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讲学社丛书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讲学社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东亚近代史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人物
  • 讲学社
  • 清末民初
  • 维新变法
  • 东亚文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37271
商品编码:1176876679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讲学社丛书
  • 作者:编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口述:(日)狭间直树
  • 定价:42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号:978720813727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93
  • 字数:163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三辑,内容以2012年日本**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整理而成。狭间直树教授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宏阔视野下,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分析,将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的经历和转变,尤其是与康有为的关系,明治日本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二十一条”后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等议题,作以细致的呈现和剖析,力图揭示梁启超其人其思对于东亚近代文明形成和内部互动的意义。

内容提要

享誉国际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当代日本梁启超 研究的领路人! 以精细的文本比较,描画梁启超深受明治日本影 响的历史情境! 重估梁启超在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与发展及内部 互动中的地位!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饱览明治西学译述,从 追随康有为的世界主义到借《清议报》《新民丛报》 独立宣扬**主义,其思想因何“为之一变”? ——围绕谭嗣同的纠葛,在旅日期间康梁关系的 演变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梁启超怎样以亡命者身份,秘密代笔完成清廷的 宪政考察报告? ——民国初年,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如何影响 他的政治活动和晚年的学术 论说?梁年谱的编纂和日译对当下理解东亚文明 圈的近代转换有何意义?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精)》是清华 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三辑。
    

作者简介

狭间直树,**中国近现代史学者,1937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教授,2001年出任孙中山纪念馆馆长,至2007年离任,被授予名誉馆长称号。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尤其擅长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国民党革命时期政治思想、民众运动史的研究,其对中日近代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的研究也尤为深刻。著作包括《中国文明选?革命论集》(合著,1972);《中国社会主义的黎明》(1976);《东亚近代史研究》(合著,1980);《五四运动研究序说》(1982);《中国历史学的新浪潮》(与森时彦共同编著,1985)等。自1978年以来长年担任京都大学生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共同研究班班长,组织集体的学术研究、出版活动。

目录

序言
**讲 东亚近代文明史的时段划分
——世界史的近代与东亚
一、就讲座题目的若干说明
二、东亚近代史的“文明史”时段划分
三、日本对于逃亡前的梁启超的意义
第二讲 身为康有为的弟子
——以接受西方为目的的“康学”与“西学”
一、梁启超的学识—抑或是传统学术的基础
二、康有为的学生
三、逃亡之后的在日活动
四、日本支持者
第三讲 梁启超思想的独立
——《清议报》时期
一、康有为的来日与梁启超
二、《清议报》的改编
三、《仁学》与《谭嗣同传》—康梁与谭嗣同的关系
第四讲 梁启超的“辉煌期”
——《新民说》等
一、《新民丛报》的发行
二、梁启超掌握的新学理
三、关于“新民说”
四、“新民说”的立论基础和轴心的转移
第五讲 “预备立宪”时代的梁启超
一、清朝的“预备立宪”与梁启超的宪政视察报告
二、关于《请定国是折》
三、梁启超移居须磨
第六讲 民国初年的梁启超
一、回国后的政治地位
二、对日态度的变化
三、日本人的对华态度—吉野作造
第七讲 梁启超与历史学
——1920年代东亚人文科学形成史的一个横断面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
二、对桑原骘藏的评价
三、作为“科学”的历史学
第八讲 《梁启超年谱长编》的编辑与翻译
——梁启超年谱在近代东亚文明圈中的意义
附录
清朝的立宪准备与梁启超的代作上奏
“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
——关于梁启超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他
《新民说》略论
评议(张勇)
印象记(高莹莹)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纲》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年(此为再版时间,原版可追溯至民国时期) 图书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纲》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了中国自晚清至民国初年近百年间的思想变迁轨迹。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记式叙述,而是着重于宏观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近代化冲击时所经历的内部调适、冲突与转型,从而构建起一幅完整的近代思想演化图景。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精辟,展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历史发展的独特洞察力。其核心关切在于探寻中国文化在“变局”之下,如何维系其核心精神,并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实现自我革新与生命力的延续。 第一部分:晚清思想的“冲击与回应” 本书伊始,即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进行了铺陈,强调了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传入,对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钱穆先生细致考察了早期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萌芽。他指出,这一阶段的思想特征是实用主义色彩浓厚,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技术、军事),而对根本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变革尚存犹疑与保留。这反映了传统精英群体在面对“天朝上国”观念崩塌时的复杂心理——既有被迫的警醒,又残留着文化上的优越感。 随后,书中深入探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根源。钱穆不同于单纯将其视为反清的农民起义,而是将其置于传统民间宗教与儒家“大同”理想变异的脉络下考察。他认为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思想,实则是一种将基督教元素与中国朴素的平均主义及排外情绪相结合的畸形产物,虽然具有颠覆性,但其对传统伦理纲常的破坏性,使其缺乏建构长久政治秩序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自强运动与制度的探索 进入洋务运动时期,本书聚焦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钱穆先生对洋务派的评价是审慎而辩证的。他肯定了他们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建立新式海军上的历史功绩,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然而,作者深刻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其“中体西用”的思想框架。这一思想主张在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用)。钱穆认为,“体”与“用”的内在张力最终导致了改革的跛足。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的跟进,而维护旧体制的思维,使得技术上的学习无法转化为深层的制度创新,最终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中暴露了其内在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维新变法的思想激荡与挫折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前后的思想氛围。康有为及其维新派的思想被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因为它首次将目光从器物层面转向了制度层面,并试图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儒家经典中为政治变革寻找合法性基础。 钱穆详细阐述了康有为如何构建其“托孔子为改制派”的理论体系,以及梁启超在宣传和思想启蒙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呼唤君主立宪,这代表着对传统皇权专制体系的结构性挑战。作者分析了维新派的失败,不仅是政变所致,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理论基础的先天不足——即在试图以保守的文化躯壳包裹激进的政治内核时,未能彻底解决传统士绅阶层对彻底变革的抵触,以及未能建立起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动员基础。 第四部分:革命与共和的思潮 辛亥革命前夜的思想领域,本书着重描绘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激烈论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被视为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彻底否定,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基于西方启蒙思想基础的政治蓝图。 钱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复杂的。他承认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指出,革命派在推翻旧政权后,在如何“建设”新国家的问题上,思想准备和理论深度相对薄弱。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央权威的虚弱和军阀割据的兴起,这表明单纯的政治革命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稳定与文化重塑。 第五部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价值的批判与反思 全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新文化运动。钱穆将这场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对儒家传统进行最彻底反思的时期。他分析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推崇,以及对传统伦理道德(如“旧道德”)的猛烈抨击。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在于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打破了旧思想的僵化。然而,他也对过度推崇西方、一概否定传统的倾向表达了忧虑。他指出,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中,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和连续性受到了威胁,这种“全盘西化”的思潮,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文化根基不稳的隐患。 总结与评价: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纲》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从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出发,来观察和解释近代变迁的视角。钱穆强调,中国近代思想的困境,不在于拒绝“新”,而在于如何在接纳“新”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旧”(即文化的主体性)。本书的叙事风格古朴凝练,逻辑严密,不追求史料的堆砌,而重在对思想脉络的梳理与对历史趋势的判断,是研究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没想到读起来却异常引人入胜,仿佛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书中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将梁启超庞杂的思想体系一一梳理清楚,并将其置于东亚近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的功力深厚,引用的史料翔实,但又善于将历史事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梁启超变法维新时期言论和行动的解读,那种不畏强权、勇于革新的精神,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依然令人热血沸腾。而梁启超在流亡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对中国改革的建言,更是展现了他非凡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学养。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他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教育改革的重视,以及他对国家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些都是关乎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梁启超的洞见,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梁启超,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伟大之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梁启超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他的一生,是一部永不停歇的求索史。书中对梁启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转变和学术贡献的梳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我尤其被书中描述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关键时刻所扮演的角色所震撼。他既是那个时代的启蒙者,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者,更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理念,比如“民主”、“科学”、“国民教育”,在当时都是石破天惊的。书中通过对梁启超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论辩,以及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的吸收和创新,展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梁启超对中国文化自我反思的深度挖掘,他既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也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与融合。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要能提出问题,更要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伟人。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情有独钟,而梁启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让我对他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将梁启超神化,而是用一种比较客观、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少年中国说”所散发的蓬勃朝气,到后期面对国家分裂和文化断裂时的深沉忧虑,梁启超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也映照出其艰难的探索与挫折。书中对梁启超与同时代众多重要人物的交往的记述,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看到不同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分歧与合作。读到书中关于梁启超晚年对文化复兴的思考时,我深受触动。他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力图在古今中西之间找到一条融合之路,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梁启超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中国未来的缩影,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反思。

评分

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深刻理解了梁启超这位巨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个人传记,不如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东亚近代文明变革的宏大画卷。书中不仅仅是梳理了梁启超个人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更是通过他的视角,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与转型。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梁启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澎湃的激情,不断地为国人呐喊、为民族求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梁启超思想演变的细致描摹,他并非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也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自我超越的思想巨人。他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以及他对国家出路的深邃思考,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梁启超如何用他的笔墨和行动,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救亡图存之火。他的“新民说”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

此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东亚近代文明复杂世界的大门,而梁启超正是那个引领我探索的关键人物。书中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乏人性的温度。作者并没有将梁启超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神祇,而是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惑的个体来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对梁启超在政治舞台上的起伏跌宕的描绘所吸引,他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当。书中对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贡献,例如他在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全才式学者的非凡成就。最让我感动的是,梁启超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对科学理性的推崇,贯穿了他的一生。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之所以如此波澜壮阔,正是因为有像梁启超这样一批批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探索和奋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