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条成语词典(全新双色版)(精)

10000条成语词典(全新双色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成兰 编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成语
  • 词汇
  • 语言学习
  • 工具书
  • 双色
  • 精装
  • 汉语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
ISBN:9787557900175
商品编码:1176008263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10000条成语词典(全新双色版)(精)
  • 作者:编者:黄成兰
  • 定价:69.8
  • 出版社:四川辞书
  • ISBN号:978755790017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2
  • 印次:4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898

内容提要

黄成兰主编的这本《10000条成语词典(全新双 色版)》收成语近万条,以现代常用和中学语文课本 中出现的成语为主,同时为兼顾学习古文的需要,也 酌收部分现代虽不常用,但在古籍中常见的成语,以 及少量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了充分满足读者需 求,编者在编写中做了诸多努力,尽量使解释深入浅 出,语言通俗易懂,例句贴近生活,功能完备实用。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条目首字音序索引
条目笔画索引
正文


《山海经异兽考》:一部探寻上古神话与博物学的深度著作 引言:跨越时空的求索 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便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上古神话体系。《山海经》作为这部宏大想象的结晶,不仅是地理博物的记录,更是上古先民精神世界和宇宙观的集中体现。它以其古奥的文字、奇特的记载,如同一座迷宫,吸引着无数后世的探寻者。 《山海异兽考》并非简单地对《山海经》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一部致力于深入挖掘其中所载神兽、奇木、异水背后的文化内涵、地理原型与博物学意义的深度研究专著。本书旨在以现代的视野和严谨的考据方法,解构这部先秦古籍,揭示隐藏在神话外衣下的古代中国的生态图景与文化密码。 第一章:神兽的谱系与象征意义——从图腾到物种的演变 《山海经》中描绘了数百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异兽,它们形态各异,功能独特,是先民世界观的缩影。本书将这些神兽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梳理,打破传统的“志怪”解读框架,从文化人类学和早期动物学的角度进行剖析。 1.1 权力与信仰的载体:龙、凤、麒麟的早期形象 我们追溯龙、凤等核心神兽在先秦时期的原始形态。它们如何从地方性的图腾,逐渐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共同符号?例如,书中细致分析了“应龙”在不同地域的祭祀意义,以及与水利、农耕活动的关联。我们将探讨这些神兽的形象是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政治和宗教内涵。 1.2 灾厄与祥瑞的镜像:穷奇、饕餮与白泽的复杂性 并非所有异兽都具有清晰的善恶之分。穷奇、饕餮等形象的复杂性,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不可控性的敬畏与反思。本书对比了不同版本对饕餮形象的描述,论证了其从早期的部落徽章到后期“贪婪”象征的文化漂移。而白泽作为知识的化身,其记载如何反映了古代巫医对药用动植物的经验积累,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1.3 动物原型考证:神话与现实的交汇点 许多异兽的描述,被认为是对现实中罕见动物的夸张记录。本章运用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尝试对书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生物进行原型推测。例如,书中对“九尾狐”的描述,究竟是基于特定狐种的变异,还是与特定族群的文化崇拜相关?通过对比考古发现的动物骨骼和现代物种分布图,我们力图在神话与现实之间搭建一座可供验证的桥梁。 第二章:地理的迷踪与生态的变迁——山川河流的“活地图” 《山海经》的另一核心价值在于其记载的地理信息,尽管这些信息被神话叙事所包裹。本书将《山海经》视为一份古代的“地理志”和“博物志”的混合体,试图通过比对文献和地质学证据,重构先秦时期的地理面貌。 2.1 辨识失落的河流与山脉 书中对“水经”和“山经”的详细梳理,揭示了古代水文系统的变迁。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因河流改道、山体变迁而难以定位的地理实体,如《海外南经》中记载的某些特定水系。通过分析矿物、植被的描述,我们尝试锁定这些区域的可能坐标,从而理解古代人对地域的认知边界。 2.2 早期资源勘探与矿物学雏形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特定山脉出产的玉石、金属和特殊土壤的记录。这不仅是地理描述,更是古代的资源勘探报告。本书对记载的“丹石”、“玉石”等物质进行矿物学层面的分析,考察这些记载如何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冶金和玉器制作的材料来源,揭示了其蕴含的早期技术知识。 2.3 古代气候与植被的侧写 异兽的生存环境,间接反映了特定地域的古代气候特征。通过分析某些奇木(如不死树、文木)的生长条件推测,我们可以反向推导三千年前特定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和气候带。本书对比了不同古籍中对同一地理区域的记载,力求勾勒出一幅动态变化的古代生态图景。 第三章:巫术、医学与工艺的交叉点——知识的碎片化记录 《山海经》中的许多内容,实则是古代知识和技能的片段化记载,被神话的叙事方式所掩盖。 3.1 药用植物的原始分类学 书中记载的许多“奇草”和“灵木”,被认为是古代草药学的雏形。我们仔细辨析了描述中与现代中药典籍相似的性味特征,探讨这些记载是如何从经验观察,逐步过渡到系统的药物知识体系。例如,对某些植物毒性或疗效的描述,其精准度远超一般的神话传说。 3.2 祭祀仪轨与原始的社会组织 异兽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祭祀活动和仪式需求。本书分析了这些仪式的结构和参与人员,从中解读出当时社会中巫师、方士和部落领袖的权力分配关系。这些仪轨,是理解先秦宗教生活和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的重要窗口。 3.3 艺术想象的源头:从陶器到青铜器的纹饰 书中对异兽的形态描述,直接影响了早期艺术的发展。《山海经》的记载为研究商周青铜器、玉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等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本书将特定的文本描述与出土文物的造型进行对应分析,论证了文献是如何指导甚至启发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创作。 结语:重塑上古的立体世界 《山海异兽考》的目的,是将《山海经》从“奇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原其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古代百科全书的本来面目。我们试图证明,在这部光怪陆离的文本背后,隐藏着先民对地理的探索、对生物的观察、对宇宙的思考,以及对自身文化起源的深刻关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上古,触摸那段鲜活而又神秘的文明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不像有些字典那样廉价的反光,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尤其是那个“全新双色版”的宣传,真的不是噱头。对比我之前那本老旧的单色本,成语的解释、例句和出处,用不同颜色区分开来,简直是阅读体验上的飞跃。很多时候,我们记成语不光是记住意思,还要理解它背后的语境和用法。这套双色设计,让那些复杂的结构瞬间清晰明了,特别是那些有典故的成语,典故部分和现代解释用颜色一隔,查找和对比起来效率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装订上也看得出很用心,厚实但拿在手里依然有分量感,感觉能经得起长期翻阅,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太重要了,希望它能陪我度过很多年的学习时光。

评分

坦率地说,我买这本书之前是有点疑虑的,毕竟“一万条”的量级,很容易让人担心内容的填充质量。但我实际使用下来,发现它在索引和检索的便利性上做得非常到位。首先是查询效率,无论是按拼音首字母还是笔画索引,反应速度都很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加入了一些近年来被语言学界认可的新增成语或者被重新定义的旧成语,这体现了编纂者与时俱进的态度,而不是抱残守缺。对于长期使用者而言,这种持续的更新和完善,是保持工具书生命力的关键。拿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磨、不断迭代的语言宝库,而不是一本静止的印刷品。

评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比过市面上好几款同类型的工具书,说实话,很多词典在例句的选择上显得非常刻板和过时,给出的例句往往是教科书里翻来覆去用的那几句,学生看了提不起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收录的例句更贴近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场景,既保留了规范性,又增添了鲜活性。我试着查找了几个描述现代生活状态的成语,比如一些形容效率或者网络现象的(当然,是那些已经被主流认可的成语),它的例句设计得非常巧妙,能让学生立刻联想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成语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交流中的“活语言”。

评分

我主要想说的是这本书在收录和释义上的严谨性。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追求的人,我深知成语的“正统性”非常关键,很多网络流行语或者被误用的成语,在一些不靠谱的APP上查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解释。但这本《10000条成语词典》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注重出处的考证。我随便挑了几个我平时拿不准的成语去核对,比如“卧薪尝胆”的细节,“完璧归赵”的背景,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解释,还附带了相对准确的典故来源简述。这对于想深入了解成语文化的人来说是巨大的加分项。它不是那种堆砌数量的词典,而是注重质量和深度的,能让人真正建立起对成语的敬畏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意义的背诵上。

评分

我是一个在职场上需要经常撰写报告和对外交流的人,准确使用成语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度。过去我最大的困扰是,记住了成语的字面意思,但经常搞不清它适用的语境——比如这个词是偏褒义还是贬义,是正式场合专用还是可以用于非正式交流。这本书的“辨析”部分,虽然篇幅可能不是最大的,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清晰地列出了相似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侧重点不同,甚至给出了“慎用”的提醒。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帮我规避了不少在专业场合可能出现的尴尬。它不仅仅是告诉“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怎么用”和“什么时候不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