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4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由绿色文明引申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危机,呼吁社会发展回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上来,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绿色文明指引下的城市发展构架,绿色生活、绿色行动、绿色城市、绿色街区、绿色建筑都可以归属于这一发展框架下。本书提出城市绿道的概念、特征与设计原则,分析我国生态城市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城市绿道是中国生态城市的现实选择,从绿道与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的客观规律,提出绿道理念在城市高密度街区、可持续街区、多元化街区的应用,从而确定绿色生活的生态方向。书中包含10个土人公司的绿道设计代表项目,充分阐释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教授的生态设计理念。
俞孔坚,1995年获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006 尺度的城市水系生态设计:昆明滇池水系绿道
020 让水流慢下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038 母亲河的重生:迁安三里河绿道
058 秦皇岛滨海绿道
080 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
098 洪水为友:漂浮的花园——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114 母亲河的回归:白沙溪
130 乡恋浦阳江
152 激活沉睡的河流: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
164 莫斯科河生态规划
绿道——回归自然之路
人类进化以来,直立行走的痕迹便形成了“路”的历史。在对道路几千年的探索里,人类走出了“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繁华街道,更是走出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浩荡商道,而远航的技术,使人类远渡重洋,揭开了文明的新篇章。然而,与自然沟通的道路——绿道,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还不到两百年。
绿道的雏形出现于19 世纪中叶的城市公园运动,当时的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扩张,格子状街区规划的盛行导致了单调的城市景观。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布鲁克林市布罗斯派克公园(Prospect Park)的建设中,提议将公园景观延伸到城市中。于是1870 年开始修建的伊斯顿公园路(Eastern Parkway)成为世界上第一条绿道。这条宽78 m 的公园路,中间20 m 是车马道,两侧种植行道树,车马道向外还有人行道,这条路首次将自然风景引入了城市生活。此后在1895 年建成的波士顿绿地系统——“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贯穿了公园和河边湿地,将块状的公园、绿地、湿地连接成系统的同时,也给居民提供了线性的游步道空间。
“绿道”概念在几代理论家、实践者的共同努力下,现今已发展出了丰富的内涵。奥姆斯特德的“公园路”理念在1959 年由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发展为“绿道”(Greenway)的概念,并由查理斯·莱拖(Charles Little)在1990 年进行了精确的总结:绿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的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改为游憩功能的废弃铁路线、运河、风景路或其他道路所建立的线性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或人工的景观道路,以及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地标、历史古迹和高密度居住区的开敞空间纽带。在地区尺度上,是被看作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带状或线性公园”(Little, Ch. E., Greenways for America, 1990)。1986 年,生态学家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和米歇尔·高顿(Michel Gorden)对斑块- 廊道- 基质理论的阐释,丰富了绿道作为生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的意义(Forman, R. & Gorden.M., Landscape Ecology, 1986)。此外,面对近年来频发的城市内涝,绿道的概念也进一步发展为提供吸收、存储、渗透净化雨水的空间,同时在干旱缺水季节对蓄水加以释放和利用,宛如“城市海绵”,让水在城市中的活动更“自然”。
如今绿道的概念已备受推崇,其生态、游憩、景观功能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其规划设计和应用仍然不尽人意。近来红遍网络的柴静出品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一个场景很触动我,记者问时任(2004 年)山西省环保局副局长:“局长,你觉得这还是河吗?”局长说:“不是河水是污水。”的确,在我们如今的城市中,河水不仅仅是被污染了,而且被钢筋水泥大坝捆绑了,束缚了。与河流同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绿地、树木、虫鸟被隔离了,河流的生态廊道、游憩、景观功能也消失了,河边不再是芳草鲜美的绿地,而是垂直或坡形的大坝。人们体验不到真正的河,那条淌水嬉戏、摸鱼摸虾、濯缨濯足的河流消失了,而这悲剧的缔造者,就是打着“美化城市”旗号的城市建设者。在成功的绿道项目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今天,这样的倒退行为着实令人扼腕。
然而情况还是有所改善的,一些心怀理想的景观设计师正用实际行动,坚持实践着绿道理念。他们通过识别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支撑生物活动的生态廊道、整合滨河绿地净水和雨水收集作用、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立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即步行道)、建设文化遗产廊道、提供标识解说系统、完善游憩系统、形成开放空间网络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道的功能,让周边的社区居民能便利地参与使用,让生物能够栖息,让自然能够“做功”,让破碎的斑块连接成体系,让区域间的联系更加通畅,让城市的自然得以自由的呼吸。本书中提供的多个案例表明,具有上述复合功能的绿道,既可以恢复自然本来的面貌,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且高品质的环境,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在有情怀的城市建设者和景观设计师的不懈呼吁下,滨河绿道作为典型的“海绵城市”,正迎来新的发展。2014 年10 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同年12 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决定联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复具有滞蓄作用水体及周边绿地的热潮。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而绿道尤其是滨河绿道对海绵城市的巨大作用,也势必引发另一轮大规模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对道路与自然关系的感性认识自古就有。早在秦代的“驰道”建设中,我国的建设者就提出隔三丈(约今7 米)栽一棵树的想法。今天,这一想法仍然需要延续,本书中列举的绿道项目,正是用可续、理性的技术去发展、提升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多角度地发扬“绿道”的优势。值此绿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特精选近年来的优秀案例,不期全面概括,只期抛砖引玉,以启发更多实践,共同建好那条通向自然的绿道。
俞孔坚/ 土人设计
2015 年5 月8 日
又快又好,信赖京东。
评分又快又好,信赖京东。
评分学习参考。
评分装帧还不错。。。
评分我发这条评价,意味着我认为东西还可以。
评分印刷精美 图表详实 一本好书
评分这本书就是个广告,实用价值比较低
评分书质量不错,内容很好,推荐!
评分又快又好,信赖京东。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