方261
一、橡胶的选择261
二、发泡剂、发泡助剂的选择262
三、硫化体系的选择262
四、填充体系的选择263
五、软化剂的选择263
六、防护体系的选择264
七、其他配合体系的影响264
任务十二设计阻燃橡胶配方264
一、主体材料的选择265
二、阻燃剂的选择及其阻燃作用266
三、其他配合剂的影响267
任务十三设计吸水膨胀橡胶配方268
一、橡胶的选择268
二、吸水树脂268
三、硫化体系269
四、其他配合体系269
任务十四设计透明橡胶配方269
一、橡胶的选择269
二、填料的选择270
三、硫化体系的选择271
四、防老剂的选择271
五、其他助剂的选择272
任务十五设计医用橡胶配方272
一、橡胶的选择273
二、其他配合体系的选择273
任务十六设计低透气性和真空橡胶配方274
一、低透气性橡胶配方设计274
二、真空橡胶配方设计275
思考题276附录277
实验一常用硫化体系性能对比实验277
实验二促进剂性能对比实验279
实验三促进剂性能并用实验282
实验四防老剂性能对比实验285
实验五炭黑性能对比实验287
实验六软化增塑剂性能对比实验289
实验七配方设计实验291
参考文献293
《高性能聚合物应用手册》 本书是一本面向广大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生的实用性技术手册。全书围绕高性能聚合物的实际应用展开,系统性地介绍了各类高性能聚合物的特性、加工工艺、典型应用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技术,旨在为读者在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和工艺优化方面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 第一部分:高性能聚合物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高性能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从聚合物链的结构、分子量分布、结晶形态、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等基本概念入手,详细阐述这些结构参数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韧性、耐磨性)、热性能(如热稳定性、耐热性、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如介电常数、电阻率)、化学稳定性(如耐溶剂性、耐腐蚀性)以及光学性能等。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在工业界广泛应用的通用型高性能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 聚碳酸酯 (PC):分析其高强度、高透明度、优异的冲击韧性,以及在光学器件、电子电器外壳、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探讨其优良的机械性能、耐化学性和气体阻隔性,以及在饮料瓶、薄膜、纤维等领域的广泛用途。 聚酰胺 (PA,尼龙):介绍其高强度、高耐磨性、优异的耐化学性,以及在纺织、汽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应用。 聚丙烯 (PP):分析其良好的刚性、耐化学性和易加工性,以及在包装、汽车内饰、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 聚苯乙烯 (PS):探讨其高透明度、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易着色性,以及在一次性餐具、电子产品外壳、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特种高性能聚合物与工程塑料 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具有更特殊性能,能够满足更严苛应用环境需求的特种高性能聚合物和工程塑料。我们将详细介绍: 聚醚醚酮 (PEEK):解析其卓越的耐高温性、耐化学性、高强度、高刚度和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在航空航天、医疗植入物、半导体产业中的高端应用。 聚酰亚胺 (PI):阐述其极高的热稳定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电绝缘性,以及在柔性显示器、耐高温绝缘材料、航空航天部件中的应用。 聚四氟乙烯 (PTFE,特氟龙):介绍其独特的低摩擦系数、优异的耐化学性和不粘性,以及在密封件、防腐涂层、医疗导管中的应用。 液晶聚合物 (LCP):分析其优异的流动性、高强度、高刚度和耐高温性,以及在精密电子连接器、汽车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聚偏氟乙烯 (PVDF):探讨其优异的耐化学性、耐候性和压电性,以及在化工管道、电池隔膜、传感器中的应用。 聚醚砜 (PES) 和聚砜 (PSU):介绍其良好的耐高温性、机械强度和透明度,以及在食品接触应用、医疗器械、水处理膜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部分:高性能聚合物的加工与成型 成功的应用离不开高效、准确的加工成型技术。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高性能聚合物加工技术,包括: 注塑成型:探讨模具设计、注射参数(温度、压力、速度、保压)、冷却等关键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挤出成型:介绍单螺杆和双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薄膜、管材、板材等挤出产品的工艺控制。 吹塑成型:分析吹塑过程中的壁厚均匀性、瓶颈设计以及模具选择。 压塑成型:介绍适用于热固性树脂和某些高粘度热塑性树脂的压塑工艺。 3D打印技术:聚焦于适用于高性能聚合物的增材制造技术,如FDM、SLA、SLS等,以及材料特性与打印参数的匹配。 后处理工艺:包括退火、表面处理(如等离子处理、化学蚀刻)、焊接、粘接等,以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或实现部件组装。 第四部分:高性能聚合物的复合与改性 为了满足更加复杂和苛刻的应用需求,高性能聚合物常常需要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或进行性能改性。本部分将深入探讨: 增强改性: 玻璃纤维增强:分析不同长度、不同用量的玻璃纤维对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碳纤维增强:介绍碳纤维的优异力学性能和导电性,以及在轻量化结构件、导电材料中的应用。 矿物填料改性:探讨滑石粉、碳酸钙、云母等填料在降低成本、提高刚性、改善尺寸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阻燃改性:介绍无卤阻燃剂、含卤阻燃剂等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达到UL94等阻燃等级要求。 耐磨改性:探讨PTFE、石墨、二硫化钼等润滑性添加剂在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能方面的应用。 导电/抗静电改性:介绍导电炭黑、碳纳米管、金属纤维等导电填料在提高材料导电性、释放静电方面的应用。 合金化:介绍不同高性能聚合物之间进行共混,以获得兼具多种性能的聚合物合金。 纳米复合材料:探讨纳米填料(如纳米粘土、碳纳米管、石墨烯)在显著提升聚合物力学、热学、阻隔性能方面的潜力。 第五部分:高性能聚合物的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高性能聚合物在各个行业的成功应用,包括: 汽车工业:发动机舱部件、内外饰件、轻量化结构件、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航空航天:结构件、内饰材料、电缆绝缘、密封件。 电子电气:连接器、开关、外壳、印刷电路板基材、LED封装。 医疗健康:手术器械、植入物、导管、诊断设备外壳。 能源领域:太阳能电池组件、风力发电机叶片、储能系统。 工业装备:泵、阀门、轴承、齿轮、密封件。 最后,本部分还将展望高性能聚合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基高性能聚合物、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功能化高性能聚合物以及智能化材料等,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视野。 本书力求语言严谨,图文并茂,配以大量的表格和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广大高分子材料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将我多年来对橡胶材料的模糊认识一点点地清晰起来。最初接触橡胶,只是停留在“弹性好”、“耐磨”这些基础认知上,对于橡胶是如何加工成千姿百态的制品的,以及背后隐藏的复杂化学原理,我一无所知。当我在书架上翻到《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时,它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就预示着内容的丰富与深度。我记得我第一个深入阅读的部分是关于天然橡胶的起源和结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橡胶树的生长环境,以及乳胶是如何从树皮中提取出来的。接着,详细剖析了聚异戊二烯的分子结构,解释了顺式和反式结构对橡胶物理性能的决定性影响。这让我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天然橡胶,在不同的加工方式下,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表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硫化过程的阐述,从最初的硫磺硫化,到过氧化物硫化,再到金属氧化物硫化,每一个过程都配有详细的反应机理图和实际应用案例。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轮胎胎面胶的配方设计,是如何通过调整硫化体系、补强剂、防老剂等组分,来平衡耐磨性、抓地力、滚动阻力以及使用寿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数据,更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比如,在讨论补强剂时,书中详细对比了炭黑和白炭黑的补强机理、粒径、表面活性对橡胶性能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不同等级的炭黑如何影响最终制品的颜色和成本。这些细节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橡胶配方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会时不时地在脑海中回忆起自己曾经接触过的橡胶制品,比如家里的橡胶垫、办公室的鼠标垫、甚至孩子玩的橡皮球,现在回想起来,它们不同的触感、弹性和耐用性,都能在书中的原理中找到解释。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使用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其背后奥秘的“观察者”,甚至隐隐萌生了想要更深入探索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在橡胶领域探索道路上的“定海神针”。在翻阅《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之前,我对各种橡胶助剂的了解可谓是“一知半解”,知道它们能“改善性能”,但具体作用是什么,如何选择,却是一头雾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化学品,一个个地在我面前“活”了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补强剂的部分,书中对炭黑的种类、结构、表面积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分类和介绍,并且详细解释了不同等级的炭黑如何影响橡胶的硬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等关键指标。我记得书中还提到了“补强协同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将几种不同类型的补强剂混合使用,能获得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效果更好的性能。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橡胶配方设计并非简单的“加加减减”,而是一门精密的“化学艺术”。接着,关于促进剂的部分,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促进剂种类,如秋兰姆类、噻唑类、次磺酰胺类等,还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硫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促进剂来控制硫化速度、焦烧时间和硫化胶的交联密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硫化平坦性”的讨论感到很有启发,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配方在硫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过硫或欠硫,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促进剂体系来获得宽硫化平坦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书中关于防老剂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前只知道有“防老剂”,但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种类,抗氧化、抗臭氧、抗屈挠疲劳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和适用范围。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防老剂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橡胶品种和使用环境下的应用注意事项。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的例子,说明了如何根据轮胎的使用环境(高温、日晒、雨淋、路面磨损等)来选择合适的防老剂组合,以最大程度地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轮胎在恶劣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性能,而有些则很快就会出现龟裂或老化现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橡胶配方设计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需要对各种材料的性能、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评分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一书中对“橡胶与环境”以及“橡胶的回收利用”等前沿话题的深入探讨。在当下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阅读之前,我对橡胶制品,尤其是大量使用的轮胎,报废后的处理方式,知之甚少,只觉得它们似乎是“难以降解”的垃圾。书中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橡胶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例如填埋占地、焚烧产生污染物等。然而,更令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呈现,而是积极地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在橡胶回收利用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技术创新。我记得书中详细介绍了“废旧轮胎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热裂解法”等几种主要的回收处理技术,并对每种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在介绍物理法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机械粉碎、筛分等手段,将废旧轮胎加工成不同粒径的橡胶颗粒,这些橡胶颗粒可以作为再生胶,重新用于生产橡胶制品,或者作为填料添加到沥青、水泥等材料中,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在谈到化学法时,书中也介绍了如“脱硫技术”等,能够有效地去除橡胶中的硫化交联键,使其重新具备加工性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热裂解技术”的介绍感到新奇,它能够将废旧轮胎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加热,分解成炭黑、燃料油和气体等多种有价值的产物,这无疑是一种更加高效和环保的处理方式。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利用废旧橡胶材料开发的新型环保产品,例如橡胶沥青、橡胶地砖、以及用于减震和隔音的橡胶垫等。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橡胶并非“废弃物”,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橡胶材料本身的知识,更让我对橡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强的责任感。

评分

《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橡胶配方的实践领域,为我提供了无数宝贵的“诀窍”和“经验”。在阅读之前,我对橡胶配方设计,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试错”和“碰运气”的过程。而这本书,则将那些隐藏在经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金科玉律”,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橡胶配方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一些常见的配方,而是从“满足使用性能要求”、“保证加工工艺可行性”、“降低生产成本”等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配方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在设计一个需要耐磨的橡胶制品配方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补强剂(如高补强性的炭黑),如何调整硫化体系以获得合适的交联密度,以及如何选择具有良好耐磨性的橡胶基体。书中还强调了“试验设计法”(DOE)在优化配方中的应用,通过科学的试验方案,可以有效地探索各组分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并找到最佳的配方组合,从而大大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成功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性能测试与反馈”的论述感到受益匪浅。它强调了在配方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性能测试体系,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地对配方进行调整和优化。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对失效产品的分析,反推出配方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轮胎胎面磨损过快的案例分析,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检测橡胶的硬度、磨耗指数、以及显微结构,来判断是补强剂体系的问题,还是硫化体系不当,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种“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逻辑,让我对橡胶配方的实践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科学的配方设计,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之上的。

评分

《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在我对橡胶行业有了初步了解后,又为我打开了“行业应用”的广阔视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材料和配方的层面,而是将这些知识延伸到了各个具体行业,让我看到了橡胶材料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价值。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橡胶的应用,无外乎轮胎、胶管、密封件这些常见的例子。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行业案例,向我展示了橡胶在不同领域扮演着多么关键的角色。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橡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它详细阐述了轮胎、减震器、皮带、密封件、雨刮器等各种汽车零部件是如何利用橡胶的特性来提升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例如,书中提到,现代汽车的悬挂系统中的橡胶衬套,能够有效地吸收路面传来的震动,提供平顺的驾乘体验。接着,书中还介绍了橡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例如橡胶减震垫、橡胶防水卷材、橡胶止水带等。它解释了橡胶如何利用其优异的弹性和密封性能,在建筑结构中起到减震、防水、隔音等作用,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桥梁支座”的介绍感到印象深刻,它说明了橡胶材料如何在承受巨大载荷的同时,还能适应桥梁的变形和位移,从而保证桥梁的结构安全。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橡胶在“电子电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应用,例如绝缘材料、医疗导管、高压密封件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橡胶部件,却往往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这些丰富的行业应用案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橡胶材料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材料,而是通过其多样的品种、精密的配方以及先进的加工工艺,能够满足各个行业千差万别的需求,并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让我对橡胶材料的应用前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看似普通的材料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有了全新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橡胶老化”这一复杂现象的深入剖析,并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在我接触橡胶制品之前,我总觉得橡胶是“坚固耐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很多橡胶制品都会出现老化现象,比如变硬、变脆、开裂,甚至失去原有的弹性。这让我对橡胶的“寿命”产生了疑问。而《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就像一位“诊断师”,为我详细解读了橡胶老化的“病因”和“症状”。书中详细介绍了橡胶老化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氧气、臭氧、光照、热、湿度、以及机械应力等。它不仅解释了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如氧化、臭氧化、链断裂、交联等)来破坏橡胶的分子结构,从而导致性能下降,还详细介绍了不同老化机制在不同橡胶品种和使用环境下的表现。我记得书中关于“臭氧老化”的章节,详细讲解了臭氧分子是如何攻击橡胶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从而导致表面产生龟裂,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橡胶制品在户外长时间使用后,表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接着,书中关于“热老化”的讨论,也让我明白了高温如何加速橡胶的氧化和降解反应,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老化现象的描述,而是积极地提供了“预防和延缓老化”的解决方案。我记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防老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根据橡胶的种类、使用环境和预期的老化寿命,选择合适的防老剂组合。例如,书中提到,对于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的橡胶制品,应该使用抗紫外线老化剂;而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橡胶制品,则应该选择耐高温的老化剂。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优化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例如合理控制硫化温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的机械应力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橡胶的老化。这本书让我明白,橡胶的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我们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从而延长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其可靠性。

评分

我必须说,《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在我对橡胶材料的认知深度上,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橡胶的分类,尤其是各种合成橡胶的区分,总是感到混淆不清。我只知道有天然橡胶,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的橡胶”,但它们究竟有哪些区别,各自又有什么优缺点,我却无法清晰地梳理。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书中对各种主要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氯丁橡胶(CR)、乙丙橡胶(EPR/EPDM)、硅橡胶(SR/VMQ)、氟橡胶(FKM)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它不仅从化学结构、聚合工艺、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重点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记得书中关于丁腈橡胶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其耐油、耐溶剂的优异性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丙烯腈的含量来改变其耐油性和耐寒性,这让我对丁腈橡胶在油封、胶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着,书中对硅橡胶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不已。它详细解释了硅橡胶独特的Si-O主链结构是如何赋予其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耐候性、绝缘性以及生理惰性,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硅橡胶在医疗器械、食品接触材料以及电子电器领域如此受欢迎。对于氟橡胶,书中更是深入探讨了其卓越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以及其分子结构对这些性能的贡献。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为什么在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等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环境下,氟橡胶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此外,书中还对各种特种橡胶,如聚氨酯橡胶(PU)、丙烯酸酯橡胶(ACM)等,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通过对这些不同橡胶品种的系统性学习,我终于能够清晰地分辨它们的特性,并能够初步判断哪种橡胶更适合于特定的应用需求。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对橡胶品种“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对橡胶材料有基本判断的“行家”。

评分

我对《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对橡胶配方中“添加剂”的细致入微的讲解。在我看来,橡胶配方就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而各种助剂,就是提升这道菜肴风味和营养的关键调料。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调料”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增加弹性”、“提高强度”这样笼统的认识上。而这本书,则将这些“调料”的“成分”、“做法”和“功效”都一一揭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软化剂”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软化剂,如石油系软化剂(石蜡油、环烷油、芳烃油)、酯类软化剂、以及一些植物油等。它不仅解释了软化剂是如何降低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提高其低温性能和加工流动性,还详细分析了不同软化剂的极性、相容性以及对橡胶物理性能和老化性能的影响。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冬季使用的轮胎配方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软化剂来确保轮胎在低温下依然保持良好的抓地力和操控性。接着,关于“填充剂”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除了前面提到的补强性的炭黑和白炭黑,书中还介绍了非补强性的填充剂,如碳酸钙、滑石粉等,以及它们在降低成本、改善加工性能、调节硬度等方面的作用。我记得书中强调了填充剂的粒径、表面处理方式以及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对最终产品性能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关于“发泡剂”的介绍也让我对各种泡沫橡胶的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发泡剂的发泡机理、发泡温度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发泡剂的用量和发泡工艺来获得不同密度和孔结构的泡沫橡胶。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闭泡”和“开泡”的区别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的讲解感到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明白,橡胶配方的设计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对各种材料性能和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是一种精密的“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的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简单的材料信息,它更像是一本“问题解决手册”,为我指明了在实际橡胶生产和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解决方案。在阅读《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橡胶加工工艺”的部分。以往我只知道有挤出、压延、模压等几种加工方式,但对于这些工艺背后的原理、设备要求以及如何优化工艺参数来获得理想的产品,却知之甚少。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设备特点、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挤出过程中的“口型效应”和“弹性恢复”,压延过程中的“搭接”和“表面光滑度控制”,以及模压过程中的“排气”和“保压”。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橡胶密封条生产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在挤出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挤出速度,以避免出现表面粗糙、尺寸不稳定等缺陷。同时,书中还强调了“门尼粘度”和“硫化特性曲线”在指导加工和控制产品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让我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在生产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来调整工艺参数。此外,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介绍了各种橡胶性能的测试方法,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磨耗指数等,还强调了如何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我记得书中提到“统计过程控制”(SPC)在橡胶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和产品性能进行数据分析,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种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橡胶生产相结合的理念,让我看到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教授了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让我对橡胶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橡胶材料与配方(第三版)》这本书,在我学习橡胶材料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关于“橡胶与金属/塑料/织物等其他材料的复合”的系统性介绍。在我看来,很多橡胶制品并非单独使用橡胶,而是与其他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复杂和功能化的产品。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雨靴、传送带、汽车轮胎等,都涉及到橡胶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些复合技术,知之甚少,总觉得橡胶与金属、塑料等材料的粘合,似乎是一个“难题”。书中却为我揭示了实现这种复合的各种“秘诀”。我记得书中详细介绍了“橡胶与金属的粘合”技术,包括常用的粘合剂体系、表面处理方法(如喷砂、化学处理)、以及硫化工艺等。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粘合剂能够有效地在橡胶和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和物理吸附,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密不可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轮胎骨架材料”的介绍感到好奇,它详细讲解了钢丝帘线、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等材料如何被嵌入橡胶基体中,为轮胎提供强度和刚性,而橡胶本身则提供了抓地力和缓冲性能。接着,书中对“橡胶与塑料的共混或包覆”技术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共混比例、相容剂的使用以及加工工艺,来获得兼具橡胶弹性和塑料韧性的复合材料。例如,书中提到,一些汽车内饰件,会采用橡胶与塑料的复合材料,既保证了舒适的触感,又具备了塑料的耐磨性和易清洁性。此外,书中关于“橡胶织物复合材料”的介绍,也让我对防水布、软管等产品的生产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织物的种类(如棉、涤纶、尼龙等),以及橡胶如何被浸渍、涂覆或压延到织物上,从而赋予织物防水、耐磨、耐腐蚀等性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橡胶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特性,更在于它与其他材料巧妙结合所能创造出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