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初看并不算最吸引眼球的那种,但我一旦翻开,就很难放下。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扎实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引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导则,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出处,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比如,关于电压等级的选择和接地系统的设计,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考虑到了维护的便利性和未来的扩展性,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规范条文。我对比了几本同类书籍,这本书在“变电所的防火、防潮和环境适应性设计”这块的论述是最全面、最贴近实际现场情况的。那种仿佛置身于施工现场,由一位经验老到的总工在旁边指导的感觉,是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对于正在进行图纸审查或者项目验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校对”工具。
评分我最近在系统学习电力系统设计,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内容陈旧或者过于偏重理论推导,缺乏实操指导。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对设计流程的梳理,从负荷计算到初级方案的确定,再到详细的电气一次、二次系统设计,每一步骤都处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像是一份精良的项目管理手册。书中图例丰富,配图质量极高,很多复杂的接线图和设备布局图都清晰明了,比纯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特殊条件(比如地震、消防负荷的特殊要求)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方法,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训练,对于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读完后,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经济、可靠的民用建筑供电系统,有了全新的、更坚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侧重于基础理论和规范的教科书,但读下来才发现,它对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高层建筑供电可靠性的那几个章节,作者将设计思路和应对措施阐述得非常透彻,结合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人感觉非常实用。作者的文笔流畅,专业术语的解释也十分到位,即便是初入行的新人也能很快理解其中的精髓。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变配电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比如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小区的差异,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多领域项目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对设备选型和节能优化部分的探讨也相当深入,这在当前强调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性于一身的优秀参考书。
评分我是一位建筑设计院的资深电气工程师,日常工作强度很大,时间宝贵。我对工具书的要求是:内容必须精炼、直击要害,且能快速定位所需信息。这本《民用建筑变配电设计》完全符合我的标准。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索引做得也很到位,我需要查找特定设备或特定负荷的计算方法时,总能迅速找到对应的位置。书中关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思路特别值得称赞,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断路器、电缆截面选取的经济性分析,以及不同保护协调方案的优劣对比。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兼顾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分析角度,是高级工程师必备的素养。这本书更像是同事之间经验的结晶,充满了实战智慧,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材。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建筑电气专业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愉悦,它成功地平衡了技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痛点,很少出现那种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资料才能理解的段落。相反,许多复杂的概念,比如无功补偿的优化策略、谐波治理的措施,都被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模块,配上直观的图表,让人豁然开朗。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很高,比如对智能变配电系统在物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前景和设计要点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这本书不仅具有当下的指导意义,也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对于渴望跟上行业技术前沿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的。
评分有些家长说:"我的小孩就是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可想?"我说:"这很简单!你读书,他们就爱读书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
评分本书对本人作用一般,呵呵
评分内容详细,自己要慢慢看
评分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人是万物之灵、百兽之长,人所以优于禽兽,主要就在于会读书。禽兽会将捕食的方法教给下一代,它们有经验的传递,但是,它们没有人类的文字工具,可以把很多经验,以及每一个人毕生成就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延下去。所以,读书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原因。
评分人是万物之灵、百兽之长,人所以优于禽兽,主要就在于会读书。禽兽会将捕食的方法教给下一代,它们有经验的传递,但是,它们没有人类的文字工具,可以把很多经验,以及每一个人毕生成就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延下去。所以,读书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原因。
评分东西可以啊
评分文字所以那么重要,就因为它可以把人类最精华的经验流传下来。传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仓颉造字,鬼神皆哭。"鬼神为什么哭呢?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评分正如作者所揭示的,斯大林实际上把劳改营当成了榨取无偿劳动的手段,劳改营在苏联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行大规模建设之时,凡是有大项目的地方都建立了多个劳改营。修建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伏尔加河-莫斯科河运河、莫斯科地铁、在北方伐木、在科米共和国采煤和石油等,都大量使用犯人的无偿劳动。据祖波夫主编的《20世纪俄国史》的统计,由于饥饿、劳动强度过大、遭受非人待遇等,1930-1940年古拉格有50多万人死亡。修建227公里长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有2.5万人死亡。为了修建伏尔加河-莫斯科河运河,1934年关押了20万人,为了修建贝阿大铁路关押了18万人,死了许多人。在五年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被关押的人数。从1929至1939年监狱和劳改营里的人数增加了11倍,达到200万人,根据1939年的统计,200万人中有168.2万人在古拉格的劳改营和专门关押地,35.05万在监狱,此外还有99.05万特殊移民,被剥夺自由者达到了300万。许多依靠犯人修建的雄伟工程并无多大价值,如波罗的海-白海运河、贯穿北极冻原的从萨哈尔德到伊加尔卡的铁路等。根据阿普尔鲍姆的研究,劳改营经济并不赢利,如果综合计算的话,甚至是亏本的。但斯大林从来不会综合考虑问题,他的思维是形而上学的,为了拿到金蛋,他可以杀死生金蛋的母鸡。这也是苏联经济无效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养活不了自己国民的重要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