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作為國防大學政委 空軍上將劉亞洲全新單行本,由劉亞洲本人親自遴選修訂。
2.新單行本《精神》收錄瞭劉亞洲將軍近年來部分公開發錶過、部分未公開發錶過的經典文章,首度集結作為“單行本”齣版,極具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
3.書中所收錄的《精神》、《甲午國殤》等文章在新華社《參考消息》刊發時曾在海內外引起過巨大的轟動及反響,在相關網站上點擊率破億,於微博、微信上廣為傳播。
4.《紅山九品》等文章係劉亞洲將軍自2009年擔任國防大學政委至今的講稿修訂集結,為首次公開發錶並齣版。
5.全書內容覆蓋多元嚮度,橫跨政治、軍事、曆史、文化、科學、百科等。
內容簡介
《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是一部反思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著作,更是一部勾勒齣中華民族復興的著作。一個民族及其精神文化的成長和興衰過程,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有其誕生期、青春期、壯年期、暮年期與徹底的老年期。然後就是“人”的新生,“精神”的復興,再度循著這個“軌跡”前進。
作者簡介
劉亞洲,安徽宿縣人,畢業於武漢大學英文係。曆任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等職。現任國防大學政委,空軍上將軍銜。盡管劉亞洲身居高位,依然筆耕不輟。劉亞洲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也是著名的軍旅作傢、軍事戰略傢。
目錄
精神/007
甲午國殤/041
紅山九品/077
附錄:說劉/179
精彩書摘
《精神》文摘:
中華文明曾經是世界最優質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青春期在先秦。那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活得神采飛揚,有滋有味。男人特彆陽剛,女人特彆嫵媚。百傢爭鳴,思想茂盛。
秦代留給我們最壞的遺産是,把思想的對錯交給權力評判。
中華文明有一個特點:中華民族一旦遭遇外侮,就會迸射齣自強之光。
五四運動的真諦在於,隻有人的站立,纔有一個民族的站立。這場運動的尾聲,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這是五四運動最偉大、最美麗的果實。
青春具有無盡的衝擊力。青春具有無比的想象力。林彪到抗大講馬列課,大傢都準備記錄,林彪隻說瞭一句話:“資本主義是少數人發財,共産主義是大傢發財,講完瞭。”眾人目瞪口呆。
甲午戰爭中,中國人隻有兩種情景,一種是悲慘,另一種是非常非常悲慘。抗日戰爭中,這兩種情景改變瞭:一種是堅強,另一種是非常非常堅強。
日本人對共産黨越是瞭解,就越是敬重。日本武士有尊重偉大對手的傳統。
毛澤東不僅是戰爭大師,更是戰略大師。日本是一個強盛國傢時,毛澤東堅決拒絕與其談判,甚至不承認它是一個國傢;日本戰敗後,成瞭非正常國傢,毛澤東反而主動與其交往。
日本不對戰爭罪行道歉,繼續仇恨中國人民,它在精神上就永遠是侏儒,永遠是心理上的弱者。1973年,已經80歲的毛澤東曾評價日本:“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傢。”也許道理就在於此。
《甲午國殤》文摘:
甲午戰爭是一場深刻影響和改變瞭兩個國傢命運的戰爭,這兩個國傢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再往大處看,它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瞭世界曆史。當然,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
甲午之敗並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國傢之敗。甲午戰爭日本的勝利是製度的勝利。大清帝國的失敗是製度的失敗。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分彆接待過中國和日本兩個代錶團,後來有人問他對中日的看法,他指齣,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他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迴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隻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迴去就算瞭。”
清朝的教育是中國曆史上最差的教育。
日本走瞭和清朝洋務運動相反的路,鼓勵民間資本。腐朽的製度不僅阻礙民族發展,為敵國入侵提供可能性,並在關鍵時刻齣賣民族利益。甲午戰敗後賠瞭那麼多錢,可戰前買軍艦,竟一分也掏不齣來。有瞭國民,就有瞭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傢。
國民國傢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國傢模式。反觀大清帝國,當日本在不顧一切地調動和激發全民族的創造力的時候,清朝則不顧一切地將民間思想火花撲滅於萌芽之中。戰爭從來就不是老百姓的事,甚至不是軍人的事。
中日雙方都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逼迫下進行戰略轉移。日本實現瞭由傳統戰略嚮現代國傢戰略上的徹底變革。相反,清朝在確立具有現代特徵的國傢戰略上始終裹足不前。直到國傢覆亡,都沒有製定齣現代意義上的國傢戰略。
日本是個島國,它始終認為自己的齣路在大陸。為瞭踏上列島西邊這片大陸,它已經準備瞭上韆年。也就是說,它的對華戰略已經實施瞭上韆年。曆史上的日本有兩個特點:一、一旦權力集中,就要徵韓;二、每一次自然災難之後,就會齣現要求對外動武的聲音。
甲午戰爭既是中日雙邊衝突,又是大國博弈的産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至今未消。
1853年,英國在剋裏米亞戰爭中戰勝俄國,堵住瞭俄國南下的道路。不久後,左宗棠收復新疆,也讓俄國在中亞方嚮無所作為,所以它掉頭東進,這就與日本發生瞭衝突。甲午戰爭後,日俄衝突成為必然。10年後,雙方爆發瞭被西方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這場新列強戰勝老列強的戰爭,催生瞭日後的俄國“十月革命”,對世界大格局産生瞭更為深遠的影響。
美國人李普曼說,隻要存在著一條軍事疆界,一條相應的政治疆界就會齣現。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隻要存在一條政治疆界,一條相應的軍事疆界就應該齣現。軍事戰略是國傢戰略的一部分。軍事戰略應當服從國傢戰略。但是如果軍事戰略齣瞭問題,仗打敗瞭,這個國傢的國傢戰略也就完瞭。
日本對外齣口一切,但獨不輸齣或輸不齣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來源於中國春鞦戰國時代的豪俠人格。
我看甲午戰爭時期中日兩軍的照片,總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清軍士兵無論拿什麼武器,看上去都像一個厚道的農民;而日本農民不管拿什麼武器,看上去都像一個武士。
就在甲午戰爭發生40年後,有一批中國人做齣瞭這個民族近韆年來不曾有過的壯舉。這個壯舉令世界震驚,也令中國人自己震驚。這就是1934年紅軍進行的二萬五韆裏長徵。
長徵,被美國作傢索爾茲伯裏比作猶太人齣埃及、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和美國人徵服西部,他認為:“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徵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瞭。”
抗美援朝戰爭,又迴到瞭60年輪迴的原點,這一仗不僅挽迴瞭中國軍人自1840年以來屢戰屢敗失盡的顔麵,而且為民族復興提供瞭重要心理支撐點。
……
前言/序言
《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 引言 自古以來,人類便在對自身存在、意識本質以及宇宙奧秘的探索中不斷前行。我們既是物質存在的載體,也是精神活動的創造者。而“精神”,這個看似縹緲的詞匯,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情感、行為,乃至我們所能觸及的世界。它如同一把無形的鑰匙,能夠開啓我們內在的無限可能,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人生旅途中,尋找到超越物質限製的遼闊天地。 《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一書,便是試圖深入挖掘“精神”這一概念的深層含義,並探討它如何在個體生命和社會文明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哲學論著,也非一本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融閤瞭哲學思辨、心理學洞察、曆史文化積澱以及藝術人文關懷的綜閤性探索。它以一種貼近生活、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一同踏上一段關於“精神”的深度旅程。 第一部分:精神的根基——認識自我與意識的本質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從最根本的層麵齣發,審視“精神”的基石——自我與意識。我們如何認識“我”?“我”的存在又源於何處?意識是如何産生的?它僅僅是大腦活動的副産品,還是有更深遠的意義? 自我認知:你是誰? 我們將從不同角度剖析“自我”的概念。從心理學上看,自我包括瞭我們對自身生理特徵、社會角色、情感體驗、價值觀、信念以及過往經曆的整體認知。本書將探討自我認知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如何受到童年經曆、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將審視那些塑造瞭我們“自我”的內在和外在力量,並提供一套自我審視的框架,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潛在價值。這並非一場簡單的“認識你自己”的口號,而是引導讀者深入剖析自身過往的經曆、思維模式以及情感反應,從而建立一個更穩固、更真實的自我認知。 意識的邊界:超越感官的體驗 意識是精神活動的核心。本書將深入探討意識的運作機製,從神經科學的視角揭示大腦與意識的關係,同時也會引入哲學層麵的思考,例如“難以解釋的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探討主觀體驗的本質。我們還將探討意識的流動性,以及意識狀態的變化,例如夢境、冥想、恍惚狀態等,這些狀態如何揭示瞭意識的非綫性、多層次的特點。通過對意識本質的深入理解,讀者將有機會超越日常的、被感官信息所束縛的認知模式,去感知和理解更廣闊的存在維度。 心智的地圖:思維、情感與意誌 精神的運作離不開思維、情感和意誌的相互作用。本書將詳細解析人類思維的構成,包括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創造性思維等,並探討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和判斷。同時,我們會深入研究情感的復雜性,揭示情感並非簡單的生理反應,而是與我們的認知、經曆緊密相連,並且對我們的行為産生巨大的驅動力。意誌力,作為精神力量的體現,我們將探討它的來源、培養方法,以及它在剋服睏難、實現目標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理解這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與協同作用,是構建強大精神力量的基礎。 第二部分:精神的力量——激發潛能與改變世界 一旦我們對精神的根基有瞭更深的理解,便可以開始探索如何激發精神的力量,並將其轉化為改變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驅動力。 積極心態的構建:點燃內在的光芒 本書將強調積極心態在個人成長和幸福感中的核心作用。這並非鼓勵忽視問題,而是倡導一種以建設性、樂觀的態度去麵對挑戰和睏境的思維方式。我們將探討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感恩、希望、韌性、樂觀等,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培養這些積極的品質。通過調整認知偏差,重塑思維模式,讓內在的光芒得以點燃,從而積極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創造力與想象力:無中生有的藝術 創造力是人類精神最閃耀的火花之一。本書將深入剖析創造力的本質,探討它是如何誕生的,以及我們每個人身上潛藏的創造能量。我們將介紹激發創造力的方法,例如打破常規思維、跨界聯想、擁抱不確定性等。同時,我們將強調想象力的重要性,它不僅是藝術傢的專屬,更是解決問題、預見未來、構建可能性的關鍵。通過釋放我們內心的想象力,我們可以創造齣前所未有的事物,改變我們對現實的認知。 情緒的智慧:駕馭內心的波濤 情緒是我們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許多人卻被負麵情緒所睏擾。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情緒的價值,並非要壓抑或逃避,而是要學會理解、接納和管理它們。我們將探討情緒智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情緒識彆、情緒理解、情緒調節來提升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學會與情緒和諧共處,是實現內在平衡與心靈寜靜的關鍵。 學習與成長:精神的永恒課題 精神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本書將探討有效的學習策略,如何構建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如何從經驗中汲取養分,不斷提升自我。我們將關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即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得到發展,而不是固定的。擁抱挑戰,從失敗中學習,持續精進,是精神不斷拓展邊界的必由之路。 第三部分:精神的升華——連接自我與宇宙 當個體的精神力量得到激發和升華,便能感受到與更廣闊世界的連接,體驗到超越個體存在的意義。 同理心與共情:連接人心的橋梁 精神的成長並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與他人的連接息息相關。本書將深入探討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即理解他人感受並與之産生情感共鳴的能力。我們將分析同理心為何重要,它如何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如何培養更強的同理心。通過建立心靈的連接,我們可以構建一個更溫暖、更有愛的社會。 意義的追尋:生命的價值與目的 人生而有意義,但意義並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我們去追尋和創造。《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將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價值與目的。我們將探討存在主義哲學中的“選擇與責任”,以及如何通過設定目標、追求理想、奉獻社會來賦予生命以深刻的意義。這種意義的追尋,能夠給予我們麵對睏境的勇氣和堅持下去的力量。 超越綫性:時間、空間與存在的維度 我們通常生活在綫性的時間觀和三維的空間觀中,但精神的探索可以幫助我們超越這些局限。本書將嘗試打開對更廣闊存在維度的想象,探討意識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可能性。我們將觸及一些哲學和科學前沿的思考,例如量子力學對觀察者與現實關係的影響,以及意識在宇宙中的潛在角色。這種超越性的視角,能夠讓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有更深刻的理解。 心靈的遼闊:寜靜、感恩與智慧 最終,精神的升華指嚮內心的寜靜、深刻的感恩以及與日俱增的智慧。本書將提供一些能夠幫助讀者實現心靈遼闊的方法,例如正念冥想、觀照內心、接納無常等。通過培養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並從中獲得力量。而智慧,則是經曆與反思的結晶,它能夠幫助我們以更清晰、更超然的視角看待世界。 結語 《精神:精神一變天地寬》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希望通過這場關於精神的深度探索,能夠點燃讀者內心潛藏的力量,拓寬認知的邊界,升華生命的體驗。當我們的精神發生轉變,我們所能觸及的天地,也將隨之變得無限寬廣。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在這趟心靈之旅中,一份有益的啓迪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