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传奇人物、台湾中研院院士黄一农利用E考据对红学领域进行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探险,在大数据时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范。
《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充分运用红学界丰盛的成果,利用网络时代的文史研究新环境、新方法,发掘新史料并,带入新视角,对曹家先祖、家族血缘世系、姻亲网络等进行精致的考证,对曹雪芹个人的交游、《红楼梦》在清代的流传、影响研亦有深入研究。其中对纳兰家六姐妹的考证是亮点之一,长女嫁曹雪芹二表哥福秀,此女嫁乾隆孝贤皇后之弟傅恒,另女所嫁弘庆的祖母——密妃王氏,更是曾在康熙南巡时于苏州寻获断绝音信二十年的父母,并在乾隆初年首获允回家省亲的嫔妃,可能就是贾元春的原型。
黄一农,1956年生,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并于Nature 和Science 等专业期刊发表过论文,自1987年改行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至今。黄一农教授的研究领域遍及科学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末清初史、术数史、军事史、海洋探险史等,在2006年以自学的成果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曾任荷兰莱顿大学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教授”、香港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北京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台北艺术大学关渡讲座教授、北京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代表作有《两头蛇:明末清初的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社会天文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凡例
自序
第一章 e考据时代的红学研究
第二章 曹家开基祖曹振彦的生平事迹
一、丰润曹家及其与曹雪芹家族之关系
二、曹振彦入关前的发展
三、曹振彦入关后的发展
四、曹家之旗籍及其所属佐领
五、小结
第三章 曹寅的旗人好友张纯修与成德
一、张自德家族事迹考
二、禹之鼎绘《张纯修像》新探
三、张纯修、曹寅与成德之交游网络
四、小结
第四章 曹寅家的血缘世系
一、曹寅生母顾氏考
二、曹寅的兄弟、子侄与孙辈考
三、小结
第五章 曹寅家族的姻亲网络
一、诰命中所见曹家之戚族
二、曹家与其他江南织造家族之结姻
三、曹寅家与富察氏之关系
四、小结
第六章 纳兰与傅恒家事说
一、红学中的家事说
二、明珠家的汉化情形
三、明珠家之世系与生平
四、宁琇及其六姊妹之生平
五、小说中所反映的傅恒家事
六、小结
第七章 大观园“元妃省亲”本事考
一、元妃省亲之原型
二、元妃省亲时的排场
三、顺懿密太妃的家世生平
四、康熙南巡及其汉人宫眷
五、小结
第八章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涉红记事
第九章 曹雪芹与《春柳堂诗稿》的作者宜泉
第十章 曹雪芹在乾隆朝书画界的人际网络
第十一章 《红楼梦》与清初政争中的悲剧身影
第十二章 《红楼梦》在清代的禁毁与流传
第十三章 红学的未完成交响曲
参考文献
自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于民国十年 (1921) 发表后,红学研究出现一个新典范 (paradigm)。许多学者相信“《红楼梦》是以曹家史实及雪芹个人经验为骨干和蓝本,然后加以穿插、拆合”, 故致力于考证曹雪芹(c1714-c1763; 名霑)的家世与生平,期盼能因此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与情节,此一趋势令原本属于文学领域的“红学”延伸出属于史学范畴的所谓“曹学”。然因探索《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将不仅仅牵涉曹家,故笔者在本书中乃视“曹学”为广义“红学”的一部分。
有关曹雪芹之研究在其籍贯议题上达到巅峰,除了大量相关论文外,迄今竟然已有十几本专书析探此事, 但依旧众说纷纭。“辽阳说”、“丰润说”等派相互辩难,惟因各有弱点,且又牵涉主观的地方意识与期盼的观光收益,以致各持己见,无法得到共识。对有些学者而言,此一发展似已到了反客为主的地步;但不可否认,由于红学的受到重视,也增强了大家对清史尤其是八旗制度的兴趣与认识。
笔者原本是红学的门外汉,但因四年前在研究明亡清兴以及西炮传华的历史时,意外接触到学界有误认曹雪芹先祖曹振彦为红夷大炮教官的论述,遂开始研读相关材料。从而发现自吴桥兵变 (1632-1633) 以迄三藩之乱 (1673-1681) 的半个世纪中,包括曹氏家族在内的大量辽人(此一名词在明末即已行用,专指定居关外的汉人),迅速崛起于军事和政治的主舞台,并自边陲进入内地, 协助清朝统治省级以下的各层行政单位,惟具体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由于“国方新造,用满臣与民阂,用汉臣又与政地阂”,谙习满汉语文、典制与民俗的辽人,遂在清政权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如顺治一朝辽人即占全国总督和巡抚缺的约77%,布政使与按察使的48%,道员的34%,知府的39%,州县正官的21%。 为透过较典型的个案及较扎实的研究,更清楚掌握此一特殊现象,笔者决定以曹雪芹等辽人家族在明末清初的发迹历程作为案例,希望能充分运用红学界先前丰盛的成果,以深化对清史的认识。
在过去十五年间,学界共出现千篇以上有关《红楼梦》的硕博士论文,但其中有关考证或版本者,竟只有十篇左右,这与资深学者间沸沸扬扬的论争形成强烈对比。 此或由于年轻一代多认为红学的学术门坎颇高,其中又牵涉许多跨领域的知识,且因学界与红友们先前已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资料搜寻,故评估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尤有甚者,红学社群中火药味浓厚的派别之争,可能亦导致年轻学者不敢踏进这块学术界的雷区。即如学界巨擘余英时先生,也曾说过“《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并宣称从此只愿当一个红学的忠实读者。
然而,史学的研究环境在最近几年已发生滔天巨变。笔者在拙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首揭“e考据”之概念,指出随着古籍的大量景印以及图书馆的现代化,再加上网际网络和资料库的普及,即使目前的数字环境仍未臻理想,但一位文史工作者往往有机会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并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逻辑推理的布局,填补探究历史细节时的隙缝。 当然,许多未数字化的文献仍得用传统方式去发掘和爬网,但我们已开始拥有博闻强识的前辈学者们十分陌生却又梦寐以求的环境,且或已有条件提供红学蜕变或升华所需的动力。
笔者因此在本书中尝试利用新的文史研究环境与方法,发掘新史料并带入新视角,希冀能以之作为e时代历史考据的范例。由于初涉红学,对相关背景知识和二手研究的掌握还不够全面,故论述间肯定会出现一些不周全或讹误之处,但深盼通过理性的批评与对话,能引发更多人对红学进行跨领域的学术激荡。
我转治红学的过程颇不顺利,初次申请研究补助时就遭拒,匿名评审以极主观的话语指出“无论从文学或史学的观点,本计划之执行与否,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学术意义”。拙文《〈红楼梦〉中“借省亲事写南巡”新考》被中研院某期刊退稿时,亦遭严词批评曰:
一个不信自传说,也不信文学创作必须有原型才能落笔,也不采史事取向的研究者,就会觉得这篇论文无聊、毫无意义……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绝不等于作品就必是亲身经历的。本文却要由此去找出曹雪芹乃亲耳听闻而作之证据,岂非思惟之跳跃。
从前述话语我们应可体会部分学界中人对红学研究的浓厚偏见。
笔者在想,若“新红学”的先行者胡适先生仍在世,不知他将如何面对这些批评?但也许我最该关心的是,适之先生不知会否欣赏我的努力?当中有些看法还直接挑战他先前的研究。我这人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胡先生在读到拙著的许多新发现时应该会极兴奋。
过去三、四年间笔者共发表了二十几篇相关论文,但本书并非论文集,而是将已有的成果重新消化并改写,部分观点和讹陋也藉此机会改订,并大幅增写了一些弥补隙缝的内容。尤其,费尽心力制作了百余幅图表,以呈现较特殊之材料或较重要之人脉网络,这些大多是先前所未见的,希望能藉此在论述的过程中提供更具体的证据。
本研究的过程要感谢许多前辈及学友的指教与帮忙,其中包括波士顿大学的白谦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的薛龙春教授、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新竹中华大学的马以工教授、葡萄牙中国学院的金国平教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胡文彬教授及刘梦溪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庄吉发教授、北京中国社科院的定宜庄教授及刘小萌教授、丰润的宣玉荣先生、淮阴师范学院的张一民先生等等。
特别要点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瑞龙老师以及跟随我多年的游博清博士,他们无怨无悔地协助我购置相关出版物并查阅罕见文献,瑞龙更细心扮演此书文字编辑的角色。而我的助理卢正恒先生则不辞艰劳地爬网满汉文的八旗档案,杨勇军博士与高树伟先生亦率直地提出许多批评与建议。这些小友连同这几年修习我所开设e考据课程的同学,他们一起见证并参与了我的学术冒险。
惭愧,脑海中有几位该志谢之人的名字却总想不起来,只好忝颜归罪于年逼耳顺的记忆力,到底是“江湖催人老”。面对e时代无限美好的旭日,眼前的学术生涯却已近黄昏,只能勉力尝试去登临周遭的山岳,并将亲见的景致以及亲历的感受让更多人分享。
最后,必须要感谢的是广大红迷,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资料或观点,往往有效缩短了我进入一陌生议题的学习过程,甚至提供一些极有帮助的研究切入点。网友虽然有时不是很理性,但他们却是e世代“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借用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所提出并推动之概念)中的重要元素,并协力创造了e考据时代的特殊研究环境,由于书中引注不易且常难以溯源,只能在此一并致意。
2014年9月定稿于风城
对于一个常年沉浸在《红楼梦》世界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场惊喜的“智识远足”。它没有简单地将《红楼梦》归类为“小说”,也没有把清朝历史变成冰冷的数据堆砌。相反,它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对话”的场域,让两部不朽的经典在字里行间相互映照,相互阐释。读第一册,我仿佛重新认识了《红楼梦》,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更宏大的社会图景和更深邃的哲学思考。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幻灭,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而第二册,则通过对清朝历史的精彩解读,为我打开了理解《红楼梦》的另一扇窗。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历史的重要性,而是像一位精明的侦探,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那些最能解释《红楼梦》的线索。无论是对官场潜规则的揭示,还是对文化风尚的描绘,都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节发展更加合乎逻辑。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而清朝的历史,则是理解这面镜子背后一切的密钥。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套书会像很多“红学”研究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枯燥的考据,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学术观点,也能被清晰地阐释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第一册对红学流派和代表性观点的介绍,做到了兼收并蓄,既有对经典观点的回顾,也融入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研究成果,展现了红学研究的活力。第二册在梳理清朝历史时,更注重与《红楼梦》的“对话”,选取那些最能与小说情节产生共鸣的历史切面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分析清朝的科举制度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危机时,作者能够精准地找出《红楼梦》中与之相呼应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这种“借古鉴今”式的解读,让我对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具象的感知。整套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跟两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们不仅渊博,而且善于引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情有独钟的人,尤其是《红楼梦》,更是反复阅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然而,即便如此,对于书中很多隐晦的寓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仍觉难以完全把握。这套《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红楼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第一册对红学研究的梳理,让我对这部巨著的学术发展历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为理解后续的清史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册将目光聚焦于清朝,从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剖析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作者在论述时,并非刻板的复述史实,而是善于从历史的细节中挖掘出与《红楼梦》的关联,例如对宫廷政治斗争的描述,如何映射出贾府衰败的权力结构;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如何解释贾府奢靡生活的物质基础。这种“以史证文,以文辅史”的写法,不仅让清史的解读更加生动,也让《红楼梦》的意蕴更加丰满。读完这套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缩影。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红楼梦和清朝历史的一扇全新视角。以往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只是一个关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恨情仇的故事,虽然情节曲折,人物鲜活,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读了这套书才知道,原来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大观园,那个繁华似锦的贾府,竟然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塞进红楼梦里,而是通过精妙的解读,让我们看到《红楼梦》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如何反映出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尤其是关于“清史”的部分,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旁征博引,将史料与小说情节巧妙地融合,比如对雍正朝官场的腐败、对文字狱的严苛、对江南士绅阶层的兴衰的描绘,都与红楼梦中那些家族的起落、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红楼梦》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对清朝历史有了更具象、更有温度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红楼梦研究”或者“清朝历史读物”,而是一场智识的盛宴,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二重奏”这个名字吸引的,觉得很有意境,像是一场两个伟大主题的和谐共鸣。拿到书后,发现我的直觉是对的。第一册深入浅出的梳理了红学的基本脉络和重要观点,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了解红学研究的演变和关键争议。而第二册则将视角转向了宏大的清史背景,特别是康乾盛世下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和文化思潮。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背景时,并没有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在细微之处捕捉时代的脉搏。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一些历史事件和红楼梦情节之间的微妙呼应,仿佛是两个独立的声部,在某个时刻巧妙地汇聚成同一个旋律。比如,在谈到清朝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认同的时候,作者就能很自然地联系到贾府内部森严的规矩和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触类旁通”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本书让我觉得,读《红楼梦》不仅仅是读故事,更是读历史;读清史,也不仅仅是读枯燥的史料,更是读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沧桑。
评分黃一農院士是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他曾經在美國一流大學擔任職業天文學家,並於Nature和Science 等權威期刊發表過論文,但1987年他突然改行任職於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至今,而先前卻從不曾修習過史學。他所從事的領域涵蓋科學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等,並在 2006年以自學的成果被選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他也曾獲得荷蘭Leiden大學首屆「胡適漢學訪問講座」、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中科院名譽研究員、臺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等榮譽。
评分好书!跟上京东做的活动,真是物美价廉!
评分内容很好,包装很好,速度很快。宝宝喜欢。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品质保证,包装完好
评分没有看过,买来看看。还好。
评分学术界的传奇人物、台湾中研院院士黄一农利用E考据对红学领域进行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探险,在大数据时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范
评分黄老师的书十分值得学习
评分本书做得非常漂亮,喜欢。好久没有读到这种有思想深度的著作了。也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京东靠谱!京东靠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