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是苏力教授的成 名之作,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社会法律问题入手, 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 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 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 学、语言哲学等。本书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 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 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此书2004年初版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法学领域 非常知名的作品,已届十年,移至我社再版。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任教至今。 先后发表论文、书评100余篇,出版过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包括本社出版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送法下乡》(修订版,2011)等。
第三版序
修订版序
序(赵晓力)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致 谢
**编 变法与法制
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再论法律规避
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
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
第二编 司法制度研究
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关于抗辩制改革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附录:关于贾桂花案件的几个民法问题
第三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传统与本土化
什么是法理学?
读《走向权利的时代》
读劳伦斯?却伯的《美国宪法》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
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附录: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评价四: 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我一直对“法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市面上许多相关的著作,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让我难以找到切入点。而“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个书名,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角度。我很好奇,究竟哪些“本土资源”能够支撑起现代法治的构建?是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还是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法律思想?亦或是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某些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论调。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分析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我特别关注“第3版”这个信息,这意味着这本书已经经过了两轮的打磨和修订,很可能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充分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现实反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建设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进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如果脱离了其所处的文化土壤,就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正是因为它的侧重点在于“本土资源”,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否能够为现代法治的构建提供独特的优势和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法治概念与具体的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德治”理念,是否能与现代的法治精神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启发?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时,中国传统的“情理法”观念,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的司法实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社会调查以及现实案例的梳理,来阐释“本土资源”在法治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在中国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外部移植,而是一个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社会内在逻辑的机会,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有一种沉静而力量感的气质,正如“法治”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我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本土资源”这个词组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在移植到新的土壤时,都需要与这片土地本身的文化、历史和习俗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单纯的学习和照搬,往往会显得生硬,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国度,法治建设可以从哪些深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例如儒家思想中的“礼”、“仁”、“德”是否能够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互启发,或者我们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智慧,能否为当代的法治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我期待书中能够跳出泛泛而谈的理论框架,通过具体案例、历史梳理,甚至对一些传统典籍的解读,来展现法治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论述这种“本土化”的过程的,它是否触及了在借鉴西方法治理念的同时,如何避免被西方话语体系所裹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法治建设并非是单线思维的引入,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再造过程,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启示。
评分评价二: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油然而生。我一直对“法治”这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感到一种迷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治”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好像难以捉摸。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清晰的脉络,理解法治是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又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令我关注的是“第3版”这个标签,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反思、修正和完善中成长起来的。我非常好奇,与前两个版本相比,这个最新版本在哪些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更新和深化。是否增加了新的研究成果?是否回应了近年来社会上关于法治建设的热点问题?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潜心研究了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才能够推出更新的版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法治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挑战。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探索中国法治之路的指南,一份指引我在迷雾中前行的灯塔。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提升自己对法治的认知水平,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对未来发展抱有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装帧简洁大方,书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3版)”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打开中国社会肌理的钥匙。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法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根基。我们国家的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这必然会为法治的构建提供独特的养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那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甚至是民间习惯法,如何在现代法治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如何被转化和吸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在强调程序正义的同时,我们如何看待“人情”和“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家国情怀”这种深厚的传统观念,又如何与现代法律精神相协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别具一格的见解,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但会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现实关照的论述,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法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独特路径,并从中获得一种更具本土智慧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