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上海博物馆在处理抄家物资出口的把关工作中,多次遇到有白蕉先生为金学仪所作梅花题跋的作品。因金学仪这个名字名不见经传,画坛也没听说过此人,甚为疑惑,几经询问,不得其解。一次工作人员正好问到白蕉先生的老友郑为先生,这才知道,金学仪者,白蕉先生之夫人也。这是学仪夫人文革後与郑为先生重逢时,郑先生亲口所言。
金学仪女士(一九二年六月七日——二〇〇八年二月四日),原名金惠慈,上海青浦县崧泽村人,今闵行区崧泽村。自幼颖悟开朗,用她自己的话来讲,下得了田垄,上得了纺机,识得了文丰。儿时在私垫念书,因家境尚佳,年青时入上海师范读书:一九三一年二十岁毕业,随即在上海金山县张堰镇小学教书。命运也让她教了一辈子的书。在张堰镇教书的那段日子裏,邂逅年青英俊的白蕉先生,对他的儒雅、才学留下深刻印象。邂逅为缘份播下了种子,虽然其後有近五年并不联系,但五年後,金学仪女士在上海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创建“全人小学”,并当校长。全人小学离当时白蕉先生上班的《人文月刊》的社址不远,两人又碰上了,爱情的种子终於萌发生长。虽然金学仪女士知道白蕉先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他的婚姻情况,非常同情他的抗婚与无奈,也非常理解他的痛苦,但这一切并没有阻碍这对情侣感情的发展。经过家庭会议,她终於与白蕉先生走到一起,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恋爱史。一九四二年六月八日,在上海南京路邓脱摩饭店举办婚礼。对白蕉先生而言,他结束了孤独地住在宿舍裏,一个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生活,精神上的痛苦也从此结束了,像是获得了重生:於是“复生”、“复翁”的落款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并用了一辈子。对他而言,金学仪女士象天使,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
作为中国现当代书法史 “海上”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白蕉以其醇正的二王书风与深刻的书学见解,为打破碑学独尊天下的格局和恢复帖学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作品也对当代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白蕉先生的传世作品以行草居多,楷书较少,篆隶书则更少。其行草以二王为宗,清隽秀朗、淳淡婉丽、潇洒俊逸,直入山阴堂奥。《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是白蕉先生与其夫人金学仪先生难得一见的书画合璧册,白先生书咏梅诗,金先生图之以梅花书画皆清雅绝俗,难得一见。
白蕉,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
这本《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确是给了我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曾在许多画册中寻觅,却鲜少能有如此契合心弦的体验。初次翻阅,我就被其所呈现出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气韵所折服。白蕉先生的笔下,梅花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对于梅花形态的把握,既有写实的精准,又不失写意的灵动。你看那盘曲的枝干,虽显苍劲,却内蕴生机,仿佛能听到老树在风中低语;再看那疏朗的花朵,或含苞待放,如少女含羞,或盛开怒放,如烈火燃情,每一种姿态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却又毫不过度。我特别留意了先生运笔的细节,那些飞白、枯笔的运用,使得梅花的质感更加突出,仿佛触手可及。而色彩的搭配,更是别具匠心。有时是淡淡的水墨晕染,透出一种清冷而高雅的格调;有时又是点缀了几抹浓淡适宜的色彩,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一两笔,却发现远非易事。这背后蕴含的,是艺术家多年来对梅花的观察与感悟,是笔墨技巧的炉火纯青,更是对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书中穿插的文字,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画面,它们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的心境与思想。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朴素的力量,直抵人心。我常常在读到某些句子时,会停下来,细细品味,仿佛从中找到了共鸣,或是得到了某种启迪。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梅花,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只是给眼睛看的,更是给心灵洗礼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兴趣的海外华人,我常常渴望在阅读中找到连接根脉的情感共鸣。《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无意中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当我翻开这本书,那一幅幅生动的梅花图,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时期,外婆家院子里那一株老梅的身边。我清晰地记得,每到严冬,那株梅花就会悄然绽放,红色的、粉色的花朵点缀在光秃秃的枝干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白蕉先生的画作,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温暖和亲切。他的笔触,有一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没有过多的雕饰,却能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虬曲的枝干,它们扭曲、盘绕,却又透露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如同经历过风雨洗礼的智者,沉静而睿智。那些梅花,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带着一丝羞涩;有的盛开怒放,绽放出生命的极致。我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梅香,那是属于东方特有的、清幽而又浓郁的香气。书中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回甘悠长。它们让我对梅花的品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白蕉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敬佩。我曾尝试着向身边的外国朋友介绍这本书,用我有限的中文,讲述着梅花在中国的文化意义,讲述着白蕉先生的艺术风格。虽然语言不通,但当他们看到画作时,眼中流露出的赞叹,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本书,让我不仅重温了儿时的记忆,更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退休老人,年轻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对书法、绘画有着朴素的喜爱。这次偶然看到《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便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说实话,我虽然不懂什么高深的艺术理论,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美。白蕉先生画的梅花,就像我年轻时候,在老家院子里看到的那几株一样,又瘦又精神。那枝干,弯弯绕绕的,像是历经了许多年的风霜,但又充满了生命力,一点也不显老态。花朵呢,开得不张扬,但很实在,红的、粉的,看着就喜庆。我最喜欢看先生用笔,好像很有讲究,但不死板。有时是一笔画下去,挺有力度的;有时又是轻轻地一带,就很传神。我试着拿起毛笔,学着临摹几笔,感觉很难,可见先生的功力不一般。书里面的文字,我也大概看了看,虽然有些词语我不太懂,但大概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感觉先生是个很有情怀的人,他画梅花,不仅仅是画个样子,而是画出了梅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在寒冷中坚持,开出最美丽的花。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一些事,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我觉得,人到老了,也要像梅花一样,即使环境不好,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努力让自己活得精彩。这本书,我打算好好收藏起来,时不时拿出来看看,也能修身养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摄影爱好者,我常常试图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中的梅花,给了我很多关于“意境”的启示。我惊叹于白蕉先生对光影的处理,虽然是水墨画,但他却巧妙地运用浓淡干湿,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光感。你看那些枝干的明暗对比,花朵的背光与向光,都处理得极为自然,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阳光穿透寒雾,洒在梅花上的那种温暖。先生构图的巧妙,也让我深思。他常常在画面中留出大片的空白,这种“空”恰恰是“满”的极致。这种留白,让我想到了摄影中的“负空间”,它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让画面更有呼吸感,也更能突出主体。我试图去分析先生的“韵律感”,那些线条的起伏、转折,花朵的疏密分布,都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如同乐章一般,有着跌宕起伏的节奏。这种韵律感,是我在摄影中一直追求的,但往往难以达到。书中提及的“金学仪”先生,我好奇其是否在光影、构图方面,与白蕉先生有过深入的探讨,如果是,这本书的价值将更上一层楼。我常常会对着画作,想象如果用我的相机,如何去捕捉这份神韵。它不仅仅是色彩和形态的组合,更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的传递。这本书,为我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灵感,让我对“意境”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初见此书,便被那《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几个字所吸引。我的心绪,仿佛也随那“白蕉”二字的清雅流淌,像是泛舟于静谧的江面,听着水波轻拍船舷,远处传来隐约的笛声。我一直对梅花情有独钟,它那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风骨,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并非仅仅是墨香,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那些笔触,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功力;那些线条,蜿蜒盘旋,却又刚劲有力。我仿佛能感受到白蕉先生在创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淡泊宁静,又是怎样的情深意切。梅花的枝干,粗犷中带着细腻,如同饱经风霜的老者,讲述着岁月的沧桑。花瓣,或含苞待蕾,羞涩地探出头来,或怒放盛开,展现出生命的张力。我仔细端详每一幅画作,试图捕捉那些微妙的色彩变化,感受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那些渲染,是那样自然而又恰到好处,仿佛梅花的清香,也随着墨迹弥漫开来。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风雪中梅花的场景,寒风凛冽,白雪皑皑,而那一抹殷红或粉嫩,却依旧顽强地立于枝头,那是生命的赞歌,是对困境的蔑视,更是对美好的执着追求。书中的文字,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并非冗长的说教,而是点到即止,却又意味深长。如同行走在山间小径,偶尔遇到一位隐士,他会为你指点迷津,却不会让你迷失方向。这些文字,让我对梅花的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白蕉先生的艺术追求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常常会一边翻阅,一边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化作了一株梅树,在寒风中静静地等待春天的到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美、对生命、对坚韧的渴望。
评分我是一名在都市中打拼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常感到身心俱疲。《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份宁静与淡雅所吸引。白蕉先生笔下的梅花,没有争奇斗艳的俗气,也没有刻意卖弄的技巧,只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他的笔墨,如同行云流水,又如刀斧雕刻,在宣纸上留下了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梅花“瘦”与“韧”的描绘。那些枯瘦的枝干,在严寒中依然挺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那些绽放的花朵,虽不张扬,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傲骨。我常常在午休时间,或是下班后,静静地翻阅这本书,让自己的思绪沉浸在那些清雅的画卷中。我试着去模仿其中的一些线条,虽然笔力稚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那些画作,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人生的哲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韧,不屈不挠,傲然挺立。书中的文字,也如春风拂面,不露痕迹地打动人心。它们没有说教的意味,却充满了智慧。我从中看到了白蕉先生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梅花精神的深刻领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治愈读物,它提醒着我,即使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要记得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优雅,像梅花一样,在风雪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寄托的人,常常在阅读中寻找慰藉。《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精神追求的渴望。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被白蕉先生笔下梅花的清雅所打动。他的梅花,不仅仅是描绘的“形”,更是寄托的“意”。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情感。我仿佛能从那些盘曲的枝干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从那些疏朗的花朵中,感受到生命的纯净与高洁。我尤其欣赏先生对于画面意境的营造。他常常运用大量的留白,让画面显得格外空灵、宁静,这种“静”恰恰是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所难得寻觅的。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书中的文字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它们如同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喜欢其中对梅花品格的解读,它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像梅花一样,在逆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本心灵的“禅书”,它引导我静心观照,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生命的真谛。我常常会在独处之时,静静地翻阅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与升华。
评分我是一名常年与花草打交道的园艺爱好者,对于梅花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翻阅《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时,我更多地是从一个“内行”的角度去审视。我想说,白蕉先生对梅花的描绘,实在是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他的梅花,不仅仅是“像”,更是一种“真”的体现。你看那老枝的嶙峋,凹凸的纹理,仿佛经历了无数个寒冬的洗礼,那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跃然纸上。而嫩枝的生发,花蕾的含蓄,又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希望。先生对于梅花不同季节、不同状态的捕捉,都极为精准。我能看到早春时节,枝头点点含苞的生涩,也能看到隆冬时节,傲雪怒放的壮丽。梅花最难描绘的,莫过于那份“疏影横斜”的意境,以及“暗香浮动”的氛围。白蕉先生却做到了。他的构图,常常留白甚多,却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梅花在风雪中独自绽放的孤独与高洁。这种留白,不是空虚,而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可以自行去体会那份“暗香”。我尝试着去分析先生笔下的花瓣,有的轻盈如羽,有的饱满如蜜,每一种形态都呼应着梅花的生命周期。他对于花蕊的描绘,更是点睛之笔,几笔淡墨,便勾勒出梅花最娇嫩、最核心的部分。书中提及的“金学仪”先生,似乎与白蕉先生有着深刻的渊源,我对此也颇为好奇,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关于梅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梅花生长奥秘的视觉教科书,让我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我所熟悉的梅花。
评分我是一名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还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之中。《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是我近期接触到的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初次翻阅,我便被其画风的独特所吸引。白蕉先生的梅花,不像一些传统画作那样写实,也不像一些现代画作那样抽象,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写实的功底,又有写意的神韵。我特别喜欢先生描绘的梅花枝干,它们看上去既粗糙又坚韧,仿佛能够抵挡住一切风雪。同时,花朵又显得那么娇嫩,那么有生命力,仿佛在寒冷的冬天,悄悄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书中的文字,虽然有些地方我不太理解,但总体感觉非常优美,读起来很有韵味。它们让我对梅花的品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白蕉先生这个人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尤其对“金学仪”这个名字感到好奇,不知道他与白蕉先生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动力。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类似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视野。这本书,在我目前的学习阶段,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魅力,也看到了坚持与美好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专注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我对《白蕉金学仪梅花书画册》的评价,自然会更加侧重于其艺术史价值和创作技法。初次接触此书,我便对其陈列的画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蕉先生的梅花题材创作,在我看来,是承袭了宋元以来文人画梅的优良传统,但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其用笔,刚健而含蓄,尤其在枝干的勾勒上,多用中锋,线条圆润而富有弹力,枯笔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肌理感。我注意到,先生在描绘花瓣时,常以“勾花瓣”为主,辅以“点蕊”,既表现了花瓣的层次与质感,又突出了梅花的核心之美。色彩的运用上,先生偏爱水墨渲染,寥寥数笔,便将梅花的清冷气质与坚韧品格烘托出来,偶有设色,也多为淡雅的红、粉,与墨色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书中所提及的“金学仪”,我推测其与白蕉先生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鉴,若能有更多关于其学术思想的阐述,将更具研究价值。从构图上看,白蕉先生的梅花作品,常常注重“虚实相生”,画面留白之处,非但没有显得空洞,反而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梅花的情韵更加悠远。其作品的整体风格,既有文人画的雅逸,又不失民间艺术的质朴,可谓是雅俗共赏,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这本书,为我研究近现代梅花题材的书画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个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