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志刚 编
图书标签:
  • 通信原理
  • 通信系统
  • 信号处理
  • 系统案例
  • 工程教育
  • 高等教育
  • 无线通信
  • 调制解调
  • 信息传输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21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75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1
字数:16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编写,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读者在学习基本理论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宽工程知识,在同类教材中这是一次尝试。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共收纳四十八个通信系统案例,按应用类别分为七篇: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与多媒体通信、其他无线通信。配套出版的基础理论部分共九章:绪论、随机过程基础、模拟调制、数字信号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差错控制编码,复用与多址技术、无线传输新技术。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可用作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建议教学中将系统案例部分与基础理论部分配合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移动通信
案例一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
1.1 GSM概述
1.2 GSM的网络结构
1.3 CSM的工作频段
1.4 蜂窝覆盖
1.4.1 蜂窝小区模型
1.4.2 同频干扰
1.4.3 小区频率复用
1.4.4 多载波互调
1.5 CSM中的时分多址
1.6 CSM中的调制
1.7 GSM中的编码
参考文献
案例二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IS-95
2.1 IS-95概述
2.2 正交多址及扩频码
2.3 IS-95中的码分多址
2.3.1 前向链路
2.3.2 反向链路
2.4 扩频调制
2.4.1 前向链路
2.4.2 反向链路
2.5 信道编码
2.6 语音编码
2.7 RAKE接收
2.8 多址干扰
2.8.1 多址干扰的概念
2.8.2 远近效应
2.8.3 软容量
2.8.4 闭环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案例三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
3.1 WCDMA概述
3.2 UMTS/WCDMA标准总体介绍
3.2.1 UMTS/WCDMA标准的网络体系
3.2.2 UMTS/WCDMA标准的空中接口协议
3.2.3 从WCDMA到HSPA+的后续演进
3.3 WCDMA物理层设计原理
3.3.1 物理层设计的基本司题与解决思路
3.3.2 WCDMA的物理信道设计
3.4 UMTS/WCDMA标准的关键技术
3.4.1 扩频序列设计
3.4.2 功率控制技术
3.4.3 软切换过程
3.4.4 小区搜索过程
3.4.5 信道纠错码方案
3.4.6 AMR语音编码
3.5 WCDMA呼叫工作流程
3.5.1 WCDMA呼叫总体流程
3.5.2 UE发起呼叫的流程
参考文献
案例四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
4.1 cdma2000标准及演进
4.2 cdma2000EV-DO概述
4.3 时分多址和码分复用结合的前向链路
4.3.1 多码模式的信道结构
4.3.2 时分多址
4.3.3 多用户包(包分多址)
4.4 前向链路的速率控制
4.4.1 自适应调制编码和高阶调制
4.4.2 混合ARQ(HARQ)
4.4.3 快速调度
4.5 反向链路概况及其速率控制
4.5.1 基于状态转移的速率控制方案
4.5.2 基于令牌桶的速率控制方案
4.6 多载波EV-D0
参考文献
案例五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
5.1 TD-SCDMA概述
5.2 伪随机码及正交码
5.2.1 扩频技术
5.2.2 扰码技术
5.3 同步码分多址
5.3.1 同步帧和同步码
5.3.2 训练序列
5.3.3 上行同步
5.4 信道编码
5.4.1 循环冗余校验
5.4.2 传输块的级联和分段
5.4.3 信道编码
5.4.4 交织技术
5.5 调制技术
5.5.1 QPSK调制
5.5.2 8PSK调制
5.5.3 16QAM调制
5.6 智能天线
5.6.1 到达角估计
5.6.2 波束成形
5.7 信道估计和联合检测
5.7.1 单小区信道估计算法
5.7.2 单小区联合检测算法
5.8 动态信道分配
5.8.1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5.8.2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参考文献
案例六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iMAX
6.1 WiMAX概述
6.2 WiMAX网络结构
6.3 IEEE802.1 6标准
6.4 多载波调制
6.4.1 多径信道
6.4.2 多载波并行传输
6.4.3 0FDM
6.4.4 0FDMA
6.4.5 子载波上的数字调制
6.5 多天线技术
6.5.1 MIMO信道
6.5.2 空时码
6.5.3 空时发送分集
6.5.4 空间复用
6.6 信道编码
6.6.1 卷积码
6.6.2 级联码
6.6.3 Turbo码
6.6.4 LDPC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光通信
第三篇 卫星通信
第四篇 宽带接入
第五篇 短距离无线通信
第六篇 广播与多媒体通信
第七篇 其他无线通信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通信系统的核心原理,并结合丰富的实际工程案例,揭示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方式。不同于纯粹的理论书籍,本书将重心放在“应用”之上,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让读者理解通信技术如何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复杂问题,构建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 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我们将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如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接入、信号检测与估计等,与具体的系统设计和实现相结合。读者将不再是孤立地学习抽象概念,而是能看到这些概念如何构成一个可工作的通信系统。 深入的案例研究: 本书精选了当前通信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系统案例,涵盖从无线通信到光通信,从固定网络到移动网络等多个方面。每个案例都将进行深度剖析,包括其设计背景、面临的技术挑战、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关键性能指标的实现以及实际部署中的考量。 系统化与模块化分析: 对于每个系统案例,本书都将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拆解,逐一分析其各个子模块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与其他模块的交互。这有助于读者建立起对整个通信系统架构的宏观认识,并理解各个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技术演进与未来趋势: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也会适时地探讨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和未来的技术趋势。这能帮助读者了解通信技术是如何不断进步的,以及未来通信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书适用的读者群体: 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为教材或参考书,本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科研或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 对于需要了解不同通信系统设计思路、学习借鉴成功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可以帮助工程师拓宽技术视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对通信技术感兴趣的行业从业者: 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现代通信系统是如何构建和工作的技术人员,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本书将如何帮助您? 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真实的工程案例,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通信原理的实际应用,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建立系统化思维: 本书的案例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您培养对通信系统整体架构的把握能力,理解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关联。 了解行业前沿: 涵盖的案例将涉及当前主流的通信技术和系统,使您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加速学习进程: 以案例为驱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和针对性,从而加速您的学习进程。 例: 假设我们正在探讨一种5G基站的功放(Power Amplifier, PA)设计案例。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讲解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一般原理。而是会深入到: 5G特定的挑战: 5G系统为了支持更高的速率和更广的带宽,引入了更高的载波频率(如毫米波频段)和更复杂的调制方案(如高阶QAM)。这些都对PA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需要极高的线性度以支持复杂调制,同时还要保证足够的功率输出。 功放架构的选择: 我们会分析不同功放架构(如Doherty PA, LINC PA, outphasing PA等)在5G场景下的优劣势,以及为什么某种架构会成为主流选择。例如,Doherty PA在效率和线性度之间取得良好折衷,在5G中应用广泛。 线性化技术: 讲解如何通过各种预失真(Pre-distortion)技术,如数字预失真(DPD),来补偿PA的非线性失真,以满足5G对信号质量的要求。我们会展示DPD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它如何与PA硬件协同工作。 效率优化: 介绍如何通过宽带匹配网络、高效的偏置电路以及采用GaN(氮化镓)等先进半导体材料来提高PA的效率,减少能量损耗,这对大规模部署的5G基站至关重要。 实际设计考量: 讨论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散热问题、电磁兼容(EMC)问题、生产制造工艺的可行性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 测试与验证: 介绍对PA进行性能测试的标准和方法,例如测量功率附加效率(PAE)、ACPR(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等关键指标。 通过这样一个详尽的案例分析,读者不仅能理解功放的基本原理,更能深刻体会到这些原理如何在5G这样复杂的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以及工程师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面对的权衡与取舍。 本书致力于通过“做中学”、“看中悟”的方式,让通信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在通信领域学习和实践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尤其对那些能够连接世界、改变生活的技术领域特别感兴趣。通信技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以其“系统案例”的独特视角,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我们手机是如何与基站通信,如何实现网络连接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的案例,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详细剖析,从用户终端到基站,再到核心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通信网络图景。它不仅仅是讲解了4G、5G的技术名词,更是通过具体的场景,比如用户在不同地点移动时,如何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切换),以及在网络拥挤时,如何分配资源,让我对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还对书中关于传感器网络的案例分析很感兴趣。它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身边的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设备,都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技术来连接彼此,实现数据交换。书中对低功耗、高可靠性通信的讲解,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案例部分,让我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到了通信技术如何支撑起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学习体验。

评分

阅读《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论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是一名在安防监控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视频流的传输和处理问题,而这背后离不开高效稳定的通信系统。这本书的“系统案例”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例如,书中关于视频监控网络通信的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在高带宽、低延迟的条件下,实现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它讲解了如何通过H.264/H.265等视频编码技术来压缩数据量,同时又如何通过TCP/UDP协议以及相应的流量控制机制来保证视频数据的可靠传输。这让我对视频丢包、卡顿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知道如何从通信层面去优化。另外,书中对工业物联网通信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在严苛环境下的应用。它详细介绍了在化工厂、矿山等恶劣环境下,如何通过特殊的通信协议和物理层设计,来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这让我意识到,通信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应用场景的特殊性。这本书的案例,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工作中,解决我遇到的实际问题。

评分

我对通信领域的接触,主要是在课程学习阶段,当时学习了《通信原理》这类教材,对基本的概念,比如香农定理、编码、调制等,有一定的了解。但遗憾的是,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缺乏实际的联系,让我觉得学起来有些枯燥,也难以真正掌握。直到我看到《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特别是它的“系统案例”部分,才让我觉得通信原理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书中对不同类型通信系统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合实际,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例如,书中关于卫星通信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跨越地球的通信链路,包括如何解决信号衰减、多普勒效应、时延等问题。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卫星通信需要那么大的天线,以及信号是如何在地球和太空之间传输的。此外,书中对短距离无线通信(如蓝牙、Zigbee)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详细讲解了在有限的带宽和功率下,如何实现设备间的可靠通信,以及如何进行功耗管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协议栈”的讲解,通过案例,我才真正理解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每一层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这本书的案例,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通信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部《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的书,说实话,我当初拿到手里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通信原理”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挺硬核,而且“系统案例”又暗示着会涉及大量的实际应用和复杂系统。我本身是做嵌入式开发的,虽然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通信模块,比如SPI、I2C、UART之类的,但对于整个通信系统底层的原理,包括像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等,都只是一知半解。我一直觉得,如果不能理解其原理,那么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通信问题时,就很难做到从根源上解决,很多时候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靠经验和试错来硬扛。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既想夯实理论基础,又希望看到实际落地的需求。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看到里面章节的划分,从基础的信号与系统、信息论,到具体的数字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再到多用户通信、无线通信系统等,感觉内容非常全面。尤其吸引我的是“系统案例”这部分,我特别期待它能像一个庖丁解牛一样,把复杂的通信系统拆解开来,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那些抽象概念是如何在真实的通信设备中得到实现的。比如,在理解5G通信的MIMO技术时,我总觉得它只是一个很厉害的词,具体是怎么通过多根天线来提升性能的,我脑子里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图景。这本书的案例部分,希望能帮我解开这个困惑。另外,我也很想知道,在实际的通信系统设计中,工程师们是如何权衡带宽、速率、误码率、功耗等多个矛盾的指标的。这本书的案例,如果能涉及一些实际的设计取舍和优化过程,那价值就太大了。我个人觉得,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希望从“会用”走向“精通”的工程师来说,这样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是弥足珍贵的。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处理各种通信相关的技术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系统案例”部分,让我对通信系统的理解,从“点”到“面”进行了拓展。我之前对通信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技术点上,比如知道有Wi-Fi,知道有蓝牙,但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更宏观的通信网络是什么样子的。《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系统案例,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例如,书中对智慧城市通信网络的案例分析,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的通信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它涵盖了从城市基础通信设施(光纤、5G基站),到各种物联网设备(传感器、智能路灯),再到数据中心,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配合,实现信息的高效流动。这让我对城市信息化建设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智能交通通信系统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在优化交通效率、提升出行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讲解了车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包括车辆之间的通信、车辆与路边单元的通信,以及这些通信如何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和实时调度。这本书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读完《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我的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在此之前,我对通信领域的认识,就像一个在大雾中摸索的旅人,隐约能感受到方向,但看不清脚下的路,更别提远方的风景了。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纯理论的书籍,但那些公式和抽象的概念,常常让我头晕脑胀,难以将其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后来又接触了一些偏向应用的书,但往往又太过于聚焦于某个具体的协议或者芯片,导致我无法形成对整个通信系统架构的宏观认识。这本书的“系统案例”部分,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通信系统案例,将抽象的通信原理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移动通信的案例,书中详细阐述了从基站到终端,再到核心网的整个通信链路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它不仅仅解释了诸如OFDM、CDMA这些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的蜂窝网络中被集成和应用的,比如如何进行频率复用、如何实现小区间干扰协调、如何进行切换等。这些内容,让我对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通信场景的分析,比如在城市密集区域和乡村开阔区域,通信系统在参数配置和资源调度上会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背后的考量是什么,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对我这样一个对通信系统工程感兴趣的人来说,能够看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被转化成解决实际通信难题的工具,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这本书的设计,无疑是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搭建得非常坚实,让读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工程实现的挑战与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开发,对于通信底层的原理,一直处于“能用就行”的状态。虽然我能够调用各种API来发送和接收数据,但对于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系统案例”部分,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通信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实时通信系统(如VoIP)的案例分析。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UDP协议来降低延迟,同时又如何利用纠错码和丢包隐藏技术来保证语音质量。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打语音电话会听到卡顿,但大部分时候又能保持清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通过实际案例,让我理解了设计决策背后的权衡。另外,书中对工业以太网通信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如何通过特殊的物理层设计、冗余机制和时间同步技术,来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通信系统的要求差异巨大,并且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这本书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师的智慧,他们是如何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稳定、高效的通信系统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系统案例”部分,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从事的是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方面的工作,平时主要处理一些传感器数据的传输和汇聚,对于复杂的通信系统,比如蜂窝网络、卫星通信等,了解得并不多。我总觉得这些高级的通信技术离我太遥远,但实际上,很多原理是相通的。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将这些看似高深的通信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关于物联网通信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一个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链路,来连接分布在广阔区域的传感器节点。它不仅仅介绍了MQTT、CoAP等应用层协议,更深入地分析了底层射频、基带信号处理、信道编码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功率效率”和“通信可靠性”之间权衡的分析,这正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此外,书中对广域网通信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对网络架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层级的网络结构,实现海量设备的数据汇聚和处理,并从中理解了路由选择、流量控制、网络安全等重要概念。我之前总觉得数据传输就是把数据发出去,然后等它到达目的地,但通过这本书的案例,我才意识到,背后涉及到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本书的案例,让我从一个“使用者”的视角,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为什么”的“理解者”,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

评分

我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大量的通信原理知识,但总觉得这些知识有些“纸上谈兵”,缺乏与实际应用的联系。《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书中“系统案例”部分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书本上的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移动通信基站协同工作原理的案例。它详细讲解了基站是如何进行信号发射和接收,如何处理用户请求,以及如何与其他基站进行协作,以保证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通信的无缝切换。这让我对课本上学到的“小区切换”、“干扰协调”等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智能家居通信系统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详细讲解了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家电)是如何通过Wi-Fi、蓝牙、Zigbee等技术进行互联互通,以及如何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联动。这让我明白了,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智能设备背后,都依赖于复杂的通信技术支撑。这本书的案例,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是一个在网络设备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平时的工作接触的主要是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对于底层的通信原理,可以说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理解一些高级通信技术,比如5G NR、Wi-Fi 6E等的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原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讲解,并且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案例的书籍。《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的“系统案例”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案例,而是非常贴近实际工程项目,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是如何在真实的设备中发挥作用的。例如,书中对某个大型数据中心网络通信的案例分析,详细讲解了在如此高密度的网络环境中,如何通过链路聚合、负载均衡、QoS保障等技术,来满足海量数据的传输需求。这让我对网络吞吐量、延迟、丢包率这些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另外,书中关于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物联网通信的案例,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介绍了NB-IoT、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设计理念、通信流程以及它们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速度和带宽,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出最合适的通信方案。这本书的案例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将之前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完整的通信系统知识体系。

评分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需要的书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过年在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质量不是一般的好,内部彩色印刷,良心书啊

评分

基础性的教材,帮同事买的,值得学习

评分

书皮有点脏,不过内容还好

评分

绝对是套好书,内容质量都很好,习题答案还是二维码扫描方式的,就是看上去不是新书。不过真作为教材就感到不合适,书太大太难翻,纸太好不舍得在上面做笔记了。一星减在书太脏了!

评分

物美价廉,京东买的东西还是不错的,各种券挺好!

评分

正版,经典,买来慢慢读,印刷品质好

评分

书籍内容综合性强,编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