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力 編
圖書標籤:
  • 法治
  • 本土化
  • 法律思想
  • 中國法學
  • 法理學
  • 政治學
  • 社會科學
  • 法治建設
  • 文化資源
  • 第三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
ISBN:9787301250051
商品編碼:11748669689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
  • 作者:蘇力
  • 定價:38
  • 齣版社:北京大學
  • ISBN號:978730125005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1-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356
  • 字數:260韆字

內容提要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是蘇力教授的成 名之作,以交叉學科為背景,從社會法律問題入手, 集中討論瞭中國當代法律和法學一係列重要理論問題 。例如: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專 業化、市場與法律的替代問題,以及法學研究方法論 等。其學術背景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闡釋 學、語言哲學等。本書以力求從平易中展現法學與其 他學科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創造性地把交叉學科的知 識引入到中國的法學研究中來,並融閤進中國法學。
    此書2004年初版於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是法學領域 非常知名的作品,已屆十年,移至我社再版。
    

作者簡介

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祖籍江蘇,1955年愚人節齣生於安徽閤肥。少年從軍,再當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復轉軍人進瞭北大法學院。1985年讀研期間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92年迴北大法學院任教至今。 先後發錶論文、書評100餘篇,齣版過個人專著、文集和譯著20餘部,包括本社齣版的《製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譯著,2009)、《並非自殺契約》(譯著,2010)、《送法下鄉》(修訂版,2011)等。

目錄

第三版序
修訂版序
序(趙曉力)
什麼是你的貢獻?(自序)
緻 謝
**編 變法與法製
變法、法治建設及其本土資源
鞦菊的睏惑和山杠爺的悲劇
附錄:從文學藝術作品來研究法律與社會?
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
再論法律規避
市場經濟對立法的啓示
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
市場經濟形成中的犯罪違法現象
第二編 司法製度研究
論法律活動的專門化
關於抗辯製改革
《鞦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藥案和言論自由
附錄:關於賈桂花案件的幾個民法問題
第三編 法學研究的規範化
法學研究的規範化、傳統與本土化
什麼是法理學?
讀《走嚮權利的時代》
讀勞倫斯?卻伯的《美國憲法》
後現代思潮與中國法學和法製
法學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附錄:美國的法學教育和研究對我們的啓發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您的圖書名稱《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以外的書籍所撰寫的詳細簡介,該簡介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圖書簡介:《全球化時代的國傢治理與社會變遷:基於比較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傢職能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在全球化、技術革命與地緣政治格局深刻變動的大背景下,現代國傢治理體係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與轉型需求。我們不再簡單地將國傢視為一個統一的、自主的行動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由跨國資本流動、信息網絡、國際組織規範以及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國際非政府組織)共同構築的復雜係統中進行考察。 第一章:全球化與主權邊界的消融與再定義 本章首先對“全球化”這一核心概念進行辨析,區分其經濟、政治和社會維度。重點探討瞭主權概念在後冷戰時代的演變。傳統上被視為國傢“絕對權力”的領土主權,在麵對資本的自由流動、跨國犯罪以及氣候變化等“超國傢議題”時,其邊界正變得日益滲透和模糊。我們通過對歐盟一體化進程與北美自貿區(USMCA)的案例研究,闡明國傢如何在“讓渡主權”與“重塑主權”之間進行策略性調整,以適應全球治理的新規則。這並非主權的消失,而是一種功能性、工具性的重構,國傢需要通過多邊閤作和區域整閤來重新確立其在價值鏈頂端或規則製定中的發言權。 第二章:技術賦權:數字治理的機遇與陷阱 數字技術,特彆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國傢收集信息、執行政策和動員資源的能力。本章聚焦於“數字國傢”的興起,分析各國政府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倡議、電子政務平颱來提升效率和透明度。然而,這種技術賦權並非沒有代價。我們詳盡討論瞭“算法治理”的倫理睏境,包括數據隱私的侵犯、算法歧視的固化,以及數字監控對公民自由可能構成的潛在威脅。通過對比芬蘭和新加坡在數據驅動治理上的不同路徑,本書旨在揭示技術在強化國傢能力的同時,如何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和政治極化。 第二部分:比較視角下的發展模式與社會契約 國傢治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如何平衡經濟增長的效率訴求與社會公平的道義訴求,即如何構建和維持穩定的“社會契約”。本部分運用比較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理論框架,對不同發展階段和意識形態背景下的國傢進行瞭細緻對比。 第三章:威權資本主義的韌性與挑戰 在西方自由民主模式受到質疑的背景下,以東亞某些經濟體為代錶的“威權資本主義”模式展現齣顯著的經濟增長韌性。本章深入剖析瞭這種模式的製度基礎:強大的官僚精英、國傢主導的産業政策以及對政治異議的有效壓製。我們關注的是,這種模式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機遇下,成功實現瞭“發展優先於民主”的階段性目標,並構建瞭高效率的經濟機器。然而,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臨近、社會階層固化以及對更高層次政治參與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模式的長期可持續性正麵臨嚴峻考驗。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和俄羅斯能源驅動經濟體的比較分析,揭示瞭國傢主導型發展模式在創新驅動時代所遭遇的內生性矛盾。 第四章:福利國傢的再分配睏境與再設計 在發達經濟體,全球化帶來的産業外移和移民湧入對傳統的社會保障體係構成瞭巨大壓力。本章側重於西方福利國傢的“去福澤化”(defetishization)過程。我們對比瞭北歐模式的“積極性勞動力市場政策”(ALMP)與盎格魯-撒剋遜模式的市場化改革。重點探討瞭在人口老齡化加速和“零工經濟”興起的新就業形態下,如何設計一套既能適應市場波動,又能保障基本生活尊嚴的新型再分配機製。本書主張,對福利國傢的改革不應簡單地等同於削減開支,而應著眼於提升人力資本投資和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安全網。 第三部分:非國傢行為體的崛起與治理的復雜性 現代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獨角戲”,各種非國傢行為體正通過其獨特的資源和影響力,深刻地塑造著政策的製定與執行。 第五章:跨國公司:隱形的監管者與利益遊說者 跨國公司(MNCs)憑藉其對全球供應鏈、技術標準和資本流動的控製力,實際上扮演瞭超越主權政府的“隱形監管者”角色。本章分析瞭跨國公司如何通過復雜的法律結構(如離岸金融中心)規避國傢稅收,以及它們在環境、勞工標準製定中的巨大影響力。本書特彆關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政治意涵,論證瞭在缺乏強有力國際監管機構的背景下,CSR運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規範約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維護品牌形象的公關策略。 第六章:公民社會與全球公共領域的建構 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s)和全球性的社會運動(如“阿拉伯之春”後的抗議浪潮、氣候正義運動)是全球治理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本章探討瞭公民社會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跨越國界進行動員、監督政府行為並推動國際規範的形成。我們審視瞭公民社會在促進透明度和問責製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警惕瞭“精英化的NGO運動”可能存在的閤法性危機,即它們是否真正代錶瞭最底層的利益訴求,以及如何避免被地緣政治力量所利用。 結論:走嚮適應性治理的新範式 全球化時代的國傢治理,要求國傢從傳統的“控製者”轉變為“協調者”與“賦能者”。本書最終提齣,有效的治理範式必須具備適應性(Adaptability)、包容性(Inclusiveness)和韌性(Resilience)。未來的研究與政策製定,必須在承認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著力於提升國傢製度的自我修復能力,構建一個能有效整閤本土需求與全球規範的、更具彈性的現代治理體係。本書為理解當前復雜的政治經濟圖景,提供瞭一套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有一種沉靜而力量感的氣質,正如“法治”這個詞本身所蘊含的意義。我選擇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本土資源”這個詞組所吸引。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製度,在移植到新的土壤時,都需要與這片土地本身的文化、曆史和習俗進行深度融閤,纔能真正落地生根,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單純的學習和照搬,往往會顯得生硬,甚至適得其反。因此,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文明和獨特社會結構的國度,法治建設可以從哪些深厚的本土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例如儒傢思想中的“禮”、“仁”、“德”是否能夠與現代法治精神相互啓發,或者我們傳統社會治理中的一些智慧,能否為當代的法治實踐提供有益的藉鑒。我期待書中能夠跳齣泛泛而談的理論框架,通過具體案例、曆史梳理,甚至對一些傳統典籍的解讀,來展現法治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論述這種“本土化”的過程的,它是否觸及瞭在藉鑒西方法治理念的同時,如何避免被西方話語體係所裹挾,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法治建設並非是單綫思維的引入,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創造性的再造過程,我對此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啓示。

評分

評價四: 拿起這本書,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一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我一直對“法治”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市麵上許多相關的著作,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讓我難以找到切入點。而“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這個書名,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角度。我很好奇,究竟哪些“本土資源”能夠支撐起現代法治的構建?是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還是古代的政治哲學和法律思想?亦或是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中的某些特質?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論調。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中國曆史上的經驗教訓,分析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從而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清晰的圖景。我特彆關注“第3版”這個信息,這意味著這本書已經經過瞭兩輪的打磨和修訂,很可能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充分吸收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現實反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建設在中國語境下的特殊性,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發,以便更好地理解當下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現象。

評分

評價二: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油然而生。我一直對“法治”這個概念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感到一種迷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法治”似乎無處不在,但又好像難以捉摸。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清晰的脈絡,理解法治是如何從理念走嚮實踐,又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尤其令我關注的是“第3版”這個標簽,這意味著這本書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反思、修正和完善中成長起來的。我非常好奇,與前兩個版本相比,這個最新版本在哪些方麵進行瞭重要的更新和深化。是否增加瞭新的研究成果?是否迴應瞭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法治建設的熱點問題?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潛心研究瞭大量的案例和理論,纔能夠推齣更新的版本。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具前瞻性的視角,讓我看到法治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嚮,以及它可能麵臨的挑戰。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探索中國法治之路的指南,一份指引我在迷霧中前行的燈塔。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夠提升自己對法治的認知水平,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對未來發展抱有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

評價五: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作為一個對中國社會發展和法治進程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重要的社會製度,如果脫離瞭其所處的文化土壤,就很難真正發揮作用。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正是因為它的側重點在於“本土資源”,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國傢深厚的曆史文化傳統,是否能夠為現代法治的構建提供獨特的優勢和視角?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抽象的法治概念與具體的中國本土文化元素相結閤的。例如,傳統文化中的“德治”理念,是否能與現代的法治精神互為補充,甚至相互啓發?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矛盾時,中國傳統的“情理法”觀念,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當代的司法實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紮實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曆史文獻、社會調查以及現實案例的梳理,來闡釋“本土資源”在法治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和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在中國並非是一種簡單的外部移植,而是一個與本土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國社會內在邏輯的機會,我對此充滿瞭期待。

評分

評價三: 這本書的裝幀簡潔大方,書名“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在我看來,就像是一個打開中國社會肌理的鑰匙。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法治,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錶麵,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文化土壤和曆史根基。我們國傢的曆史悠久,文化多樣,這必然會為法治的構建提供獨特的養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那些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道德規範、價值觀念,甚至是民間習慣法,如何在現代法治體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如何被轉化和吸收。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問題:比如,在強調程序正義的同時,我們如何看待“人情”和“關係”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傢國情懷”這種深厚的傳統觀念,又如何與現代法律精神相協調?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彆具一格的見解,它可能不會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但會提供一種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法治建設的復雜性和中國特色。我期待的是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現實關照的論述,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看清法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長的獨特路徑,並從中獲得一種更具本土智慧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