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三辑,内容以2012年日本**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
享誉国际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当代日本梁启超 研究的领路人! 以精细的文本比较,描画梁启超深受明治日本影 响的历史情境! 重估梁启超在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与发展及内部 互动中的地位!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饱览明治西学译述,从 追随康有为的世界主义到借《清议报》《新民丛报》 独立宣扬**主义,其思想因何“为之一变”? ——围绕谭嗣同的纠葛,在旅日期间康梁关系的 演变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梁启超怎样以亡命者身份,秘密代笔完成清廷的 宪政考察报告? ——民国初年,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如何影响 他的政治活动和晚年的学术 论说?梁年谱的编纂和日译对当下理解东亚文明 圈的近代转换有何意义?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是清华 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三辑。
狭间直树,**中国近现代史学者,1937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教授,2001年出任孙中山纪念馆馆长,至2007年离任,被授予名誉馆长称号。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擅长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国民党革命时期政治思想、民众运动史的研究,其对中日近代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也尤为深刻。著作包括《中国文明选?革命论集》(合著,1972);《中国社会主义的黎明》(1976);《东亚近代史研究》(合著,1980);《五四运动研究序说》(1982);《中国历史学的新浪潮》(与森时彦共同编著,1985)等。自1978年以来长年担任京都大学生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共同研究班班长,组织集体的学术研究、出版活动。
序言
**讲 东亚近代文明史的时段划分
——世界史的近代与东亚
一、就讲座题目的若干说明
二、东亚近代史的“文明史”时段划分
三、日本对于逃亡前的梁启超的意义
第二讲 身为康有为的弟子
——以接受西方为目的的“康学”与“西学”
一、梁启超的学识—抑或是传统学术的基础
二、康有为的学生
三、逃亡之后的在日活动
四、日本支持者
第三讲 梁启超思想的独立
——《清议报》时期
一、康有为的来日与梁启超
二、《清议报》的改编
三、《仁学》与《谭嗣同传》—康梁与谭嗣同的关系
第四讲 梁启超的“辉煌期”
——《新民说》等
一、《新民丛报》的发行
二、梁启超掌握的新学理
三、关于“新民说”
四、“新民说”的立论基础和轴心的转移
第五讲 “预备立宪”时代的梁启超
一、清朝的“预备立宪”与梁启超的宪政视察报告
二、关于《请定国是折》
三、梁启超移居须磨
第六讲 民国初年的梁启超
一、回国后的政治地位
二、对日态度的变化
三、日本人的对华态度—吉野作造
第七讲 梁启超与历史学
——1920年代东亚人文科学形成史的一个横断面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对桑原骘藏的评价
三、作为“科学”的历史学
第八讲 《梁启超年谱长编》的编辑与翻译
——梁启超年谱在近代东亚文明圈中的意义
附录
清朝的立宪准备与梁启超的代作上奏
“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
——关于梁启超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他
《新民说》略论
评议(张勇)
印象记(高莹莹)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没想到读起来却异常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书中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将梁启超庞杂的思想体系一一梳理清楚,并将其置于东亚近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的功力深厚,引用的史料翔实,但又善于将历史事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梁启超变法维新时期言论和行动的解读,那种不畏强权、勇于革新的精神,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而梁启超在流亡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对中国改革的建言,更是展现了他非凡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养。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他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教育改革的重视,以及他对国家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些都是关乎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的洞见,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梁启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伟大之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梁启超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他的一生,是一部永不停歇的求索史。书中对梁启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转变和学术贡献的梳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我尤其被书中描述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关键时刻所扮演的角色所震撼。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启蒙者,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者,更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理念,比如“民主”、“科学”、“国民教育”,在当时都是石破天惊的。书中通过对梁启超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论辩,以及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的吸收和创新,展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梁启超对中国文化自我反思的深度挖掘,他既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也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与融合。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要能提出问题,更要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伟人。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情有独钟,而梁启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让我对他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将梁启超神化,而是用一种比较客观、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少年中国说”所散发的蓬勃朝气,到后期面对国家分裂和文化断裂时的深沉忧虑,梁启超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也映照出其艰难的探索与挫折。书中对梁启超与同时代众多重要人物的交往的记述,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看到不同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分歧与合作。读到书中关于梁启超晚年对文化复兴的思考时,我深受触动。他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力图在古今中西之间找到一条融合之路,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梁启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中国未来的缩影,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反思。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深刻理解了梁启超这位巨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个人传记,不如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东亚近代文明变革的宏大画卷。书中不仅仅是梳理了梁启超个人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更是通过他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转型。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梁启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澎湃的激情,不断地为国人呐喊、为民族求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梁启超思想演变的细致描摹,他并非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也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自我超越的思想巨人。他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以及他对国家出路的深邃思考,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梁启超如何用他的笔墨和行动,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之火。他的“新民说”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此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东亚近代文明复杂世界的大门,而梁启超正是那个引领我探索的关键人物。书中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乏人性的温度。作者并没有将梁启超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惑的个体来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对梁启超在政治舞台上的起伏跌宕的描绘所吸引,他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当。书中对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贡献,例如他在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全才式学者的非凡成就。最让我感动的是,梁启超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对科学理性的推崇,贯穿了他的一生。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之所以如此波澜壮阔,正是因为有像梁启超这样一批批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探索和奋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