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书中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作者还因此被放逐。随着屠格涅夫充满优美调的叙述,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习惯、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农民的善良淳朴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怀歌曲在我们面前缓缓流淌出来,汇成一部色彩斑斓、动人心魄的交响诗。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细腻、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译者简介
张耳,1934年生,1956年从北京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做编译工作。 主要译作: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谢德林的《戈洛夫廖夫老爷们》等。
目录
霍里和卡利内奇/1
叶尔莫莱和磨坊老板娘/13
莓泉/24
县城的大夫/33
我的邻里拉季洛夫/41
独院地主奥夫夏尼科夫/48
利戈夫村/65
别任草地/76
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95
总管/113
办事处/127
孤狼/145
两地主/153
列别江/161
塔季雅娜·鲍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儿/173
死/185
歌手/197
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叶夫/213
幽会/228
希格雷县的哈姆莱特/227
切尔托普哈诺夫和涅多皮尤斯金/259
切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276
枯萎了的女人/310
车轱辘响/323
树林和草原/337
文章摘录
8月初的炎热天气常常令人不堪忍受。在12点到3点这段时辰里,即使最坚决最迷恋打猎的猎人也无法出去行猎,连最为忠心的狗也“蹭起猎人的脚跟”,就是说,一步一步地跟在猎人的屁股后边,难受地眯起眼睛,把舌头伸得老长,对于主人的呵斥,它只是委屈地摇摇尾巴作为回答,脸上露出一副窘态,但不往前头跑。我有一次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前去打猎。心里很想找个荫凉地方,哪怕躺一会儿也好,可是我对这种诱惑抵制了好一阵子。我那只不知疲倦的狗也一直坚持在灌木丛里寻找猎物,显然,它并不期望自己的狂热行动会有什么收效。这种令人喘不过气的暑热最终迫使我想到,还是保存一些最后的气力和能力为好。我勉勉强强走到伊斯塔河边,这条河是我的宽厚的读者所已熟悉的。我走下陡坡,踏着潮湿的黄沙,朝着那个在附近颇有名气的名日“莓泉”的泉水走去。这股泉水是从河岸上那个渐渐变成又窄又深的峡谷的裂缝中涌出来的,它在离这儿二十来步远的地方带着欢快的絮叨声泻入河中的。峡谷两边的斜坡上长满了小橡树林;泉水近旁是一片青翠的草地,草长得很短,整片草地仿佛天鹅绒一般;阳光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那清凉的、银色的泉水。我好不容易来到泉水边,草地上放着一个桦树皮做的水勺,那是过路的农人留下给大家用的。我喝足了水,在荫凉处躺下来,向周围扫了一眼。泉水注入小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水湾,那儿老是泛着一片涟漪。就在水湾旁坐着两个老头,背对着我。其中一个身体壮实,个头高大,身穿整洁的深绿色长外衣,头戴毛绒便帽,正在钓鱼;另一个身体瘦小,穿的是一件带补丁的棉毛上衣。没有戴帽,膝上放着一小罐鱼饵,有时摸摸自己白发苍苍的头,像是要挡点阳光。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迷人,它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遥远而又栩缈的叙事世界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即便是描述最寻常的景物,也能从中挖掘出令人心惊的细节和哲思。他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潺潺流水般舒缓,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同山洪暴发般急促有力,将人卷入情节的高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他从不轻易评判角色的善恶,而是将一切交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构建。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人物形象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多义性,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那些经典的段落,我甚至会逐字逐句地揣摩,其间蕴含的韵律感和隐喻之丰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绝对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宏大叙事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构建。它并非仅仅是一串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精密运作。作者似乎对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小挣扎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即便是跨越时间线的跳跃,也处理得极其自然,没有丝毫的生硬感。我曾多次尝试去梳理其中的脉络,发现每一个看似偶然的伏笔,最终都会在后续的篇章中找到其精准的落点,这种布局的精妙程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丝的走神,都可能错过理解整个宏观图景的关键线索,这是一种对智力的挑战,也是阅读的极致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硬壳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墨绿色,摸上去有一种老图书馆里皮革书脊的厚重感。书页边缘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精细,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我记得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就预示着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内页的纸张选用了米白色,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下也足够友好。更值得称赞的是,译者的名字和出版信息都印制得非常考究,体现了出版社对经典作品的尊重。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度和严肃性,让人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心生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实在值得大书特书,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完美统一。很多复杂的长句和内含特定文化背景的表达,在译者的笔下奇迹般地被“本土化”了,既保留了原文的力度和语感,又让中文读者能够无碍地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关键的哲学论述段落,发现译者对于术语的把握极为精准,没有出现任何含糊不清或生硬直译的痕迹。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古典韵味的对话时,译文流畅自然,富有张力,完全没有翻译腔的累赘感,读起来简直如同原著用中文写成一般流畅。这无疑是翻译工作者极高文学素养和巨大耐心的体现,正是这份匠心,才让这部巨著得以在中国读者面前展现其最光辉的一面,让阅读体验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它所探讨的主题之深刻和普适性,超越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直击人类存在的核心困境。那些关于选择、牺牲、背叛与救赎的探讨,如同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行为模式中的虚伪与挣扎。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浸在那种复杂的情绪和哲思之中许久,仿佛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哲学思辨。书中的某些场景,虽然是虚构的,却比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更加真实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阀门。它不仅提供了故事,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许多定论和价值观,这种内在的震动与重塑,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好
评分11111111111111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11111111111111
评分好
评分11111111111111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