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啓超(精)/講學社叢書

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啓超(精)/講學社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梁啓超
  • 東亞近代史
  • 近代中國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曆史人物
  • 講學社
  • 清末民初
  • 維新變法
  • 東亞文明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37271
商品編碼:11768766797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啓超(精)/講學社叢書
  • 作者:編者: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口述:(日)狹間直樹
  • 定價:42
  • 齣版社:上海人民
  • ISBN號:978720813727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06-01
  • 印刷時間: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293
  • 字數:163韆字

編輯推薦語

《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啓超(精)》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講學社叢書”第三輯,內容以2012年日本**中國近代史學者狹間直樹在清華園為“梁啓超紀念講座”發錶的係列講演為基礎整理而成。狹間直樹教授在“東亞近代文明史”的宏闊視野下,以大量史料為基礎,通過細緻的文本比較分析,將梁啓超逃亡日本期間的經曆和轉變,尤其是與康有為的關係,明治日本對於梁啓超的政治活動和思想學術的影響,以及“二十一條”後梁啓超對日態度的轉變等議題,作以細緻的呈現和剖析,力圖揭示梁啓超其人其思對於東亞近代文明形成和內部互動的意義。

內容提要

享譽國際的中國近現代史學者,當代日本梁啓超 研究的領路人! 以精細的文本比較,描畫梁啓超深受明治日本影 響的曆史情境! 重估梁啓超在近代東亞文明圈形成與發展及內部 互動中的地位! ——逃亡日本後,梁啓超飽覽明治西學譯述,從 追隨康有為的世界主義到藉《清議報》《新民叢報》 獨立宣揚**主義,其思想因何“為之一變”? ——圍繞譚嗣同的糾葛,在旅日期間康梁關係的 演變中扮演瞭何種角色? 梁啓超怎樣以亡命者身份,秘密代筆完成清廷的 憲政考察報告? ——民國初年,梁啓超對日態度的轉變如何影響 他的政治活動和晚年的學術 論說?梁年譜的編纂和日譯對當下理解東亞文明 圈的近代轉換有何意義? 《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啓超(精)》是清華 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講學社叢書”第三輯。
    

作者簡介

狹間直樹,**中國近現代史學者,1937年生於日本兵庫縣,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京都産業大學教授,2001年齣任孫中山紀念館館長,至2007年離任,被授予名譽館長稱號。研究範圍相當廣泛,尤其擅長對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國民黨革命時期政治思想、民眾運動史的研究,其對中日近代思想的傳播和影響的研究也尤為深刻。著作包括《中國文明選?革命論集》(閤著,1972);《中國社會主義的黎明》(1976);《東亞近代史研究》(閤著,1980);《五四運動研究序說》(1982);《中國曆史學的新浪潮》(與森時彥共同編著,1985)等。自1978年以來長年擔任京都大學生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近代史共同研究班班長,組織集體的學術研究、齣版活動。

目錄

序言
**講 東亞近代文明史的時段劃分
——世界史的近代與東亞
一、就講座題目的若乾說明
二、東亞近代史的“文明史”時段劃分
三、日本對於逃亡前的梁啓超的意義
第二講 身為康有為的弟子
——以接受西方為目的的“康學”與“西學”
一、梁啓超的學識—抑或是傳統學術的基礎
二、康有為的學生
三、逃亡之後的在日活動
四、日本支持者
第三講 梁啓超思想的獨立
——《清議報》時期
一、康有為的來日與梁啓超
二、《清議報》的改編
三、《仁學》與《譚嗣同傳》—康梁與譚嗣同的關係
第四講 梁啓超的“輝煌期”
——《新民說》等
一、《新民叢報》的發行
二、梁啓超掌握的新學理
三、關於“新民說”
四、“新民說”的立論基礎和軸心的轉移
第五講 “預備立憲”時代的梁啓超
一、清朝的“預備立憲”與梁啓超的憲政視察報告
二、關於《請定國是摺》
三、梁啓超移居須磨
第六講 民國初年的梁啓超
一、迴國後的政治地位
二、對日態度的變化
三、日本人的對華態度—吉野作造
第七講 梁啓超與曆史學
——1920年代東亞人文科學形成史的一個橫斷麵
一、《中國曆史研究法》
二、對桑原騭藏的評價
三、作為“科學”的曆史學
第八講 《梁啓超年譜長編》的編輯與翻譯
——梁啓超年譜在近代東亞文明圈中的意義
附錄
清朝的立憲準備與梁啓超的代作上奏
“曆史傢”和其所寫的傳記
——關於梁啓超撰兩種《譚嗣同傳》及其他
《新民說》略論
評議(張勇)
印象記(高瑩瑩)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綱》 作者: 錢穆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齣版時間: 2018年(此為再版時間,原版可追溯至民國時期) 圖書內容概要: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綱》是著名曆史學傢錢穆先生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瞭中國自晚清至民國初年近百年間的思想變遷軌跡。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曆史人物或事件的傳記式敘述,而是著重於宏觀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在麵對西方近代化衝擊時所經曆的內部調適、衝突與轉型,從而構建起一幅完整的近代思想演化圖景。 全書結構嚴謹,論證精闢,展現瞭錢穆先生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對曆史發展的獨特洞察力。其核心關切在於探尋中國文化在“變局”之下,如何維係其核心精神,並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實現自我革新與生命力的延續。 第一部分:晚清思想的“衝擊與迴應” 本書伊始,即對鴉片戰爭後中國所麵臨的嚴峻國際環境進行瞭鋪陳,強調瞭西方物質文明和政治製度的傳入,對傳統儒傢思想體係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錢穆先生細緻考察瞭早期開明士大夫如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萌芽。他指齣,這一階段的思想特徵是實用主義色彩濃厚,主要集中在器物層麵(技術、軍事),而對根本的政治、文化製度的變革尚存猶疑與保留。這反映瞭傳統精英群體在麵對“天朝上國”觀念崩塌時的復雜心理——既有被迫的警醒,又殘留著文化上的優越感。 隨後,書中深入探討瞭太平天國運動的思想根源。錢穆不同於單純將其視為反清的農民起義,而是將其置於傳統民間宗教與儒傢“大同”理想變異的脈絡下考察。他認為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思想,實則是一種將基督教元素與中國樸素的平均主義及排外情緒相結閤的畸形産物,雖然具有顛覆性,但其對傳統倫理綱常的破壞性,使其缺乏建構長久政治秩序的內在邏輯。 第二部分:自強運動與製度的探索 進入洋務運動時期,本書聚焦於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錶的洋務派。錢穆先生對洋務派的評價是審慎而辯證的。他肯定瞭他們在引進西方技術、創辦近代工業和建立新式海軍上的曆史功績,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化邁齣的關鍵一步。 然而,作者深刻指齣洋務運動的根本局限性在於其“中體西用”的思想框架。這一思想主張在維護儒傢倫理綱常(體)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用)。錢穆認為,“體”與“用”的內在張力最終導緻瞭改革的跛足。技術的引入必然要求相應的組織管理製度和教育體係的跟進,而維護舊體製的思維,使得技術上的學習無法轉化為深層的製度創新,最終在甲午戰爭的慘敗中暴露瞭其內在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維新變法的思想激蕩與挫摺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前後的思想氛圍。康有為及其維新派的思想被視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飛躍,因為它首次將目光從器物層麵轉嚮瞭製度層麵,並試圖以“托古改製”的方式,在儒傢經典中為政治變革尋找閤法性基礎。 錢穆詳細闡述瞭康有為如何構建其“托孔子為改製派”的理論體係,以及梁啓超在宣傳和思想啓濛方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維新派的思想核心是呼喚君主立憲,這代錶著對傳統皇權專製體係的結構性挑戰。作者分析瞭維新派的失敗,不僅是政變所緻,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其理論基礎的先天不足——即在試圖以保守的文化軀殼包裹激進的政治內核時,未能徹底解決傳統士紳階層對徹底變革的抵觸,以及未能建立起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動員基礎。 第四部分:革命與共和的思潮 辛亥革命前夜的思想領域,本書著重描繪瞭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激烈論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被視為對傳統社會秩序的徹底否定,它提供瞭一套清晰的、基於西方啓濛思想基礎的政治藍圖。 錢穆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是復雜的。他承認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同時,他也敏銳地指齣,革命派在推翻舊政權後,在如何“建設”新國傢的問題上,思想準備和理論深度相對薄弱。革命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中央權威的虛弱和軍閥割據的興起,這錶明單純的政治革命並不能自動帶來社會穩定與文化重塑。 第五部分: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價值的批判與反思 全書的後半部分,筆鋒轉嚮瞭新文化運動。錢穆將這場運動視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對儒傢傳統進行最徹底反思的時期。他分析瞭陳獨秀、鬍適等人對“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推崇,以及對傳統倫理道德(如“舊道德”)的猛烈抨擊。 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的貢獻在於解放瞭思想,激發瞭國民對現代文明的嚮往,打破瞭舊思想的僵化。然而,他也對過度推崇西方、一概否定傳統的傾嚮錶達瞭憂慮。他指齣,在“打倒孔傢店”的浪潮中,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和連續性受到瞭威脅,這種“全盤西化”的思潮,為後來的社會動蕩埋下瞭文化根基不穩的隱患。 總結與評價: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綱》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從中國本土文化精神齣發,來觀察和解釋近代變遷的視角。錢穆強調,中國近代思想的睏境,不在於拒絕“新”,而在於如何在接納“新”的同時,保持自身的“舊”(即文化的主體性)。本書的敘事風格古樸凝練,邏輯嚴密,不追求史料的堆砌,而重在對思想脈絡的梳理與對曆史趨勢的判斷,是研究中國近現代轉型期知識分子心路曆程的必讀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此書猶如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東亞近代文明復雜世界的大門,而梁啓超正是那個引領我探索的關鍵人物。書中的敘述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同時又不乏人性的溫度。作者並沒有將梁啓超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神祇,而是將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理想有睏惑的個體來呈現。我尤其被書中對梁啓超在政治舞颱上的起伏跌宕的描繪所吸引,他曾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曾經曆過失敗和挫摺,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國傢命運的關懷和對民族未來的擔當。書中對梁啓超在學術上的貢獻,例如他在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也進行瞭詳盡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全纔式學者的非凡成就。最讓我感動的是,梁啓超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對國傢民族的熱愛,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對科學理性的推崇,貫穿瞭他的一生。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近代史之所以如此波瀾壯闊,正是因為有像梁啓超這樣一批批充滿智慧和勇氣的知識分子在不斷地探索和奮鬥。

評分

這本書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深刻理解瞭梁啓超這位巨擘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與其說是個人傳記,不如說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東亞近代文明變革的宏大畫捲。書中不僅僅是梳理瞭梁啓超個人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活動,更是通過他的視角,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所經曆的劇烈動蕩與轉型。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運動,梁啓超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澎湃的激情,不斷地為國人呐喊、為民族求索。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梁啓超思想演變的細緻描摹,他並非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也不是一個激進的革命者,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自我超越的思想巨人。他對西方文明的吸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揚棄,以及他對國傢齣路的深邃思考,都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此書,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瞭梁啓超如何用他的筆墨和行動,點燃瞭無數中國人的救亡圖存之火。他的“新民說”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醒我們個體在社會變革中的責任與擔當。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沒想到讀起來卻異常引人入勝,仿佛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書中的敘述非常有條理,將梁啓超龐雜的思想體係一一梳理清楚,並將其置於東亞近代文明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的功力深厚,引用的史料翔實,但又善於將曆史事實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梁啓超變法維新時期言論和行動的解讀,那種不畏強權、勇於革新的精神,即使在今天讀來,也依然令人熱血沸騰。而梁啓超在流亡時期對西方文明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對中國改革的建言,更是展現瞭他非凡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學養。書中的許多章節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例如他對“國民性”問題的關注,對教育改革的重視,以及他對國傢製度建設的思考。這些都是關乎民族復興的根本問題,梁啓超的洞見,至今仍然值得我們藉鑒。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梁啓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與偉大之處。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對梁啓超的敬意又增添瞭幾分。他的一生,是一部永不停歇的求索史。書中對梁啓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轉變和學術貢獻的梳理,細緻入微,引人入勝。我尤其被書中描述的梁啓超在中國近代史關鍵時刻所扮演的角色所震撼。他既是那個時代的啓濛者,也是那個時代的改革者,更是那個時代的思想傢。他提齣的許多理念,比如“民主”、“科學”、“國民教育”,在當時都是石破天驚的。書中通過對梁啓超與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的論辯,以及他對西方政治製度、哲學思想的吸收和創新,展現瞭他思想的開放性和前瞻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梁啓超對中國文化自我反思的深度挖掘,他既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也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而是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新的平衡與融閤。這使得他的思想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傢,不僅要能提齣問題,更要能提齣解決問題的方嚮,梁啓超正是這樣一位偉人。

評分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和傢國情懷的知識分子情有獨鍾,而梁啓超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書讓我對他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它沒有落入俗套地將梁啓超神化,而是用一種比較客觀、冷靜的筆觸,勾勒齣瞭他豐富而復雜的人生軌跡。從早年的“少年中國說”所散發的蓬勃朝氣,到後期麵對國傢分裂和文化斷裂時的深沉憂慮,梁啓超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也映照齣其艱難的探索與挫摺。書中對梁啓超與同時代眾多重要人物的交往的記述,也極具啓發性,讓我們看到不同思想在碰撞中産生的火花,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救亡圖存道路上的分歧與閤作。讀到書中關於梁啓超晚年對文化復興的思考時,我深受觸動。他並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力圖在古今中西之間找到一條融閤之路,這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梁啓超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如何思考中國未來的縮影,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他們的貢獻,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瞭解和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